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水墨李坑

编辑推荐 水墨李坑


作者:一棋子 童生,514.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463发表时间:2015-06-26 09:56:20
摘要:驶入婺源--李坑的公路,大巴车仿佛一下子没入了一种色彩厚重,浓淡相生,精彩而不滞,灵秀而不晦,撩人心魄的淡墨轻岚之中,车窗外的婺源俨然是一桢幽柔、旖旎的水墨画。

驶入婺源--李坑的公路,大巴车仿佛一下子没入了一种色彩厚重,浓淡相生,精彩而不滞,灵秀而不晦,撩人心魄的淡墨轻岚之中,车窗外的婺源俨然是一桢幽柔、旖旎的水墨画。
   连绵起伏的公路,宛如一条银色的飘带,逶迤在绿水青山之间。路畔的景致亦真亦幻,如诗似画地变幻着:山峦起伏错落,绵延不断,近峰叠翠,远山如黛。山上,茂林修竹遮蔽,古樟老藤密布;山下小河流淌,蜿蜒自如,像一条深蓝色缎带,缠山绕岭,跌宕多姿。不远处的竹篁里,惊起了一群不知名的鸟儿,它们翻飞,颉颃在湛蓝的天际上。蓝天和那飘动着云絮,神奇地映在一条小河的静逸之中。这条小河叫做星江河,河中间有一狭长的小渚,宛如一钩弯月,被人们称做“月亮湾”,是去李坑必经之处。
   “月亮湾”清盈秀美,平和淡然,它被浓浓的“绿”包围着。山是绿的,水是绿的,草是绿的,树是绿的,田野是绿的,茶园是绿的,绿的令人恬然,绿的令人心醉。兰幽幽的水湾里,小舟轻漾,鹭鸟掠影,笠翁垂钓;狭长的水湾畔,水牛横卧,孩童嬉水,村姑浣衣;水湾两岸的林荫中,隐匿着一座座古朴、素雅的徽派民居,那白墙黛瓦,飞檐翘角与四周浓郁的绿,梦幻般地倒影在那汨汨的溪流中。驻足在“月亮湾”那深深浅浅、浓浓淡淡的“墨色”中,你会感到一种目酣神醉的快感倏然浸入心头。为“月亮湾”的自然深邃,委婉如画而如醉如痴。
   车子行驶不久,一大片徽派建筑,鳞次栉比地呈现了。导游告知说:“前面就是李坑”。她还说“当地人把小溪称之为坑;北宋年间,南唐皇族后裔李洞避乱迁徙之此,依溪而居,故称之为李坑”。
   下得车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高大的石牌坊,横题着“李坑”两个大字。过了牌坊,迓迎我们的是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它依偎着山峦,缓缓地流淌,曲曲折折地穿行了整个村落。涓涓的流水,给安宁的村寨带来了几分灵性。循着小溪缓行,你会发现,这里明清时代的民居宅院筑不知凡几,它们沿溪而建,依山兀立,沧桑而古远;数座形态各异的拱形的小桥,遥遥呼应,横卧在潺潺的溪流之上,孕育出梦幻一般的意境。“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令李坑的灵动、飘逸的或许就是这泓碧水了。
   沿着凹凸不平,纵横交错的青石板路前行,走进李坑的水巷。这里的民居老宅、祠堂、亭阁、戏台、塔幢等亦是沿着溪流一字排开,嵌于山青水绿之间,缀在香樟幽篁之中。悠悠的青石板路,逼仄的巷子,一边是溪流,一边是门头房,游人如织,摩肩接踵,门头房里面摆放的各
   种精美物件正吸引着他们的眼球。我却迷醉在眼前那一座座徽派民居老宅的质朴高雅的境界当中。幽深的庭院、阔敞天井、玲珑的花园、精雕漏窗、硕大房梁……,以及那些饰在建筑物上的美轮美奂的砖雕、石雕、木雕令我惊叹不已;李坑人精巧的构思和精湛的建造技艺令我折服;更令我心悦诚服的,是他们信奉师法自然,崇尚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天人合一,对风水文化笃信不疑,讲求民居的自然情趣和山水灵气的理想境界。然而,最令我心仪的,还是那跃入眼帘的马头墙。那白色的墙,黑色的瓦,挺拔高耸的山墙,令我沉浸在一种玄妙、空灵的景境,一种神秘和深邃的感觉也随之跃上了心头。瞬间后,又感到了一种松弛、平和和惬意。我由衷地感叹:黑与白的色彩,韵律出黑瓦白墙的马头墙;黑瓦白墙的马头墙,又用它的厚重和仓桑,在李坑的绿水青山中韵律出一派宁静、安详和蕴藉的水墨意象,这种宁静、安详和蕴藉的水墨意象正是李坑永恒的美。
   溪流潺潺,水面上缓缓的行驶着几只小船,船姑摇着木撸,哼唱着山歌。又为水巷平添了几分韵味,!两条小溪汇合处耸立着一座古亭。飞檐翘角,四面通透,古韵悠悠,名曰“申明亭”。置身亭中,才发现,原来三条青石板路亦交汇于此。古亭为木架结构,由十二棵木柱支撑,其中四棵粗大、厚实的作为承重支柱,亭子虽显得饱经风霜,有些斑驳,但仍然在风雨中挺立了三百多年。大柱两旁赫然挂着一幅楹联:“亭号申明就此聚议公断、台供演戏借它鉴古观今”据说,此亭自明朝末年落成以后,“每月望日、朔日,宗祠鸣锣聚众于此,批判和惩罚违反村规民约者”。如房产、地产、买卖、婚姻、斗殴等纠纷,皆在这里进行调解和裁定,民风的严谨与质朴于此可见一斑。导游说:“民风纯正,文风自然厚朴,自宋至清,李坑人才辈出,文风极盛,涌现的仕官富贾达竟达百人,文人骚客留下的传世著作也达到了29部,南宋年间还出了一位名叫李知诚武的状元”。毗连申明亭的水畔,横卧着一座石拱桥,用普通的石块砌成,此桥古朴、简捷,桥面空框没有桥栏,两岸均为八级台阶。桥上隽刻着“通济桥”三个大字。它建在水巷中央,是当地人们来往的必经之路,至今弥久不衰。
   踱过了“通济桥”登临一座依着山势而建的二层木楼的平台。这里是李坑的至高点,驻足于此,凭栏鸟瞰,李坑的景色尽收眼底。远山、近水、青石小径、古居幽窗,钟灵毓秀,秀色逼眼。好似宣纸上的那一抹墨花缓缓地润开,绘成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水墨山水。浏览这桢“古香翰墨”令我扼腕兴嗟,发出恍如隔世的喟叹:“大美李坑!”

共 202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说起婺源。我们知道那是徽派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因此这里的文物古迹都是很厚重和古朴的,而婺源的李坑则是婺源的这些文物古迹中最具特色的风景之一,此文的作者就是围绕自己和友人一起游历婺源李坑的所见所闻,展示了李坑悠远的历史和古朴的人文内涵。【编辑:铁血胡杨】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铁血胡杨        2015-06-26 09:59:25
  古朴的婺源,厚重的李坑。
铁血胡杨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