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月光如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月光】朝花夕拾(散文)

精品 【月光】朝花夕拾(散文)


作者:柏文革 布衣,125.3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634发表时间:2015-06-26 15:29:59
摘要:所谓打夯,就是砌墙之前,在墙基的位置,撒出清晰的石灰线,然后让大家沿着石灰线用夯来夯实。夯过的墙基实在,砌的墙才稳固。


   【打夯】
   过去在乡下,过了年,人们会闲上一阵子。考虑到建房的人家,会瞅准这个空当,择个吉日,请大家到家里来串忙——打夯。
   所谓打夯,就是砌墙之前,在墙基的位置,撒出清晰的石灰线,然后让大家沿着石灰线用夯来夯实。夯过的墙基实在,砌的墙才稳固。
   提到打夯,自然离不开夯具。过去在我们盐城农村,夯具多是紫青色的花岗岩碌碡,小的,也有三四百斤左右。选这么重的夯,多半是土太暄。墩子都是从近处取土,然后用泥兜一担担挑过来,堆得四角见方。起初这新墩子,土质特别松软,夯起来也特别费力,为此,也有的人家提前几年扛墩子,希望多淋几场大雨,仄仄,土质会因此密实些。但不管怎么说,墙基部分仍需夯实。
   儿时最初的记忆里,大多人家的房子是土块垒的墙,草盖的,似乎很小,占地面积也不大,但再小,夯也要打上半天,三下两下解决不了问题,所以夯的绑扎很重要,既要好打又要牢靠。青年人一般不大会去揽这个手,揽手的多是有经验的中老年人。正确的绑法是:将碌碡粗的一端朝上,在中间部分先对绑两根槐树棍子,待其绑紧后,挨着上面再绑扎两根,最后成“井”字形。这棍子嘛,长短要适宜,抓起来要合手。绳子绑扎好像没什么要求,松一点也没有关系,反正要用一根短撬棍,给其绞上劲,然后别到碌碡上。最后,拽拽夯棍,摇摇,晃晃,感觉没有松动现象,这个夯就算大功告成。
   打夯,一般是八个男劳力,站在四周,满满当当。夯身加上棍子,四百来斤重,摊在每个人身上不过几十斤。打之前,把夯搭到靠近的一个墙“角”处,从墙基的一角打起。打的时候,由本队有威望的老夯手起号子。他看到大家准备差不多后,才喊出“嘞吱了嗨——”,大家循着号子的节奏,自然地蹲下来,憋足劲抓棍、搭夯,跟着应:“嗨——哟”。夯被高高地甩起,又被重重地砸在地上,在墙基有石灰线的地方,夯出一个个错落有致的浅窝。
   平时大家在地里干活,多半是挑,可是轮到胳膊出力,有点支持不住。生产队里有个叫根生的小青年,不服这个气,他刚从书房门出来,自恃胳膊有劲,说什么在学校里,扳手腕经常赢。有人嘴快,说那好呀,敢情我们能省些劲。打了几十下,根生憋红了脸,脖子上也青筋暴突,腰酸背疼不算,手也愈发抓不住了,夯也搭得七歪八扭,终于抓不住了,连喊“歇歇”,手一松,溜到一边,一个劲地喊累。大家支直腰,笑了。那些眼神里,分明在说,哈,嫩吧!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吧,开始有了机械夯,大家省了不少劲。机械夯,是由小型柴油机传递动力,也可以装上电动机。其结构简单,前面有个很重的弧形甩块,运转时,甩块跟着运动。向上甩起时,强大的惯性会带起夯锤;向下时,夯锤就重重地砸在地上。墙基夯得实实在在,无需你焦点儿心思。那个时候,已经需要这样的夯。家家户户都已兴砌了楼房、别墅,夯槽挖出大半人深,回一层土,撒一层砖头渣,层层夯实。倘若再人工打夯,不好打不谈,也没那么实。
   现如今,有十多年了,再也看不到打夯的了。为啥呢?因为乡下已经都是楼房、别墅,墙壁是瓷砖,屋面是琉璃瓦,实墙实壁的,住上三十五十年,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哪里还有夯打呢?夯声渐渐远去,只剩下袅袅回音,弥留在岁月的边际。
   【罱泥船】
   大集体那会儿,每个队都有一两条罱泥船,吨位多是两吨三吨的。每年早春二月,天气和暖的时候,所有的罱泥船都倾巢而出,大沟小河,到处都有罱泥人的忙碌身影。那个时候,农村基本不用化肥,都是用河泥垩田。河泥黑里透香,是很好的有机肥料,有了它,庄稼肯长。
   说到罱泥船,自然离不开取泥工具。其手柄是两根胳膊粗的长竹子,下端是固定好的尼龙网兜,形似蛤蜊,我们这里叫它“罱子”。取泥的时候,张开两竿长柄,让兜口张开,插到水底。摁得深,不费力,兜里往往是满满的;倘若兜里感觉没有那么沉实,还得挪一下位置,再罱,然后身体前倾,两手下滑,紧抓住颈部,借着水的浮力,猛地提出水面,置于舱口,两手顺势张开,满满的一兜河泥,就丢进了船舱里。每一下子都有几十斤重,胳膊里没有几把力是不行的。也有力气小的,提到水面的时候,将罱柄斜靠着船舷,摁住,然后腾出右手,抓住罱子的颈部,让竹柄揽在怀里,支起身子,送到船舱里。力气虽然小了点,但他们经验丰富,罱的泥也不比别人少。罱好满满的一船,便撑到泥塘边,用木锨一下一下甩到泥塘里。
   那个时候,农村文化生活贫乏,罱泥这个活儿,自然很招引孩子。小船行到哪里,他们就跟到哪里。大清早,河面上雾气氤氲,水清鱼跃,几只鸭子扑棱棱地飞到河心。这时,罱泥人解开缆绳,撑船出发了,撑到不远处,收起了篙子。罱泥的时候,是不用篙子的,每罱一下,就边用罱子划着,用多大的劲,全凭手里掌握。罱泥活也是收获多多的工种,常常会罱到一些小鱼、小虾,甩到船舱里。这些小精灵活蹦乱跳的,喜人的眼。它们从烂泥里钻出来,浑身都是乌黑的稀泥,尾巴直甩,“嗒嗒嗒”地往前乱钻,一直把力气耗尽了,才肯停下来。罱泥人这才用木锨挑起,用清水濯一下,丢到后舱里。偶尔也会罱到一条巴掌大的鲫鱼,让罱泥人开心不已。岸上的孩子看见了,欢呼雀跃,争着说“是我先看见的”。
   罱泥人是爱船的。村里有个叫汉林的罱泥人,爱船是出了名的。出名的原因,是他做事有点傻。人家使的是木头船,当然需要保养,闲的时候,拖到岸上晾晒晾晒,在缝口处补补油膏,用桐油油它几遍,把船整得像新的一样。可是,他使的是却是水泥船。他担心风吹日晒,用齐头稻草,编出几条苫子,白天苫在船上。弄得大家人见人笑,怀疑他是不是抽风了。下晚工的时候,他更是马虎不得,苫上苫子,用砖头、棍子压好,上了岸后,还朝船上看看,直到放心了,才收拾罱子、木锨等工具回家。他说,长夜天的,露水很容易露坏船的。不过,后来也证实了,他的船用了好几年,还跟新的一样,没有二色。说到底,是汉林对船有感情了。
   分田到户后,汉林分得了水泥船。农闲的时候,他给自家罱泥,有时也给邻居罱。人家也会送上茄子、黄瓜、豆荚等,表表谢意。他一律收下,从不拒绝,家里虽然也有,但这是人家的一番心意。只是后来,大家发现不垩他的河泥,庄稼也照样的长,渐渐的,田里开始懒作了,不再去理会他的河泥。有的人家,把泥塘平了,点上了豆子,栽上了油菜。汉林看在眼里,搁在心里,以后照面的时候,打起招呼也是少少的。汉林蔫了,没有了往日的神采。后来,他也不给自家罱泥了,把船系在自家的码头。罱泥船,彻底的给闲了下来。
   近年来,人们种地,每亩田都离不开“三袋子”,即磷肥、复合肥、尿素各一袋。垩了那么多,也不见长得壮实。大家这才发现,田块已经板结,没有了原来的地力,感叹之余,免不了念起当年河泥垩田一事。
   以前的罱泥场景,还会回来吗?
  

共 270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馥郁着泥土芬芳的回忆性散文。作者用深情的文字,呼之欲出地为我们描摹出记忆深处那一幕幕朴实动人的劳动画面。打夯,是当年庄稼人修房建屋必须要操劳的活路。“万丈高楼平地起”,只有夯出艰实的根基,才能筑建出遮风挡雨的房屋。罱泥船,是当年大集体时,捞河泥肥田的必用工具。那些黑里透香的河泥,肥了多少土地,就壮了多少梦想。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些曾经热火朝天的场景,都已成为灵魄深处永不褪色的记忆。作者用遒劲有力的笔触,生动传神地为我们再现了那些渐行渐远的温暖岁月。让我们在感叹时光飞逝的同时,不由地去感怀那些温暖,铭记那些温情。在这些情景交融的细细言说里,不得不赞叹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及对文字的自如驾驭。本文语句凝练,淳朴深邃。大气厚重而又接地气,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散文佳作!问候作者,好文倾情推出,与大家共享!【编辑:疏影横斜】【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50627001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疏影橫斜        2015-06-26 15:34:20
  感谢老师,将如此深情厚重的文字投稿月光。拜读,学习了!
灵魂的美丽,在于情有所依。
2 楼        文友:远航        2015-06-26 15:38:18
  问候朋友!
有容乃大 多助则刚
3 楼        文友:疏影橫斜        2015-06-26 15:39:19
  这么接地气的好文章,让人过目难忘!
灵魂的美丽,在于情有所依。
4 楼        文友:一米月光        2015-06-26 15:40:45
  厚重的文字,有情趣,有思想,预祝美文成精!
5 楼        文友:疏影橫斜        2015-06-26 15:41:25
  月光有你,会更精彩!期待老师更多佳作,在这里呈现!
灵魂的美丽,在于情有所依。
6 楼        文友:一米月光        2015-06-27 16:46:53
  恭喜柏文革才子美文成精,继续演绎精彩哦!
7 楼        文友:我吉祥如意        2015-06-27 16:54:54
  恭祝散文成精!
8 楼        文友:疏影橫斜        2015-06-27 17:23:39
  恭喜老师又得精品!遥祝夏安!
灵魂的美丽,在于情有所依。
共 8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