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访清华园荷塘(散文)

编辑推荐 【流年】访清华园荷塘(散文)


作者:别有洞天 举人,5651.6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4738发表时间:2015-06-26 18:38:29

【流年】访清华园荷塘(散文) 生活的繁杂和匆忙,专程旅行的时间不多,每到一处,全是与尘务相连,只能匆匆忙忙地走走。电话联系好朋友的女儿,向她讲到,来到北京已一个多星期了,可能要在北京呆上两个多月,很想到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看看,请她抽出时间引路。这孩子在清华大学门口,一见到我就问:“杨叔,清华面积很大,你重点喜欢看清华大学中的那些地方?我在这里读几年书了,有些地方我还没有走到过,今天正好陪你走走。”
   我对她说,校门的保安,不是清华学子的引领,不允许进入校区,不然的话,她的学习很忙,不会打扰她的。听到我表达我的原因后,摇了摇头并很快乐地连续说了两句不打扰,很乐意在北京为我作向导。
   清华大学作为我们国家的最高名牌学府,用退还的庚子赔款创办的学校,距今一百多年了。清华大学从建校开始,就关及我们国家的政治、学术、文化、科技等多方面的痛痒,用它的成果来回答了中华大地。在我的心中,它有一定的神秘感。既然来到北京,就不要再次错过机会,顺便到清华大学走走看看,既然来到清华,不应该忘记一件事情:寻访朱自清先生笔下的荷塘。
   仅仅这么一想,朱自清先生《荷塘月色》里开篇里句子,就在脑海中翻腾,不由自主地哼出:“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想当年,老师安排我们全班同学都要能背诵《荷塘月色》。至今,朱自清先生手法灵活、字字珠玑的句子,尚能记住,对先生的散文精神仍然羡慕不已。因此,慕名走访了清华园荷塘。
   进入清华大学校区后,我给好朋友打电话说,见到他在清华大学念书的女儿了,三年多没见到这孩子,长得更漂亮了,夸奖他养育着这么一个优秀的女儿。朋友接电话时正在驾车,不想听我的唠叨,让我将电话交给了他的女儿,他女儿通完话后对我说,我爸爸要求我当好你的导游。
   清华大学家业很大,院落深深,角落太多,走在清华校区里,有一种莫名的兴奋。近代,现代,清华都大师云集,学派丛生,许多高头讲章在清华诞生,一堆已有的名字和作品,出自清华,这些人的名字和作品,整齐地占据着全国的书店。梁启超、钱钟书、朱自清、华罗庚、钱三强、钱伟长、钱学森、闻一多、杨振宁、李政道等文化大师和杰出的科学家曾在清华学习和工作过。别说得太远了,这些年肩头承担着重任的中央领导人,胡锦涛、李鹏、朱榕基、吴帮国、李岚清等,都曾是清华大学的学子。全国大多数的家长,梦寐以求自己的孩子能挤进清华校园,甚至是自己本人能到清华学习几个月,也是非常荣幸之事。前些年,我的二哥在清华大学学习几个月回来后,对我念叨不止,声声惊叹。对我讲述清华大学的学府气氛、文化堆积和治学的严谨。
   朋友的女儿和她的几个男女同学,向我介绍这是什么楼,那是什么学院,过于密集,很多很多,抬头低头都是文化,左右观望都是国际一流的科教脊梁,向前向后都有大师们留下的印迹,我没法记得清楚了。我只是怀着崇敬的心情仰望,走马观花地看着这些很有脾气的古典建筑和现代建筑,猜想在某一年某一天某一个实验里,他们攻克世界级的难题,破译一个个人类的未知。
   既然选择将荷塘作为主要观赏目标,有着迫切的心情。尽管天气炎热,我在汗流浃背中想象着朱自清先生笔下的荷塘,揣摸着这个近代文化大师笔下的符号,以及文字变成真实画面的情景,很想走得快一点去感受。
   我估计在接近荷塘之时,肯定会闻到一股清苦的荷香,猜测荷塘岸边的绿柳柔枝,一定会很美丽。有些激动,有些崇敬。心里在想,朱自清先生呀!我这个凡夫俗子要来拜访你心里不平静时走过的地方了。
   2014年4月19日,中午,我站在清华大学校区中的荷塘边,从文字上走向实地,用我最大的想象力苦思,都无法抵达朱自清先生笔下荷塘的形象。亲身经历和文学艺术,所产生的距离,轻轻地在我的内心盘旋和漫延。眼下的荷塘,很普通、很常见,没有奇景、没有山川江湖的瑰丽,甚至于没有朱先生笔下的景色,池中的水也不是很干净,水中有一些飘落的树叶和杂物。
   游玩的人真不少,有的人估计有七十多岁了,应该是到清华大学来看他的孙子吧!有的人如我一般的年龄,孩子还小,即使孩子再优秀,还没到入清华的年龄。我从他们这些游玩人忽闪的眼神中审视到,从他们一行人细细交流中听到,从他们叹息中感悟到,他们如我一样,吊着胃口,从《荷塘月色》走向荷塘。如我一样,没有看到朱先生书卷笔墨下的荷塘风光、气势、柔软。几位清华学子也异口同声地对我说,荷塘可能是只是朱先生笔下的意境,真正荷塘就是现在这一番样子。
   是不是时过境迁,我的直觉与朱先生化装了的荷塘,无法进行近距离的呼应和对接?还是我原本就无法触摸到朱先生笔下的那种自然天象?或许,荷塘的奢侈、美丽、风光,只能由朱先生一人来品尝、占有、抵达,外人不太容易进入。
   兜着这些乱七八糟甚至是不着边际的想法,驻足于荷塘边拍照、欣赏、思考。我作出大胆的想象,蜷曲于清华园的荷塘,原本可能就不是很伟岸,只是朱先生用笔墨来弥补,使其先生心中的荷塘变得加倍优雅。
   为何荷塘有着那么大的魅力呢?在懵懂中,我好像有点明白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不仅是文学青年,各色人等都有,大体上都是来这里寻求自己心灵深处的一种东西,那就是文学,那就是“五四”以来的新文化,那就是朱自清先生着墨的《荷塘月色》所代表的文学走向。
   走访清华园看荷塘,期望值下降时,旅人们必须想到,或许更多的人只是走在朱先生点缀的文化氛围之中。荷塘,可能只是朱先生文化道路中的拐杖,先生用它来表现流动的孤独,忧郁的奔放,衬托心怀。
   清华园的荷塘,几株婆娑的柳树,几处假山和乱石,池边的小楼,这些景致,全国各地都能看到,不新鲜,也不奇特。朱自清先生走的煤屑路不见了,塘中自生的莲藕都不见了。只有朱自清先生那些精神闪烁的句子,将长天划出深痕,雷鸣般的震撼心灵。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些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的,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浪。”这些朱自清先生亲热过的这些自然之美,自然信息,都不见了。可是,荷塘却成了当代文化中的遗迹,朱先生描画荷塘月色的词句,成了人们随口吐出的熟语,抚慰着今天南来北往的客人。
   当年,朱先生是在月色下看荷,且是满月,心里还颇不宁静,又是独自一人,把荷塘中的荷花看到很纯粹,如他自己的心境一般。而今天,阳光灿烂,看荷真是再清晰不过,或许是我来的时候不对,池中不仅没有荷花,也没有看到朱先生笔下那一番样子。只是在此感受到朱先生的文气、才气、清气。先生虽然作古,而精神不朽,给后人描绘的是一幅静谧深邃的画,是一首无言的诗,是一阕耐人寻味的词,将荷塘拔高,将心绪净化。
   细看,四月中旬的荷塘,当然也有些看点,稀疏朗朗,有着中国水墨丹青的雅致,摆出一副给人欣赏的苍老资态,有几处比较小巧精致,显现出几分自然之美,这仿佛影射了朱自清先生的人品和文品。朱自清先生那么喜欢和倾心荷塘,也因朱先生的作品,使荷塘闻名于全国。看到荷塘,想到朱先生;想起朱先生,必然联系到荷塘,两者都同时走入中国文化史。
   这让我想起余秋雨先生在《洞庭一角》里写道的:“先是景观被人写入文章,再是文章化作景观。”正是这样,朱先生将荷塘写入文章,而后文章成为景观,两相帮衬,声景俱著。眼前的情景,与想象中的荷塘有很大的差距,内心产生那点滴失落的情绪,一想到朱先生,霎时和解,马上稀释了。
   是的,荷塘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出现了弹性,仿佛也没有想象中的灵气和活气,这可能是我全用世俗的眼光来定调。它的一招一式,在朱先生笔墨下,是那么的经典和传奇,又固守了那么长的时间,仿佛寓言一般深入中国文化,容不得我在这指手画脚。这像面对自己的祖母,她脸上的皱纹愈多,愈是感觉万象浓荫都在皱纹里,深刻、端庄。
   荷塘,实际上已经没有朱自清先生描画那一番样子了,或许是年老色丧。可是,只因它出生名门,处在清华大学高贵的胸怀中,而且曾被朱先生所钟爱,它已经成为中国人心中的一流名胜和文化景观。不仅是中华儿女,甚至是世界各地的人,都排队来拜访它,牢牢地勾引着旅人的脚步。
   有些人拜访了清华园里的荷塘后,用中学生的抒情方式,把荷塘这张老脸描画出孩童般的笑意,一路的艰辛使他们不得不用夸张的口气来描画荷塘,不得不以激情来扩张自己的游历和见识,是可以理解的。不表现思想内涵可以,不表现大主题可以,内容泛泛的写春、夏、秋、冬都可以,只注重语言的花哨也可以,这些我都很理解。可迷失了对社会内容的追求,我看是不可以的;不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和耳闻目睹,片面地跟随朱先生的文气脉络走,我看不必要。
   朱自清先生作为现代著名散文家,他的散文以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炼,文笔清丽,真情实感,创造了具中国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仰望大师,我是从中学时代开始,可尚未坠入迷信的程度。朱自清在中国现代散文的地位,让人高山仰止。朱自清先生的《春》、《绿》、《荷塘月色》《匆匆》、《背影》等散文,都编入中学语文教材,我是读着朱自清的散文长大的。
   看了荷塘平凡的身影之后,不想写那些不切实际的恭维话,更不想颠倒荷塘的本来面目来顺应观众的喜好。再高亢的歌咏,万里拦截到的词汇,都要与荷塘沟通对接才好。当然,也不能说它的坏话,不忍心因为我的语境使荷塘受到伤害。荷塘的倦意和慵懒,在那寂然不动。有闲的时候,诸君去看看,自然就明白了。
   这让联想到,天下有些事情,不必要过于认真,纸上写着的,眼睛未必就要看到。我们不也随时对那些躺在医院病床上的生命垂危的长者说,慢慢会康复起来的。正是这些善意的谎言,一年年一天天地送走那些我们依依不舍的长者。我们看到他们康复了吗?我们善意的谎言又错了吗?眼下的荷塘一定要那么美丽吗?
   都说“情人眼里出西施”,荷塘是朱先生眼里的西施。不得不说,朱先生的离去,会使荷塘承受缺少被人深深赏识的孤独。那么多的知名教授,那么多优秀的学子,特别是文学爱好者,不愿在荷塘这张老脸上再添文章。是这些优秀者们失察吗?不,他们那会失察呢,可能他们只是换了一种方式来对待荷塘,那就是教授们到这里来散散步,学子们到这里看看书,或谈谈恋爱。
   朱自清先生的文化彩排,让我怀念不已,紧靠他伟大的散文精神和文化灵魂,紧靠他笔下的遗迹,消闲半日,作文记之,抒发我亲身经历所得。

共 418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不管写什么文字,从自己心里流淌出来的,就有了质感,就有了根基,这是为文之首要!显然,作者这篇文字,正是这样的。于是,有了阅读的价值,编者一气读完,颇有感触。初看上去,是一篇游记散文,细细品之,不仅仅是旅行记录,而是一篇富有哲理的游记类散文,触动了人的思考神经,文字的拨动价值就出来了。作者来到北京,由于自己喜爱文学的缘故,熟读朱自清先生《荷塘月色》,对文学大师的散文敬仰有加,用今天的话来说,是他的粉丝。因此,要去清华园里拜访荷塘,亲自体验先生笔下的荷塘。亲临现场时,让人嘘唏!这荷塘与先生笔下的荷塘相差甚远。文并没俗媚虚夸,而是真实地写道:这些景致,全国各地都能看到。作者描写了实际上的荷塘,并不意味着对朱先生《荷塘月色》有质疑。作者并不失望,表现出的是睿智和哲辩的思维。来荷塘并非为荷塘,而是为朱先生,为他的新文化精神,为他的人品。先生的人品和文品于普通中彰显高贵。荷塘的美,在国人的心里。先生文中景观与文字归为一体,融进先生的精神气里了,生出了新文化的种子。这才是拜访荷塘最为重要的。一篇游记挖掘出了别具一格的体验,没有就荷塘而荷塘,而是写了朱先生的品质,游记因而有了力透纸背的力量,有了厚度。文字干净通透,中心丰蕴。佳作,推荐阅读。【编辑:山地731828829】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山地731828829        2015-06-26 18:46:11
  一篇佳作,推荐给江山众文友阅读!
   惭愧!我去过北京数次买就是没有去拜访过清华园。
   看来,应该列为我的将来计划之中!
   给洞天点赞!遥握!
回复1 楼        文友:别有洞天        2015-06-27 09:54:46
  谢谢你的辛苦编审,并提出其中语句的错误,我很感激。我的想法,不用修改了,让它保持作品的原生状态和粗砺状态,哪一天我有闲心整理汇集的时候,顺便再修改。
2 楼        文友:江楼望雨        2015-06-26 19:01:24
  机缘巧合,坐个沙发!
   全文扣住荷塘,着力挖掘荷塘的文化内含。现实中的荷塘,可能与朱自清先生笔下的荷塘相去甚远,但荷塘的美深藏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中,那是新文化的种子,是新文化的暖风,孕育了新文化的硕果,必将永载新文化的史册!佩服作者的构思和笔力,朴实的文字,深邃的感悟!
回复2 楼        文友:别有洞天        2015-06-27 10:04:07
  谢谢江楼先生到此一游,向你问好!
   作品中落幕的文字,是我游历的真实感受。我敬佩朱自清先生,顺便就看了他笔下的荷塘。而荷塘现在的这个样子,很平凡,我没有违心的夸奖它,当然,也没有说它很糟糕。
3 楼        文友:风之细语        2015-06-26 19:05:36
  别有洞天,是好心情的朋友吗?
   问好!
我的文字都是流水账,记录生活,自娱自乐。
回复3 楼        文友:别有洞天        2015-06-27 10:05:52
  是的,我们认识。我曾在你的作品中留下不少的评论。将就在此向你问好!
4 楼        文友:风逝        2015-06-27 21:32:21
  朱先生笔下的荷塘之美,醉了一代又一代人。今天,追随洞天君的笔触,认识了真实的荷塘状貌,也不由得有些失望。也许,朱先生当年的荷塘,真的是美不胜收,而今随年代变迁,改变了她的妆容。也许,是文学高于了生活,使得《荷塘月色》美轮美奂。不管怎样,都得称道朱先生给我们留下了大师级的文化瑰宝。
   感谢洞天君的佳作,让我们在洞天君理性的沉思中感受其深邃的思想。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回复4 楼        文友:别有洞天        2015-06-28 23:57:13
  我这个人喜欢说真话,看了荷塘的品味之后,就记录了自己的观感。
   既不忍心得罪荷塘,也没有必要奉承它。荷塘是那么的平凡,拦截几个词汇恭维它并不是很难,可是,我生怕在这把年纪,才养成说假话的习惯,因小失大,多可惜。
   向风逝问好,谢谢你的光临。
5 楼        文友:五月小丫        2015-06-28 23:08:42
  洞天老师,在论坛看到您的跟帖我就笑了,您说出了我想说的话,佩服您的个性,人就应该这样,不要重复别人说的话,不要盲目跟着别人做事,说自己想说的话,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第一次读您的文章,写文其实就是用笔说话,把自己心里想说的话实实在在地写出来,这样的文字我喜欢。
   一看题目《访清华园荷塘》我一下子联想到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这篇文章也会有优美的景色描写吧。
   “到北京可能呆上两个多月,很想到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看看”这两个地方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如果能到北京,我也会去看看这两个地方。
   “既然来清华,不应该忘记一件事情,寻访朱自清笔下的荷塘。《荷塘月色》这篇课文我现在也能背下来。
   “近代,现代,清华大学都大师云集,学派丛生,许多高头讲章在清华诞生……”这样的地方多么令人神往。
   洞天老师说朱自清笔下的荷塘与亲眼看见的荷塘差别很大。这种感觉我也有过,我用心看一本书,当这本书拍成了电影,再看电影,一点意思也没有了,看书会给人赋予无限的想象的空间。我是喜欢多读书,少看电视。我听说孩子没看动画片之前,听白雪公主的故事,让他们画白雪公主,会画出各种各样的白雪公主。看过动画片,只能画出一种白雪公主。这可能就是文字的魅力所在吧,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
   朱自清的文章我也喜欢,洞天老师列举的这些文章我也学过,“紧靠他伟大的散文精神和文化灵魂,紧靠他笔下的遗迹……”
   洞天老师的文字,透过现象看本质,“天下有些事情,不必过于认真,纸上写着的,眼睛未必就要看到。”洞天老师,我想说的是:就是眼睛看到的也未必就是真的,我们得慢慢用心去体会。
回复5 楼        文友:别有洞天        2015-06-29 00:10:50
  五月小丫,新朋友,欢迎你的光临。
   谢谢你喜欢我这种抒情方式。至于我的个性嘛,我总是理性多于感性,骨子里委屈恭维别人的话,没用心去修炼。
   谢谢你那么认真的阅读此文,并说出自己的认识,我很感动。
6 楼        文友:芦汀宿雁        2015-06-29 00:27:19
  澄净、不染流俗的语言,随性、灵思泉涌的闪点,描画了一幅真纯的物象,并由物象升华出文化况味与生命真相。
   朱的《荷塘月色》是属于他的物景,更是不可抵临的“心之境”。但凡这样的美,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洞天,是心存敬畏的旅者,更是高灵性的悟者。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
回复6 楼        文友:别有洞天        2015-06-30 20:09:45
  你的评论很有意思,谢谢你的来访。
7 楼        文友:月魄        2015-06-29 13:27:49
  洞天看着你的这篇文字我思绪良多。《荷塘月色》的美让我们憧憬,让我们仰望,甚至为了完成夙愿而一睹风采。这样的事情我也曾做过。因《岳阳楼记》一文,我买上一张火车票就到了岳阳楼,可是如你这般,又说不出的难言滋味。但是我真的钦佩洞天没有因为它出自名门而享有声誉而违心赞美,没有因为失望而幽怨抨击。而是怀着对真实的敬畏之心写下了自己的感受。客观的看待景物甚至是社会,不谄媚,不从众。这些看似文人理所当然的风骨,却在不经意间很多人都丢失了。洞天的文字却是娓娓道来自己的观感,真切、真实。不会让人觉得刻意,一切浑然天成。用心去触摸生活中的一切,用善良与真诚对待生活与生活中的每一个人。看见的,听见的,何尝不是笔下那么美呢!
回复7 楼        文友:别有洞天        2015-06-30 20:13:18
  月魄,久违了!谢谢你的光临。随性写下点游历的观感,以资记念。
8 楼        文友:月魄        2015-06-29 13:29:45
  洞天很久没登录江山了,看见你给我留下的一条条评论,心里除了感动还是感动!祝你安然、快乐!有时间我定会来看朋友的文字。
回复8 楼        文友:别有洞天        2015-06-30 20:15:47
  月魄,向你问好!再忙,也常回来看看,文字如自己的亲切朋友。
9 楼        文友:风之细语        2015-06-29 15:19:19
  在这里相逢很高兴,这里好些好心情的朋友呢,都是原来的名字。
   祝好!
我的文字都是流水账,记录生活,自娱自乐。
回复9 楼        文友:别有洞天        2015-06-30 20:18:29
  是的,多数人都是用原来“好心情”网用的笔名,这便于别人识别。向你问好!
10 楼        文友:昆仑明月        2015-12-05 20:54:08
  同一物象,不同的人得出的心境肯定不一样。同一个人,不同时间得出的心境也不可能一样。带着朱自清《荷塘月色》的美好,去访清华园荷塘,可就是没有领赏到先生的那个意境和风骨。赏景是说词,对先生的文品人品的敬畏是真。就像老师说的一样,对熟悉的作者,读其文会读其心,一旦欣赏和仰慕的人,便会趋附他的文字,只是文字与现实有了一定的差距而已。
回复10 楼        文友:别有洞天        2015-12-06 23:33:43
  喜欢的评论,如喜欢阅读你的作品。问好,握手!
共 11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