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山水神韵 >> 短篇 >> 作品赏析 >> 【山水】从家乡到故乡的旅途(赏析)

编辑推荐 【山水】从家乡到故乡的旅途(赏析) ——简评邢小俊散文集《觅渡》


作者:万少枫 童生,688.2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692发表时间:2015-06-27 16:41:43
摘要:邢小俊先生说:家乡是地理和文化的,故乡是心灵和精神的。

【山水】从家乡到故乡的旅途(赏析)
   冬季的黄土高原很宁静,甚而是寂寥和萧瑟。中午时分,太阳与丘平行,丘上是一圈圈犁沟,像一个个硕大的指纹和手指。在那浩浩不息的黄河河畔,一支寥落身影默然伫立,静看长烟落日、春华秋实......
   摆渡啊,摆渡,何处能摆渡?
   那道孤寂身影默默地寻觅着,在一个个渡口边彷徨怅惘,似乎仍然无法抓住那凝固在生命中的完美。而此时,已是黄昏落日孤城闭,数声的啼鴂从天际依依飘来,将寂寥怅惘引向广阔无垠的黄土高原之上的湛蓝高空。
   最终,那道身影攀上了高高的山巅。举目四望,南北西东各有双树,一枯一荣,一盛一衰。那人世中的常与无常、乐与无乐、我与无我、净与无净,在那人的心中翻腾、汹涌、升腾,终而交织成一个记忆之中的菩提世界——故乡。
  
   一、具有时代先锋性的思想意识
  
   改革开放三十余载,城市与乡村发展的冲突越来越明显。人们不停地逃离农村走向城市,是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实现自我价值。而在这群人都成为社会精英时,蓦然回首,他们心灵的归属地已然渐渐消逝。他们顿时陷入了迷茫之中,甚而是消极和焦躁不安。
   但是,社会的发展不会后退,乡村的遗失也将成为定局,这种群体性焦虑也越发的不可避免。为了解决这一紧要问题,他选择了一条从家乡到故乡的漫长旅途。在那些飘远的记忆中构建出一个理想的精神世界,从他最初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出发,探寻着人生的定位和方向,从而引领这一阶层获得灵魂上的安宁,令这一社会中坚群体更清晰坚定地构建城市文明。从这个角度来说,城市与乡村发展的冲突,社会群体性焦虑的控制,其实是在于人,也就是说乡村是否寻觅到突破的出口,在于人是否找到灵魂的出口。
  
   二、清晰透彻的画面感和体验式的叙述和抒情
  
   邢小俊先生的《觅渡》极具画面感、现场感,清晰,通透,强烈。
   “……他一拐一拐,右手提着一个大的搪瓷茶缸,时不时地钻到羊肚子底下挤奶,白的发蓝的奶嗤嗤地射进空洞的搪瓷茶缸里,形成一个黏稠的漩涡,这时因为长久地弯曲着身体,他小而苍白的脸盘会散发出一丝血色。然后,他就站在野地里,喝得很贪婪。”聊聊百字便将人与乡村动物紧紧联系起来,在清晰强烈的画面中揭露因与果的关联,引领人在一个先验的维度空间去思考和探寻影响着人一生的事与物。
   集子中类似之处不一而足。那收割麦子的神迷身姿,抽着劣质纸烟的中年人,在井边打水的女人,寻觅着墓地的苍凉的背影……画面从一个人物身上定格,停顿一下,又跳到另一个场景上,再停顿,在停与放之间来回逡巡。那么,浩瀚磅礴的黄土气息便在纸间弥漫开来,乡情乡韵乡愁也有了精气神,不再抽象,不再干涩,哪怕是作者心中悲恸难当的情绪,也有了一个具体的出口。
   选择这种体验式的叙述和抒情,其实是基于邢小俊先生内心中的不确定,他不确定是否能够找到一个准确的出口,只好在记忆中一遍遍翻阅、重复,以图找到一个确切的突破口。在《两棵背井离乡的树》《村庄总有一些流传的经典》《在独立中跌价》等文中,作者都是在那些紧扣现代人极其关注并能建立情感联系的事件和人物中赋予了人生命运的思考和体验,引领人在一个熟悉的维度空间中找寻到属于自己最初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三、具有中国特色的审美姿态
  
   我们都知道,中国的美学观念其实是在于境界。而邢小俊先生的散文中也体现出了这一中国式的审美姿态。
   “都是风,把沙尘从遥远的西北方向搜刮而来,经亿万年的积淀,形成这个高原厚重的黄土层。继以河流野水的奔走、冲刷,才有了这连绵、浑圆的丘壑群,这众多的土丘,远看像排列的馒头,更像集合的乳房。”“居高临下地看,一条条土路细瘦如瓜蔓,丝丝蔓蔓,在太阳的照射下很亮很刺眼,这蔓相连着村庄,村庄群就像瓜蔓结出的大小不等的西瓜。”“世事总沧海桑田,而大地,总是永恒……”等等之处,莫不开阔雄奇、辽远沉厚,以厚重、辽阔、高远的境界震撼人心。
   若以词品其散文,其情若重光之“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其境似文正之“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而《觅渡》之所以会呈现出一种厚实沉郁的格调,其实是与黄土高原分不开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黄土高原赋予了作者强悍、壮阔、奔放、洒脱的气概和精神,任何的矫揉造作,在这片土地上都会显得滑稽可笑的。与此同时,沉郁厚重的主题思想也容不得他去营造一个“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意境。只消与张宗子的《陶庵梦忆》一比,便可体味其中奥趣,一个洒脱飘逸,一个雄壮沉着,相当分明。
  
   四、内心世界的无限自由性
  
   若是看得足够细致的话,会深深记住文集开头这么一段话。
   “一个人记忆深处的故乡,却是所有逃离农村的城市人心灵深处的村庄,是对和谐村庄的爱意……说不清的东西可能正好是感染力的源头之一,能说清楚,反而浅薄。尊重心灵的吩咐,表现出来才安宁……”
   也就是说作者是在写他内心深处的乡村记忆,通过艺术加工,将那个虚幻而真实存在的精神世界呈现出来。他把每一个形象看得见的每一个点化成眼睛或灵魂的住所,使它把心灵完美地呈现出来,让人们在这眼睛里可以认识到内在的无限的自由的心灵。
   同时,我们应该看到他描述的生活和生产关系,相对而言并不一定是先进的。《黄土高原上的冬天》《理想生活》等文便是明证。然而,在这些文章中,他执着地臆想追寻着这种生活状态,其实是源于生活在其中是安适的、自由的、幸福的。当然,邢小俊不会满足于此。艺术的使命在于与现实的调和,若是不能调和,遁入自身的话,他也将陷入一片烦躁之中,因为他也是一个竭力倡导正能量的资深媒体人。故而,他选择了一种体验式的角度,以美的实践性,引领人在纯粹的美的领域自由徜徉,寻找内心的无限自由,从而使人摆脱抽象的、异化的、不自由的现代人形象。
  
   《觅渡》一书的结尾之处,作者以一句“世事沧海桑田,而大地,总是永恒……”来回答内心的所有疑惑和怅惘。
   尽管这一结果并不能令我们满足,相信邢小俊先生也不一定满意。但是,正是这种不确定的结局,恰恰将作品延续性无限拓宽。
   邢小俊先生探寻的这条道路,追寻的是内心的自由与人性的释放,是真实存在的。那收割麦子的神迷身姿,抽着劣质纸烟的中年人,在井边打水的女人,寻觅着墓地的苍凉的背影……都将形象而真实地化成一个个脚印,供予后来的人明辨前行的道路。
   但是,这条大爱之路是艰苦卓绝的。人的精神世界广袤无垠,大如虚空,我们无法理解透彻,也无从调控掌握。然而,当我们灵魂感悟的触须,偶然间契合了那黄土高原上的卓绝智者沉思领悟的因缘之际,那道伫立于浩浩黄河河畔的卓然身影,才能指引我们抛开所有的浮躁与迷茫,毅然迈向自我灵魂不断超越的喜悦之路。

共 271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从家乡到故乡的旅途】作为一篇赏析文章,与作家邢小俊的《觅渡》一样,同样具有广阔的思维、精深的思考与文化的厚重感。首先,文章分别从“具有时代先锋性的思想意识、清晰透彻的画面感与体验式的叙述和抒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审美姿态、内心世界的无限自由性“四个方面,对《觅渡》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做了全方位的宏观评析。其次,文章深入到集子内部,对《觅渡》中所呈现出的文化符号与文化信息也做了细致剖析。赏析的过程,本身也是一种文化的解析过程。文章并未局限于概括《觅渡》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而是站在更高的角度,以一种文化自觉,观照作家邢小俊的精神世界和人文情怀,继而“知人论世”,以探寻《觅渡》背后所隐藏的文化思考。城市与乡村的断裂,乡村文化的衰颓与丧失,是作家邢小俊关注与探究的文化现象,也是本文赏析的一个基点。邢小俊并未解开内心的困惑,他所探寻的道路也只是给后来人提供了明辨的方向。但,人类的精神世界是广袤无垠的,相信,智者会以他深沉的思考解开谜团,指引我们迈向自我灵魂超脱的喜悦之路。这篇赏析文章,正是基于作者对《觅渡》的反复阅读与精准把握,正是基于作者高屋建瓴的思索与赏析,才能使读者在阅读《觅渡》时,更加便于理解文集,把握文集的思想深度;同时,这样的赏析更凝练了文集的文化意蕴,甚而挖掘出了作家本身也未意识到的文化信息。感谢清华老师呈现出这样具有思想深度的赏析文章,感谢引领我们学习欣赏了《觅渡》这样具有深刻历史与现实意义的文集!佳作共赏,倾情推荐!【山水神韵编辑:思绪飞扬淡墨痕】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思绪飞扬淡墨痕        2015-06-27 16:55:14
  清华老师的这篇赏析文章深刻而厚重,所站的高度与剖析的深度都是常人难所及,在下的编按恐难把握大作精髓,万望清华老师谅解!祝好!
思绪飞扬淡墨痕
回复1 楼        文友:万少枫        2015-06-29 13:16:35
  感谢飞扬的辛苦编辑!这些天忙得晕头转向,回复晚了,见谅!
2 楼        文友:朱法强        2015-06-27 16:57:55
  好评析好评析!大赞,向先生学习学习再学习!
啼笑世象皆有因缘,苦苦求索心灵中那一缕阳光。
回复2 楼        文友:万少枫        2015-06-29 13:19:58
  感谢朱老师的造访,祝老师佳作连连,清华争取再做突破!
3 楼        文友:邓世潮        2015-06-30 10:40:02
   写作愉快,遥祝夏安!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