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沈从文:水做的男子

编辑推荐 沈从文:水做的男子


作者:三月楚歌 秀才,1583.44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835发表时间:2015-07-01 09:23:11
摘要:透过窗外,我看到远处的小河在潺潺流淌,无声无息,缓缓向前。在小河的尽头,是一片汪洋的大海。在浩瀚的海面上,千帆相竞,不掩风流。.沈从文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或许,唯有水知道答案。


   贾宝玉说:女孩是水做的骨肉。在现代文学中,沈从文是水做的男子。
   “水的德性为兼容并包,从不排斥拒绝不同方式浸入生命的任何离奇不经事物!却也从不受它的玷污影响。水的性格似乎特别脆弱,且极容易就范。其实则柔弱中有强韧,如集中一点,即涓涓细流,滴水穿石,却无坚不摧。水教给我粘合卑微人生的平凡哀乐,并作横海扬帆的美梦,刺激我对于工作永远的渴望,以及超越普通个人功利得失,追求理想的热情洋溢。”
   这是沈从文在《一个传奇的故事》中写下的文字。“水和我的生命不可分,教育不可分,作品倾向不可分。”不管是《边城》,还是《长河》,他的小说背景,无一例外都与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来自山水凤凰小城的沈从文,不仅以水为背景的小说写得好,人生的际遇与处事的应变,他都像水一样柔韧与包容。
   1920年,沈从文18岁,满怀激情离开凤凰,乘船沿沅江而下,去外面闯世界。在常德一所叫做“平安”的小客栈中,他偶遇了大舅家的表哥黄玉书。
   当时,表哥喜欢上一位姑娘,便让沈从文帮忙写情书,送情书。
   尽管只有小学文凭,但沈从文写的情书,文采斐然,不仅打动了姑娘的心,还得到了师范毕业的表哥的赞赏,说沈从文写的情书:“措词得体,合适,有分寸,不卑不亢。真可以上报!”可以说,代表哥写情书,发现了他文学上的才华。
   水的品性,只要有可能,就不会放弃流向大海的脚步。
   1922年夏,沈从文几经辗转后,来到了北京。刚到北京的时候,他一心想去大学读书。他的大姐沈岳鑫和姐夫田真一虽没给予物质资助,但送给他一句很受用的话:“既为信仰而来,就要坚守信仰,因为除此外你一无所有。”
   一句良言胜千金,正是这句话支撑着他度过人生最艰难的日子。
   因为亲戚的关系,沈从文搬进了杨梅竹斜街61号酉西会馆。
   会馆,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遗产,旅居他乡的同籍人自发捐资修建,一种给养与交流的纽带。对于一无所有的沈从文来说,不需交纳任何房租,就是天大的恩赐。像如今,很多在北京寻找理想的年轻人,不得不因无立足之地而撤退。
   上不了大学,便开始自学。这是初到北京的沈从文对于信仰的执拗。
   每日两三个馒头,一点泡咸菜便是佳肴,走出会馆,直奔宣武京师图书馆,两点一线。入冬,气温骤降,他仍薄薄单衣苦寒读……《笔记大观》《小说大观》《玉梨魂》,还有《史记》等相随左右。那时,他也尝试写点小稿。就像莫言写作的初衷,是想吃粉和娶石匠的女儿一样,沈从文只是想挣点小稿费糊口。
   据说,寒冬腊月的,他一边抱着装着热水的水壶暖手,一边写作。
   因为高烧,不断流鼻血,稿子上往往是血迹斑斑。
   虽然如此艰苦,挣钱更不容易,常常还招挤兑。每次去报社,门房都要索取一两毛钱小费,也许因为他太寒酸吧。那些日月,沈从文是一个不被北京接受的“乡下人”。据说,某报的编辑当众把他的稿子铺在地上,用脚在上面踩。
   水一样的男子,没有暴怒,他的反抗是做好自己。很多年以后,这位当众羞辱他的编辑,早已不知姓谁名甚,但沈从文的名字,已经响誉了整个世界。
   1928年,徐志摩推荐沈从文去上海中国公学教书,当时胡适正担任中国公学的校长,他大胆地接纳了这位只有小学学历的腼腆后生。后来沈从文谈起此事时说:“适之先生的最大的尝试并不是他的新诗《尝试集》,他把我这位没有上过学的无名小卒聘请到大学里来教书,这才是他最大胆的尝试。”
   当时的沈从文虽然已在文坛崭露头角,但之前却从未教过书,对于中国公学的教职,他心里充满了期望和不安。上课前沈从文作了仔细的准备,并专门雇了一辆车子拉他到校,预备的资料也很充分,讲一堂课绰绰有余。所有这一切都给沈从文增添了很大的勇气和底气,当时他已小有名气,同学们也都想一睹这位作家的风采,故来听课的学生极多。但是,谁也没想到,走上讲台,沈从文抬头一望,只见黑压压一片人头,心里蓦然一惊,大脑一片空白,原先想好的话题一下抛到了爪哇国。一分钟过去了,他一言未发,五分钟过去了,他依然不知从何说起,众目睽睽之下,竟然呆了十几分钟。最后好容易开口了,他一面急促地讲述,一面在黑板上抄写提纲,原来预备一小时的内容,十多分钟便匆匆而毕。
   沈从文再次陷入窘迫,无助地看着同学们,拿起粉笔在黑板写了这样一行字:“我第一次上课,见你们人多,怕了。”看着沈从文怯怯的模样,听课的学生们哄堂大笑———这位“小先生”虽然怯场,倒是个实诚人。
   这件事被当成笑料:“这样的人也配做先生,居然十几分钟讲不出一句话来!”有人向胡适告状,胡竟一笑了之:“上课讲不出话来,学生不轰他,这就是成功。”
   在沈从文的教书生涯中,他似乎一直总是处在被同行瞧不起的阴影下。
   西南联大时期,公开瞧不起沈从文的刘文典先生,最负盛名。
   据说在讨论沈从文晋升教授职称的会议上,他勃然大怒,说:“陈寅恪才是真正的教授,他该拿四百块钱,我该拿四十块钱,朱自清该拿四块钱。可我不给沈从文四毛钱!”还有一种版本,“沈从文是我的学生,他都要做教授,我岂不成了太上教授?”刘文典一向狂狷、自负,他说这样的话,并不意外。当时联大的一些教授以古籍、考据和国学为学术生命,对新文学和作家,并不接受。当然,刘文典不仅看不起沈从文,也瞧不起巴金,瞧不起用白话文写作的作家。
   另外,还有跑警报时的一段掌故。有一次跑警报,沈从文碰巧从刘文典身边擦肩而过。刘面露不悦之色,说:“我跑是为了保存国粹,学生跑是为了保留下一代的希望,可是该死的,你干吗跑啊?”另一种版本中,刘文典对擦肩而过的沈从文面露愠色,对同行的学生说:“我刘某人是替庄子跑警报,他替谁跑?”
   除了刘文典,诗人穆旦,也对沈从文当教授的事情,有很大的成见。
   不过,对于这些赤裸裸的鄙视,木讷的沈从文从来默默听之。
   除了明目张胆的轻视外,就如钱钟书,在写小说时也有影射。
   美国学者金介甫为写《沈从文传》采访过钱钟书,钱说,沈从文这个人有些自卑感。钱钟书的中篇小说《猫》影射文化艺术圈的好多名流,小说中的作家曹世昌,据说原型就是沈从文。“他在本乡落草做过土匪,后来又吃粮当兵,其作品给读者野蛮的印象;他现在名满天下,总忘不掉小时候没好好进过学校,还觉得那些‘正途出身’者不甚瞧得起自己。”《猫》写于1945年的上海。
   在梁实秋的印象中:“从文虽然笔下洋洋洒洒,却不健谈,见人总是低着头羞羞答答的,说话也是细声细气,关于他‘出身行伍’的事他从不多谈。”钱钟书在昆明这段时间和沈从文有交往,估计茶叙中,沈从文也不高谈阔论,只是听朋友聊天,尽管他是茶叙的主人。钱钟书似乎觉察到了沈从文内心的自卑。
   不过,以水的品性来说,可能并不是我们说的一般意义上的自卑。
   这种自卑,不是自暴自弃。这是另一种意义上对待外界压力的强大。
   在著名的《寒山问拾得》一文中,寒山受辱,十分气愤,问拾得:世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呼?拾得答曰:只要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这个故事和这段箴言,一定在沈从文的内心深处千回百转过。
   瞧不起他写的小说,他努力写出最好的小说;瞧不起他教书,他竭尽所能,把书教好。后来,沈从文在学生中,得到很高的评赞。令人最为津津乐道的,无疑是在沈从文的门下,走出了像汪曾祺这样的现代小说大家。
   沈从文艰难的日子“相当长,相当寂寞,相当苦辛”,其认死理的韧劲,简直就像水一样,是刚与柔结合的最美典范。遇到窄道就变成细长的水流锲而不舍地徜徉,遇到洼地变成澶湉的镜水无声无臭地思量,遇到悬崖就变成飞泻的瀑布毫无惧色地飞扬,遇到大海就变成汹涌的浪涛肆意妄为地疯狂。
   不变的,是自己刚柔并济的态度,永不言弃的性格。
   在中国公学教书的时候,沈从文遇到了自己心目中的女神。他和张兆和之间的爱情故事,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美丽的传奇之一,令人津津乐道。
   在沈从文的学生中,中国公学公认最漂亮的女孩,叫张兆和。
   张兆和身后的追随者很多,她的二姐张允和分别给他们编号为“青蛙一号”、“青蛙二号”、“青蛙三号”等等,沈从文排在最后,被命名为“癞蛤蟆第十三号”———这个典故估计是出自“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而沈从文是最丑的那一只。
   木讷的沈从文不敢当面向张兆和表白爱情,只是悄悄地给她寄去了一封封文字优美的情书。后来张兆和拿着这些信找校长胡适理论,孰料胡适看了竟然夸奖沈从文写得不错,不但劝她接受沈的爱情,而且还要亲自做媒:“我和你爸爸是同乡,是不是让我跟你爸爸谈谈你们的事?”张兆和急了,赶紧说,“不要讲。”胡先生很郑重地告诉她:“我知道沈从文很顽固地爱你!”张兆和脱口说道:“我顽固地不爱他!”胡先生笑了,张兆和也被自己的话逗笑了。
   坦白说,沈从文痴心不悔,胡适先生的态度也堪称天下无双。
   功夫不负有心人,沈从文终于赢得了少女的心,后来他在给张兆和的信中这样说:“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他的话道出了多少恋人的心声。
   在苦追了5年后,张兆和终于芳心暗许。在一次信里,沈从文写道:如爸爸同意,就早点让我知道,让我这个乡下人喝杯甜酒吧。当然,在此过程中,张兆和的二姐张允和,对沈从文帮助不小。张兆和的父亲开明地答:儿女婚事,他们自理。带着这份喜悦,允和兆和姐妹一同去邮局给沈从文发电报。允和拟好的电报是:山东青岛大学沈从文允。兆和的则是:沈从文乡下人喝杯甜酒吧。这也许是中国最早的一个白话文电报了,但邮局没有收,而收下了允和的。
   正所谓“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1933年9月9日,沈从文与张兆和在当时的北平中央公园宣布结婚,并没有举行任何仪式。二姐张允和是他们的媒人。
   第十三号青蛙,完成了屌丝的逆袭,最终迎娶了自己美丽的公主。
   水滴穿石,到底沈从文写了多少情书,已无从知晓,由于战乱,不断辗转,可能丢失的比较多。但就从现在看到的,被喻为民国四大情书经曲之一的《湘竹书简》来说,已经令人叹为观止了。其中不少片断,一直令人赞叹。
   很多人都说沈从文胆子小,其实他的勇敢,不是一般的莽撞可比的。
   1949年后,胡适以及他的思想理所当然成为新政权批判的靶子,沈从文也被迫离开了他熟悉的文坛和讲堂,徘徊在故宫昏黄的灯影中。在这种情况下,沈从文曾在一篇文章中谈及他与胡适的关系:“有几个人在我生活上思想上,是有一定程度影响的:例如我的一个兄弟……其次是胡适,他的哲学思想我并不觉得如何高明,政治活动也不怎么知道,所提倡的全盘西化崇美思想,我更少同感。但是以为二十年来私人有情谊,在工作上曾给过我鼓励,而且当胡也频、丁玲前后被捕时,还到处为写介绍信营救,总还是个够得上叫做自由主义者的知识分子,至少比一些贪污狼藉反复无常的职业官僚政客正派一些。”字字掷地有声。
   这些文字写于1956年3月,正是大陆批胡适最为激烈的时节。
   解放后的十几年,沈从文没有再写小说,预计四部的《长河》也仅仅写了第一部。其中原因,多半是因为政治。在这一段艰难的时期,甚至死去了很多性情刚烈的文人。但沈从文活了下来,不写就不写吧。水是从来不会勉强的。
   在放弃文学创作的晚年岁月,沈从文先是接受安排,到中国历史博物馆,从事文物、工艺美术图案及物质文化史的研究工作。1978年调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任研究员,致力于中国古代服饰及其他史学领域的研究。他研究成果有《唐宋铜镜》、《龙凤艺术》、《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学术著作。
   这些著作,在相关领域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一直到今天都被反复引用。
   遗憾的是,明目张胆地蔑视过沈从文不懂学术的刘文典先生,已于1958年故去。故人西辞,后会无期。否则,当他看到这些著作的时候,会作何感想?
   1988年,沈从文先生病逝于北京,按照生前遗愿,骨灰葬于凤凰县听涛山下。画家黄永玉树立的墓表,面对着沱江,临山竖立在沈从文墓碑的必经之处。字迹骨凌,大气写道:“一个士兵如果不战死在沙场便是回到故乡。”严格地看上去,沈从文先生的这一间墓场,有一点不太象是一个传统意上的民间墓地。
   墓场开放,没有围杆,没有坟头,也没有丧失人性的气息。一片葱笼环绕。走近去,就象进入了一园孩童的天真圣地。迎面看,一座比人高的天然五彩玛脑石屹立。石块从当地南华山采制运来,大约六吨沉重。这就是墓身。高大墓石没有占地堵路,它只是静静地立在山间小道旁边,象一尊凝固的沉思者!
   沈从文的墓正面,用了沈从文先生遗作《抽象的抒情》当中的一句话:“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这句话应该算是沈从文的墓志了。
   在幕石身后,是张允和的两行铭文:“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细读数遍后,恍然发现,原来是一首雅致的藏尾诗:从文让人。
   沈从文先生过世十年时,李锐1998年在《读书》杂志上写道:“在那一个特定年代,沈从文的家被抄过八次,他本人曾被强迫打扫厕所达一年之久。”
   在这样艰难屈辱的岁月里,沈从文做到了逆来顺受,宠辱不惊。
   相比于很多刚烈过激的反抗。沈从文的方式,最艰难,也最大气。
   再读一遍这段文字,“水的德性为兼容并包,从不排斥拒绝不同方式浸入生命的任何离奇不经事物!却也从不受它的玷污影响。水的性格似乎特别脆弱,且极容易就范。其实则柔弱中有强韧,如集中一点,即涓涓细流……”
   透过窗外,我看到远处的小河在潺潺流淌,无声无息,缓缓向前。在小河的尽头,是一片汪洋的大海。在浩瀚的海面上,千帆相竞,不掩风流。
   沈从文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或许,唯有水知道答案。

共 5573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这篇文章以沈从文的人生为线索,以沈从文的“忍”和“慈”为故事中心,给我们重点讲述了沈从文人生历程中遭受的不公平待遇。大学教书,遇到的尴尬,遭受的歧视;面对文革时期的动乱和批斗,他选择的是忍和停止写作,一旦有研究工作机会,他又忘我地做着事情。这些故事,展示的是沈从文具有的“水”特点,这些特点,是非常具有智慧的,而不仅仅是性格问题。读这篇文章,我们能真正了解沈从文的一生,一个普通人一生的生存方式,同时,也了解了许多细节故事,丰富了沈从文在我们心目中的感人形象点。好文章!【编辑:春雨阳光】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春雨阳光        2015-07-01 21:41:14
  这篇文章把沈从文先生复杂曲折的人生经历体现了出来,写出了他在社会中受到的欺压,更写出了他应对这些欺压的力量。文章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生活者的形象,而不是一个作家的光环。
语文教师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