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老妈的“关公战秦琼”

精品 老妈的“关公战秦琼”


作者:月笼南窗 童生,939.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320发表时间:2015-07-01 20:34:09
摘要:老妈的趣事

“关公战秦琼”来源于一则相声,原型是山东的军阀张宗昌,据说他看了《千里走单骑》后不服气,认为关公的武艺不及秦琼,一定要关公和秦琼斗一下,看他怎么样。艺人们没办法,只好让两个相差几百年的猛将在台上斗起来。这个俗语后用来形容具有时差矛盾的两件事在同时发生。
   我的老妈虽然不识字,却是出生书香之家,我外公是个文化人,解放前一直是教师。他家里藏书也多,平时喜欢讲故事给孩子听。所以我妈妈知道《二度梅》《十把穿金扇》《好逑传》《天宝图》《地宝图》这些书的内容。
   我妈有较强的记忆力,口语表达能力也强。每到冬天,家里聚集很多人串门时,大家都喜欢听我妈讲故事,她能把听来的《十把穿金扇》绘声绘色地复述出来。她说起来不急不缓,连一些小细节也能说清楚,并且还善于模仿不同人物的口吻。不给邻居讲故事,模仿我们村里人说话也逼真。我们的方言非常难学,很多外地人年轻时从外地移居于此,能听懂我们的方言,却怎么也说不会,常常是将自己的方言和我们的方言夹杂在一些,说得怪腔怪调的。我妈是个例外,她嫁来时才十六岁,很快将我们这里的方言学会了。有时候模仿外地人说杂交方言,绘声绘色,惟妙惟肖,令人捧腹大笑。
   我们很小的时候就听我妈说过陶文兵(《十把穿金扇》主人公)、铁中玉(《好逑传》主人公)、陈杏元(《二度梅》主人公)这些名字。我童年是70年代,一些古代的小说、表现古代的电影戏剧都被禁止出版、上演。但我很小就知道状元、小姐这些名词,以及一些地方戏,像《荞麦记》《乌盆记》以及包公审案的古装戏之类的,都是我不识字的父母凭着记忆讲给我听的,也是我的“文学启蒙”。记忆最深的是妈妈说的《荞麦记》中的名言“穷无根,富无苗”,也就是暂时的贫穷不能气馁,终有一天会改变;富贵也一样,目前富贵不能代表永远富贵,也许有败落的一天。
   除了这种故事,还有一些关于傻女婿、多嘴小姑之类的民间传说,以及我妈妈生活中遇到的一些真实事件,像外婆家那里有个女人连着死了两个男人,后来一个道士给她看了面相,说她一生要穿七条麻布裙,也就是要死七个男人。道士就用纸剪了五个人一下烧了,后来那个女人就没有再死男人了。有解放前的乡长如何威风,解放后被正法了等等。还有她当童养媳的趣事。
   我妈没读过书,却接受过传统教育,所以她一生没和邻居吵过架,和村里每一个人都相处的很好。也从来不扯是非嚼舌头,因此人缘一直挺好。我爷爷的脾气暴躁,但我妈从来没顶撞过他。村里很多人在家里受了气,就跑来我家找我妈倾诉,因为我妈不外传,避免了别人的家丑外扬。因此我妈也是村里很多人的“树洞”。
   因为妈妈这个特点,我家一年四季都是热闹的。从夏季开始白天是大姑娘小媳妇来我家玩,大姑娘带着针线活,做鞋子,织毛衣这些;小媳妇带着孩子来玩。妈妈自己也要做鞋子,于是互相交流心得。妈妈曾经说过一个故事,我们村里很多人都知道,是关于做鞋子的。一个婆婆偏心,让女儿和儿媳比赛纳鞋底,她负责搓麻绳。她给自己女儿的麻绳很长,不用打结的,给儿媳的都是短绳子,让她一会儿就要换一根来耽误时间。比赛时,姑嫂俩各在自己的房间纳鞋底。嫂子只听见小姑拉绳子呼啦呼啦的声音,她就拼命地拉,到天亮总算纳好了一只鞋底。跑去看小姑,小姑的绳子太长,拉了一夜才拉到头,谁知忘了打结,结果拉过头了,白拉了一夜。这个故事总会令人发笑,那些大姑娘小媳妇也知道了,纳鞋底的绳子不能太长,应该短一点反而省时间。
   晚上是一班大老爷们来玩,那时没有电视看,就靠聊天打发时间,他们一下说到唱戏,一下又说到大跃进年代弄虚作假的事;有时候听妈妈讲故事。别看就这样聊天,冬天要到十一点才各自散开。我们家的茶壶比别人家大得多,晚上要冲好一壶茶,还要准备两瓶开水,来招待“说客”。
   到八十年代,文革禁止的老戏可以唱了。那时妈妈四十多岁,常常晚上跑十几里路去乡里看戏,看完还要赶回来。几天后就上演“独角戏”——将戏文从头到尾讲给邻居们听。邻居们还听得津津有味。妈妈姓邓,村里人叫她“老炖罐”、“炖不烂”。“听炖不烂讲戏”是村里一道独特风景,直到电视普及才终结。
   妈妈的个性具有记忆力好、说话幽默、性格委婉这些特点,我们姐弟三人,我遗传了她的好记性,妹妹遗传了她的委婉性格,弟弟遗传了她的说话幽默风趣。
   妈妈也一直为自己的好记性而自豪,常以此为傲。到了90年代末,她快六十岁了,记忆力开始下降,常常将两件事混成一件,闹一些“关公战秦琼”的笑话。
   我们村里有个调皮鬼叫根,他小时候好吃。我家一棵桃树在菜地旁边,树下是金伢伯伯的小水塘。有一年桃子成熟时,正好村里放电影,我们都去看电影了。根和他的小伙伴偷偷跑到我家桃树上摘了一些桃子,然后从树上跳下,一下落到水塘里。过了几天,我们才听说这件事。
   几年后,我大伯将他门前的菜地改成水塘养鱼。那时候老宋家还没搬走,他们和村里几个人在烤火房里推牌九。根又他的小伙伴跑来巴在窗户上偷看,里面的人以为是乡里来人抓赌,问了一声“是哪个?”根和他的小伙伴吓得掉头就跑,结果一下跳进大伯的水塘里。几天后,根的妈妈来我家玩,说起这个小鬼,冬天掉到塘里,害妈妈给他洗棉袄。那时不富裕,一人只有一件棉袄,洗后也没脱水机脱水,要晒好几天,也不知他冬天怎么挨过来的。
   到了90年代末,我家有棵水蜜桃熟了,正好那天我家插秧,根的哥哥也在我家帮忙。在中午吃饭时先吃桃,妈妈触景生情:“你家根小时候真调皮,我们看电影去了,他跑来偷桃子,一下跳进水塘里,第二天害你妈帮他洗棉袄。”我说,不是这样的!我妈妈振振有词:“怎么不是?我的记性好的很!我记得清清楚楚,那是一棵五月桃,就在那里。”
   我说:“妈,说你记性不好,你还不服气!这下总赖不掉了。吃桃子都在五月左右,都过端午了,谁还穿棉袄?”说得大家哄堂大笑,妈妈自己也笑得前仰后合。
   弟弟刚结婚时,有次妈妈和弟媳一道洗被子回家。妈妈指着一床被面对弟媳说:“这床被面都三十多年了。”我在一旁吃午饭,我说没有这么老!我读初中时买的,大约是82年。
   妈妈不服气:“哪个讲的?我的记性好得很!我记得清清楚楚,是刮杉木风时候买的,那时候钱可值钱了。”
   我说不是这样的,我记得是我读初中买的,那时候买布不用布票了。杉木风是六十年代末,我们这里乱砍乱伐时期。那时我刚出生不久。
   “听你讲!我记性好的很!”我妈又开始振振有词:“就是杉木风时候买的!那时你睡在摇蓝里。我去县城,只带了70块钱,买了许多东西,还给老六买了条秋裤”。老六是我弟弟。
   我笑了:“妈!我睡在摇篮里,你怎么给老六买秋裤?老六比我小七岁呢!”这一下,又让妈妈和弟媳笑得直不起腰来。
   如今,妈妈七十多岁了,还是爱说话,家里几乎天天有人来串门,他们也常常回忆往事,不过她不敢说自己的记性“好得很”,怕我又找出两件“关公战秦琼”来。
   2015.6.27--29

共 279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好一个“关公战秦琼”,滑稽,搞笑,颇富意味。文中,作者真切展示这个笑话的来源,道出它的真实含义,并结合母亲对戏文的爱好,讲出她弄出的类似于“关公战秦琼”的笑话,趣味、搞笑、温暖。文字携时代的记忆全面突出母亲不识字,但朴实善良、和气待人的品性,因为戏文而懂得做人之理,难得而可贵,读来给人感动与温暖,欣赏,推荐!【编辑:冰煌雪舞】【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507021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冰煌雪舞        2015-07-01 20:42:50
  文章字里行间亲情流露,趣味而温暖,读来深入人心,欣赏,祝福!
作品见于《新民晚报》、《羊城晚报》《小小说选刊》《短篇小说》《青年教师》《椰城》《青少年与法》《深圳警察》《燕赵都市报》《北方作家》《做人与处世》《考试与招生》等全国各级报刊!
2 楼        文友:鹦鹉        2015-07-02 08:39:58
  拜读老师佳作,体会浓浓的母爱和亲情,问候老师,祝福老师佳作不断。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