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小榨油的记忆

精品 小榨油的记忆


作者:李百合 秀才,2081.9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910发表时间:2015-07-05 21:36:17
摘要:几十年来,我吃得最多的便是这种小榨油,一口喷香,在舌尖牙际徘徊,滋润了那个年代物质条件十分困乏的我们,一路曲曲折折,靠着小榨油悠悠醇香,边走边看,且近且远,一直向前。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前,东北平原的绝大多数乡村的食用油都是自给自足。加工食用油的场所,并不一定是专用的油坊,大多数在村屯的粮食加工厂里。和石磨、磨米机、打面机、谷风车等粮食加工具混在一个很大的房间里,一方面便于加工员监督操作,免了由这个加工房间跑到另一个加工房间的劳碌和奔波,一方面也便于照看,节省了空间。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乡村大面积通了农用电之后,一些富裕一点的生产队就零星有了这种小型的榨油机。一台榨油机能接纳来自两三个村屯的农户榨油。由于那时候的技术落后,榨油机的工作效率低,所以往往在进入帮年跟前的时候,各家各户要排队榨油。遇有结婚想办喜事操办多的地方,小小榨油机,一刻不停地轰鸣着,有的直接能排到年三十。
   从粮食生产到食用油加工,一色靠的是自给自足。榨出的食用油虽然在颜色上没有现在的食用油好看,但那是自己种的粮食,自己亲手加工的油,吃上干净、放心的同时,其丝毫无假,口感极佳,是一种地地道道的原生态,人们都称这种食用油为“小榨油”。
   这种小榨油机操作起来很是简单。主家榨油只负责往上面的漏斗里不断地添加油料作物即可。至于什么时候加压,什么时候,需要更换篦子,那是加工员的事情了。
   东北地区加工食用油的作物有黄豆、葵花子、亚麻籽、芥菜籽等,每种油都有各自不同的香味。最原始的榨油机加工出来的食用油,里面的残渣混和的比较多,但吃起来口感还算可以,其出来的残渣都成饼状,我们称之为豆饼、葵花子饼、亚麻饼、芥菜饼等,那时候,多用来喂牲口。喂牲口时,要把其用锤子或斧头砸碎,放在大缸里用水泡上几天,虽然放置方便,但用起来麻烦。后来的残渣都呈碎片或碎块形的,牲口可直接食用,或是用水稍稍泡个个把钟头的,就可食用,我们称这些残渣为豆箍、毛嗑箍、亚麻箍、芥菜箍等等。这个时候的小榨油机要比制作出饼式残渣时的机器先进得多,出油率高不说,榨取方式还可多样选择,有“冷榨”和“热榨”两种模式。油种多选:油种任意选择,可榨取不同油原料材质,能压榨花生、大豆、芥菜籽、亚麻籽、葵花籽、大麻籽等多种油料选择自己喜欢的食用油,一机多用,滤油与压榨同步进行。
   据母亲说,过去的粮食少,人们生活连正常的温饱都解决不了,更不要提拿出多余的粮食加工食用油了。她说,过去没有机器,十里八村能有一个油坊就已经不错了。那个年代,加工食用油全部靠的是手工。油原料从晾晒、过滤、磨坯、蒸烧、榨油到分坯,丝毫都不能马虎。把筛选好的油原料晒干,然后放到石磨上磨成沫,再放到蒸锅中蒸熟。蒸好了,工人们忍着烫,把冒着白气的熟菜籽装进袋子里,再用钢丝箍好,包成坨子放进地面下一米左右深的“油井”中,上面的人利用杠杆原理,把坨子压靠、压实,经过不断地慢慢加压,直到第三次加压,黄澄澄的油才从油槽中渗出,慢慢流进大缸。整个榨油过程要经过许多道工序,才能把油原料榨出油来。
   东北平原地区,由于受地域、气候等因素的影响,能生产食用油的作物很少。上面提到的几类油作物,加工出来的油最香的要属大麻籽油。大麻,是当年生产队种植的不可或缺的农作物,取其茎皮可做绳子。那时候,生产队及各家各户用绳,都是用这种麻皮儿制成的。其籽含油量高,出油多,但食用其会令人迷糊,吃上一顿用麻油烙的饼,能睡上几日几夜还不愿醒来。所以这种油人们不愿吃,在没有洋油(煤油)的年代,麻油往往用来点灯照明。“麻油灯啊,吱吱地响,山村的夜晚影子还是那么地长啊……”这句歌词里提到的麻油灯,就是用这种麻油作燃料的灯。
   在缺少粮食的年代里,人们往往到甸子里,或是村头大界处的荒地割芥菜。那时候,每到春季,漫山遍野到处都长着开有黄花的芥菜。芥菜籽成熟的季节,人们把它割回家,经过晾晒、碾压,收集籽粒。榨芥菜籽油时,由于高压高温的作用,油籽发出刺眼刺鼻的辛辣气味,让人十分难以忍受。这时的加工员,往往要跑到外面,透着窗子对着屋子里的人遥控指挥。屋子里的人被呛得鼻涕一把、泪一把的,按着加工员的指挥,冒着汗上上下下地忙活着。下一个榨油的人,虽然在榨油时换掉了箩底,但那种辛辣味往往会持续两三天都不会散去。我们平时吃的芥沫油就是用这种油加工而成的。
   不论是榨豆油,还是榨毛嗑(葵花)油、亚麻油等,榨完的油都不能立即食用,立即食用会有一股子生腥的气味的。刚榨完的油,要倒进家里的大铁锅里熬上一熬,之后,用大一点的盆子盛起,把里面的杂质沉到盆底,之后把上面纯净的部分取出,方可食用。剩下的油渣底,人们不舍得扔掉,把吃剩下的苞米面大饼子或黑面馒头沾上油渣在锅里煎,在那个“清烫寡水”的年代,这也是一种并不多得的美食。
   我五姐夫一家是全村有名的贫农,家里生活贫困,在周围大大小小的村屯里都是有名的。那一年,生产队加工豆油,五姐夫的三哥三虎子帮助队里加工。半夜时分,几个累得筋疲力尽的汉子,把偷偷从家里拿来已发好的面团,在生产队的大铁锅里用刚刚加工的豆油炸饼吃。新炸出来的饼子,油汪汪的发出馋人的亮光。也不知是谁出的鬼主意,用发面拧了几根麻花,也像模像样似的在油锅里炸。三虎子本来就已经吃了十几张海碗口大的饼子,饱得不能再饱了,见新鲜的麻花一出锅,立即眼睛里又放出了绿光,抹了抹嘴巴,拿起了一根就开吃了起来。面里没加食用矾,炸出来的麻花不松软,再加之他咬下去的一口过多,登时把他噎住了。他眼睛睁得好大,想用力把麻花咽进腹中,但适得其反,麻花死死地卡在喉咙间,像有一双有力的大手掐住了他的喉咙,他口不能言,全身已经没有了力气,他倒下了。几个说笑吃饼的人还以为他不小心摔倒了,一个人说,三虎,咋了?是不是吃撑住了?见地上倒着的人挺长时间没了声息,这时候的几个人,才觉出不对来,赶紧上前招呼,三虎已经断气,几个人吓得手忙脚乱地,把生产队的大马车套上送往医院。医生翻了翻三虎的眼睛,又把手在他的鼻前试了试,直接就说,死人你们还拉来干什么?几个人大眼瞪小眼立即傻眼了,从来没有听说过吃东西有噎死人的。大家都知道三虎家穷,一年到头全家都沾不上一点儿的油腥,可就因为沾不到油腥儿,吃得太急就噎死了?这毕竟太玄之又玄了。三虎死时用来出殡的打狗干粮,就是用那天油炸的面饼做的。灵幡和打狗干粮扔到了棺木上,几锨土扬在上面,一座新坟拔地而起。我们这里的风俗,这种横死之人(非正常死亡)是不能进祖坟地的。三虎带着他的打狗干粮,孤伶伶地躺在前面大界的壕沟棱子上。那时候的野狗很多,但从来没有一条狗光临过三虎子的坟地,不知是什么原因。
   如今,小榨油的品位因其天然纯绿色在不断地攀升。一些大规模生产的厂家,见小榨油有利可图,也打起了“挂羊头卖狗肉”的生意,尤其使用转基因大豆生产出的豆油,给真真正正、实实在在的小榨油蒙上了一层蒙蒙胧胧的“遮羞布”,堂而皇之地挤身于天然纯绿色的行列,成为为害百姓的一道阴暗的风景。虽然如此,那不也不是小榨油的错。几十年来,我吃得最多的便是这种小榨油,一口喷香,在舌尖牙际徘徊,滋润了那个年代物质条件十分困乏的我们,一路曲曲折折,靠着小榨油悠悠醇香,边走边看,且近且远,一直向前。

共 285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文章描写了作者记忆中家乡榨油房的故事,描写了榨油的工具,榨油的程序,榨油的情形,把榨油的历史画面真切地描写了出来。该文具有历史心酸感,是因为文章的故事放在中国的贫穷年代,里面蕴藏着物质贫乏带来的悲剧事件。文章讲述的故事,会让读者把中国的那个时代与今天对比,在对比中发现自己的感悟。值得阅读的文章,值得思考的年代。【编辑:春雨阳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507060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春雨阳光        2015-07-05 22:20:13
  作者的这些经历,不仅有深厚的生活感,民俗感,而且更具有历史厚重感。从文章中我们看到的不只是科技的进步,而且还看到了我们社会的巨大进步。
语文教师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