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笔尖为暖 >> 短篇 >> 杂文随笔 >> 【笔尖】诗的语言最清音(随笔)

编辑推荐 【笔尖】诗的语言最清音(随笔)


作者:放情凌霄 秀才,1250.76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050发表时间:2015-07-06 14:29:54
摘要:诗的意境由诗的语言来营造,诗的语言最清音,它讲究凝练,含蓄而生动。诗的精彩的语言美十分重要,主要表现在推敲关键词语的精当。精当的词语不但能准确地表达意义,还能传递审美信息。用美丽的诗的语言表达美感,即抽象的美感和形象的美感。

诗的语言最清音
   我认为诗注重于意境,意境的含义是什么?“意境”又称“境界”,它是中国古代文论中足以同西方“典型说”相抗衡的诗学瑰宝,也是中国几乎所有艺术共同追求的审美目标。诗有诗境,词有词境,曲有曲境,音乐有音乐境一样。其一,情景交融的意象结构。“情”就是“意境”中的“意”,泛指审美主体的思想感情,包括人的“情”、“志”、“理”、“道”、“性”等,“景”则是“意境”中的“境”,写景、状物、叙事等均属之。构成“意境”的关键是“人”与“物”之间形成的辨证统一的“审美关系”。也就是说:只有当人以欣赏的心态观照自然而达到无我两忘,互相“交融”的境界时,才成“意境”。“意境”是人化自然,自然人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难分彼此,是“万物与我为一”的结果,这种情景交融的意象结构,使得作品具有“诗中有画”的绘画美。
   其二,意溢象外的美感形态。这就是“情景交融”而成意境后,它们会产生一种“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比如:唐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仅就其标题而言就诗意盎然,“江”、“月”、“花”本来已经够美,且彼此又发生互动:皎洁月光下,“江”上面“有花”,“花”倒映“江”中,多么富有诗趣。而这一切都冠以“春”字,更显得生气勃勃,妙不可言。唐人刘禹锡曰:境生于象外。
   总之,古诗词的意境具有上述两个本质特征。对古诗词的鉴赏,也应从这两方面入手。下面我们就“李杜”和王维的诗欣赏他们不同的意境美。
   “望月生情”是中国人特有的普遍心理模式,这在古典诗词中多有反映,李白有《静夜思》、《关山月》、《峨眉山月歌》、《月下独酌》,杜甫有《月夜》、《月夜忆舍弟》,李商隐有《霜月》,东坡先生更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似乎每个文人骚客都对月亮情有独钟。
   李白的《静夜思》家喻户晓,三岁孩童都会背,这首小诗,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无精工华美的辞藻,只是用叙述的语言,写远客思乡之情:秋月分外明亮,也特别清冷。对于孤身在外的人来说,最易触动旅思之怀,感受到客居的萧条,年华的易逝;凝望明月,更易使人想起故乡,思念亲人。他给人的就是画一般的诗境:在昼短夜长的秋季,在转辗难眠的月夜,诗人突然觉得眼前的月光,好象是一层厚厚的秋霜。或许是突然的发现,连诗人都觉得感到惊讶。然而仔细一看,原来是皎洁的月光,诗人向天空望去,凝视着天上一轮皎洁如素的寒月,不觉得伤感之情袭上心头,低下头来,深深地陷入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中。这是何等的意味深长,何等凄美的意境,又是多么的浪漫。
   说到月亮,就不能不说“边塞诗”,不管岑参、王昌龄,还是王之涣、卢纶的诗,总能立马让人穿越时空回到边关的冷月白霜,长河落日及满地萧杀的黄沙中,号角、孤烟、马鸣、弯刀,那意境应该得用一本书来单独说了。
   杜甫的诗歌显示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他的一生大多在战乱中颠沛流离,饱尝饥寒。唐代宗广德元年,当时安史之乱已被平息杜甫来到成都,居于草堂,过上一段平安日,心情较好,期间写了几组快歌,如《绝句二首》、《绝句四首》等。
   在《绝句四首(其三)》(两个黄鹂鸣翠柳)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春天的喜爱,也表露出悠然自适的情怀:草堂四周,嫩柳初发,黄莺欢唱,一派愉悦的景象。仰首看去,天空湛蓝,一行白鹭在天空中自由地飞翔,给人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在这两句中,“黄”、“翠”、“白”、“青”四种颜色鲜明:一“鸣”一“上”,即一唱一舞,两种鸟动作的搭配,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姿的图景,也道出了诗人此时无比欢乐的心情。
   后两句也是由对仗句构成:西山雪岭,千年积雪不化。凭窗眺望,此景好象镶嵌在窗框上的一幅山水画,东吴的船只,航行到此,隔门望去好象万里之外的吴地就在眼前。这里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意境十分开阔。四句诗,一句一景,四幅美丽的图景,靠诗人的感情线构成了统一的整体,渲染出和谐的境界,多么的唯美。
   王维的诗语言凝练,含蓄而生动,不以华丽的辞藻取胜,更是以优美的意境动人。《山居秋暝》、《鸟鸣涧》、《鹿柴》、《山中送别》、《送元二使安西》等,不管是送别好友还是山水花鸟,总能造成一种动人的情思与气氛,更象一幅幅写意的山水画。
   《鸟鸣涧》写的是春山静夜的景物,它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静”。诗的篇幅虽然短小,但却描绘了人、桂花、明月、宿鸟等事物。人静,夜更静,真可谓一幅淡雅恬静的水墨画。
   “人闲桂花落”给人一种清雅恬静的感觉,“人闲”,说明周围无世事烦扰,诗人内心闲静。唯其如此,桂花从枝头飘落,才会被觉知。这是正面写静。在山谷中,在万物皆新的春夜里,一轮明月不知何时升起来,月光洒满春山,这一微妙的变化竟显得那么突然,把栖息的山鸟吓得惊叫起来。
   “人闲”、“夜静”、“山空”,都是静,这是以静态写静;“花落”、“月出”、“鸟鸣”,都是动,这是以动态写静。通过细致的描写,春夜空山的幽静神态,就生动地刻画出来了,以动衬静,动静相生,多美。最能体现王维“诗中有画”的应是《青溪》:言入黄花川,每逐清溪水。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清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
   诗人以画家与音乐家的敏感观照自然,使泉声松色,动静相映成趣,读之如身临其境。通过有声有色的描写,活画出一幅深峭、澄洁、恬静的清溪图,这就是“诗中有画”。这种“诗中有画”的景色描写和诗人的感情是契合的。“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就是把画境与自己的心境融洽,以清川的淡泊表示自己心境的闲适,情景浑然一致。这是何等的境界。
   当然诗精彩语言美十分重要,推敲关键词语的精当,词语是语言的建筑材料,词语不但能准确地表达意义,还能传递审美信息。用美丽的诗言表达美感,美感有两种基本的形式体现在诗中,即抽象的美感和形象的美感。自然的山水风景在你的眼睛里是具体的美,而诗中的山水风景是抽象的具体美。诗人运用语言的能力如何?诗人观察山水风景的角度如何?这都与诗人的审美观有密切联系。你若对一个风景点产生不了美感,那么你也就写不好或者写不出有美感的诗来。抽象的美感是一种思想的感悟。形象的美感是一种直观的感受。诗是需要创造性地去审美的,少不了你开拓的视野少不了你储备的知识。如同一事物,美感的产生可以求同变求异,可以片面变全面,可以单一变综合,可以封闭变开放。视野的角度不同,产生的美感也就不同。思维的模式不同,产生的美感也就不同。诗是诗人的思想结晶,是最可贵的创造美感的精神产物。如诗《野草》,草是很平凡的,随处可见,而用“枯荣本自然,惟有心不封”十个字,就很好地抓住了草的可贵生命的本意,同时也抓住了诗的可贵生命的美感。再看一篇诗《山菊花》,没有直接写花,而是以花喻人,用“正如乡下柴禾妞,不畏劳作只为画”,这样写,诗的美感就更有了生命意义。花如人,人如花。思想深了,视野阔了。再看《咏柳》,古人有不少咏柳的诗,而诗人经过深刻的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以精炼的语言高度慨括,用“高居在上不忘本,俯首全为往上长”来解释生命的主题,使柳在诗中升华了美感。当然,你还有更好的解释和体会,有更好的感悟和心言。美感对诗而言,是生命中流动的血液。没有美感的诗无异于木偶和纸花。抓住美感,诗人就要深入生活,思考生活,总结生活。既要身入,又要心入。只有培养一颗善于感受美感的心灵,才能有助于创造获得抓住美感的诗。刘勰说:“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生活中的事物是诗的土地,美感是对事物的升华。任何一种事物一定要经过抓住美感的创造,才能成为人们喜欢的,并流传口头的好诗。作为诗的语言,美感的抓住要求文字使用准确,简练,生动,形象。舞文弄字,贵在用字。如何在无数的汉语词汇中,去严格挑选一个最能抓住美感的一个,把它用在最恰当的诗句里,这就是你的智慧之光。抓住美感,你的诗才能变形为神,独具异彩。
  

共 325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此篇杂文随笔虽谈的是诗的语言最清音,但作者先由诗的意境拓展开去,谈到意境在一首诗中的重要性。此后谈到诗的语言,用大量的诗里意境中的用语来说明诗的语言最清音的道理。文章最后归结到诗所追求的美感上。诗之所以美,就在于它是由美的语言建筑起来的,即审美的抽象美和形象美。毫无疑问,这样的欣赏诗的语言美的杂文随笔对我们写诗是大有裨益的。 【编辑 驴鸣】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恋川的女孩        2015-07-06 20:37:46
  QQ2805994684叫大浪淘沙的就是你们社团培养的一条狗。
2 楼        文友:紫蝶舞翩跹        2015-07-07 09:13:24
  拜读佳作!学习了,问安!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