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星月诗话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星月】梁祝(随笔)

编辑推荐 【星月】梁祝(随笔)


作者:俺是王月 布衣,402.03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400发表时间:2015-07-07 10:45:15
摘要:三载同窗情深似海,山伯难舍祝英台。

梁祝的故事家喻户晓,被奉为中国四大经典民间传说之首(其余为白蛇传,牛郎织女和孟姜女哭长城)。梁祝故事的版本很多,地域差别很大,有浙江上虞为故里的版本,有江苏宜兴版本,有河南汝南版本,有山东诸城版本,其中,山东诸城曾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公布过。
   本人坚信的是老家山东济宁微山县的版本,2003年,父亲打电话告诉我,说老家有大事,叫我看新闻,我看了,济宁文化局考古工作者接到了发现梁祝墓的报告,立即组织有关部门进行了勘探挖掘,记发现:梁祝墓记碑,梁祝祠香案桌,梁山伯之墓墓碑及大量明代之前的建筑遗址。
   同时,相传为祝英台故里的微山县九曲村,发现大量汉代石碑,标明此处在汉代,确实为祝姓大户居住地。
   后又对大量典籍进行了考证,发现唐武德年间(公元618-626年)济宁市邹县(今邹城市)马坡,就有梁祝合葬墓,并立有“梁山伯祝英台之墓”的石碑。元代济宁市梁祝读书处邹县峄山上有梁祝石像,陈云琴游峄山写有七绝《万寿宫梁祝像》云:“信是荣情两未终,闲花野草尽成空。人心到此偏酸眼,小像一双万寿宫”。
   明朝皇帝钦差大臣、南京工部右侍郎、前督察院右副都御史崔文奎巡视济宁马坡时发现唐朝修建的老梁祝墓破旧不堪,奉旨重修梁祝墓,这是参与见证梁祝故事官衔最高的一位。
   梁祝墓碑记共计843字,根据此碑文,又对地理位置进行了考证,发现从地理方位来看符合实际。梁祝合葬墓位于马坡村西南,距北面祝英台所在的九曲村约三公里,而距东南梁山伯所在的薄梁村约十公里,如果祝英台到峄山求学过吴桥与山伯相遇是合情合理的。
   至此,又参考了其他文献,梁祝的故事已经被完全复原,和传说虽大同小异,但细细探究,更具悲情韵味,且听我细细道来。
   故事大约发生在西晋,浙江上虞版本坚持发生在东晋,是因为晋室南渡后北方的贵族南迁。汉末至东晋,社会等级及其严苛,大致分为士族,庶族和平民。
   士族即门阀大第,庶族即小地主阶级,又称寒门。平民在此就不赘述了。士族只在同等级的阶层联姻,与寒门通婚被视为耻辱,这是梁祝故事的前提。
   士族联姻毕竟范围窄小,为了保证血脉的纯正更为了门阀的继承,于是生育繁衍成为宗族大事务。除了嫡出(正妻所生),也大量纳妾,庶出子为散花开枝,扩大门庭;庶出女用于联姻,
   祝英台即为门阀庶出女儿,而梁山伯出身寒门。根据梁祝及祝英台被迫嫁入的马家这三家所居的地名即可知三家地位的悬殊。马家叫马坡(现仍保留此地名),祝家叫祝庄(后改为九曲村),梁家叫薄梁村(地名已消失,但梁姓依然存在)。
   看过张艺谋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的都知道,门阀内的妻妾管理方式,一人一个院子,侍妾们带着自己生的孩子按月领取份例和赏赐过活。孩子们每早去向父亲请安,这是一天里唯一见到父亲的机会,生长及教育主要有母亲负责。出类拔萃的孩子,尤其是女孩子,会被嫁到好人家,甚至做正妻,这是女孩和母亲最大的期望。
   祝英台的母亲就是这样一个侍妾,为了祝英台的将来,需要给英台一个好的教育,而自己的地位低下,家族学堂不可能容纳庶出女孩入学的。想起自己有个闺蜜嫁给了邹县峄山书院山长(校长)为妻,便写信相托,于是,11岁的祝英台男扮女装,开始了一段悲怆的爱情故事。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深刻的揭示了这一段故事,我将根据音乐的章节线索来叙述故事。
   该曲目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上海音乐学院的两位学生,根据上虞版本的梁祝故事,按浙江越剧的曲调为基础,创作而成,甫一公演,便引起轰动,迅速成为世界级经典曲目。
   乐曲的引子,是弦乐颤音为背景,长笛陡然响起,优美,轻柔,描述了春暖花开的景象,接着小提琴按轻柔的方式奏出主题,二长二短加一个结束句,绵长幽远。
   这是11岁的祝英台第一次离开家,既为风光所迷又一路忐忑的心情。11岁的女孩子没有发育,可轻易的扮男孩,后来很多艺术形式表现三年共读的爱情戏份,纯属狗屁,11岁有爱情吗?而且,成年女性扮男装,要不巨丑要不周围人眼瞎。
   祝英台之前的日子过得清冷,既无玩伴,也没出过门,这是第一次离开家。11岁的女孩离开妈妈,心情可想而知,还好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小女孩背着书包,孤独的走在路上。
   乐曲的主体开始呈现,竖琴伴奏下,小提琴拉响了主旋律,强弱强音,强代表对未来的向往,弱则代表担忧,大提琴出现,依然是主旋律,这是梁山伯出场了。
   13岁的梁山伯是个调皮的孩子,一个人翘课出来玩,在著名的吴桥桥畔,山伯攀上一颗桑树,摘桑葚果子吃。英台第一次看见有人爬树,很惊奇,呆呆的看了一会儿,见那哥哥将黑乎乎的果子塞嘴里,忍不住说了句:那个能吃吗?
   山伯不屑的向下看去,却吃了一惊。书院里没有这么漂亮的孩子,那样大的眼睛,小巧的鼻子,薄薄的嘴唇似笑非笑的。山伯急急跳下树,问道:你是谁?
   我叫祝英台,现在要去峄山书院读书。
   新来的吧,我叫梁山伯,你归我罩着了。
   看到梁山伯浓浓的眉毛,挺直的鼻梁,英台情不自禁的点了点头。山伯递过桑葚请英台吃,英台怯怯的尝了一颗,被酸酸甜甜的味折服,不禁自己伸手去抢,两个孩子胡乱往嘴里塞,吃的嘴唇发黑,对视而笑,牵着手到河边洗脸,而后,在春风里开始一段舞蹈。
   第二乐章的副部,是全曲最轻快,最欢悦的一段,以小快板的节奏,木管与小提琴互相模仿,描述了课间打闹嬉戏的场景。
   这是祝英台一生最快乐的时光,书院里那么多的小伙伴,大家相亲相爱,开心的玩耍,尽情的调皮,师娘和山伯哥哥对自己悉心照料,这就是戏文里唱的那一段:同窗共读整三载。
   很快进入第二乐章的结束部,节奏用的是代表惋惜的慢板,而且接连用了两个休止符,有意将音乐续断,这是英台的欲言又止;紧接着的旋律缓慢,缠绵,伤感,仿佛听到了歌词:三载同窗情深似海,山伯难舍祝英台。
   三年一晃就过去了,14岁的女孩女性特征越来越明显,没法再扮下去了,分别的日子终于来了。女孩情窦初开却立即面对分离,而山伯哥哥却傻傻的什么也不知道,还在屋外和其他的小伙伴们追打喧闹。英台一个人在屋里收拾行李,几度盈盈泣下。
   第二天,缠着山伯哥哥送了十八里地,终于什么也没说出口,分别时的那一挥手啊,小女孩心碎了。
   当人们还沉浸在惜别的余韵中时,第三乐章展开了,上来就是大管和大提琴的低沉,接着定音鼓夹杂着弦乐的颤音,还有可怕的锣声,铜管的严峻和阴森。
   英台回到家,和母亲娇气后立即被引着去见父亲,父亲传达了噩耗,已于马家结亲,哪里也不许去了,在家好好准备嫁妆吧。
   接着,小提琴以戏曲散板的节奏,表现英台的惊惶,随即是强烈的切分节奏,这是英台的反抗,我们仿佛听见了英台的呐喊:我不,绝不。
   乐队以强烈的快板节奏,烘托小提琴的高亢,这是全曲的第一个高潮,抗婚。但在那个年代,英台的誓死反抗是无济于事的,音乐突然转入慢板,小提琴奏出如泣如诉的哭调。
   山伯送完英台回来后很郁闷,那时断袖分桃是为时尚,山伯觉得自己好像也染上了,为毛对英台情感有点不对呢。
   师娘看出来了,笑不可仰,傻孩子,英台是女生啊。
   山伯恍然大悟,当得知英台是祝家大小姐时,又陷入了沮丧。自己家贫,寡母含辛茹苦守着几亩薄田供自己读书,怎可与高堂大门的祝家结亲。师娘鼓励道有志者事竟成,努力读书,搏个前程,莫负了英台。
   隋时才有科举制,而西晋时采取的是九品中正官僚制度,即士族分配官员位置,小官吏由士族或地方大儒推举。于是山伯开始游学,即到处拜师访友,叩见大贤,展示自己的作品和才华。
   终于一年后,为大儒赏识,荐为县令。山伯跪泣求之,愿放微山令,大儒不解,山伯叙述英台事,感之,遂愿。
   史载,梁山伯为济宁郡微山县史上最年轻县令,是年17岁。
   上任第一件事,就是投贴拜访祝家。年轻的山伯低估了士族的势力,祝老爷虽亲见,但骨子里还是看不起小小的县令的。
   山伯在问候了所有该问候的人以及胡乱攀了些关系以证明自己上边有人后,没觉察到祝老爷的不耐烦,而是红着脸,声若蚊哼的提出了求亲。
   祝老爷开始没听清,听清后勃然大怒:来人,将这个狂徒给我打将出去。
   一阵骚乱,倔强的梁山伯大喊大叫着说了自己和祝英台三年同窗的情谊,这让祝老爷更加怒不可遏,亲自挥棍暴打,这次动手狠,山伯被打得遍体凌伤,扔出了府门。
   秋雨如注,山伯躺在地上一动不动,没人敢上去扶,祝老爷的势力是连皇帝也不怵的。英台得知后,持钗见父,钗尖顶在自己的喉咙,救山伯,我与其见一面,劝其回头,父亲大人若答应,我自会嫁马家,若不应,女儿立死。
   祝老爷思片刻,准,于是上演千古绝唱:楼台相会。
   楼台会一段采用的是越剧合唱旋律为素材,大小提琴对话,时分时合,缠绵悱恻,催人泪下。
   为避免伤风败俗,相会被安排在四面皆透的楼台,四面是虎视眈眈的监视。雨停了,寒风起,被救过来的梁山伯洗干净脸,换下了血衣,面对女妆的貌美如花的祝英台,17岁的小伙子未语先泣。
   思念,委屈,痛心,悲哀一起涌来,不禁抱怨,大提琴呜咽着:你何必出现,剜走了我的心,给了我期盼,又决绝而去,那时的承诺就被你轻易抛弃吗?你要我的命,来拿吧。
   祝英台已是血泪斑斑,思念了一年的山伯哥哥来了,就坐在那儿,英俊的脸上却满是新伤,他在怪我啊,可是,我有什么办法呢。小提琴抽泣着,欲诉不成语,只有泣血相应。
   楼台会没有生死相约,太年轻的两个人只是相对哭泣,没有任何主张,只能痛哭一场。
   山伯归家,心痛哀伤,加上伤重,一月后身亡。寡母悲痛欲绝,又无力反抗,便将山伯葬于马坡,这是英台出嫁的必经之路,寡母这是最后的反抗。
   这一乐章没再表现梁山伯,而是突出祝英台,祝英台得知山伯死讯后没有流泪,心中默念:山伯哥哥,等我。
   这段音乐诡异低沉,祝英台木讷的接受一切安排,着嫁衣霞帔,扑粉补妆,拜别父母登花轿,整个过程状若木偶。
   起轿后独自一人在轿内,摘霞帔,去妆,打开偷带的包裹,取出孝衣穿好,手心里攥着的玉钗被磨得更尖,随时血溅花轿。
   宇宙被感动了,史载这一日地龙翻身(即地震),送亲的队伍乱了,所有人东倒西歪,花轿覆翻。英台钻出花轿,一眼便瞥见了坡上山伯的墓,眼里化出山伯笑吟吟等待的样子。
   音乐急转直下,弦乐采用快速的切分节奏,激昂果断,小提琴以散板节奏与乐队齐奏的快板节奏不断交替,甚至采用京剧倒板和越剧快拉慢唱的手法。烘托出英台奔向山伯墓的场景,木屐被甩掉了,光脚踩在石阶上,一路奔去一路血迹。到了墓前,笑吟吟的山伯消失,只有荒芜的坟丘和冷冰冰的石碑,英台抢呼血泪。
   这一段很快,音乐变奏(二拍转为三拍),英台以年轻的生命,向苍天作了最后的控诉。接着锣鼓齐鸣,这是山伯的墓裂开了,正是两人生不能同衾,死同穴的誓言完成之时。在悲愤低音锣声中,英台纵身投入爆开的坟墓中自尽,乐队用ff的力度演奏,全曲达到了最高潮。
   这是艺术的表现,而史载英台出嫁走的是水路,微山湖的那一溜送嫁的船经过马坡时,远远可看见山泊的坟茔,早有准备得英台乘人不备,撕破喜服,露出孝衣,投水而死。
   尸体被捞出后,祝、马两家都不肯领尸,一个说已经出嫁,一个说还没进门。百姓哀之,将其与山伯合葬,后济宁太守得知此事,认为祝英台含恨出嫁是为尽孝,投水而死是为死节,对山伯全义,可表彰之,亲作祭文祭奠。
   这时音乐到了再现部,名为化蝶。长笛再次奏出引子部分的华彩乐句,竖琴一连串明亮清脆的刮音把我们带入了仙境,再现了传说中“化蝶”的场景——当祝英台撞向石碑,墓突开,祝英台纵身投入后,从坟墓中飞出一双蝴蝶。
   我们又再次听到了那段熟悉的“爱情主题”。在加弱音器的弦乐背景上,第一小提琴与独奏小提琴先后加弱音器重新奏出了那使人难忘的爱情主题。然后,色彩性的钢片琴在高音区轻柔地演奏五声音阶的起伏的音型,并多次移调,仿佛梁祝在天上翩翩起舞,歌唱他们忠贞不渝的爱情。
   实际是第二年春暖花开时,牧童赶着羊在梁祝墓不远处放牧,一个拖着鼻涕的小孩呆呆的看着梁祝坟上优美的花朵,而一对蝴蝶在其间飞舞,不离不弃。小孩突然福至心灵,指着成双成对的蝴蝶大声喊道:梁山伯,祝英台,梁山伯,祝英台……
   有韵味的名字喊起来很好听,而且,那蝴蝶确如梁祝般多情的样子,于是,每个孩子都指着蝴蝶大喊:梁山伯,祝英台,梁山伯,祝英台……
   大人么默许了孩子们的发明,打心眼里也希望梁山伯和祝英台永远活着,化作了那一双双美丽的蝴蝶。
   于是,在我的老家,蝴蝶成了梁山伯和祝英台,外乡客不解,孩子们讲了梁祝的故事。乡客回到家乡,含泪转述这个故事,传啊传,中华大地都流传着这个故事,几千年了,从没间断。

共 5112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这篇随笔散文以古代四大经典爱情名著《梁山伯与祝英台》,简称《梁祝》的凄美委婉,悲欢离合,催人泪下的千古封建社会男女渴望自由,向往美好,冲破世俗的包办婚姻为主题。演绎了一场惊天动地,流芳百世的爱情佳话。让后人为之惊叹,唏嘘不已。本文围绕《梁祝》的主人公真实的身份和在历史上是否存在的一系列线索与出处何地,引以历史学家的考证,发现,推理,给后人以一个完整无缺的诠释与剖析。使得此故事再次显得活色生香,惟妙惟肖,生动逼真!让人联想翩翩,回味无穷!从多种论证与挖掘中将《梁祝》这一千古爱情跃然纸上,清晰可见。再从此故事以后人编为音乐与戏剧,从不同的文学艺术角度加以升华,使得这部经典作品更上一层楼,唯美而美轮美奂,相得益彰。不管是梁祝,化蝶,楼台相会,同窗三载,无不证明了古代男女以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所共鸣,呐喊,对自由婚姻的挣扎与抗击,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顽固不化,思想的禁锢,腐朽。往往男女婚姻,尤其是贵族,官商家庭,以权谋利,以势压人,讲究的是官官相护,结根蒂蔓,恋爱结婚都牢牢地绑架在权势与地位之上。大大的夭折了青年男女的自由,所以到今天,此故事才经久不衰,流传甚广,几乎家喻户晓,万人皆知。可见效应非凡!从小我在家乡对秦腔就耳濡目染,情有独钟,那时在秦腔戏里就对梁祝的故事十分了解!随着时间的前移,梁祝的经典故事也发生了不同的版本。众说纷纭,争议不停,娓娓道来,我们后人只能为之喝彩!作者博学多才,历史文化积淀沉厚,层次分明。从历史,音乐,戏曲等文化与艺术进行了全方位表述!值得推荐阅读!【编辑:烟月吟秋】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烟月吟秋        2015-07-07 10:52:51
  感谢王月老师赐稿星月!
2 楼        文友:烟月吟秋        2015-07-07 10:57:25
  王月老师的文笔斐然,才华横溢,知古懂今。对一部《梁祝》却写出了不同的味道!让我们更加深入骨髓的了解了历史,了解了人物的来龙去脉!值得阅读!
3 楼        文友:烟月吟秋        2015-07-07 10:59:16
  欢迎您踊跃投稿,支持星月!有你,星月更精彩!我们期待你更多的美文!
4 楼        文友:开心20080716        2015-07-07 12:16:19
  很喜欢这一篇,呵呵。打印出来案读。
盈盈细雨。
5 楼        文友:赵淑敏        2015-07-09 22:36:57
  王月做最棒的王月。烟月吟秋好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6 楼        文友:潮仙        2015-07-15 08:04:05
  在我的老家,蝴蝶成了梁山伯和祝英台,外乡客不解,孩子们讲了梁祝的故事。乡客回到家乡,含泪转述这个故事,传啊传,中华大地都流传着这个故事,几千年了,从没间断。欣赏佳作。问好学习!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