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荷塘月色 >> 短篇 >> 情感小说 >> 【荷塘】苗姐发家史(小说)

编辑推荐 【荷塘】苗姐发家史(小说)


作者:笑林小屋 童生,970.2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252发表时间:2015-07-08 21:55:56
摘要:从村妇到高铁一姐,从小贩到亿万富翁,没文化、没姿色、没背景的苗姐,伴着改革开放大幕的徐徐拉开,一步步书写着传奇的发家史……

古老的晋城,一座积淀在煤堆上的城市。
   厚厚黄土层下蕴藏的黑金,不知演绎了多少财富神话。
   从村妇到高铁一姐,从小贩到亿万富翁,没文化、没姿色、没背景的苗姐,伴着改革开放大幕的徐徐拉开,一步步书写着传奇的发家史……
  
   【一】
   苗姐,出生在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那个年份,那条悠悠的沁水河,流淌着她苦涩的童年。她还没来得及吃够母乳,娘亲就撒手人寰,扔下了襁褓中的苗苗。
   辛酸的父亲又当爹又当娘,艰难地拉扯着她和幼小的哥哥。就像荒原上的野草,她在这个穷困的小山村里顽强地存活了下来。
   都说没妈的孩子好养活,东家一碗饭,西家一口菜,在吃百家饭中,苗苗渐渐长大了。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苗苗小学三年级还没念完,便辍学离开了课堂,回来帮助父亲操持家务。洗衣做饭,养鸡喂猪,勤快要强的苗苗担起了沉重的家务活。邻里们都夸她:“这妮子,能吃苦,像个过日子的!”
   度过三年自然灾害,又赶上斗私批修的文化大革命,在那个疾风暴雨的年月,苗苗和许许多多的人一样,谁也不知道命运的航船要驶向何方。但不管世道咋变,传统习俗中有一条千古不变的定律:姑娘大了要找婆家。苗苗在哭爹喊娘中,出嫁到邻村,嫁给了一个复员兵。
   当了媳妇的苗苗,照料着公婆,忙活着家务,平静地过了两年妇道人家的日子。自小没妈,向来无拘无束的她并不满足这样的的生活。正值年方20岁的青春,她不想守着灶台过一辈子。
   上个世纪70年代,那时的农村还处在“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人民公社时期,生产队的社员们都下地干活挣工分。一个壮劳力,一天能挣10个工分,一个工分还不到1毛钱。那真是脸朝黄土背朝天,守着薄田过穷日子。为了多挣点工分,能干活的妇女们也同样去生产队里干活。农业学大寨,由郭凤莲率领的大寨铁姑娘队和男人们开展劳动竞赛,曾是闻名全国的标杆。
   说起苗苗,听起来是个江南窈窕淑女的形象。实际上,她有着中原女人鲜明的特点,1米72的个头,长得粗粗壮壮,说话大嗓门,天生性格豪爽。按理说,苗苗该是个下田干活的好手。但正如她堂妹说的“她与常人不一样”。苗苗不愿下地干活,她不想走“土里刨食”老辈人的路子。不做庄稼把式,她也没闲着。她看准了一个简便易行的行当,收鸡蛋换钱。
   在一大二公的年代,不允许个人搞副业。即便是收鸡蛋,那也是要被“割资本主义尾巴”,担着“投机倒把罪”的嫌疑。胆子大、会说话、见人自来熟的苗姐,她的生意正是从收鸡蛋、当小贩起步的。
   那时,农民家没有什么来钱道儿,自家散养十来只小鸡,就是很大的出产了。家家都指望着“咯咯”叫的老母鸡多下点蛋,拿到集市上卖了,换些零花钱,买回日常用的针头线脑、柴米油盐。鸡蛋,虽说是自家产的,平时一般是舍不得吃的,要赞起来换钱花。但七十年代的乡下,尤其是偏远的山区,基本上没有公路,大多是弯弯曲曲的土路,出门去一趟集镇都很不容易。所以,村民们都乐见来乡下收鸡蛋的,虽说卖的价钱要比自家到集市上去卖低些,却是省工还方便。
   从小就很闯荡的苗姐,每天挎着篮子,走村串户,到周边十里八乡去收鸡蛋。由于她嘴很甜,会说话,见人总是大娘、大婶、大嫂、大姐的叫着,加上她看上去长得挺憨厚,处事很实在,分分角角的也不计较,每次出去她都能收上鸡蛋来,总是满载而归。
   鸡蛋收上来后,她都细心地擦洗干净,然后小心翼翼地再装进篮子里。接下来,鸡蛋要变成现钱,自然需要卖出去。平常大多卖到乡镇的集市上,如果收得多了,就要到很远的县城去卖。
   七十年代的农村,已逐渐开化起来,有了点“搞活”的气象,在一定程度上允许开放集市。这便有了全村男女老少“赶场”、“赶大集”的热闹。不过,那时的集市并非天天都有的,十天、半个月才有那么一两次。苗姐要想把更多的鸡蛋倒腾出去,就得来来回回跑几十公里外的沁水县城。
   去趟县城,也是蛮辛苦的。村村通是最近几年的事,那年月要坐趟公共汽车,得走到乡里去。开往县城的早晚就那么一个班次。还得排队买票,去晚了买不到座号,就得站着。乡里的小汽车站,每天都是人满为患,到处都是十里八村焦急等车的乡里乡亲。
   苗姐常常天不亮就拾捣好了,带上干粮,提着篮子,走十几里地的山路,赶到乡里的汽车站。常年的早出晚归,一走就是一整天。虽说赚的是辛苦钱,但她还是很知足的,毕竟要比挣死工分来钱多。还有的,靠工分得等到秋后算账,卖鸡蛋可是现钱呀,能更及时地贴补家用。
   在商品短缺时代,很多东西都是凭票供应。鸡蛋这个普通的食品,那时也是挺稀缺的。城里人的餐桌有个炒鸡蛋,就够上待客的佳肴了。只要把鸡蛋运到城里,自然不愁卖了。为了及时赶上下午返程的公共汽车,苗姐没有时间走街串巷,吆喝着卖鸡蛋,她盯上了城里的饭店和食堂。那时的饭店和食堂大多是国营的,对顾客生冷硬横几乎是家常便饭。穿着土里土气的苗姐,上门推销鸡蛋,也没少遭人白眼儿。但看着她憨厚的实在劲儿,管理员有时心就软了,把篮子里的鸡蛋就收下了。一来二去,她跟县城里的很多饭店管理人员都混熟了,做完了买卖,还有歇脚的地方了。
   提起苗姐卖鸡蛋,村民们常讲这样一个笑话,说她没念书,不识数,一斤鸡蛋2元,2斤鸡蛋4元,她能算上来。如果是一斤半,她就算不出来了,还得问别人。
   别看苗姐小九九算不过来,智商不高,情商却不低。常年的走东家串西家,使她谙熟了中国底层人情社会的处世之道。天长日久,苗姐在和饭店里的人接触闲聊中,看到了另一个赚钱的门道儿。
   这个世界不变的就是变化,外面的世界在变,苗姐的内心也在潜移默化。
   很多人从广播里听到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消息: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犹如干柴上的烈火,迅速引燃了人们心中压抑已久的发家致富欲望。
   懂得时事的少数人猜想,这是国家大政方针的重大转变,开始在三中全会公报上琢磨着字里行间的含义。大多普通百姓不懂那些大道理,他只相信自己感官听到的、看到的、感觉到的。
   往返城乡之间的苗姐发现,乡里、县里的饭店逐渐多了起来。原来乡里只有一家国营的小饭店,现在突然开了好几家,县城里新开的饭店更多了。篮子里的鸡蛋卖得越来越快,价钱也不断上涨。不用吆喝,街里的人一看到,很快就被一抢而空。
   这天,苗姐又习惯性地走进了她经常去的那家国营饭店,明显感觉到服务员对顾客的态度好多了,少有了皇帝女儿不愁嫁的高傲,多了些许殷勤,甚至低声下气。那个管理员告诉她:这个饭店也承包了自负盈亏,不像原来了,铁工资铁交椅,挣钱不挣钱都一样,干好干坏一个样。你没看现在脑筋活络点的,都做买卖了。眼下开饭店也很挣钱呀,我这儿早先不挣钱,因为那是公家的,自己干哪有不赚钱的?
   早早卖完鸡蛋的苗姐在县城的街道上闲逛着,她感觉到当初冷清的市面忽然热闹起来,街上的小卖店、理发店、小饭店、小旅馆、照相馆像从地缝里冒出来的,一天比一天多。她随便走进几家“开业大吉”的小饭店,生意都非常火。看到服务员不断地结账、收钱,她很眼热,羡慕极了。
   返程的路上,苗姐坐在颠簸的公共汽车里,心早已飞到了窗外,脑子里不断回放着饭店服务员笑眯眯数钱的样子。她心里盘算着,天天东跑西颠倒腾鸡蛋,辛苦不说,关键是挣不到多少钱,真赶不上那些开饭馆的。在车上,她已暗暗下决心,改行商为坐商,利用手头这些年卖鸡蛋攒下的积蓄,自己也开个饭店,哪怕小一点,慢慢来。
   怎么开?上哪儿开?她心里也没着落,反正直觉告诉她,开饭店肯定比卖鸡蛋多挣钱。她把想法告诉家里人,公婆、丈夫都不同意。此时,苗姐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都劝她别瞎折腾了,安安稳稳地过日子吧。看到城里人日渐好起来的日子,她不甘心窝在这穷山沟里,让儿女也跟着风吹雨淋地遭罪。
   心里核计着开饭馆的事儿,收鸡蛋、卖鸡蛋的老本行仍旧照常不误。一个烈日炎炎的下午,收够鸡蛋往回走的路上,听到后面有汽车开过来,她立即停住脚步,边喊边招手,想搭便车。
   搭便车,对能搭讪、会唠嗑的苗姐来说,是手到擒来的。农村人叫捎脚,坐一段是一段,总比两条腿走着快。对那些常年跑车的司机来说,见到五大三粗的男人,大多是不会给面子的;要是满面春风的女人招呼,很乐见行方便的。大咧咧、敢说话的苗姐很讨司机们的眼缘,总能有说有笑地和司机热乎地唠起来。常在那一带转悠,她和跑车的司机都混熟了。
   但苗姐也有看走眼、碰一鼻子灰的时候。有一次,她坐在路边树荫下歇脚,看见一溜儿大车小车停了下来,急忙跑过去,笑嘻嘻地想搭便车,被人硬生生把她推到一边,“哪儿来的野女子,胆太大了,谁的车都敢坐!”叫人一顿呵斥。原来,那是一位省领导到沁水县下乡视察的车队。
   那位司机一看摆手的是苗姐,便热情地招呼她上车,和往常一样,坐在副驾驶的位子上。今天又赶上了这辆运煤的车,她很高兴,因为正好路过她家的村子,不用大热天费劲往回走了。
   从以往的聊天中,她得知,开车的师傅是晋城的。苗姐便有意把话题扯到了饭店的行当上,说她想去城里开个饭馆,问他有没有什么路子。师傅一听这话,打开了话匣子。
   “妹子,瞧你这开通劲儿,能招揽人,你开饭馆肯定行!”
   “我卖鸡蛋,走过很多饭馆,但里边的门道儿咱不懂啊!”
   “我们这些跑车的,总吃饭馆,没啥难的,妹子,你会做饭吧?”
   “那倒是会,我从小没妈,就我做吃的啦!”
   “那就成,家常菜,实惠点儿,慢慢开起来就明白了。”
   “听大哥这么说,俺就试试!”
   “妹子,我在晋城有很多熟人,你到我那儿去开吧,我有一帮哥们捧你!”
   “那太感谢大哥了,要是开好了,我天天请你!”
   苗姐回到家里,吹枕边风,软硬兼施,后来她爱人不但同意了,还跟她一起去了晋城,开起了夫妻店。
  
   【二】
   人的一生紧要处,往往只有关键的几步。
   走出庭院天地宽,苗姐迈出了她人生中最要紧的第一步。离开那个偏僻穷困的小山村,苗姐风尘仆仆地来到晋城闯天下。
   要说农民工进城,苗姐该是早期的拓荒者。上个世纪80年代初,通过那位热心的司机师傅帮忙联系,她在晋城火车站旁边,租下了一个临街的铺面,开了家饸饹馆。
   饸饹,一种用模具床子压出来的面条,是西北地区常见的特色小吃。荞麦面条,羊肉高汤,加上各色的作料,端上来热气腾腾的,陕西、山西、河南一带最喜爱的家常饭。
   饸饹面,古称“河漏”。传说,清朝康熙年间,康熙皇帝曾派人对全国各地风味小吃进行统计上报,“河漏”也被作为其中一种上报朝延。一天,康熙翻阅小吃名录时,偶然看到有个“河漏”,因为它的名字很古怪,引起了皇上的注意,便命人做来尝尝。吃后对其独特的风味赞不绝口,但他感到“河漏”有违治理河道,这个名字不吉利,遂提笔把“河漏”改为“饸饹”。
   走在晋城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饸饹面”的招牌。因其经济实惠、方便快捷,家家生意都不错。苗姐的饸饹馆地处火车站附近,来来往往客流量很大,再加她处事大方、实在,生意自然很红火。客人多了,忙活起来,她脑子有时转不过来弯儿,常常算错帐。时间久了,熟悉她的,都管这个憨厚朴实的女人,称作“傻娘”。
   世上“傻子”,有尖中傻,有傻中尖,苗姐属于后者。“傻娘”不傻,别看表面上大乎乎的,实际上是张飞穿针——粗中有细。她每天忙三火四地打理着小饭店,也在细心地体察着城市的世态风情。接触着饭店里的各色人等,她深深体会到了社会的复杂和生存的不易。
   来到城里,她才真正意识到自己是个“乡下人”,就像小品里说的,“人和人差距咋这么呢?”在中国传统的农村,依旧是个人情社会、熟人社会,邻里之间有来有往,谁家有个大事小情,都相互无条件地帮忙。在热心肠的苗姐眼里,城里人封闭、冷酷,关起门来,更讲究小圈子,更讲究利害关系。
   有人说,农民低俗、狭隘。其实,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一旦抬起头来,眼光绝不比任何人短浅。骨子里要强的苗姐,有着农民的淳朴,也把脉着城里人的世故。她暗下决心,一定要干出样来,不给家乡人丢脸。她知道,要有面子,就得有钱、有关系、有实力,否则,谁都不拿你当盘菜。
   有梦想就有动力,苗姐每天起早贪黑,兢兢业业忙活着小店的生意。因她热情、人缘好,来她店里的,很多都是回头客。尤其那个捎脚的司机师傅,每次跑车回来,都带着他的一帮朋友到小店聚一聚。不论早晚,苗姐都热心地张罗着好酒、好菜,努力让他们尽兴。小店,也就成了他们交结朋友、谈天说地的据点。

共 24057 字 5 页 首页1234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读后让人深思的小说。小说的主人公出苗姐,生在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成家后过了两年平静的日子,在不想走“土里刨食”老路子的思想的影响下,她看准了一个简便易行的行当,收鸡蛋换钱。时间一长,苗姐在和别人接触闲聊中,看到了另一个赚钱的门道儿,在做通了爱人的工作后,一同开起了夫妻店。因她热情、人缘好,来她店里的,很多都是回头客。尤其那个捎脚的司机师傅,每次跑车回来,都带着他的一帮朋友到小店聚一聚。一次,苗姐从他们的交谈中,苗姐领悟到,搞运输是个赚钱的行当,利润空间比较大。苗姐决定放弃小本经营的饸饹馆,转战到煤炭运输业。运煤需要车,没想到贷款办下来了,却被人骗走了3万元的购车款,苗姐遭遇了有生以来第一次打击。但她没有倒下,而是凭借着自己的韧性,通过市煤炭管理局主管业务的副局长结识了煤商大海,就这样,苗姐的春天又来到了。然而好景不长,由于跟铁路部门的关系没有理顺,自己又没有更多的煤炭储备,她再一次陷入了僵局。敢闯、敢试的苗姐并不甘心自己的失败,决心打通“关节”,和铁路货运部门建立起联系。因此,苗姐在铁路系统的关系网更开阔、更深远了。其后,善于借力打力的苗姐,通过别人的开导,找到了一家咨询公司。在顾问的筹划下,投资3000万元,注册成立了一个煤电运输有限公司。有了这个平台,苗姐的能量越来越大,不但“跑车皮”,还涉猎到电煤的营销。到最后逐渐演变为苗姐“递条子”,领导“批条子”,企业“中标”了,自然有“回扣”了。理所当然,这也成为了某些领导的牟利的隐形桥梁。然而,所有的一切就像纸包不住火似的,苗姐和领导之间的事情终于败露,平安夜的时候,正当苗姐和客户谈生意时,被警察突然带走了……编辑完此文,我在想:究竟是什么力量促使一个出生在农村,不甘于平庸,有着极高韧性的女人——苗姐走到今天这一步呢?答案已经很简单:是贪欲,是莫大的贪欲,是一场场停不下来的贪欲。一篇叙述清晰,语句通畅,具有警示意义的好文,倾情推荐共赏!【编辑:旷达人生】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旷达人生        2015-07-08 21:57:11
  感谢赐稿【荷塘】,【荷塘】有你更精彩!
我不希望在文字中迷失自己,我更希望在文字地堆砌中,证明自己。
2 楼        文友:旷达人生        2015-07-08 21:57:33
  问候作者,期待佳作连连!
我不希望在文字中迷失自己,我更希望在文字地堆砌中,证明自己。
3 楼        文友:旷达人生        2015-07-08 21:59:50
  一篇具有警示意义的小说,正文中所讲述的内容应值得我们深思!
我不希望在文字中迷失自己,我更希望在文字地堆砌中,证明自己。
回复3 楼        文友:笑林小屋        2015-07-08 22:10:32
  感谢精彩点评,一语中的,贪欲尽头是毁灭!
4 楼        文友:陕西派        2015-07-10 00:22:25
  算是个成功的商贩,但做人不成功的典型。毕竟心不正,无所立,头脑灵活,却法律意识麻木。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