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新雀之巢 >> 短篇 >> 杂文随笔 >> 【雀巢】马驹桥地区民间花会(随笔)

精品 【雀巢】马驹桥地区民间花会(随笔) ——大葛庄村的雷音大鼓会和少林武会


作者:刘福田 进士,9992.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537发表时间:2015-07-16 11:15:20
摘要:随着人们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很多传统的文化形式自然会淡出我们的生活,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它们中的一些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或者可以成为博物馆里的珍藏,我们理应给历史以尊严。(作者刘福田,北京市通州区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特邀委员,北京作家协会会员。本文口述史料提供者:张金生,大葛庄村村民;石俊清,马驹桥退休教师。特致感谢。)

【雀巢】马驹桥地区民间花会(随笔) 一、民间花会与马驹桥
  
   民间花会的历史与人类史一样久远,远古神道祭祀和巫觋文化,就是民间花会最早的雏形,这些形式流传到民间被人模仿,用以自娱自乐,便成了最原始的民间花会。《诗经》中的《风》号“十五国风”,主要都是记录西周时代的民间歌谣,歌唱必然伴随表演,由此可知民间花会这种形式由来已久。
   农耕文化时代,人们被土地束缚形成相对固定的人群聚落,这种聚落比较分散,区域性的联系又必须维护,由此形成很多地区,每个地区都需要一定的文化生活,民间花会活动便因此产生并一路发展下来。据载,汉代已有民间“百戏”,宋元时称“社火”,文献记其活动有高跷、旱船、秧歌、舞狮等等,南宋范成大《上元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自注中谈到民间花会:“民间鼓乐谓之社火,不可悉记,大抵以滑稽取笑。”可见当时的民间花会形式已相当成熟。
   花会以“会”(表演)的形式为主,“花”(歌唱)的形式为辅,只不过不同时代、不同地方说法不一,比如陕西汉中,直到今天还把这类活动称之“社火”。
   有人以为民间花会专属于中国,专属于汉族,这种说法有些武断,事实上世界很多民族和中国很多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民间花会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民族之所以区别于另一个民族,正表现在民族传统文化(诸如民间花会)的差别上。具体内容和活动形式固然有所差异,但在活动本质上一无二致。比如非洲的舞蹈、中国少数民族的歌伴舞等,中国汉民族的民间花会只是其中之一,只是因为人口优势,其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而已。
   中国民间花会发展到明清时,在作为当时帝都的北京地区尤其兴盛,经历了明永乐时大量移民,北京地区不仅人口密集,居民更来自于全国各地,可谓人才济济,加之首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区位优势,其民间花会的内容尤其丰富,规模也尤其盛大。史学界因此有民间花会明代起源于北京一说,这一观点固然不对,但此说法可证自明代起,北京地区民间花会已非常盛行。
   这种状况一直延续,进入清朝晚期,由于慈禧太后的爱好和推崇,北京民间花会组织更不断扩大,种类也逐年增多,表演者技艺高超,在社会上影响也越来越大,渐成为民间娱乐的主要形式进入全盛时期,并向专业化方向发展,比如老北京天桥的杂耍,那正是基于广泛的民间基础。当时每逢传统节日、各种特别庆典和各个寺观庙会时,京城内外都会组织各种民间花会活动,比如广安门正月初二祭财神、东便门三月初三王母娘娘蟠桃会、妙峰山四月十八碧霞元君诞辰庙会、宣武门外五月初十城隍出巡、崇文门外六月二十四关老爷磨刀、什刹海七月十五盂兰盆会等等。
   限于当时的经济和交通条件,民间花会的参与者,一般以附近村落的花会为主,举办地点不同,可能参加的花会组织也就不同,这样一来反而造成了一种竞争环境,各个花会都比赛般地创新求精,总憋着一股劲要比过别的地方,比过别的花会,练习更刻苦,表演也更卖力气,节目因此更加精彩。
   北京地区当时很多地方的民间花会都很有名气,比如前述几处走会场面都很盛大,内容也相当精彩。不过马驹桥地区的民间花会更非常著名,这与马驹桥在北京优越的地理位置密切相关。
   明代北京正式成为帝都后,东南西北各有四座重要桥梁,京西卢沟桥、京东八里桥、京北朝宗桥和京南马驹桥,这四座桥并称拱卫京师四大名桥。马驹桥镇位于北京东南陆路交通枢纽,明代以来就是京南交通与商业重镇,当时南方人货要进入北京,只有三个途径,一是走京杭大运河水路由张家湾或通州城上岸,经八里桥陆路进京(后者也可由通惠河水路转运进京);二是走陆路自涿州经今房山区长沟镇过宛平卢沟桥;这第三条陆路就必须要经过马驹桥了。
   今北京城南大兴区一马平川,按说从南方陆路进北京走这里更为快捷,何以当时非要舍近求远,选择其东、其西,非要绕过正南这个地方呢?原因是这一地区从前地势非常低洼且多涌泉,明代以前尚称“南海子”,属荒涝之地无法通行。明初状况虽有好转,英宗时又被皇家占为猎苑,围墙设阻,不许一般人通行,这样卢沟桥和马驹桥就成了南方陆路进京的咽喉要道。
   卢沟桥一路依势燕山,马驹桥一路则是东南海拔较高的一带南北向高岗,其西是皇家猎苑,其东是古延芳淀地势更为低洼。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通州区东南部地区比如漷县和原牛堡屯镇,每遇洪灾汛情,避险目标地仍然是马驹桥镇史村以西地区。据《北京市通县地名志》(1990年版),马驹桥这一地区海拔25米~27米,比漷县和原牛堡屯地区(海拔约15米~17米)要高出10米左右,这在当时可是差别巨大,由此可知马驹桥成为南方进京交通枢纽,更是自然选择,皇家猎苑挤占只是一种强化。
   马驹桥的人文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汉,但作为京南交通和商业重镇则定型于明初。北京作为王朝都城始于辽代,辽朝未能统一全国,北京地区更处于宋辽南北分界,自然不需要发达的南北交通。金占辽地继以北京为都城,北京是其北方与黄淮地区联络的结点,但东南方向水路通畅,发展陆路交通仍不紧迫,这种状况甚至直到有元一朝。事实上京南地区此时也还大部没于水中,要想开发陆路交通非常困难。直到明初京南水淀大部干涸,发展南北陆路交通才成为可能,明永乐帝迁都北京后,这种可能更成为现实需要。
   可能的基础上需要自然成为现实,在明英宗朱祁镇天顺八年(1465)在凉水河此处建成石桥“弘仁桥”之前,这里早已有了木桥,只不过常架常毁而已。明初这里大量移民,又渐成交通枢纽,交通枢纽进而交通重镇,交通重镇又发展成商业重镇,这一切为马驹桥地区民间花会的出现、发展和繁盛,最终奠定了基础。
   马驹桥地区民间花会到清末时发展到顶峰,尤其每年碧霞元君祠庙会时,各村民间花会都会联合组织“走会”,数十上百档花会同时献艺表演,成为整个北京地区一大盛事。《帝京景物略》:京城仕女、倾城趋马驹桥,幡乐最盛,碧霞元君诞也……”当日盛况,由此可以想象。
   据2002年在马驹桥碧霞元君祠遗址发现的《会首碑》所记,参加马驹桥民间花会活动的花会不限于马驹桥,但限于当时生活和交通等条件,参会者还是以马驹桥及其附近各村的花会居多。在马驹桥镇目前仍然健在的老人们记忆里,马驹桥“走会”的主力是马驹桥地区各个村里的民间花会组织。石俊清、张金生两位老人描述,其中来自大葛庄村的雷音大鼓会和少林武会,在马驹桥“走会”活动中更是举足轻重,尤其其中一个的参与,让马驹桥走会还沾了“皇家”光。
   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民间花会这种文化形式正在迅速消失,目前还在保留延续的地方少之又少(2013年春节期间,笔者在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县协税镇,有幸亲自观看到一场完整的“社火”表演,当地人称之“社火”的,正是民间花会走会表演),有些地方甚至一点遗迹都找不到了……马驹桥的走会正是这样,它已经成为人们远去的记忆,很多年轻人甚至根本不知道这段历史。
   随着人们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很多传统的文化形式自然会淡出我们的生活,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它们中的一些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或者可以成为博物馆里的珍藏,我们理应给历史以尊严。
  
   二、大葛庄村雷音大鼓会
  
   马驹桥地区“走会”又叫“走皇会”,一个普通民间花会活动,怎么敢打着“皇”家旗号呢?这是因为参加“走会”的第一档——大葛庄村的雷音大鼓,货真价实地来自皇宫。据说清朝光绪年间,大葛庄村有两个人在贝勒府做事,一个叫张德福是贝勒府的厨师;另一个叫张福贵,在贝勒府里负责喂狗。按说无论喂人还是喂狗,当时都属底层下人,但正所谓宰相门前七品官,两人供事的这位贝勒爷(据张金生老人描述,其最有可能是光绪年间因为痴迷戏剧,颇得慈禧太后恩宠的涛贝勒)有钱有势,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皇宫里平蹚”的主儿,两人因此近水楼台,通过这位贝勒爷,居然能从皇宫里借出大鼓来!
   这可就不得了了,皇上那可是真龙天子,皇宫里的什物到了民间,也如朕亲临地成为了圣物,谁敢不恭恭敬敬?所以大葛庄村的雷音大鼓,走会的时候理所当然地成了首档,整个马驹桥地区的“走会”也因此沾光成了“走皇会”。
   皇宫里的鼓也确实不同凡响,十面枣红色的大鼓,每面鼓直径一米厚约半米,两边的鼓环都有六寸;鼓壁用“树王”椿木特制而成,上下万字不到头,中绘花王缠枝牡丹图,均漆金画彩精制而成;这还不是特别之处,特别之处在于龙头档子和黄色鼓带、鼓袢,这些是皇家专用造型和颜色,民间私用那可是杀头的罪过……是以大葛庄村的大鼓富丽堂皇,一亮相就气派非凡。
   当然不只是花架子,大葛庄大鼓的技艺也一样传自皇宫,据说有24套鼓曲,1927年出生的张金生老人至今还记得其中的七、八套,如今哼唱起来都非常美妙震撼。这些传自皇宫的鼓艺,究竟是皇宫里来人教的,还是村里人进去学的已不可考,张金生老人只记得学鼓的规矩:要想学鼓可不是件容易事,一是要看形象,人长得磕碜不行,要大高个五官端正身强力壮;二是还要考察有没有劣迹,有劣迹的人不能学鼓,学会了犯错也要开除……
   当时村民们都争着做鼓手,尤其是那些年轻后生,因为只要一说是鼓手,健康、人品自然就没得挑,说媳妇都容易。鼓手从半大小子就开始培训,但真的敲上鼓可不容易,鼓是从皇宫里借来的,走会后过不了几天就得还回去,再说会里有规矩:不走会,不动鼓。初学者更是摸不着真鼓,必须先在自己的大腿上练习,张金生老人亲眼所见,村庙里学鼓的小伙子把自己的大腿都拍肿了。
   大鼓敲起来本来就动静大,雷音大鼓的“雷音”就这么来的,用它来起“会”召集人众最为合适,再加上大葛庄的大鼓鼓曲美妙动听,走会时被排在第一并不奇怪,但每次都排第一就是特别待遇了。要知道当时马驹桥地区雷音大鼓可不止大葛庄一家,同时还有三、四家大鼓也不白给,可它们一次排在最前的机会都没有!说到根上,还是大葛庄的大鼓来自皇家身份地位高贵。
   据说每次走会,大葛庄的雷音大鼓不仅排名第一,而且他们大鼓不上袢,紧随其后的壮丁屯狮子会的狮子就不许“亮头”,这之前狮子头必须用筐装着用布盖着。大葛庄的雷音大鼓敲响了,后面的各档花会才能挨次开场。
   一切准备就绪后,会首一声令下,十面大鼓上袢,鼓手握紧鼓锤,每面大鼓配鼓手一个鼓锤一根,此外还有配班的四档架子:8个小孩每人手握铜钹(俗称花钹、铙钹等),两人一组号称四档架子,围在大鼓阵外围,鼓响后跟着鼓点切钹助阵。石俊清、张金生二人都参加过架子表演,问到有什么感觉,两人异口同声地说:“累!”
   响鼓之前,会首还要先唱一段临时编的开鼓词:狮子摇头万兽惊……开鼓词唱得声音高亢节奏感很强,唱词结束时大鼓顺着鼓词的节奏就一起敲响了,这第一首鼓曲敲什么,想是走会前就已经商量好了,一开场当然要敲得惊天动地。这雷音大鼓一敲,十里八村都能听见动静,人们一听到鼓响就知道:走会开始了。大葛庄的雷音大鼓是放在地上敲的,需要移动时必须停止敲打,鼓手们把鼓袢挎到肩上,行进到下一个表演地点再放下敲打,首场之后每次敲什么鼓曲都不一定,一般是前面的鼓手一敲,后面的鼓手就知道点了,所以这鼓点从来就没乱过。
   每移动到一个表演场地,都需要敲打几支鼓曲,每次敲打的鼓曲还不能重样,马驹桥走会要走上一天一夜,这一趟会走下来,需要敲击很多鼓曲,大葛庄的雷音大鼓只有24套鼓曲,够用吗?这个不用担心,要知道这24套不是24支,每套里面都有若干支,敲上几天几夜都没问题。
   走会的过程自然更是热闹,但再热闹的活动都有曲终人散的时候,走会走到最后需要有个收场,大葛庄的雷音大鼓还有一段收鼓歌。
   与开鼓词一样也是临时编词,还要应时应景,走会的托辞一般是拜庙祭祀,所以起会和收会都得赶在寺庙,起会时是“朝香”,收会时就是“进香”了。一众人走进山门,唱段歌词烧香祭祀一下神灵,这走会就算完美收场了。马驹桥走会,一般是起自东店报恩寺,走到碧霞元君庙结束,但有时候也走不完,那就走到哪里算哪里,只要有庙进了香就行,这就要求收鼓词要见什么庙,唱什么词,搞错了会闹笑话。
   张金生老人示范了两段收鼓词,一段是遇到菩萨庙收场进香,会首一看是菩萨庙,便会开口唱:“一进山门抬头观,接引菩萨在上边(面),四大天王两边坐,一路催香保平安……”如果面前是关帝庙呢?那歌词就会改成“一进山门抬头观,关公老爷在上边(面),关平周仓两边坐,一路催香保平安……”总之是见什么庙唱什么神,为的是有针对性地跟神灵讨个平安。
   大葛庄村的雷音大鼓固然风光,但毕竟是从皇宫里借出来的,走完会在村庙里放不了几天就得给人家还回去,说起来这也是个挺辛苦又挺麻烦的事。借鼓还鼓都要靠人力,十面大鼓一人挑两面,这就得5个人,另外四档架子还得1人,这样无论借还每次都得搭上6个棒劳力,确实不轻松但又没办法。这样借还了几年后,有一年正月十五走完会后,6个人又去还鼓,一路上辛辛苦苦走到小红门南边的三台山道观,大家累了坐下来休息。

共 11763 字 3 页 首页123
转到
【编者按】述民俗溯历史,娓娓道来,自然顺畅。每个民俗都承载着丰富的民族历史。大凡民俗都有着它的地域性和民族性。民间花会跨越了地域和民族的局限,所以,可以说民间花会传承的是整个人类的优秀文化传统。各民族的优秀诗歌大多源于民间花会,诗经也好,楚辞也罢,许许多多的的歌谣都保留着民间花会的风格。这就是文化史。推荐阅读。编辑:邵魁先生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507190009】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闲妹        2015-07-16 14:32:53
  传统文化需要传承,刘老师让我们大开眼界,祖国有五千年文明史,保留下来的都是好东西。
欢迎来到室雅兰香社团,共筑辉煌。
2 楼        文友:独上月楼        2015-07-16 20:20:14
  福田老师回家了,真好!
   福田老师这回带给我们的是什么呢?哦,是民间花会。不要说我们的后代了,就是我们这代人,对这些花会也是闻所未闻。从这个角度说,福田老师也是在用文字打捞历史,传承历史呢,很有意义!
   点赞啦!
“小鸟虽小,可它玩的却是整个天空。”——致江山新雀之巢
3 楼        文友:石佛        2015-07-17 08:04:09
  民间文化及花会也是优秀的民间舞蹈;更是真正的文化软实力。问候福田兄撰安。
日月如梭
4 楼        文友:碎月岁月        2015-07-18 22:03:28
  复审理由:民间花会是人类的优秀文化内容之一,但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相对的民俗特色各不相同,如何抢救逐步遗失的民间花会史料,及至相关的民歌和诗词源泉,口述文学无疑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马驹桥地区民间花会》就是口述文学的重要成果,作品的表达形式和方法也不失为可借取的楷模。强烈推荐。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