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梧桐文苑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梧桐】试说“知识”(随笔)

编辑推荐 【梧桐】试说“知识”(随笔)


作者:郭永涤 进士,6115.0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893发表时间:2015-07-21 17:21:08

新的时代,需要知识的引领;新的观念,支撑本源自知识。
   知识乃人类社会所特有的范畴,它左右着整个地球世界以至宇宙时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全部运动和走向!
  
   知识就是力量
   公元前古希腊赫农王为埃及国王制造了一条船,体积大,分量重,因为不便挪动而长时间地搁浅在海滩。有人设计了一套复杂的杠杆滑轮系统安装在船上,将绳索的一端交到赫农王手上。赫农王轻轻拉动绳索,奇迹出现了,大船缓缓滑入大海……
   是什么挪动了偌大的搁浅的船?是知识!
   是谁设计了如此神奇的系统?是阿基米德!
   就是这位公元前古希腊力学之父曾骄傲地称:“假如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整个地球。”喔!连地球都可以撬动,此足见当事人拥有知识的巨大潜力。是的,上古先哲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一生忠于祖国,献身科学,在哲学、数学、物理学、力学诸领域做出了辉煌的成就、贡献,影响着全世界。
   这种情况持续了好多个世纪,直至1800年后,英国著名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方才郑重指出:“知识就是力量”!
   于是人们发现,古往今来无数历史经验已经和正在表明哲学家的论断无比科学,无比英明,无比正确——
   牛顿以其万有引力定律、爱因斯坦之于相对论在世界引起轰动,霍金肌肉萎缩、全身瘫痪、不能发音,其《时间简史》风靡全球,被世人誉为“宇宙之王”,令人震惊。瓦特的蒸汽机推动了英国和欧洲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在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的同时,猛烈地冲击着旧思想和旧制度,唤醒了全世界各国人民的思想觉悟。局促于大英博物馆的马克思以其非凡的知识饱学引领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人民的解放斗争,并取得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伟大胜利。
   凯恩斯,人们也许并不陌生。他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创立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实现了西方经济学演进中的第三次革命。凯氏清楚自己在知识占有上的力量,这使他在二战期间担任英国财政部顾问等几次重要历史关头占据了观察历史事件的制高点,以其罕有其匹的伟大科学预见玩转世界,即使花甲之年也拥有无人可比的权威……
  
   知识改变命运
   本世纪之初的深圳某大街上,人们经常可以看见一个系着头巾、身上写着Nothing(一无所有)的时代浪人。他就是刘伟,一个刚毕业没有工作的落魄大学生。就是他开发出了一个自认为可以盈利过十亿的计算机程序,后几经周折终于获得腾讯公司CEO马化腾先生的慧眼识珠,年轻大学生以自己超乎常人的高深知识换来了美满的人生,成为显赫一时的命运达人。
   上世纪前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笔下的保尔.柯察金,是作家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所塑造的自传体人物形象。他5岁丧父,12岁时做杂役,受尽了凌辱……他酷爱学习,如饥似渴,特别是在丰富的社会经历和革命斗争中获得了广博的人生知识,使之成为一名伟大的钢铁战士。
   无独有偶。中国当代保尔张海迪,5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高位截瘫,15岁时随父母下放山东农村。为了学习知识,克服了残疾带来的种种困难,出版了《轮椅上的梦》等著名小说,并获得哲学硕士。现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协主席。
   知识的力量所可以改变的不仅仅是一个人,甚至可以是一个集团乃至一个政权、一个时代的前途,命运。
   明末李自成农民大起义,从揭竿而起到义军会师到中原鏖战到谋取西北到灭亡明朝建立大顺政权,立章建制,定都长安,年号永昌,辖70多个州县,轰轰烈烈凡30余年,终致失败。其间原因诸多,诸如错杀李岩、刘宗敏豪夺陈圆圆、牛金星追赃索饷等等,其关键原因恐怕在于起义军的浓重的农民意识。李自成出身于驿卒,缺乏知识,眼光短浅,急于登基,整个义军内部耽于享乐,腐化堕落,贻误军情,给敌人以喘息反扑之机。
   19世纪中叶,太平天国运动从金田起义到永安建制到定都天京到北伐西征到天京事变、陷落与败亡,风云叱咤20余年,结果云散风消。考究其失败原因也不外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即在于其极度缺乏知识文化,农民意识严重:偏安和及早享受思想,分散性、守旧性及宗教迷信等痼疾,使之看不清形势,搞不好团结,抓不住时机,找不到方向,葬送了如火如荼的大好形势,将辉煌革命前景毁于一旦。
   如前两大农民起义,前者魂断山海关,后者饮恨天京,诚惜哉痛也!向上追溯秦末陈胜吴广大起义(汉刘邦功成当别论)、唐末黄巢起义及清末义和拳运动等都先后告败了,岂不是发人深思么?
  
   知识之惑
   古往今来,人类社会生活离不开知识。知识是人生的指路灯,时代进步的助推器。如今信息时代、知识爆炸时代,对于科学知识的拥有显得尤为重要。知识何来?一曰从书本来,一曰从生活中来。
   书本知识特别是经典著作乃先贤圣哲留给后人的思想文化结晶,是极为宝贵的知识遗产。这种知识是权威的,是经过历史的反复淘洗披沙沥金后而流传下来的知识精华,一般说来,本应该是没有疑义的。但求知因人而异。同一本书,有的人却读出不同境界来。比如《论语》本质上是一部关于治国安邦的政治教材,大家耳熟能详趋之若鹜的当代学人于丹女士就读出了英雄所见不同。如所周知,《论语》旨在教育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不是别的,决不在于个人的精神满足,“圣人无己”。孔子的惶惶不可终日的儒家积极入世基本态度到了于君这里就成了“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和“淡定”。面对批评,于教授称:每个人都可以从自己的角度来理解并讲解《论语》。因此,“一心有一心所得,千心有千心所得。”此正是文学批评术语“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的翻版。敝博不才,如此文学作品特别是小说之“读者说”是否可以同样适用于哲学著作?在于君这里,孔老夫子嫉恶如仇、忧国忧民、心急如焚、热诚似火和极不淡定的漂泊的一生及其强烈的涉政从政意识不见一丁点儿影子,教授之“心得”如许,不知是否有违夫子初衷?
   《孟子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法家拂士”一词,一般注释为:“法家,有法度的世臣。拂士,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拂,同‘弼’。”先看“法家”。大家知道,儒家的思想核心是“仁”,孟子认为“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仁者无敌”;法家则坚持“法治”,主张“王霸”、“王道”、“成相”为为君治国之道。儒家主张“法先王”,提出“性善”说;法家则主张“法后王”,提出“性恶”论。儒、法之争,不共戴天。再看“拂士”。且看“拂(读fu)”,《辞海》释1、拂拭,掠过2、甩动,摆动3、违反,违背。《康熙字典》解“拂(敷勿切)”,“过击也”,“击而过之也”,“去也拭也除也”,“矫也逆也”。“拂士”之“拂(读者bi)”,同“弼”,诸家同为一说,同援一例,且源出于《孟子》本篇,则令人置疑,也不足为证。首先,这里的“拂”已经既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行拂乱其所为”的“拂”(而孟子又正是在同一文章中使用这个概念的),并且与《辞海》中拥有三个基本义项之“拂”的本意截然相反,岂不惑乎?
   《庄子庖丁解牛》中“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与“彼节者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间,有人认为有“矛盾”。其实所谓的矛盾即关于“技经”一词的理解。“技经”,一曰“技”:俞樾说当是“枝”字之误(见《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十三院校中文系,江苏人民出版社),再曰:“技,应是‘枝’字,指枝脉”(统编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人民教育出版社),到新版教材据《矛盾》文称:“‘技’通‘‘枝’,指枝脉”,乃至《古代文学作品分析》(南通师专中文科,江苏人民出版社)干脆直书为“枝”。这种由“当”而“应”到“通”的索引直至爽性一口认定其牵强附会可见一斑。而遍览《辞海》、《辞源》、《康熙字典》、《中华大词典》均无如上说。《辞源》(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释“技”,1、技艺,本领;2、工匠。这里的“技”似应取“工匠”义,即指一般厨师。这后一个分句可译为:“一般厨师的操刀经历连筋骨结合的地方都不曾尝试(缺乏经验),而何况大的盘结骨呢!”下文自然进入“良庖”之于“肯綮”、“族庖”之于“大軱”的“割”与“析”的评议,进而构成“岁更刀”、“月更刀”与“臣之刀”“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的对比,从而表现庖丁解牛之游刃有余与作者的“养生主”处世态度。——何矛盾之有?
   知识从书本来,更是从生活中来。面对同一书本,由于读者所处时代不同、社会生活阅历不同,所以对知识的理解也存在诸般差异,认识不尽相同。这,本属情理中事。“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尽管如此,但最终真理只有一个,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毋庸置疑,不可否定。比如鲁迅先生的《故乡》其主题显然旨在揭示人与人之间的不理解即人际关系“隔膜”,茅盾先生当时就作出了明确的恰如其分的解读,可是到了今天的学校语文教材中硬生生的说成是“揭露黑暗旧社会的罪恶”,而这类主题揭示早已在诸如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等诸多作家作品中纷纷揭露过了,如此常识习见,何劳大师操刀?
   书本知识诚为重要,生活知识尤为重要。社会在前进,时代要进步,知识须更新。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是后人生活的教科书和宝贵财富,更在于其给予后人的启示。知识是死的,人是活的。知识的价值在于运用,而不在储存,不像黄金白银在银行里长出利润来。况且语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直接知识总比间接知识来得真切,可靠。直接生活经验知识缺乏,而单纯从书本中去汲取知与识,没有鲜活的现实社会生活践行与检验,由书本到书本,从学校到学校,人云亦云,亦步亦趋,或照本宣科,甚至连“本”都把握不住,以致主观臆断,大放厥词,出现认知拘囿、理解偏颇情形,乃至难免会成为腐儒、文虫和书呆子。君不见,有的人学富五车,就是拿不出一篇像样的学术论文来;有的人著作等身,就是看不出那句话是作者自己说的;有的人耐不得书斋寂寞,语不惊人死不休,结果导致非难者迭至,以至被从巍巍讲坛上轰下来,尴尬不已,授人以柄,贻笑大方,不亦惑乎?
  

共 402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关于知识的话题,可以说不算是一个新话题。本篇文章里,作者从三个角度,阐述了自己对知识的看法、见解和迷惑。一篇论述“知识”的文章,作者稍不小心,就会让文章变得乏味,本文里,作者运用了大量生动的例证,从而让文章显得生动有趣,让读者读完,会有新的收获。尤其是本文的第三小则,谈到《知识之惑》,此间不乏作者的真见解,真想法,值得读者们仔细品位。感谢赐稿梧桐,期待更多精彩。【编辑:灿若舒锦】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灿若舒锦        2015-07-21 17:43:05
  知识的话题,是个老话题,作者却说出了新意。欣赏,问好作者。
回复1 楼        文友:郭永涤        2015-07-24 08:36:31
  感谢舒锦君辛苦编辑,问候
   雅安!!
2 楼        文友:潮仙        2015-07-25 09:34:23
  社会在前进,时代要进步,知识须更新。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是后人生活的教科书和宝贵财富,更在于其给予后人的启示。知识是死的,人是活的。知识的价值在于运用,而不在储存,不像黄金白银在银行里长出利润来。欣赏!学习!
回复2 楼        文友:郭永涤        2015-07-25 11:45:40
  问先生近好!
   暑安!!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