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匪事笔记:双枪老太婆和沉没的“陆上台湾”(散文)

编辑推荐 【流年】匪事笔记:双枪老太婆和沉没的“陆上台湾”(散文)


作者:杨献平 进士,7341.5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311发表时间:2015-07-22 21:45:37

1.深夜的红庙场
  
   1950年4月16日凌晨,夜黑如漆,几个荷枪实弹的人进入四川绵竹县大石坝红庙场一户人家屋内。这户人家只有夫妻两个。丈夫名叫余富华,看起来有些老实。妻子名叫王翠兰,表情木讷,但眼睛看起来很活泛。昨晚入夜时分,一个年逾六旬的老太太和几个持枪的男人从一侧上头上下来,进到屋内,让他们夫妻赶紧弄饭吃,还要休息一晚上。其中的老太太略显瘦削,一张长脸并两道细眉,牙齿齐整,嘴唇略薄但很红润。上穿黑色短衫,下身一条黑裤子,臀部尤其宽厚,整个人看起来异常麻利,特别那一双细长的眼睛,有一种令人不寒而栗的光。丈夫余富华胆小,看对方都拿着枪,僵在当地。妻子王翠兰倒显得灵泛。嗯了一声,转身就去灶塘点着了火。
   火焰由小而大,逐渐照亮了整个房间。王翠兰起身,正要出门抱柴禾的时候。耳边忽然吹来一阵冷风,还没反应过来,刚才那位眼神冷厉的老太太就站在了身边,对着王翠兰说,大妹子,你可能也知道,我们是做啥的。今天我们几个暂时落难,你要是好好地对待我们,日后一定会大富大贵。不然的话……,老太太两手拍了拍腰间。王翠兰一看,老太太腰间露出两把锃亮的手枪。
   对于外面的事情,王翠兰和余富华也早有耳闻。多少年以来,他们红庙场和临近的懋功、草地、绵阳等地,一直有各种队伍出没。那些人,穿梭在山涧密林,一会儿这个跑过来,那个跑过去。更多时候互相打。不是这个死,就是那个亡。他们这里虽然很少见,但路过的啥样子的人,啥目的的队伍都有。他们这里大部分人都想,好好保住一条命,过自己的日子就好了。一个山里穷人,哪怕外面乱成一锅粥,只要自己没事,就谢天谢地。可他们没有想到,今天真是邪门,一群人鬼魅一样从山里跑出来,全村有七八十户人家,偏偏跑进了他们两口子这里来了。
   听完老太太的话,王翠兰扭头看着这位眼神凌厉的老太太说,没啥子,去外面抱柴禾来。老太太脸色和缓了下来,然后又升起一抹微笑,又伸出一只手,把另一只手上的金戒指脱下来,放在王翠兰的手心。又说,大妹子,看清没,这是金戒指,可以让你盖一座大房子。王翠兰看看手中的金戒指,又看看老太太。捧有金戒指的手掌先是缓缓地伸向老太太,旋即又收了回来。使劲攥住,抬脚出去抱柴禾去了。
   这一细节,老太太看在眼里。王翠兰的手向自己伸过来的时候,她的眼睛陡然发出一种凌厉的光芒,一只手迅速下滑,快触到腰间手枪的时候,王翠兰也把手收了回去。在她看来,这样的一个穷人家,如果不见钱眼开,一定会另有所图。关于这一点,老太太从东北到华北,又到西南,在兵荒马乱的年代,什么人都见过。在她的个人经验中,不论是哪一些人,做什么事情,都是有目的的。凡是人,都会渴望拥有更多的财富,都想着自己的生活要比周围的人好。否则,人就不会有勇气和耐心活下去。
   对于王翠兰来说,正因为她收下了那位老太太的馈赠,也才使得她和丈夫余富华捡了一条命。四月的夜间红庙场,还是有些阴冷,风在山坡和沟谷里呜呜有声。昨天下午,老太太和她的二百多手下,在大石坝与前来剿匪的解放军部队打了一场恶仗。多数人被打死了,只有她和这几个人侥幸逃得了一命。
   这地方叫啥名?老太太忽然问。
   红庙场。嗯,红庙场。王翠兰小声小气地说。
   红庙场。红—庙—场。这个名字,咋地也是个红字呢?老太太一边转脸,一边喃喃自语。
   单从方言判断,这位老太太不是四川人,肯定来自东三省。东北辽阔,黑土白山,苍茫无际而又充满传奇。更使人觉得神奇的是,三个省,方言和生活习性基本一致,虽然有一些微小的差异,但黑吉辽三省几乎没有什么风俗和传统文化上的冲突。这位老太太,即来自辽宁岫岩哨子河红旗沟。名叫赵洪文国。赵是她夫家姓。她生有十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大儿子赵侗,四子赵连中,其他九个儿子名无可考,女儿赵理智。 1931年“9·18”事变,东北三省一下子就成了日本人的了。
   时代转变,世道无常。外面再热闹纷繁,对于一个深山里的人家,大字不识一个乡村妇女来说,一切都没有关系。可是,命运有时候真是蹊跷得可以。忽有一天,19岁考入沈阳第二工科学校,又在东北大学预科物理系的儿子赵侗回家之后,神态和说法方式突然异于往常。在赵洪文国和丈夫眼里,儿子赵侗从小性格激烈,但也很文雅。往常,每次从沈阳回到家,不是坐在院子里捧着书看,就是逗几个弟弟和妹妹玩耍。可这一次,一进家门,赵侗就坐在父母跟前,脸色沉郁,语气沉重地说,他想干一番大事。这句话,让赵洪文国和丈夫吓了一跳,眼神诧异地看着嘴角刚刚长出一层绒毛的赵侗说,哎呀孩子,你这是咋了?没发烧吧。
   赵侗看着父母说,你们都不知道吧?现在咱这里,已经是日本国的了!要是再这样下去,要不了几年,咱都不知道自己祖宗是谁了!赵洪文国和丈夫相互看了看,不知道赵侗要说什么。赵侗站起身来,大声说,我要拉一个队伍打日本!赵洪文国和丈夫也惊得站起身来,看着气呼呼的赵侗,一时不知说什么好。
   儿大不由娘。
   几个月后,赵洪文国和丈夫就听说,儿子赵侗跟着一大群学生东北学生军,一直谋划着打日本人。赵洪文国和丈夫都感到这很不可思议。听附近屯子里有从沈阳、丹东等地回来的人说,现在外面都乱成了一锅粥,日本人在东北各地搞得神焦鬼烂,动不动就把人拖出去宰了,跟杀猪宰羊没啥区别。还说,有一些人拉杆子树大旗,在山里和日本人干。沈阳那边情况更邪乎,学生们都组成了军队,汗毛还没褪下来,就咋咋呼呼地嚷着要救国图存,把小日本赶回老家去吃奶。还有的说,现在天下大乱,人命又给茄子一样了,说不定哪一天,被人小手一扭,咔嚓一下就没了。如此的说法,传到村里,有些更加离谱,有些人则说,咱这个旮旯偏僻,日本人再怎么地,也不到这里来。
   但在赵洪文国看来,这不是一件小事。如果全家人都在一起还没啥,关键是儿子赵侗在沈阳。那个地方,以前的皇帝住过一段时间,距离北平也就是两天的路程。儿子赵侗又这么闹腾,家里好不容易出了几个读书人,万一有个啥好歹长短,这个家也就没啥指望的了。他和丈夫商量后,决定捎信让赵侗回来一趟。可信儿还没捎到,就听说临近的凤城县和庄河县先后出了大事,先是凤城的警甲所长邓铁梅带着人在夜里袭击了县城,把县衙门毁了不说,还打开监狱放出了很多犯人,连日本在凤城的住所也一把火烧掉了。庄河县有一个叫李子融的人,搞了一票人马,在龙王庙拉起大旗,专门跟日本人作对,后来又到于安东县的长泡子、富老坊、大小东沟等屯子附近活动;没多久,安东县一个叫唐聚的愣小子,自己搞了五百多人,也在桓仁、通化的东边出没,专门和日本人作对。
   赵侗回来了。一进门,赵洪文国就上前抱着赵侗的肩膀看。赵侗笑着对母亲说,这不都好好的嘛,一个毛都没少。一家人盘膝坐下来,赵侗开始了他滔滔不绝的宣讲。关于赵侗,史料记载说:“天资聪颖,性格活泼,遇事乐观,长于演说论辩,组织才能极强。”想必,回到家里的那些夜晚,赵侗对父母说了很多很多话。其中,还穿插了他去北京在江西会馆与苗可秀、张德厚、王中九、张兆麟、赵世光等一百余名东北流亡学生共同举行“学生军”组建典礼,参加军事训练班,然后歃血为盟,誓要为国之存亡而奋斗,建立反帝联盟的“壮举”。赵洪文国和老伴肯定觉得震惊,但又被赵侗的言论所感染。
   日军攻打哈尔滨,黑龙江省主席兼东北边防军驻该省副司令的马占山率部反击,指挥了江桥抗战,打响了反击日军第一枪。尽管马占山最终失败,甚至被赋以闲职,但马占山的作为,却是对赵侗等人的一种鼓舞。听到这个消息后,赵侗再度离开家乡,加入“东北民众赴南京请愿团”,向当时的国民政府请求将日军驱逐出东北的意愿。
   在南京的一段时间,只有20岁的赵侗似乎明白了什么,很多事情并非凭个人乃至一群人的意愿可以改变的。他深知,在目前情况下,要想光复东北,驱逐日军,必须要需依靠民众;唯有人人躬身力行,才能自决自救,也唯有以武装去住,才能取得最终胜利。数日后,赵侗回到了家乡。再次与父母坐下来,说了他的个人想法。这时候,同学苗可秀等人也和他一起。三个人觉得,必须以自身的力量鼓动更多的人参与救亡图存。
   第一个支持赵侗的,竟然是赵洪文国。
   赵侗没有想到,他父亲也没想到。
   这一年,赵洪文国正好五十岁。最小的妹妹才十岁。他更没有想到,母亲也把平时有些怕事的父亲说动了。也就是说,只要父亲也同意,那么,一家人都和他站在了一起。后来有人用“共纾国难”来形容他们一家人的这一行为。
   当然,赵洪文国如此铤而走险,决断决绝,不留后路,也有一个重要促使原因,那就是,她自己也亲眼看到过日军对中国人的手段。这位生于1881年满族皇室的乡野妇女,她十四岁那年爆发了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台湾沦陷,日军和日本人,包括俄国人、意大利人、荷兰人和德国人满中国都是,或是来科考、或是经商、或是恃强凌弱,政府功能基本瘫痪。
   十五岁那年秋天,赵洪文国跟着父母亲到庄河县去做生意,正在左顾右看,忽然前面一阵骚动。几个日本人挽着发髻,腰里插着长刀,赶集的人往两边赶。其中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头,动作稍微慢了一点,就被一个日本武士拎小鸡似地提起来,丢在一边。赵洪文国的母亲拉着她的手,使劲挤到一所房檐下,手心里全是汗,手指和整个身体都在抖。
  
   四川的饭菜放的油多,辣椒和花椒也多。老太太尽管吃不惯,可王翠兰把饭一端到破烂的小木桌上,几个人就抓住瓷碗往嘴里塞。她实在饿坏了。另外几个也是,几口就把一碗米饭的吞到了肚子里。这时候,王翠兰拿着一个竹子做的米饭桶,放在桌子上。刚一放下,几只手就闪电一样抢了过来。老太太干咳一声,端着碗,看也没看那几个人,口气阴沉地说,瞧你们几个这饿狼样儿,这才饿了大半天,就成了这怂样儿!说到这里,几只手又不约而同的缩了回去。对于这一切,斜倚在墙角的王翠兰看在眼里,丈夫余富华像只兔子一样缩在墙角。
   夜深了,不大的风吹着河谷,也吹着房子周边的林子。对面人家的牧羊狗大声叫了一阵后,又安静下来。王翠兰沿着木梯,把老太太引到楼上房间,那里面有一张吱呀乱响的竹床。正要转身下楼的时候,王翠兰的肩膀一紧,紧接着发疼,老太太的一只手好像铁夹子。王翠兰不由的哎呀一声。老太太低沉地说,大妹子,记住刚才的话,要是敢背地里下刀子,就等着连人带房子化成灰,让风吹到天边去!
   王翠兰咧着嘴嗯嗯,老太太才放开手。
   夜继续加深,王翠兰和余富华坐在灶膛前面,一个闷头咕噜咕噜抽水烟,一个看着明灭不定的火焰发呆。
  
   几个孩子的学习成绩都很优异,尤其是赵侗。先生也说,赵侗这孩子颇有天资,仪态大方,且善于思之想之,凡事有主见而工于言语鼓动。赵洪文国和丈夫虽然听不全懂,但觉得这是好话。他们也觉得应当让赵侗他们兄弟几个好好读书。世道再兵荒马乱,读书总是好事。万一有了太平日子,一肚子的书也能派上用场。可他们没有想到,因为读书,赵侗做了后来那一系列事情。当他们听了赵侗的想法和决心之后。赵洪文国对丈夫说,孩子大了,啥事都有主见了,这世道不是自己救自己,就是被人像猪那样宰掉。
   丈夫不吭声。
   赵洪文国也点了一袋旱烟,吐着烟雾对着松油灯摇曳的墙壁说,人一生下来,天就给了命途。
   天还没亮,赵侗兄弟两个就又领着两个人进了家门。
   这两个人,也是学生模样,二十郎当岁。高个子、眉毛粗得像扫帚的那个,名叫高君实,凤城人;另一个叫刘壮飞,中等个子,说话很慢。岫岩人。原来,这几个小子一夜没睡,在房间里你来我往地说了一夜话。最终决定,三个人先去邓铁梅部队里当兵,跟着他一起打日本。赵洪文国还没开口,几个儿子都说,打日军好,要上咱全上。赵洪文国回头看了看丈夫。
   丈夫正坐在炕沿上抽烟。赵洪文国咳了一声,看着两个儿子和白君实、刘壮飞说,儿大不由娘,天高任鸟飞,你们都大了,想干啥娘管了今儿,管不了明儿。主意呢,你们自己拿定了就好!
   四个人一走,就是两个多月。外面不断传来各种消息,沈阳学生请愿,北京外国人搞得鸡飞狗跳。就连小小的岫岩、庄河和凤城县,奇事怪事也像没头苍蝇一样撞人耳膜。忽有一天,儿子回来了,还带着一百多人,个个都是十七八岁的孩子。赵侗说,他和三弟赵伟组织了少年别动队,又叫铁血别动队,一方面配合邓铁梅,一方面为购买枪支弹药,准备另拉一只队伍,誓要用“黑铁赤血之精神,采全民革命之手段,收复大东北,振兴全中国。”赵洪文国一看,儿子们已经把事情闹到了这个光景,知道已经无法阻止。便和丈夫一起对赵侗兄弟三个说,活路和死路都是自己选的。到这个节骨眼儿上,爹妈不支持你谁支持你们!

共 20811 字 5 页 首页1234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叙述剿匪之事的散文。文中的赵洪文国,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以日军入侵之事,她一个五十岁的家庭妇女,却能洞悉世事,深明大义,支持儿女走上抗日之路,并且亲力亲为,为抗日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因其枪法精准,又有双枪老太婆之誉。文章记录了她从崛起到成长的过程,她和社会上许多知名人士都有交情,在国际上也极富盛名。可是,这样的一个人物,在日本投降后,却因蒋介石对她有恩,而走上了对抗解放军之路,最终被杀。另一个剿匪的故事发生在川西,这里的匪是国民党撤去台湾后留下的党匪,故此地有陆上台湾之称。文章重点介绍了周迅予、傅秉勋、何本初等人的来历身份及其剿灭他们的过程,其中刻画了他们的残暴血腥,特别是周迅予,将将来劲降的好友残忍杀害,充分暴露了其反动本质。尽管其狡诈无比,但邪不压正,最终还是落网,所谓的陆上台湾也随之覆灭。这篇散文,语言简洁,条理清晰,再现了当年那段残酷的历史,对后人有着极好的警示和教育意义。佳作,荐阅。【编辑:素心如玉】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素心如玉        2015-07-22 21:47:25
  问好杨老师,祝创作愉快。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