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军警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军警】姑娘叼个大烟袋(散文)

精品 【军警】姑娘叼个大烟袋(散文)


作者:黑虎一文 秀才,2381.3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2221发表时间:2015-07-24 17:50:18
摘要:白山黑水间,孕育了醇厚的东北民俗民风。而这些民俗民风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也日渐远去,但记忆中不可不留,文字里不可不说,因为那就是昔日的史话。我仿佛又闻到了烟雾中浸透的那股烟香,看到了“姑娘叼个大烟袋”的风采!

【军警】姑娘叼个大烟袋(散文)
   我们在欣赏传统的东北大秧歌时,秧歌队里总会有一位最活跃的老太太打扮的“二大娘”——头戴“噶带阄”假发髻,发髻外面罩个网套、别个银簪子,戴无沿黑绒帽、帽子上别一朵粉红色的绢花,粉饰的红脸蛋儿,勾画的黑皱纹,黑色戴襟衣服和甩裆裤露出白衬里,俛着裤腿,脚穿圆口布鞋……手里拿个纸糊的大烟袋,随着锣鼓喇叭歘的节奏,神采奕奕地耍着大烟袋,不时的把大烟袋伸向聚精会神的观众面前示意给你抽一袋,没等你做出反应又把大烟袋拽了回来,逗得大家捧腹大笑;不时的舞动着大烟袋,滑稽的表情,夸张的动作,乐得大家前仰后合……人们一边观看一边议论:“你看那李老蔫儿,平日里蔫啦吧唧的,一个杠子压不出屁的主儿,这会儿扮演二大娘多欢实,大烟袋让他耍神啦,就像两个人似的。”让你在这道尽展东北女性风采的民俗大餐中,追昔抚今。
   这喜闻乐见的表演,就是“姑娘叼个大烟袋”的一个缩影。有人可能会问:“姑娘叼个大烟袋和老太太叼个大烟袋是两回事儿。”其实,翻开东北女性叼大烟袋的历史,“半路”叼大烟袋的并不多,大都是从“顶花带刺”的黄花姑娘时开始的。
   1968年10月,毛泽东主席一个“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最高指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洪流席卷全国。我作为知识青年从县城来到一个偏远的小山村插队落户。在这里,人们仍保留着那淳朴的东北民俗民风,东北“八大怪”随处可见,伴随在屯民的日常生活之中。
   而作为东北“八大怪”之一的姑娘叼个大烟袋,我在屯子里有所目睹。其实,在叼大烟袋的人们当中,不仅有大姑娘,也有小媳妇,还有老太太,也有上了年纪闲在家的老头儿。东北人就是聪明、智慧,不知从何时起,谁的发明,为了户外活动方便,又叼起了小烟袋。有的人,在家叼大烟袋,闲情逸致,而出门又叼小烟袋,为的就是便于携带。哈哈,有的人对这一情形开玩笑说,“一个烟囱,俩套家什。”也有的说:“瞧,人家的烟囱不反风,还俩套家什呢!”在央视热播的《东北抗日联军》电视连续剧中,就有外面飘着雪花,赵林光着膀子跪在雪地里,马占山在屋内,火盆取暖,叼个小烟袋,叭嗒、叭嗒的一口接一口的抽个不停,作寸土不让日寇的抉择的那一幕。
   屯子里许多叼大烟袋和叼小烟袋和男人与女人们,吞云吐雾的享着“饭后一袋烟赛过活神仙”、“歇气一袋烟解乏有精神”、“唠嗑一袋烟打开话匣子”、“睡前一袋烟安神睡得香”的快慰。
   在与村民朝夕相处的日子里,让我了解了许多有关与姑娘叼个大烟袋相关的的故事。
   在缺少卷烟纸的年代,烟袋是既经济又实惠的最佳选择。一个烟袋可以使用十几年、几十年,有个别的则可相伴终生,真可谓“一次投资,终生受益”。
   在这小山村里,生产队长唐大哥、大车掌包的程大哥、猪倌康大哥、老木匠李大爷儿、积肥员唐大爷儿等是叼小烟袋的爷们儿代表。而小李福(与大李福的区别)家的李大娘、五保户张大娘、康老三家的康大娘等又是叼大烟袋几十年的老太太。叼大烟袋的她们都是在山里土生土长的,自十几岁当姑娘起就跟大人学会了叼大烟袋,有了瘾,扔不掉,直至当了媳妇熬成婆,大烟袋仍是形影不离。当问起为什么当姑娘就叼大烟袋时,她们解释说,山里蚊虫多,也有长虫(蛇)经常出没,有时长虫会爬到房梁上,抽旱烟袋散发出的浓烈烟雾和烟袋油子特殊的气味,可以驱虫防蚊、长虫也不敢近身,就这样从当姑娘起学会了叼大烟袋。假如你听了这番话,这“姑娘叼个大烟袋”似乎有了合情合理的“驱虫防身”之说。
   东北地区冬长夏短,往昔习惯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人们,过着单调呆板的生活,一到了冬季,冰封大地,素裹银装,没什么活计可做,就开始“猫冬”——白天两顿饭中间的一小天和晚饭后漫长的冬夜,常常是串门子、唠闲喀、讲假话(故事),或几个人凑在一起玩水浒纸牌、打扑克打发时光。在屯子里,那家主人随和、那家屋子暖和,也就自然而然成了大伙集聚的地方。每每集聚,不是“无酒不成席,”而是“无烟不成局”。大人们的烟袋锅里散发出浓烈的旱烟味,青烟缭绕,弥漫满屋。有的大人见呛得大姑娘直流泪,便半开玩笑地说:“你抽几口尝尝,就不呛了。”大姑娘半信半疑地拿起了烟袋,学着大人的样子吧嗒吧嗒抽上几口,还是呛得咳了几声。大姑娘有了几次试练之后,索性来个“一不做二不休”,也就操起了大烟袋。从这一点看,“姑娘叼个大烟袋”也是民俗熏陶的结果,因此也就有了“闲情逸致”之说。
   东北是满族的发祥地,我们从哈尔滨地区发掘出的白城子金上京会宁府遗址、金源文化博物馆的陈列、金兀术运粮河古河道、金兀术囤粮城遗址、皇后村的故事等,可以从女真为主体的金代王朝中,寻到满族先祖的足迹……我们还可以从“哈尔滨”由满语“阿勒锦”转化而来,满族昔日的狩猎场、沈阳故宫博物馆里的文物等进一步了解满族叼烟袋抽旱烟的史话。在这史话中,我们仿佛看到了满族“姑娘叼个大烟袋”的影子;仿佛嗅到了满族“姑娘叼个大烟袋”散发出的旱烟辣香。我们还可以从上演的清代、现代历史连续剧里找到“姑娘叼个大烟袋”的佐证。在七十年代,我因工作关系去过离哈尔滨很近的双城乡下满族村,听当地人讲,在满族人眼里,叼烟袋抽旱烟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也是一种礼仪的表现形式。因此,满族人不但男人大都有叼烟袋的习惯,女人们在家解闷也捣鼓起叼大烟袋的“营生”。大姑娘到了十几岁,大人就开始交如何装烟、点烟的礼数,渐渐地姑娘自己也叼起了大烟袋。大姑娘出嫁了,娘家要陪送一只上好的大烟袋。东北的满族人推波助澜,逐渐把叼烟袋抽旱烟形成一种民俗文化。所以也就有了“旗人首创”之说。
   纵观“姑娘叼个大烟袋”的各种说法,我们不难看出东北姑娘的那种泼辣豪爽、坦荡无畏、不甘寂寞、追求平等、热爱生活的风采。这“姑娘叼个大烟袋”,也是泛指东北抽旱烟叼大烟袋的大姑娘、小媳妇、老太婆不同年龄段的女性。
   在东北的每一个人家中,火炕上都放个烟笸箩装满旱烟,即使家人不会抽旱烟,也是接人待客必备的。烟笸箩常见的有用黄粘土掺上马毛合泥如同做火盆一样做出来的,只不过比火盆精巧了许多,风干后里外糊上糖纸、烟盒等花纸,很美观。也有柳条编的,比较轻便。抽旱烟的工具就是烟袋,有大烟袋,小烟袋之分。烟袋由烟袋锅、烟袋杆、烟袋嘴组成。在东北的民间,上乘的有烟袋锅、烟袋杆、烟袋嘴三部件一色紫铜、黄铜、白铜的烟袋;而多数烟袋都是不同材料的组合,常见的黄铜烟袋锅,配有乌木的、红藤条的、黄杨木的、白铝的等各样的烟袋杆和玉石、玛瑙的烟袋嘴。有精致的烟袋在烟袋锅、烟袋杆上还刻有花纹、字条、图腾等。小烟袋杆一般在20—30公分左右,大烟袋杆大都从60—80公分间不等。抽烟袋,除了烟笸箩外,还要配上户外活动便于携带的烟口袋(烟荷包)。烟口袋有皮料的、布料的,上面绣有花纹和图案等。烟口袋用皮条绳或锦绳来控制烟口袋的开口,还栓有一根通烟袋锅用的如掏耳勺大小的铁烟钩等。烟口袋是抽烟袋人的“粮草”。常见几个人坐在一起,把烟口袋拉开,互让对方品尝自己的旱烟。实际上烟袋不仅仅是抽旱烟的工具,也是艺术品。如今,东北的烟袋早已成为古董爱好者的收藏品了。
   我知青点屯外山上就有一种叫做“王八骨头”的灌木枝条,可以一分钱不花,选直流的割下来,用铁丝通透中间的眼,剥去枝条的外皮,露出黄白色的木质,晾干后就可以做烟袋杆用。那时,知青们都很好奇,上山劳动之余,割上几根“王八骨头”,做成这样的烟袋杆带回城里送给亲友。
   在我的记忆中,屯子里抽烟袋的老爷子常年腰间扎个黑布带,别个小烟袋和烟口袋,也见过有的老太太在屯子里串门手里拎个长长的大烟袋。大烟袋,是抽旱烟人形影不离的“武器”。
   在寒风刺骨的冬季,马爬犁上坐着全身包裹大花棉被的老太太,怀里抱个大烟袋,出去走亲戚的情形,我如今仍历历在目。
   记得,母亲带我到少陵河对岸本家五奶奶家串门,五奶奶抽大烟袋很频,一会一烟袋锅。母亲还为五奶奶点过烟,以示当侄媳妇的对婶婆的尊敬。好奇的我,见五奶奶抽完烟把大烟袋放到了炕柜上,便悄悄拿在手里玩,烟袋锅还有点烫手那。母亲连忙喊着我的乳名说:“快放下,别把你五奶奶的大烟袋(杆)给弄坏了。”
   在东北,为了抽烟袋能自给自足,人们都有种叶子烟的习惯。叶子烟的品种有的以形状叫的,什么柳叶尖、蛤蟆头,有的以地名叫的诸如亚布力、漂河川,等等。种叶子烟,要经过点烟种、踩格子、铲杂草、间烟苗、栽烟秧、掐尖、打岔、割烟叶、晾晒、捆扎等环节。在二十四节气歌中,东北就有“白露烟上架”的说法。种叶子烟和晒叶子烟都是技术活。种叶子烟的过程是让叶子烟长得醇厚,抽起来有劲儿。而晒叶子烟,白天让烟叶均匀的光照和阴凉通风,“度”得成一些,太阳落山前用草苫子把架子上的烟叶苫好,防止着露水受潮,抽起来弱火。
   “远望南山步步高,抽筋断骨最难熬,寸寸节节刀上过,死了还要火上烧。”“穿身绿袍头戴花,到老被人捆又扎,勒得小脸黄又紫,专给炭火结强加。”这是有关叶子烟的谜语。也有“烟袋锅里炒鸡蛋——请的哪门子客”有关烟袋部件的歇后语。今天我们细细品一品,仍可感受到十分新鲜和厚重的积淀。
   说到叶子烟,叫我星期母亲的一段往事。记得,我家从屯子搬到县城不久,就赶上了三年自然灾害。在这艰难困苦的岁月里,物资极大的匮乏,手里拿着钱,也无济于事,即使有了物了,没有票也是“见物兴叹”。父亲从县糕点厂托人买回来10斤糖球,糖球是裸体的,五颜六色的彩条,是孩子们奢望的商品。母亲借来秤,每半斤一包分成20包,留下一包给我们哥仨吃,带上19包糖球回老屯去了。十来天母亲回来了,换回了半面袋子小米和几把叶子烟。而这一切都是在民间以物易物的形式悄悄进行的。因为,统购统销的计划经济年代是不允许的。换回来的小米接济了不够吃的粮食,叶子烟也接济了会抽旱烟的人。母亲也抽叶子烟,不过她没有大烟袋。母亲留下2把叶子烟,又把其余的叶子烟分送给城里的几位好友,这在当时是很大的礼呀。
   又让我想起电视剧《赵尚志》里面的主题歌,可能有些人记住了片尾曲《嫂子颂》,也都能完整地唱下来,但那片头曲《一袋烟》或许很少有人会唱吧,有的只能唱上几句。在纪念全民抗战爆发78周年、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让我们重温一下《一袋烟》那火辣辣的歌词吧——狠抽它一口,吧嗒吧嗒嘴,亚布力烟,什么滋味?狠抽它一口吧嗒吧嗒嘴,狠抽一呀口吧嗒吧嗒嘴,亚布力烟什么滋味,头不晕,那个血正热,反正挺给劲呀,嗯哎唉嗨哟。狠抽它一口吧嗒吧嗒嘴,狠抽一呀口吧嗒吧嗒嘴,张牙舞爪,烧心燎肺,扯前胸,那个抓后背,遍地那小日本呀,嗯哎唉嗨哟。扯前胸呀,抓后背,遍地那小日本呀嘿,遍地小日本。狠抽它一口吧嗒吧嗒嘴,狠抽一呀口吧嗒吧嗒嘴,攥紧拳头,不想哈腰,杀鬼子,那个拜土地,天生愿遭罪呀,嗯哎唉嗨哟。狠抽它一口吧嗒吧嗒嘴,狠抽一呀口吧嗒吧嗒嘴,翻开眼皮,心里没事,抬起头,那个挺直身,人活一口气呀,嗯哎唉嗨哟。抬起头呀,挺直身,人活那一口气呀嘿,人活一口气。再装一袋亚布力烟,有滋味。
   假如我们穿越时光,来到上个世纪早些时候,走进东北的农家院,女主人一定会热情地让你坐到火炕上,麻利地把烟笸箩推到你的面前,来,抽上一锅。大家还记得郭颂演唱的《新货郎》吧:“哎.....打起鼓来,敲起锣来哎,推着小车来送货,车上的东西实在是好阿.....老大娘见了我呀,也能满意呀!我给她带来汉白玉的烟袋嘴呀,乌木的杆呀,还有那睁碧瓦亮的烟袋锅来阿呀。老大娘一听抿嘴乐呀,心思货郎的心肠热。”这也是对东北女性抽烟袋的真实写照。
   我见过网络热传的东北老照片中,其中就有那么几幅:在泥草房的火炕上,烟笸箩、火盆、炕琴、纸糊墙等陪衬下,有婆媳叼大烟袋的,有老太太和中年妇女叼大烟袋的,也有老太太独自一人叼大烟袋的……都是一人一杆“长枪”般的大烟袋,好像在“练武”,又好像在吹箫,提神醒脑,悠闲自得,平实自然,味道独特……
   白山黑水间,孕育了醇厚的东北民俗民风。而这些民俗民风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也日渐远去,但记忆中不可不留,文字里不可不说,因为那就是昔日的史话。我仿佛又闻到了烟雾中浸透的那股烟香,看到了“姑娘叼个大烟袋”的风采!
  

共 488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拜读黑虎老师的《姑娘叼个大烟袋》一文,一股浓浓的东北民俗风迎面扑来。作者开篇由东北人喜闻乐见的大秧歌中的一个角色入手,顺畅自然地引出了本文的题目。接着黑虎老师便以他特有的质朴,平和,温暖的语言风格,将姑娘叼烟袋的所有出处,通过惟妙惟肖的描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作品让我们了解到每当那闪烁着或明或暗的烟叶火光,随着吞云吐雾散去,或是一个大智慧应运而生,或是一个深沉抉择而诞生,或是在联络感情加深着友谊,或是饭后茶余赛神仙的享受。然而东北姑娘从小就要接受装烟,点烟,吸烟的培训,那是因为它已被视为一种礼仪,一种民俗文化而滋生在这片白水黑土的沃野之上。它与东北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脉脉相通。它是东北人与人之间相互增进友谊的桥梁,是人们释放愉悦的纽带,是人们业余生活的一种现象。姑娘嘴里的大烟袋,吸进的是生活中的调味剂,释放的是那种泼辣豪爽、坦荡无畏、不甘寂寞、追求平等、热爱生活的风采。作者将这种已逐渐淡出人们视线的东北之怪,在当下霓虹耀眼的时尚社会氛围中加以缅怀,充分地体现出作者对远去的那份乡情的眷恋。抚今追昔,续写史话,为作者圆满地完成了这一使命而点赞。感谢赐稿!推荐共赏!问好黑虎老师!【编辑:朱暖】【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50725001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天之骄        2015-07-24 17:57:57
  这篇作品仙气缭绕,要成精!
回复1 楼        文友:黑虎一文        2015-07-25 13:06:47
  老师啊,咱修炼不够,就是小打小闹的玩吧。不像你,呼兰河上又驶出一艘巨轮啊……呵呵,谢谢老师那么早留墨!
2 楼        文友:朱暖        2015-07-24 18:01:14
  老师的文开篇引文过渡自然,文中叙述详尽,笔笔为彰显主题而尽显风骚。语言风趣,准确。尤其篇尾将电视剧的插入使文章变得厚重起来。欣赏!问好黑虎老师!创作辛苦!朱暖问候了!
回复2 楼        文友:黑虎一文        2015-07-25 13:10:58
  朱暖老师啊,您受累了,写那么多字的编按!老兄敬茶了!一篇小文,您的编按可真提神,打眼,给文章高度概括,看得出您对文学的造诣,致敬!
3 楼        文友:清心如云        2015-07-24 20:42:26
  朴实厚重的文字,写出一份浓郁的乡情与地方本有的特色,品读之中感受另一种人物性情的形象与特写,刻画细腻,有声有色。欣赏佳作,问好祝福!
清心如云
回复3 楼        文友:黑虎一文        2015-07-25 13:11:50
  感谢如云到访,留下深邃评语!邀握!
4 楼        文友:雪落黄河边        2015-07-24 20:56:56
  大哥,看你的这篇文章,笑了。想起来好多好多那年的事。我大姑的大烟袋有二尺长,小时候我就爱拿她的宝贝烟袋玩。看你的文章都是满满的回忆啊!温馨,酸涩,又幸福、!文章穿插风俗,民趣,还有抗联故事,大手笔啊!精品!
雪花飘落黄河边,融入笔中写华年。
回复4 楼        文友:黑虎一文        2015-07-25 13:13:39
  谢谢妹妹啊,咱手也不大,笔更不行。得向妹妹学习,才女!何时回家乡?
5 楼        文友:雪落黄河边        2015-07-24 21:02:21
  军歌嘹亮的和这个城市的那两篇没给精品,可惜了!
雪花飘落黄河边,融入笔中写华年。
回复5 楼        文友:黑虎一文        2015-07-25 13:16:04
  社团领导申报了,上边不给精品也无所谓,就是写着玩!哈哈,说明不了什么……
6 楼        文友:林雨荷        2015-07-24 21:54:37
  具有东北民俗文化,民俗风味的文字,读起来即亲切又温暖。浓浓乡情乡音萦绕。欣赏美文!感谢赐稿!问好黑虎老师!创作愉快!
林雨荷
回复6 楼        文友:黑虎一文        2015-07-25 13:19:33
  感谢雨荷的关注与鼓励!老兄上午参加活动了。就像您所言,坚持业余写作就是兴趣爱好,写的不好,请多指导!遥祝夏安!
7 楼        文友:林雨荷        2015-07-25 11:40:52
  祝贺黑虎老师作品加精!感谢感恩!创作愉快!
林雨荷
回复7 楼        文友:黑虎一文        2015-07-25 13:26:09
  感谢雨荷啊,为我小文如此重视,申报获精品!朱暖老师的系统精髓编按了不得!我学习了!其实,就是个业余爱好,动动脑,文章有待提高、提纯。祝雨荷开心快乐!敬茶!
回复7 楼        文友:黑虎一文        2015-07-26 10:55:17
  谢谢领导啊,遥握。
回复7 楼        文友:黑虎一文        2015-07-27 08:51:14
  感谢雨荷社长的关心与鼓励!敬礼!
8 楼        文友:彧儿        2015-07-25 13:53:31
  富有地域风情的文字,厚重,深邃!祝贺精品!问候大哥!夏天快乐!
精彩是寂寞开的花!
回复8 楼        文友:黑虎一文        2015-07-26 10:53:32
  谢谢彧儿妹妹来看我。敬茶。刚可手机登录但标点还不好用。问候了。
回复8 楼        文友:黑虎一文        2015-07-26 11:15:07
  谢谢彧儿妹妹来看我。敬茶。刚可手机登录但标点还不好用。问候了。
9 楼        文友:天之骄        2015-07-25 15:17:23
  哈哈——大姑娘叼烟袋成精了,该多好看啊!浪不丢的美。
回复9 楼        文友:黑虎一文        2015-07-26 11:00:40
  老师好,谢谢你的鼓励。冗长的文章不提倡,长此会作下毛病的。精与不精何用。玩呗。标点还不全。敬茶了
10 楼        文友:朱暖        2015-07-25 17:37:05
  众人瞩目的精品终于千呼万唤始出来了,朱暖悬着的一颗心也放下了。感谢江山精品组老师,感谢雨荷社长的几经努力,朱暖这厢有礼了!更要恭贺黑虎老师作品摘精!老师创作辛苦!希望精彩继续!
回复10 楼        文友:黑虎一文        2015-07-26 11:10:18
  感谢朱暖老师的精彩精深的编按。您辛苦了,老兄再次谢谢您。哈,一篇文章牵动了几位好友,真过意不去。在这向雨荷致谢。手机刚上网,回晚了,见谅。祝开心快乐。
回复10 楼        文友:黑虎一文        2015-07-27 08:49:54
  朱暖妹妹您好!谢谢您精美的编按!我今天又拜读一次,就是有所收获的!一篇文章让您如此用功的编按,老兄深感过意不去,受累了!您为江山,为社团负责的精神,对文友至诚的情谊,让我感动!敬礼!
共 11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