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江南烟雨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江南】道德如毫(随笔)

编辑推荐 【江南】道德如毫(随笔)


作者:决决流冰 秀才,2644.7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534发表时间:2015-07-25 03:12:17

写这篇随笔是因为不久前参加过一次道德讲坛活动。
   首先文章的标题让我很纠结。我以为道德如“芒”,“芒”是“光芒”,像一盏灯,照一条明亮的路,指引前进;“芒”也是“芒刺”,像一块鱼骨刺在脊背,肌肉的疼痛让人警醒。后来又想,这时代道德已经不再耀眼了,实在不适合“芒”这个字眼,正彷徨时,发现在我案台上的某个角落,有一根已经褪色的毫针,幽怨地躺在那里,寂静无声。那是若干年前我还在乡村时顺手拿来的,一半是为了记忆,另一半以为有个三病两痛可以用来应急。“毫针”虽然细小,虽然没有刺,但曾经的明晃晃,注进体内某个穴位或是肌肉、骨骼的缝隙,还是有轻微的疼痛,引申为道德的力量也是未尝不可。为了表示文题可通,我就找来许慎的《说文解字》,但《说文解字》上没有关于“毫”字的记载,也许在东汉那个年代“毫”字还没有发明。我只好从《现代汉语词典》中企望找出几条理由。现代汉语对“毫”有一条释义是“细长而尖的毛”,以蒙太奇的手法,稍加想象,说“道德如毫”想来也是可通的。
   “道德”一词,最先想到的是老子。因为那老人家著有《道德经》,洋洋五千字,涵盖的智慧无可比拟。老子在《道德经》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就是说:“道”真的是无法说,也不可以想象;能说得出、想得出的那就不是“道”了,至少不是“常道”。所以,“道德”是无本相的。如果一定要说有本相,“道”是本,“德”是相。老子还在他的《清静经》中也说:“大道无名,常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原来“道”这个名称是老子随意安插的,譬如眼前一物,不知其类,无名无姓而谓之者。“道德”组于一起,大概始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几千年来,在汉字文化中,“道德”像一根无形的绳索,系在每个人身上,或紧或松,无论白天和黑夜。它教人要分辨是非,遵守准则。它与时代契合,不断衍生的教义,一直都在上演,从荀子到现代,从书院到讲坛。至于放不放光芒,那是看各人的修为。
   我们从小就感受道德的力量。幼小时,母亲说,不能随便吐痰,或者说不能偷邻家的蔬菜水果,我们以为母亲说的是对的,就断绝了那些念想;上小学时,老师说雷锋是好榜样,我们就被雷锋的事迹鼓舞,也想和他一样做个好人,什么助人为乐,什么互相帮助,什么敬老爱幼,我们相信老师,也相信雷锋,也相信未来一定美好;到了中学以后,虽然讨厌老师和家长的说教,也讨厌教科书上大段大段因为升学考试必须背诵枯燥而乏味的文字,但我们的内心还是很纯洁,只是这纯洁开始变得不纯碎。因为我们幼稚的思维开始活跃,灵魂在成长中变得聒噪,我们看到了大人们之间的狭隘和自私,也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争名夺利,一切有意或无意的谎言让我们目濡耳染。那时,我们开始怀疑,生活并不是像印在教科书上的美好,同时也学会了谎言和自私;再后来,我们离开了校园,在社会这个大杂烩中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时,我们看到了更多的舞台表演,谦谦君子,势利小人;光明,阴暗;赤诚,狡黠;口蜜腹剑,两肋插刀,隔岸观火。社会这个染缸,让我们沉浸其中,赤橙黄绿青蓝紫,我们已经有自己偏好自己的颜色,在不同的场合着色,有时还披上盛装。我们兢兢业业过,也斤斤计较过;我们有过真诚的微笑,也有过言不由衷鼓动的巴掌;我们流过汗水,也收获过泪水;我们有过伤害,也伤害过别人;我们受过社会的欺骗,也欺骗过社会。这成长的进程中,“道德”如影随形,它有时如指航针,为我们修正方向。有时面对我们的欲望,却如“毫毛”一样柔软无钢。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的世界变成了生命的本源和追求的动力。在沸沸扬扬中,人们放开脚步,大胆追求自己的梦想。追求物质并没有错,圣人说:“食色,性也”。将“食”放在“色”的前面,可见,圣人也食人间烟火,也需要物质充斥内囊。我们需要反思的是,人类在追求物质的步伐中,为什么我们的精神越来越低迷?在大众的喧嚣中,我们的随波逐流为什么越来越惬意?我们最初航程怀揣的理想,到现在已经偏航。功名利禄,这亘古以来束缚人心翅膀飞翔的故事再次重演。我们像无数的同类一样,在不拔中冗长期待。当精神低迷的时候,道德也就失去了制衡的力量,满世界的疑问,让我们目不暇接。小处来讲,我们以自己为中心,散漫的脚步踏在自由的街道上,希望万事万物为我所用;大处来讲,以为原则的制约不及利欲熏心,以为整条河流的污染无需独善其身。于是,世间事清浊不分,为所欲为。
   物必先腐而后虫生,精神也是一样。当颓废的情绪盘绕我们的心间时,在污浊和混沌中,所谓道德,所谓情操,渺小如飞蚊。如果没有内心深处的震栗,再深刻的教育也是徒劳。圣人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俯瞰今世,我们何其远也!
   最后还想说一点,“毫”还有“一点儿”的意思,如“毫不利己”、“毫不在乎”,或是“毫无二致”,三种层面的折射,一如“道德”的柔弱和刚强。
  
   (2015年7月24日,作于听雪庐)
  

共 201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道德”一说,很容易让人想到了老子,作者指出“道”是本,“德”是相。而荀子也在《劝学》篇中指出:“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用道德来教人要分辨是非,遵守准则,与时代契合,不断衍生的教义。接着,作者结合现实,指出了道德对于人们的规范。文章小中见大,大处中见微。这是一篇十分精彩的随笔,文字凝练,引经据典,诠释着“道德”的内涵,同时融入自己的思想。一个“毫”字更是凝练,将“道德”的柔软和刚强表现的淋漓尽致。非常不错,问好作者,倾情推荐!【编辑:樱水寒】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樱水寒        2015-07-25 03:13:17
  问好流冰,非常精彩的随笔,拜读了!感谢赐稿江南,期待更多精彩!
樱水寒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