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西风瘦马 >> 短篇 >> 情感小说 >> 【西风】草根人物:老刘(小说)

编辑推荐 【西风】草根人物:老刘(小说)


作者:荒漠逸行者 童生,890.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109发表时间:2015-07-26 11:27:58

【西风】草根人物:老刘(小说) 沙河村几家大户中,如果说老朱是朱家的领军人物的话,老刘自然就是刘家的领军人物了。当然,这领军人物,可不是自封的,也不是民主选举的,而是靠自己的为人处世,慢慢抛头露面自然而然被人们公认的。与这个人的年龄、辈分没有直接的联系。
   一个家族的代表,首先要在家族内部得到认可,其次还要在整个村子中得到认可。获得认可的主要依据,就要看这个人的性格特点、为人处世、担当意识等等。所以,能够成为领军人物的,不管怎么说,对内对外,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处世风格,尤其是协调能力。当这个人的威信树立起来的时候,往往是不管家族的事情还是村子的事情,就要靠这些人来组织,也就是老百姓所说的“喊叫”,这个“喊叫”,肯定不是乱喊乱叫,声音大,嗓门高,而是大大小小的事情,他们都能组织得井井有条,处理得顺顺当当。
   老朱的特点是踏实,肯吃苦,能卖力。老刘可不同,干起活来典型的“滑头”一个,干什么都不会亲力亲为,但人家脑子好,办法多,当幕后军师的料。他中等身材,略微发胖,走路慢悠悠,说话笑眯眯。不管遇到什么事,都是不急不躁的样子,别人一遍一遍催问事情怎么办,他也是慢条斯理地说急什么,弄得别人反而更加着急,其实他是在心中想办法呢,并且要找出最佳的解决办法来。
   老刘虽为农民,却一辈子不愿意扶铁锨把。在村子里,一个人发展的途径只有两条:读书或是务农。务农的标志就是扶铁锨把。老人们看谁家孩子读书有出息,就会说“人家这辈子不用扶铁锨把了”;要是考试落榜了或者没上进,就会叹息“一辈子就是扶铁锨把的命”。老刘起先也读过书,后来在村小当代课教师。村小撤并的时候,要是继续到新学校,坚持下来,也就会转正了,但他嫌当代课教师待遇低,枯燥无味,再加上那时候刚刚改革开放,有的人蠢蠢欲动,跑到外面去“淘金”,听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的。不过跑出去的,算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吧,肯定是脑子活络,不安分的人。好多人还对改革开放持观望的态度,跑出去可需要很大的胆识和魄力的。老刘就是沙河村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吧,辞了民办教师,拍屁股走人,一走就没了音信。
   两三年之后,身穿蓝色中山装,脚蹬乌黑牛皮鞋的老刘回来了,见人就掏出带嘴子的纸烟,门牙也镶成“金牙”了。大伙都很好奇,打听他这两三年究竟去了何方,日子过得怎么样。结果听他说,自己去了新疆,那里瓜多甜,枣子多大,葡萄多圆,羊肉多肥,听的人直流口水。还说新疆有多远地方有多大,光坐火车跑几天几夜,都没跑过来大半个新疆。大家更关心的是新疆能赚多少钱,老刘说比我们这地方好多了,挣得钱也多。谁都觉得这样的话,老刘肯定带了很多钱回来,老刘却笑了,说挣上就花掉了,吃吃喝喝,也没存下来。有人似乎感到遗憾和失望,要是剩下来,也算是有钱人了呀。也就遇上老刘了,要是自己去新疆,不存它千儿八百,也由不得。不过大家也相信了老刘,谁都知道这个人不把钱当钱,有一个花三个,嘴上抓得紧,抽烟喝酒吃肉,有多少也存不到自己口袋里。
   老刘几乎把自己在新疆的见闻感受讲述完了的时候,自己却再也闲不住了,开始游说他的那一帮“狐朋狗友”,说是新疆的毛驴多么便宜,要是凑点钱赶来一群,那可是不错的买卖呀。那几个人听了,自然动了心。一块喝酒,谈论到热闹处,就做了计划,怎样凑钱,怎样坐火车,买多少驴,怎么赶到这里。计划好以后,就开始行动。因为是合伙做,就要凑份子,自己有拿出来,自己没有找着借。准备好之后,他们就上新疆去了。大约过了二、三十天,四、五个人赶着四五十头新疆毛驴回来了,大伙一看,差点笑了,不管是人,还是毛驴,也许是路途劳累,风尘仆仆,都显得十分憔悴。要说新疆的毛驴,和这地方的也没有什么明显的区别,但从新疆赶回来一群毛驴,那可是新闻了,新闻的主人公自然是老刘,大家对老刘佩服不已的同时,也对新疆毛驴产生浓厚兴趣,都把它们叫做“新疆驴”,左看右看却看不出新疆驴除了瘦一些,和本地的相比,也没多出些什么来。人们感叹老刘这人了不起,两三年摇身一变,成了贩子了。
   不过老刘没有风光多久,这次贩驴却赔钱了。原来,他们赶上毛驴后,一直走下来的,一路上走走停停,路上花了十多天,苦头没少吃,吃不好喝不好,人还好一些,累了可以骑驴,驴就不同了。到了这里,新疆驴水土不服,不好好吃草饮水,按照老刘的说法,是没考虑到这一点,新疆气候热,生长的草和这边的不同,所以没考虑到驴会水土不服,再加上一路上的折腾,这群驴不见长膘,一个个变成了“瘦龙”。老刘一看不对劲,赶紧低价出售,算是处理完了,合计下来,白搭了路费和人力,人们见了老刘,就会戏谑说,老刘呀,你什么事情都要研究个透彻,这次怎么没有认真研究新疆驴的生活习性呢,看来是牛头不对驴唇了。老刘明知大家开玩笑,在农村,拿姓氏开玩笑的时候,把刘家人比作“牛”的,也不介意,只是笑笑,说还以为哪里的驴都是驴,谁知道口外的驴和口内的还是有区别的,伙食水准不一样呀,就好像大地方的人到了山沟里,还吃不惯呀。生意虽然落空了,不过老刘在人们心中,印象更加鲜明了。
   老刘自己很少亲自下地劳动,不过他可是在搞研究。开始的时候,看老刘拿着这个报纸那个书,还以为他怕干活,还保留着当老师时候的书生气,后来才知道他是在研究怎样提高粮食产量。原本这里都是靠天吃饭,种庄稼凭力气更凭勇气,后来才知道老刘是研究如何施肥,如何灭虫之类的。人们用惯了农家肥,对化肥还不习惯,等到看着老刘给庄稼上化肥,打灭虫剂、除草剂,实现大丰收,亩产量高出几百斤的时候,才发了慌,问老刘应该怎么办,老刘也不保留,一一指点的一清二楚,有时候还亲自到别人地里示范,大家尝到甜头,自然每到春耕之际,就询问老刘,包括粮食换种呀之类的。人们从老刘身上,隐隐约约感觉到,时代毕竟不同了,那种旧观念,应该变了,先人们留下的种田的那一套,现在行不通了。原来是人勤地肥产量高,老刘人虽然懒,但种庄稼产量比别人高。要是遇到从前,那可是典型的二流子不务正业呀。
   老刘因为文化程度相对高,再加上做事情思路清晰,不贪占便宜,村上红白事情,大都安排他当师父,写写对联记记账,或者当当保管。本来按照他的水平,完全可以当大东主持事情的,不过他面情软,使唤别人不来硬的,遇上耍死狗的没辙了,当大东吆五喝六,他做不了,那就当副手,出主意想办法还是少不了的,他也毫无怨言,乐得不挑担子,还要参与领导层,吃香的喝辣的,他也就知足了。
   村上原来有个磨坊,安着一台电动磨,属于集体财产,除了为本村的人服务,也给外村的磨面,但多年破损,已经不能使用了,大伙合计一下,连房子带钢磨,做了个价,低价出售。虽说低价,也几乎无人问津,觉得买上那东西有什么用处?没想到老刘却站出来,拍板说自己买下。儿子也在会场,赶忙阻拦,说没人要的东西,你买上干嘛,要是有便宜可沾,还能轮到你?老刘不听劝,几乎和儿子吵起来,说千儿八百块钱,我说买就买了,就是一堆废铁疙瘩,赔了就赔了。最终儿子劝说不住,撂下一句“你爱干什么就干什么去”中途退场。别人也劝老刘,说既然儿子也不同意,你要不就算了。老刘却铁了心,还当场借了钱,写了合同拿了钥匙。等尘埃落定,大伙心里也没底了,明明是谁都看见的破房子废铁疙瘩,不知道这老刘究竟要捣鼓什么呀。不过,没过多久,大伙就看出来了,没想到老刘这样老谋深算,考虑长远呀。
   老刘接下老磨坊之后,到信用社贷了几千块钱,先是把房子修整一番,接着从外地购进一台全新的自动磨,拆下旧的,安装了新的,旧的又全面维修一番,新的开始磨面。旧的安装到另一间屋子里,好多人家都养牲口,少不了要喂料,也就是豌豆,但豌豆还要磨碎,几乎家家都有石磨,用来磨料,不过那要靠人来推,吃力不说,效率低下,半日子磨不上二斗豌豆。老刘却把维修了的旧磨用来磨料,一麻袋豌豆,几分钟就好了,谁还愿意为了节省几块钱,抱着那老古董转圈圈呀?不要说本村的,就连周围村子上的人都知道,老刘的新磨磨出的面粉雪花一样白;旧磨可以磨料。大家闻风而来,两台钢磨每天都是夜以继日地转着,老刘的口袋自然每天也是鼓鼓的。儿子也明白了老爹的深谋远虑,全力以赴支持老子工作,自觉为老子孝敬烟酒,让老爹享受着。每天关门时候,老刘把撒在地上的面粉麸皮扫起来,提到家里喂猪,每年都要养四五头大肥猪的,卖的卖了,吃的吃了,村上的好多人眼睛馋到几乎发绿了,不过悔之晚矣,到底人家脑子活泛,比别人料事高出几倍,不佩服不行呀。也有人不甘心,好像一定要从老刘口中掏出一句实话,问他当初怎么胆子那样大,明明是赔钱的买卖,他怎么就敢做?老刘呵呵一笑,说自己也是瞎猫撞上死老鼠了。但还是有人不甘心,这可不是老刘的真心话呀。不过,老刘好酒,在喝醉时候,也会把不住的。酒场上,老刘却不这么说,他说社会在进步,在发展,不过越发展,人也就变得越懒,话说回来,也不是人变懒了,是人们不愿意干繁重的体力活了,都愿意提高效率,节省时间干点别的。自己当初也算账了,仅仅买旧磨坊,那肯定不划算,但那是一个平台,利用起来,舍得投资,那就会带来收益的。有人听了,嘴上夸老刘高瞻远瞩,心里老大不舒服,这样简单的道理,自己当初怎么就不开窍呢?老大一块肥肉,被老刘叼到嘴里了。你想想,就周围二三里之地,多少人磨面,给老刘帮盘缠呀。甚至还有人算账,光是拉架子车的骡马拉下的粪,老刘家填炕填不完,做肥料上到地里,粮食产量都会高出好多呢。
   不过老刘为人,还是老样子,与人为善。他手头比别人宽裕,不管是谁,遇上困难,只要他面前张嘴,他从来不会拒绝人家,就是自己手里没钱,他借钱也比别人容易,总是想办法满足张嘴的人。按照老刘自己的话说,谁没个坎坎子,人面值千金,人家张嘴不容易,要是不帮他,那就失了面子,伤了和气。磨坊中有台秤,一般来说每百斤几元的费用,但大多是熟人,他不会过称的,他说摆着称,那是形式,其实人心就是一杆最好的称,何必多此一举呢。所以,磨面的人拉来粮食,他只看看袋子数,大致一估算,绝对不会算多的,少算几十上百斤,那是司空见惯的。要是磨面的人手头紧,没有现钱,那就记下来,他也不催促,什么时候有了,什么时候补上。也有困难的人,一年到头都欠着,老刘还是照样热心服务,别人难为情,他反倒劝说,几块钱,放心上干嘛。有的人家家里少人手,老刘还要帮着把麦子拉到磨坊,帮着上料,收面,还要装车,拉运回家,真个是全程服务到家。他自己好喝酒,有时候就和酒友或者磨面的人,打两瓶酒,买两盒烟,在磨坊地上,铺上袋子,席地而坐,划拳猜令,闹个不亦乐乎。
   老刘总是想变着法子来钱快,我们那里受自然条件限制,投资做别的,也没什么别的渠道。后来老刘就去玩骰子,骰子放进碗里,盖上盘子,摇几下,猜点数,压钱,那里叫做“拔碗子”。老刘拔碗子,有输有赢,赢了就大吃大喝,哪怕输了也从嘴脸上看不出。玩了两三年,也没什么大起大落,反倒是好多人口出怨言,说磨面找不见人,老刘听了,自己也觉得那也不是来钱的正道,影响了生意,失去了人心,得不偿失呀,也就洗手不干了。
   后来,周围有的人因为亲戚朋友去外面打工,渐渐地觉得新疆、瓜州等地方,种的土地多,什么棉花、大枣、枸杞等经济作物收益好,也有人被亲戚朋友拉攀,举家搬迁到新疆、瓜州等地,没几年翻了身,和呆在老家的人形成鲜明对比,老刘心里也痒痒的,专门去考察一番,回来后对那边的情况赞叹不已羡慕不已,最终下定决心,卖了家当,也走了外面,头一年,仅靠棉花收入,腰包里就装进了十几万,老刘心里早就乐开了花……
  

共 462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按语:改革以后,农村人的出路有两条,一条是继续扶铁锨把儿,一条是走出去,闯世界。像老刘这样的就属于后者。他不属于出力的劳力者,却因脑子好使,心眼活泛而给自己和乡亲们找来挣钱路子。他失败过,他也走过弯路,但最终他还是找到一条适合他,也适合乡亲们的改革之路。作者对于生活的体验及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对农村、对乡亲们深厚的感情,将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感谢作者赐稿西风,推荐赏读!【编辑 午夜梦回】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午夜梦回        2015-07-26 12:36:41
  逸行者总是用他那饱含乡土气息的文字为我们带来一篇篇感动人的美文,喜欢这样的文字。我的文化不高,也许在编辑过程中理解的不到位,请谅解。
午夜梦回
回复1 楼        文友:荒漠逸行者        2015-07-27 13:34:16
   感谢老师的精心编辑和精彩点评!
2 楼        文友:海韵波涛        2015-07-26 16:29:53
  接地气的佳作,很有可读性。老刘这种典型的农民,很有特色,思想活跃,有超前意识,所以自然就比其他人富裕。拜读老师佳作!问好!
岁月静好 海韵QQ786732982
回复2 楼        文友:荒漠逸行者        2015-07-27 13:33:39
  感谢老师的精心编辑和精彩点评!
3 楼        文友:桑干河        2015-07-28 08:20:02
  有胆有识,脑筋活络的老刘,是乡村中极具代表性的超前人物,欣赏行者老师佳作,问好!
桑干河
4 楼        文友:谈笑中        2015-07-28 13:19:02
  世事通达皆学问,人有智谋品自高。社会上需要老刘这样有胆有识的草根人物,也需要这样充满正能量的文字。
5 楼        文友:寒江孤鸿        2015-07-29 11:35:14
  写身边的人,写熟悉的事,这样的文章才接地气。好!
6 楼        文友:杨子        2015-07-30 08:58:24
  很有乡土气息的文,老师把老刘写活了。好文。拜读了。
( (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