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山水神韵 >> 短篇 >> 杂文随笔 >> 【山水】别信我,我的一半是传说(随笔)

编辑推荐 【山水】别信我,我的一半是传说(随笔)


作者:余显斌 举人,4017.36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423发表时间:2015-07-28 07:23:52

李成梁有个小妾,有的说叫雪娘,有说不是的,总之,是一个美得不能再美的美女,琴棋书画,诗词歌舞,无所不熟,无所不精,算得一个绝色的妙人儿。
   李成梁,是一个当年和抗倭英雄戚继光并肩的名将,一生镇守辽东,俨然大明王朝的东北长城,英雄配美女,相得益彰。一对璧人,只可惜年龄差了一点,是时,李成梁已成皓皓老翁,而小妾却年当十八。不过,这也没啥,在明朝,这样的例子不少,名妓柳如是配钱谦益,年龄相差四十多岁,仍有人夸为绝配呢。
   这么说,李成梁和自己的小妾即使不算绝配,也还是不错的吧。但是,这种不错,不久因为一个俘虏的到来,而增加了一点花边新闻。
   1
   这个俘虏,也就是努尔哈赤,是年十五岁。东北小伙子,体壮早熟,早已成了一棵雪地青松,显得挺拔,而且刚毅。
   此时,他却是一个俘虏。
   万历二年,也就是公元1574年,建州卫左都督王杲忍受不了明人的欺压,竖起了反旗,结果,引来明朝东北地区驻军司令李成梁,还有他的大军。一个小小的建州部落首领,是无论如何也抵挡不住潮水般的明军:王杲大寨被攻破,自己逃跑,终被李成梁抓住,送到明廷,凌迟处死。
   李成梁,也因为辽东人的血,得到万历一笔不小的赏赐。
   另外一个收获,就是抓了一个俘虏,十五岁的努尔哈赤。
   李成梁看到这小伙子一脸刚毅,身体结实,心里一动,发了善心,没有杀他,而是收了他做自己的贴身侍卫。在李成梁来说,这样做,一者显得自己大度;再则,也是“以夷制夷”的一种方法。
   努尔哈赤聪明、诚实,再加上弓马娴熟,很得李成梁的喜爱。
   当然了,由于是贴身侍卫,就经常在李府内庭行走,就有了接近李成梁家眷的可能。大概也就是此时,努尔哈赤遇见了李成梁的那位如夫人,也就是传说中的雪娘。
   雪娘,也注意到了努尔哈赤。
   在内帷呆得太久了,过眼都是丫环仆妇,使唤的都是低头弯腰的人,任谁都会感到腻味,都会无聊,也就是这时,努尔哈赤出现在这位如夫人面前,她一定会眼前一亮。
   他经历了各种苦难,所以,应该说显得坚韧、刚毅。
   他在山野里摸爬滚打惯了的,所以,身上应该有些野性、粗莽。
   他十五岁,太多的灾难已经让他走向成熟,应当显得干练、内敛。
   当然,由于才进李府,可能还没有失去自己做人的尊严,因而还有一种洒脱,一种沉静。
   十五岁,他遇见了她;十八岁的她也遇见了他。当时,她说了什么,实在让后人难以想象,假如要说的话,大概也就是张爱玲文学中的语言最恰当吧——“嗷,你也在这里吗?”
   也或许,他们什么也没说,只是在各自的眼光中,找到了一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觉吧。这种感觉,让他们成为了知音、知己,最终陷入爱情。
   2
   这只是个传说,只见诸野史,正史不闻。
   但是,传说中,有时,仍有历史的影子,譬如,努尔哈赤十五岁前,一直江湖飘零,到了李府,日子过得十分舒适,后来更是入有鱼出有车,已成为李成梁手下的偏裨大将,为什么要逃跑?再譬如,李成梁一直看好努尔哈赤,甚至待其如子,为什么忽一日却要杀他?这些正史语焉不清,左右掩映,让人雾里看花水中望月,越看越糊涂。
   只有野史与传说揉和,才能够掀开历史的一角,让我们知道其中隐藏的一点猫腻。
   努尔哈赤进了李府,深得李成梁信任,算得贴心亲信。在这儿,努尔哈赤还发现了一本奇怪的书,专讲打仗用兵外交治国的,叫《三国演义》
   幸运的是,努尔哈赤懂得汉文,因此,能读懂《三国演义》。不过,读不懂也没关系,他身边有个军事教官李成梁,不理解了,就请教,他会结合自己四十年战争经验,一五一十地告诉他。
   努尔哈赤成为一代战神,于李成梁说来,实在是功不可没的。
   当时,辽东是乱世,乱世,也给了努尔哈赤对兵书战策活学活用的机会。
   这个机会,就是辽东浑河部起兵。
   明朝后期,政治腐败,贪污成风,上行下效,如传染病一样,贪婪之风浸入帝国每一个角落,每一处神经和每一处血管。辽东的明兵也不例外,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到了这些小兵身上,实在无什可吃,就选中了浑河部的女真人,对一些百姓实施了抢劫。
   浑河部首领雅尔古也不是软柿子,一怒,让人给这些明兵一顿“刀削面”,全宰了。
   万历皇帝的东北刀手李成梁又要出马了,可是,赶到雅尔古的大寨东佳一看,傻了眼,寨子成了一座银光闪闪的城墙:大冬天,滴水成冰的天气,雅尔古把冷水泼上城。
   明军面前,是一座冰城。
   百战老将李成梁唉声叹气,无法可想。
   这时,努尔哈赤献上一条妙计,派一部人马去攻打雅尔古另一重要据点札库木路,其余人马埋伏在东佳大寨的四周山中,待东佳大寨军队出援时,就势给予歼灭,也可趁机派兵夺战城门。
   这在古代,是围魏救赵的翻版;在现代,则叫围城打援:百不失一。
   李成梁哈哈大笑,按此策行事,攻下了东佳寨,活捉了雅尔古。
   努尔哈赤第一次在战场上露出了锋芒,自己,也籍这一战之威,被李成梁提升为身边的偏裨,食同坐,出同行。所以,有一种说法,李成梁认了努尔哈赤为义子。
   在明朝,将军们有收螟蛉之子的喜好,打仗父子兵嘛,能理解。
   也有人说,努尔哈赤并没有做李成梁的儿子。
   但是,不管如何说,有一点可得证实,努尔哈赤已深得李成梁信任。
   3
   但是,李成梁在信任努尔哈赤的同时,却把一颗仇恨的种子深深种入努尔哈赤心中,这,就是李成梁对待女真人的政策。对待反叛部落的女真人,李成梁往往采用的是“杀光、烧光、抢光”的政策,很有点小日本后来的做法。
   其实,说穿了,这是一种种族灭绝政策,希特勒用过,小日本也用过,封建社会一些种族歧视的君主也用过。在中国的金王朝,就发生过这事,不长时间,他们会派兵到蒙古高原上将蒙古男人乱杀一气,就是一例。
   他们不知道,越是这样,自己灭亡得越快。金朝,被蒙古人摧毁;希特勒,被全世界唾弃。而李成梁的做法,最终让努尔哈赤觉醒。
   可以这样说,是李成梁逼反了努尔哈赤,让他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另一条路,至到把明朝送到煤山上,一根绳索吊死为止。
   也就是攻下雅尔古的东佳大寨,努尔哈赤见到了明军对女真人的残酷。
   明军把这一次战斗,根本没当做战斗,而是当成一次发财、抢劫,和发泄兽欲的机会,整个东佳城中一片火海,一片鲜血,一片哭泣,一片兽行。
   努尔哈赤急了,跪在李成梁面前,哀求他,元凶已缚,请饶恕阖城百姓,并严惩那些违纪的士兵。但是,李成梁拒绝了,他的理由很简单,士兵们跟他出生入死,为的是什么,不就是为的这点吗?其次,蛮荒夷人,命如蝼蚁,缺少教化,不识王法,不杀不足以立威。
   这种说法,与二战中希特勒诬蔑犹太民族为劣等人种、日本人称大和民族是优等民族如出一辙。
   干坏事的人,总能给自己的做法找到堂而皇之的理由。
   努尔哈赤呆呆的,一言不发,看着东佳寨在火光中烟消云散,看着千万个女真男人的头被割下,做为明军功劳薄上的数字;看着无数女真女人被奸污;看着千万个婴儿在血腥中哇哇大哭,成为孤儿。
   他欲哭无泪。
   他可能后悔过,为自己的计策。
   他可能自责过,为自己的罪恶。
   总之,他的心中从此刻起,变得“拔凉拔凉”的,感到彻心彻肺地冷,还有孤独,还有痛苦。
   如果说,这以前,他还有一个念头,在李成梁营下效力,以报知己,博得个封妻荫子,终身富贵,但此后,这个想法淡泊了,乃至于没有了。
   人,一旦陷入痛苦孤独中,需要知音倾诉,需要爱情慰藉,努尔哈赤也不例外。
   这个知音,就是李成梁的小妾。
   4
   李成梁把自己和努尔哈赤的关系没搞好,同样的,把自己和小妾的关系也搞得不怎么样,这样,他的前院出现危机,后院也起了火。
   前面说过,明代盛行老夫少妻,如柳如是与钱谦益,但是,这又当别论,钱谦益这人,缺乏骨气,却不缺乏才情,所以老夫少妻,论诗论画,谈古说今,其乐融融。
   柳如是看中的就是钱谦益的才情,就是为这而自愿投怀送抱的。
   李成梁和这位小妾则相反。李成梁凭的是手中大权,再加上钱财,让一个娇怯怯的弱女子做了自己的小妾。他可是武功有余文采不足的人,不像戚继光,是舞得剑写得诗的,所以,他和自己小妾之间,除了肉欲之外,无甚可谈。再加上,此时李成梁的四个儿子李如松、李如柏等俱长,都官居总兵,手握军权,母随子贵,他也变得惧内起来。
   雪娘,也成了李成梁大老婆欺负的对象,轻则辱骂,重则鞭打,如对奴仆一般。
   就这样,在李府里,努尔哈赤和这位雪娘,两个心灵都充满痛苦和孤独的人,最终相爱了。
   他们的爱情是怎么开始的?这是历史之谜。
   传说中雪娘和努尔哈赤一见钟情。但是,毕竟,努尔哈赤想随便出入内帷不太方便,雪娘就趁一天李成梁高兴时问:“经常跟在将军身边的那个小伙子是谁啊?”
   “努尔哈赤啊。”李成梁道。
   “贱妾看他机灵,能不能让我使唤他啊?”雪娘撒娇卖痴,李成梁想都没想,就答应了。
   这话有点让人不敢相信,就说一个将军,再不太在女人身上用功吧,这点警觉还是不会缺乏的,那位小妾如果真那样说,也算笨到家了,只会把事情越办越砸,怎可办成?
   不知用什么方法,反正,努尔哈赤得以接近雪娘了,美女英雄,干柴烈火,郎有情妾有意,一旦相逢,还不熊熊燃烧起来?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5
   努尔哈赤的脚上有七颗朱砂痣,呈北斗七星状,相术上说,这是天子相。
   一次,李成梁醉后洗脚,雪娘看到他脚上有几颗朱砂痣,就望了几眼,李成梁很得意地告诉她,小时,算命人看过,说这主大富贵。
   雪娘脱口道:“努尔哈赤脚上有这样的七颗痣呢。”
   李成梁大惊,跳了起来,说这是钦命犯人,最近,钦天监观测到,辽东有天子气,皇帝下令,命他捉拿异相之人。可是,当时醉得太厉害了,想想,还是第二天去抓吧。一觉醒来,去抓时,努尔哈赤早已不见了影子,只有努尔哈赤所住庭院中,吊着一个人,披头散发,过去一看,是雪娘。气得李成梁暴跳如雷,下令追捉努尔哈赤,此时的努尔哈赤已龙归大海鹰飞长天,到哪儿去追?
   故事到这儿,有点让人摸不着北了。
   究竟朝廷有没有“天子气”一说,实在值得商榷。如果说,皇帝认为辽东有天子气,当时,最有这个势力的怕也只有李成梁了,他手握关辽铁骑数万,属下猛将如云,子侄辈都兵权在握,稍有风吹草动,就会给大明王朝带来不小的麻烦。
   在这种情况下,李成梁脚上有朱砂痣,为避嫌疑犹恐不及,还敢大肆张扬。
   再者说,难道努尔哈赤脚上有七颗痣就是天子相,李成梁脚上有几颗痣就不是天子相,这怕也说不过去。
   最恰当的解释,应是雪娘说出此话,引起李成梁的疑心:过去男女授受不亲,何况是脚,这也不怪他多心,放着谁也会怀疑。于是,他顺嘴扯了一个谎言,用来试探,如果小妾报信,那么,自己的猜疑是真的;反之,自己的疑心为虚。
   最后的事实,让他目瞪口呆,小妾上吊,努尔哈赤逃走。
   可以这样说,努尔哈赤与雪娘在这件事上有点做贼心虚。因为,无论从哪一方面分析,李成梁也无杀努尔哈赤的想法。
   如果想杀,他大可赶去,叫上士兵,绑上努尔哈赤一刀两断,恶气全消,而不可能等到第二天。很有可能,他故意给小妾和努尔哈赤留下一个逃跑的机会,在古代,这样的例子不少,隋代杨素这样做过;唐代大臣张说,不但把小妾送给她相好的人,还送一份嫁妆。自认为一代英杰的李成梁,大概一定也有这种模仿前贤的想法。谁知结果却是悲剧的,一人吊死,一人逃跑。
   还有一种可能,确实努尔哈赤不知在言论上,或者别的什么方面触及到明廷的神经,明廷准备处死努尔哈赤。如果真有那样的事,李成梁不只不是努尔哈赤的仇人,反而还是他的恩人了。
   因为努尔哈赤的逃跑,明显是他明捉暗放。
   他为什么这样做?只有一点解释,惺惺相惜。在明末,男性无不从精神到气节,都普遍患上阳痿。在这种情况下,以豪杰自许的李成梁,自感孤独中,突然看到努尔哈赤,眼前一亮,大概也会如曹操般长叹:“天下英雄,唯吾与此子矣。”
   但是,无论李成梁对努尔哈赤是什么态度,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努尔哈赤的心上人死了,在一棵树上结束了自己二十多岁的青春,以自己的一缕芳魂,陪着一代英雄在白山黑水间崛起。
   其实,努尔哈赤与雪娘,他们真的很相配,男的伟岸,女的娇柔;男的英猛,女的多情,可惜,最终是一个悲剧。
   这个悲剧本来是可以避免的,但是,由于李成梁的滥杀,由于努尔哈赤的仇恨,从而由皆大欢喜变成了一死一逃一孤哀叹的结局。
   如果李成梁不滥杀,不采取种族歧视做法,该多好!
   好在,它是一个传说。
   但愿它永远是一个传说。
  

共 5082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别信我,我的一半是传说】洋洋洒洒,纵横捭阖,主要以野史记载为据,结合大量民间传说,生动的再现了明朝末年发生在辽东大地的一个悲情故事。作者借这个“壳”,以简练精当的议论,揭示历史真相,阐发历史思考,表达了反对种族歧视、反对滥杀无辜的历史观。作者占有很多史料,并且善于从纷繁复杂、芜精错杂的史料中理清历史脉络,于野史与传说的相互补充佐证中,再现李成梁、努尔哈赤、雪娘之间的爱恨情仇。作品语言风格独特,以“史话”形式,采用口语表达的方式,娓娓道来,引导人们在故事中思考、在历史中回味,从而获得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再认识。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作品还善于把发生于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历史事件相互比照,阐释了其中所蕴含的历史规律。作品标题,含蓄幽默,点明主旨;结尾紧扣标题,升华了主旨。历史是不能假设的,好在本文所讲的故事只是一个传说,否则,带给人的只有无尽的遗憾。正如作者所言,“但愿它永远是一个传说”!这岂止是作者的良好愿望,恐怕也是所有读者的共同心声吧。感谢作者赐稿,感谢作者精彩呈现。问好作者,佳作推荐共赏!【山水神韵编辑:思绪飞扬淡墨痕】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思绪飞扬淡墨痕        2015-07-28 07:48:54
  老师的佳作去芜存精,于历史故事中阐发事理,引导人们思考,能引起读者普遍共鸣!学习欣赏,问好老师,遥祝夏安!
思绪飞扬淡墨痕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