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作品赏析 >> 《大学》笔记(二)

  《大学》笔记(二)


作者:落云寺 布衣,229.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136发表时间:2015-07-30 22:09:37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欲字,此处解释为“想要”。“明明德于天下”意为:“使天下的人都能彰显自身灵明的德行”此句是古今儒士参与政事的最高理想,也对统治者治理国家提供了一系列的措施帮助。从上到下治理顺序为:
   治国→齐家→修身→正心→诚意→格物致知。
   治理国家→整治齐家。家的成员是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治理国家的过程中,最关键的部分就是如何治理“家”中的成员,如何治理这个社会最基本的组织单位。
   《大学》中讲要通过:格物致知→诚其意→正其心→修其身的步骤。
   先说格物致知,其分为两个部分:格物、致知。二者的关系是“致知在格物”,也就是说格物才能致知。
   “格者,至也。物者,犹事也。穷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朱子注)
   “物者,事也。凡意之所发,必有其事。意所有之事谓之物。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谓也。正其不正者,去恶之谓也。归于正也,为善之谓也。夫是之谓格。”(王阳明注)
   通过朱子和王阳明的两种解释,就像硬币的两个面。儒家认为万物的本质是“仁”也就都是善的本性。朱子所说:“穷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可以理解成:追溯事物的本源,探索本源的规律与道理,追求客观事物的真理之后,就没有不了解的事物了。而王阳明的解释是在朱子的解释之上又加上了“人的主观意识”,认为人在追求客观事物本源的同时,也要承认人的意识对于客观事物的反作用。也就是说格物是内外兼修、双管齐下的。外穷事物之理,于内则要反省自身,把自己的身心都归于正道上。致知与格物相同,也分内外之分。外则是在追求事物本源这个过程当中所获得的知识,而对内则是表示:“致吾心之良知”,解释为:以自身内心的良知充实自己的修养。
   通过格物致知来达到“诚其意”的阶段性目的。“诚者,实也。意者,心之所发也。”(朱子注)诚其意的解释为:心中所有的想法都应该是没有愧对于自己的良知和本心的。也就可以说是“无愧于心”
   诚其意的下一个步骤是正其心。心者,身之所主也。正,动词,意为端正。在无愧于心的前提下,我们应该端正我们一身所主的心。因为无论是意念、欲望,还是我们脑海之中的一切想法,来源都是由“心之所发”。诚其意,正其心,才是对于一切不善的行为想法最为彻底的整治。是“治本之道”。也是磨练意志力和意志力的过程。心端正了,也救离“明明德”更进一步了。
   正其心紧接着就是修其身,对于修身来说,本应该是内诚其意、正其心,外修其身。而因为心是一身所主,所以修身的步骤在诚意、正心的后面。修身本意为:“修明德行而达于实践”在无悔于心和端正态度之后,在为人处世的时候就会和从前不同。而在现代社会中有“态度决定命运”的说法。把自己内心世界与外界磨合、相辅相成后,无论是对工作还是学业等一切事物都会有促进作用。如果人人都如此,再配合上儒家的伦理道德,自然可以齐家,从而治国平天下了。

共 124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本篇重点详解了“ 治国→齐家→修身→正心→诚意→格物致知”这一哲理。指出了个人的人生修养与社会的风尚密切关系,无论是对于社会的和谐建设还是个人的人生修养,都富有指导意义推荐读者朋友们阅读欣赏。【编辑:桐疏枝寒】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桐疏枝寒        2015-07-30 22:10:31
  欣赏优秀的国学教育素材。遥祝愉快。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