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荷塘月色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荷塘】话说“风流”(散文)

精品 【荷塘】话说“风流”(散文)


作者:酋黄 进士,6215.63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777发表时间:2015-07-31 21:33:22
摘要:每当听到《历史的天空》这首歌的时候,我就想远去的岂止是刀光剑影、鼓角铮鸣,岂止是黄尘古道、烽火边城,还有那一个个鲜活的面容和一串串熟悉的姓名背后的时代风流。无论历史的天空怎样变幻,人间的这股英雄气要永久保存。一个时代需要风流,让我们生活的世界尽显风流!


   提及“风流”一词,人们最容易想到的便是所谓的“风流韵事”。然而,就《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来看,“风流”除了指“与男女情爱有关的”之外,也指“有才学而不拘礼法”,如风流才子、名士风流等。一代伟人毛泽东在他的《沁园春·雪》的结尾写到:“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里的“风流”应该是指“有功绩而又有文采的或英俊杰出的”。这种说法,与北宋大文豪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里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风流”是同一个意思。
   词语有其时代性,又有其运用的灵活性。从“风流”一词的字面来看,我觉得“风”是空气的流动,“流”自然是水的运动。我国很早就有“风水”的说法。据说“风”和“水”都与“气”有关,气遇风而起,遇水则藏,这就是所谓的“风水”。风水是研究气的运动与变化的。而“气”又常常说“风气”,这“风流”就应该有“风气”之意。在本文中我想要说的“风流”就与此相关,它是指我们的先人曾经崇尚的一种道德理念。
   前不久,淘汰旧书时,混乱中滚出一本《古文百则》来,辽宁人民出版社的方形红色印章还赫然在上。古籍浩如烟海,古文灿若繁星,该书竟然以“百则”而概括之,我不禁生发了兴趣。顺手一翻,看到的是“管宁割席”一则故事。故事很短,为尊重起见,我原文照录:“管宁华歆,俱为汉末人。初,二人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视而不见,与瓦石无异;华捉而喜,窃见管神色,仍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于门者。宁读如故,华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也。’”
   “管宁割席”这则故事,选自南朝宋刘义庆的志人小说《世说新语》里的“德行”篇,其意义明显是通过管宁、华歆二人的不同举动来表现“德行”的高低。故事生动有趣,含义深刻。说实话,初读时我有些不解。我曾想,按说古人是很重视朋友的,《易经》里就有“君子以朋友讲习”,大学问家孔颖达注释为“同门曰朋,同志曰友,朋友聚居,讲习道义”;《汉书·马援传》里也说:“外有君臣之义,内有朋友之道”。朋友是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伙伴,我们经常不是说朋友之间要相互包容、互谅互让、互相帮助吗?记得有一首歌里唱得好:“朋友一生一起走,那样的日子不再有,一句话一辈子,一生情一杯酒。”朋友,又怎能说散就散呢?即便是散,也总不能脸都不背,直言不讳地说:“子非吾友也!”让人情何以堪?!
   然而,故事中就是这样描写的。通覌全文,我觉得华歆做得并不过分。他不就是看到“片金”捡起来了吗?他看到朋友管宁的脸色,后来不又随即扔掉了吗?他的做法不是比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很多人做得还好吗?见钱眼开、见利忘义者,在这个世界上大有人在!再说,捡起来交上去,总比不捡的好吧?看看现在,有些人连“小悦悦”这样人和事都不愿看一看,管一管,别说“捡”了。一“片金”,无主之物,如果“捡”起来,真的无地方可交,根据国际惯例谁先发现谁得利的原则,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话又说回来,要是你管宁也想分点,倒是可以考虑的,可你偏偏是清高,却也不愿别人世俗。
   世俗也好,清高也罢,可作为朋友,随你不就是了吗?再说读书,这差事如今在很多人看来,就没有多大的用处。即便是有用处,他本身也是一件伤脑筋的事。看到外边大队人马的经过,轩车冠冕的,说不定是哪个大人物,出去看看“稀罕”又有什么不可,最多说是学习读书不专心而已。你想多读点书或正看到得意之处,不愿出去,那也就算了,可朋友出去散散风、趁机看看热闹,又算得了什么大事呀!你管宁就割席分坐,公然宣告“子非吾友也”,划得着吗,合得来吗?
   但天下事总不会如此简单。再读,我就发现,古人重德行是自有他的道理的,管宁坚守自己的做人原则也有其渊源的;再说时代的发展和变迁也会有所不同,我们不能干什么事都以今律古。那么,管宁与华歆之间发生的这两件事应该怎样理解呢?它们到底体现了怎样不同的理想和信念呢?“朋友之道”的这个“道”字究竟说的是什么呢?
   想到此,我们不妨做一下深层次的分析。在“管宁割席”的这段文字中,一共记述了管宁和华歆“园中共锄”和“同席读书”两件事。按照我们通常的说法,一言以蔽之,完全可以简单地概括为“耕”和“读”两个字。我国最早是一个以黄土而文明的国度,古老的传统崇尚“耕读”。记得从前,乡村老家很多人家的大门上方,还写有“耕读传家”四个字呢。那么,作为一个家庭,世世代代要传下去的究竟是什么?难道仅仅只是实实在在的耕地和读书吗?“耕”意味什么,“读”又意味着什么呢?
   经过查阅资料和反复思考,我觉得除了“耕种”是满足人的物质需要、“读书”是满足人的精神需要之外,“耕读”本身还各自包含了一种“道”,一种人生之道。我们经常说“土生金”,“金”代表一切财富。而“耕”是一种劳作,是劳动也是创造,只有耕种,才有收获。古人是反对不劳而获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帝力于我何忧哉!”他们始终对不劳而获持一种贬斥的态度。这一点,我们不论是从史料还是文学作品中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园中锄菜”是耕的范畴,也是一种劳动和创造,通过自己的辛勤汗水获得蔬菜等劳动果实,那是自然的,既合乎天道地道,也符合人道。“片金”乃属意外之财,“捉而喜”又“掷去”,这举动明显有苟得而据为己有的意念,虽“掷去”,实属不得已,根本不是内心真实意愿的表达。
   再说,古人读书,崇尚明理。儒家经典也是“四书”之一的《大学》有一句话叫做:“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读书求学,追求的是“明德”“亲人”和“至善”。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世俗之人却又创造出一套适合自己的理论,说什么“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把读书看作了做官发财和享受的工具。有些人甚至把先贤的“学而优则仕”,片面地错误地理解为学习好就能做官,这分明是一种笑话。读书,作为修身是讲究宁静的环境。诸葛亮的《诫子书》中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华歆读书不专心还是小事,主要是它不能做到“淡泊以明志”,又何谈宁静而读书呢?根据学问大家孔颖达的解释“同门曰朋,同志曰友”,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也无论是志趣上还是做人上,管宁和华歆两人真乃是天壤之别,大相径庭。另外,我还想说说管宁割席的做法和那句“子非吾友”的说法。说到此,我们不得不简单了解一下那个时代的独特背景。《世说新语》是一部记述汉末至东晋时豪门贵族和官僚士大夫言谈轶事的书。其故事虽然短小精悍,但记人生动传神,是了解魏晋时期社会风尚不可多得的奇书。
   学习历史,翻阅古籍,我们会发现,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一方面,战乱频仍,民不聊生,很多诗人都发出了无尽的感叹,“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人生无根蒂,飘若陌上尘”,世事的混乱与社会动荡,让很多人感到人生无常和人生的短。另一方面,这一时期又是民族大融合、文化大交汇的时期,也是一个个性张扬、思想大解放的重要历史时期。一大批文人志士,崇尚自然,特立独行,不滞于物,不拘于礼,率真任诞,风流自赏,形成了一种知识阶层儒道互补凛然超然的精神人格和审美追求。后来我们统称为“魏晋风度”。《世说新语》里的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和一则则简练动人的故事,无不显示出一个时代的风流来。
   由此,我理解了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嵇康和山涛虽然同属于“竹林七贤”,曾经也是要好的朋友。但交友之道,贵在相知,道不同则不相为谋。山涛投靠了司马氏,嵇康出身寒门,与魏宗室通婚,他采取了拒不合作的态度。不违心,不违志,特立独行。据说,嵇康家贫,曾经与向秀一同在大树下打铁,颍川的钟会当时是大家子弟,很有辩才,前去造访。嵇康却不为之礼而打铁不辍。良久会去,康谓曰:“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会曰:“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好一个“打铁不辍”,好一个“闻所闻”、“见所见”,充分表现了一代名士的风流,也是一个时代的风尚。
   我喜爱看《三国演义》,更喜爱听毛阿敏唱的电视剧片尾曲《历史的天空》。“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湮没了黄尘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岁月啊,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兴亡谁人定啊,盛衰岂无凭啊,一页风云散啊,变幻了时空!聚散皆是缘哪,离合总关情啊,担当生前事啊,何计身后评。长江有意化作泪,长江有情起歌声。历史的天空闪烁几颗星,人间一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每当听到这首歌的时候,我就想远去的岂止是刀光剑影、鼓角铮鸣,岂止是黄尘古道、烽火边城,还有那一个个鲜活的面容和一串串熟悉的姓名背后的“时代风流”。
   我想,无论历史的天空怎样变幻,人间的这股英雄气要永久保存。猛然间,我的耳边想起了《便衣警察》的主题曲:“几度风雨,几度春秋,风霜雪雨博激流,历尽苦难痴心不改,少年壮志不言愁……为了母亲的微笑,为了大地的丰收,峥嵘岁月,何惧风流?”是的,一个时代需要“风流”,让我们生活的世界尽显“风流”!

共 363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令人拍案的精彩散文。风流哟,风流,什么是风流?作者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地给我们解读了千百年来不同时代的风流。提到“风流”除了指“与男女情爱有关的”之外,也指“有才学而不拘礼法”,如风流才子、名士风流等。作者认为词语有其时代性,又有其运用的灵活性。“风流”在一定的时候,有“风气”之意。它还可以指世风习俗等。“管宁割席”这则故事,其意义明显是通过管宁、华歆二人的不同举动来表现“德行”的高低。故事生动有趣,含义深刻。看似官管宁做得有点不近人情,因为“园中共锄”和“同席读书”两件小事就直言不讳地说:“子非吾友也!”实则古人重德行是自有他的道理的,管宁坚守自己的做人原则也有其渊源的:古老的传统崇尚“耕读”。“耕种”是满足人的物质需要、“读书”是满足人的精神需要之外,还包含一种人生之道。古人读书,崇尚明理。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也无论是志趣上还是做人上,管宁和华歆两人真乃是天壤之别,大相径庭。魏晋南北朝崇尚自然,特立独行,不滞于物,不拘于礼,率真任诞,风流自赏,形成了一种知识阶层儒道互补凛然超然的精神人格和审美追求。后来我们统称为“魏晋风度”。《世说新语》显示出一个时代的风流。交友之道,贵在相知,道不同则不相为谋。也是一个时代的风尚。作者呼吁:无论历史的天空怎样变幻,一个时代需要风流,让我们生活的世界尽显风流!纵观全文,思想深刻,见解独到,引经据典,无不显示出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闪耀的智慧的光芒。一篇引人思考的富含哲理的散文。值得细细品茗,倾情推荐共赏!【编辑:阿巧】【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50801001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阿巧        2015-07-31 21:36:05
  感谢作者赐稿荷塘!荷塘因您更精彩!
时光安然,岁月静好!
回复1 楼        文友:酋黄        2015-08-01 05:50:15
  让我们一起把荷塘打造得更精彩,问好阿巧编辑!
2 楼        文友:阿巧        2015-07-31 21:46:47
  文章富含人生哲理,引人思考。每一次读酋黄老师的作品,对心灵都是一种启迪。作者拥有丰富的知识,灵活的大脑,充满了智慧,令人佩服之至!感谢酋黄老师带来这么精彩的散文,给读者带来的是一道丰盛的精神大餐!
时光安然,岁月静好!
回复2 楼        文友:酋黄        2015-08-01 05:53:49
  其实也就是一段故事,一点想法而已,从前读书,我曾对王羲之的坦腹东床感兴趣,觉得自然随性,令人羡慕!风流也是一种洒脱,也是一种豪放。
3 楼        文友:阿巧        2015-07-31 21:48:58
  问候酋黄老师!祝愿老师在荷塘创作愉快、生活幸福!
时光安然,岁月静好!
回复3 楼        文友:酋黄        2015-08-01 05:55:05
  也祝愿阿巧编辑,家庭幸福,工作愉快,创作丰收!
4 楼        文友:可美        2015-07-31 22:11:51
  好气魄的“风流”,黄老师笔下的风流是一种气势。学习来了!问好老师!
与文字的缘分写不尽说不完,慢慢地,慢慢地,把你暖在心中……
回复4 楼        文友:酋黄        2015-08-01 05:57:41
  可美总是谦虚有加,谦受益是古训,地山谦据说是八八六十四卦中唯一没有坏征兆的一卦。谢谢您的夸奖!
5 楼        文友:天龙        2015-07-31 22:54:26
  叹服酋黄老师的独特的审视能力、渊博的文学知识、厚实的文字功底!!展开联想,穿越时空,旁征博引,将“风流”一词演绎得入木三分、精妙绝伦,引人思考,令人启迪!!
回复5 楼        文友:酋黄        2015-08-01 05:59:49
  社长的深夜来访,让我非常感动,感谢社长不懈的支持和帮助,问好!
6 楼        文友:红叶摇秋风        2015-08-01 06:04:30
  又学习了好多知识,拜读老师美文总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欣赏,向老师学习。问好老师,遥祝顺康!
回复6 楼        文友:酋黄        2015-08-01 06:10:22
  谢谢您,红叶摇秋风文友,有您的支持,我深感荣幸和快乐!互相学习吧,问好!
7 楼        文友:华明城        2015-08-01 08:10:08
  从本篇散文,可以看出作者博学多才,旁征博引,犹似信手捏来,非熟悉古书,然不能道也。
   其中作者引用的‘管宁割席’的典故,最后一句:子非吾友也,编辑时少却一个‘友’字,致使语句不通,意思不顺,望其更改。
   在此我还有一点点疑问,仅个人意见,若是大言不惭,恳请老师原谅学生妄加评论。
   老师,话说风流,开篇
回复7 楼        文友:酋黄        2015-08-01 08:40:25
  感谢华明城文友的“明诚”,所指之处,句句为是,确是个人疏漏,抱歉。然话未说完,还请明示。问好!
8 楼        文友:华明城        2015-08-01 08:53:18
  老师,话说风流,开篇我认为所引用的毛泽东和苏东坡的词句,和男女欢爱所言的两种风流,均为抛砖,引玉则是:有才学而不拘礼法。我认为应该让那两首词的引用放在‘引玉’之前。
   ‘管宁割席’随着时代的变迁,看法不一,作者论朋友之道’,引用流行歌曲《朋友》,典故,古也可以用,今也可以用,周华健的朋友便是此证!
   作者还引用宋真宗的《励学篇》来说今天,我认为: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是当时宋朝重文轻武的广告词,宋朝当时读书,就是为当官,当时的社会风气如此,像一大批人才皆是。学好文与武,卖给帝王家嘛!
   作者除却引用儒家经典之外,还联想到竹林七贤的嵇康,向秀等人,我觉得这一些人,倒真有:有才学而不拘礼法嘞!
   还引用毛阿敏的歌曲,三国时代的大背景,真的符合苏轼和毛泽东所言的风流嘞。
   其中魏晋之人物,其风度,被哲学家冯友兰说为魏晋之玄学。
   最后刘欢的歌曲,所指是便衣警察,老师引用的不错,古今通用!
   很喜欢这篇散文,向老师问好!
   我不敢胡言乱语嘞。
回复8 楼        文友:酋黄        2015-08-01 09:18:40
  先生所点极是,我只是注意到了《现代汉语词典》原有的顺序。不过按你所说,两种风流既然是“引”,那么“引”就应该在前。另外,我原题为“远去的风流”,意在指“管宁割席”所体现的精神,或许说面稍宽了些,编辑以为“风流”为题更好,作了改动。其实结尾处也能看出,我多次强调“远去的……”。文章不厌百回改,谢谢文友!
回复8 楼        文友:酋黄        2015-08-01 09:26:47
  哦,对不起,我没看清您所说的“两种”,您是说毛苏之句应在“名士”之前,这样是对的。不过我所要说的是那一时代的“风流”,不是那些个人的“风流”。
9 楼        文友:莹莹子期        2015-08-01 10:04:44
  有乘轩冕过于门者。宁读如故,华废书出观。管宁对扔掉的金子依旧心怀坦荡,而华歆废书出观,是怕金子被别人捡走,多么形象的心理刻画,其实金子一直都在华歆心里。这样他前面的捡金扔金行为就更显得虚伪和做作了,还有酋黄老师的开篇和结尾大气磅礴和只是名士风流相比显得稍显牵强,此中人物若换成周瑜,霍去病,岳飞、康熙,朱棣,毛泽东等风流是不是好点?我的一点拙见,多海涵。
爱文字,写文字是我今生戒不掉的瘾
回复9 楼        文友:酋黄        2015-08-01 12:14:50
  其实,我要写的是“远去的风流”,真是那种率意而为,坦诚直白,个性张扬的时代,倒真的与毛泽东和您说的那些伟人,真的不是一回事。题目的改变,或多或少地有些影响。问好!
10 楼        文友:红叶摇秋风        2015-08-01 10:52:49
  祝贺老师!向老师学习。
回复10 楼        文友:酋黄        2015-08-01 12:16:12
  谢谢红叶摇秋风文友,感谢您不断地关注与鼓励,问好!
共 18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