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未知栏目 >> 未知栏目 >> 危亭残棋

精品 危亭残棋


作者:恽尧 举人,3777.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1114发表时间:2009-06-24 00:27:28
摘要:孤山峥嵘,一抹霞绡披青翠;绝峰危亭,白云缭绕挑飞檐。亭台忽隐忽现,似海上仙岛---这就是华岳下棋亭,亭内放置石桌棋盘。这是一盘残棋,据传是宋太祖赵匡胤布衣之时,与隐居华山的道士陈抟对弈,留下的棋终格局。下棋亭往事,迷离恍惚。传说这儿连接天庭,是华山神仙和出世隐士弈棋饮酒的仙境,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和旷代帝师陈抟的人生画卷在下棋亭徐徐展开。

危亭残棋 1
  
   华山朝阳峰,壁立千仞。
   丁亥仲夏某日,晴,晨光熹微。
   松涛阵阵,黄鹂百啭莺声脆。昨夜星辰,五更缺月,暗淡西天杳无影。回首东天,万里苍茫,一线浅红浮天际。云崖俯瞰,山色天光,浓浓淡淡。红日探出头,喷薄欲出,色彩斑斓。初看似金橘晶莹温润,再看如西红柿鲜艳夺目。蓦地跳出地平线,在遥远的天尽头冉冉升起。顷刻,一轮光芒万丈的红太阳,给蓝天白云、青山绿野洒满金光,驱散了险峰绝顶之上的深夜寒风,使松林山石逐渐回归温暖。此时,五更天就猫身山坡,等待观看东峰日出的游客们,纷纷脱去租赁的棉大衣,露出了五光十色的薄纱夏装。观景之人不知身是景中人,朝阳峰一片姹紫嫣红。
   沐浴旭日霞光,在悬崖峭壁上立足一个合适的角度,远观朝阳峰东南侧的博台,拍摄一张特写镜头:孤山峥嵘,一抹霞绡披青翠;绝峰危亭,白云缭绕挑飞檐。亭台忽隐忽现,似海上仙岛。茫然迷失烟霞中,欲上博台疑无路。
   博台,俗称下棋亭,又名铁瓦亭。它上接天宇银阙珠宫,下连秦岭万里河山,承载帝王宏图与隐士情怀,悠悠岁月,往事知多少?
   下了朝阳峰,造访三茅洞。陈抟老祖的塑像,在洞内正中神台上正襟危坐,目光平和,远视洞外。洞外是甘露池,一池碧水,清澈碧透。端详塑像,徜徉池畔,一时清心寡欲,万念俱空。甘露池侧旁,横卧一块上凸下凹、三面凌空的巨石,上垂一条粗壮的铁链,下临陡峭的山崖,咋一看便觉心寒。双手攥紧铁链,脚踩石窝。目不敢下视,下视即目眩,稍一松手就会坠落万丈深谷。面壁挪步,小心翼翼,步步踩实,屏气凝神,心惊胆颤,挪到石崖尽头。又一块断裂的巨石拦住了去路,一根横木插在石缝中。脚踩横木,一个鹞子翻身,冷汗涔涔之时,已经扒住了东面的峭壁。下了峭壁,轻轻吁出一口气,缓步登上铁瓦亭。这便是攀登华山,人人闻之色变的“鹞子翻身”险道。铁瓦亭与东峰仅有一道刀形山脊相连,是东峰通向博台的必经险道。徘徊下棋亭,环顾四周,心潮起伏。吟诵叶梦得《点绛唇﹒绍兴乙卯登绝顶小亭》以遣怀:
   “缥缈危亭,
   笑谈独在千峰上。
   与谁同赏,
   万里横烟浪。
  
   老去情怀,
   犹作天涯想。
   空惆怅。
   少年豪放,
   莫学衰翁样。”
   然而,眼前所见,毕竟是华山不是卞山。下棋亭正中的棋枰上,分明摆着一盘残棋。这一盘残棋,输赢一目了然,却不能等闲视之。它隐匿着博台秘史和人世浮沉的历史风云,囊括了“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的旷达悲怆,更多地增添了空幻和诡异。它不象东峰日出那样绚丽多彩,但在人们的脑海里同样铭刻着悠远的记忆。离却下棋亭,回味无穷。
  
   2
  
   下棋亭往事,迷离恍惚。
   古人站在东峰望博台,看见台上有一块方石,上面凹凸不平,状若棋局,故称棋石。《韩非子》记述,春秋时期,秦昭襄王派工匠以弯钩,云梯攀登华山险峰,就在这块棋石上给博台奠了基。《神仙传》里说,汉武帝梦见了仙人卫叔卿,将梦境信以为真,于是派使臣四处寻访,寻到了华山博台,果然看见卫叔卿正与几个仙人在博弈,仙童左右侍立,台四周紫气氤氲。武帝使臣摇动三寸不烂之舌,也请不动神仙卫叔卿。无奈,只好回朝复命。李白在《登华山》这一首诗里写道:
   “霓裳曳广带,
   飘拂升天行。
   邀我登云台,
   高揖卫叔卿。”
   ---诗文中引用的就是这个典故。
   宋代以后,开始在台上筑亭,始称下棋亭。台上约数平方米,三面俯临万丈深渊。原有铁亭一座,亭内置古围棋一盘,分布黑白铁子百余枚,后毁于动乱年月。今天看到重檐飞角的石亭是1987年重建的。内置石桌棋局。《韩非子》等古籍都有相关博台掌故的记载。今日游客眼见的这一盘残棋,据传是宋太祖赵匡胤布衣之时,与隐居华山的道士陈抟对弈,留下的棋终格局。“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赵匡胤荣幸地得到毛泽东的点评。毛泽东承认他是所生活的那个历史年代的杰出政治家,认可他是为如此多娇的江山“竟折腰”的大英雄,同时又给予赵匡胤以美学意味的评说。奇峰危亭,一局残棋,隐伏人生玄机,一个在政治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改朝换代,成为大宋王朝的开国皇帝,彪炳史册;另一个在深山幽林里修炼真身,学力宏赡,著作等身,兼通儒、道、释,赢得朝野景仰。开国皇帝与华山隐士的风云际会,给铁瓦亭蒙上了一层光怪陆离的霞光疑云。
  
   3
  
   重整山河待后生。
   赵匡胤(927—976年),祖籍河北涿州,生于河南洛阳夹马营。生逢五代,群雄并起,烽火连天,天下大乱。他的父亲赵弘殷是后唐一个低级军官,赵匡胤也说得上是将门之后。战乱岁月和军旅之家的熏陶感染,使儿时的赵匡胤便喜欢耍枪弄棒,骑马射箭,不爱读书。因此,,常常受到母亲杜氏的训诫。然而,血气方刚而志在四方的赵匡胤却不以为然,他对母亲说“娘,治世用文,乱世用武。当今世事纷扰,兵荒马乱,儿愿习武以备后用。来日能安邦定国,也不虚度此生!”这一番豪言壮语使杜氏大吃一惊,她责备赵匡胤不该贪图大功名,只是希望他继承祖业,以保身家平安。赵匡胤面露豪迈之色,朗声说道:“唐太宗李世民也是将门之后,成就了帝业。儿要仿效李世民,岂不好么?”杜氏至此方知,少年气盛的赵匡胤胸有帝王之志,不免心中十分疑虑、担心。
   21岁那年,赵匡胤辞别父母和新婚妻子,单骑闯天下,走上了闯荡江湖的路程。他千辛万苦奔波到关中,却处处碰壁。离家时所带盘缠也花光了,只得靠赌钱赢些银两维持生计,忍饥挨饿、夜无宿处是常有之事。
   道教传说,大约就是此时,这位志在千里的赳赳武夫饿昏在华山东峰的草丛里。幸好得到华山隐士陈抟徒弟的救助及引见,面晤了这一位世外高人。当时陈抟与道友正在博台下棋。赵匡胤也是深谙棋理之人,观棋不觉心动手痒。下棋者讲究以赌资分胜负。赵匡胤一心想赢了陈抟,以便赚些银钱充作衣食之资。但他身无分文,没有赌资。于是,双方戏言用华山作赌资定输赢。连开三局,赵匡胤三局皆输。走也不成,赖也不成,只得依了陈抟,立下文契,将华山卖于陈抟。出于这个掌故,博台又名“赌棋亭”。为了防备赵匡胤棋败毁约,陈抟吹一口仙气,将文契贴到深谷之南的崖壁上,还差遣一只神猴守护。天长日久,猴子与文契固化为石。若是细细观察,石上文契字迹,至今隐约可见。站在铁瓦亭,南望三凤山,崖壁由两部分组成,西侧一石,方正平滑,形如石碑;其东一个峰顶,状若猴子蹲坐之态。二石遥相呼应,组成了猴子观文契之势。这便是今天华山“猴子观文约”景致的由来。赵匡胤当时见到这般情景,知道陈抟非等闲之辈,肃然起敬,恳请执弟子之礼。陈抟再三婉拒不过,又为他的诚心所打动,于是相携同归三茅洞。
   在三茅洞盘桓数日,陈抟将随身宝物蟠龙棍传于赵匡胤,并密授蟠龙棍法。陈抟深得《周易》精髓,通晓太极八卦,懂得天文星象,能测知过去未来,算无遗策,屡试不爽,人皆信服。赵匡胤向陈抟问卜前程,陈抟嘿然不语,只是赠他一幅函帖,化一阵清风而去,不知去向。函帖上的文字是:陈桥始基,天下兴隆。烛影摇红,火龙飞升。陈抟一纸函帖,暗示天命归宿。只是青年壮士道根浅薄,只悟出前两句,后两句就百思不得其解了。棋亭一别,陈抟化作清风不知所止。赵匡胤离开三茅洞,下了华山,施展文韬武略,一根蟠龙棍,横扫群雄,创造了军事生涯的鼎盛与辉煌,如同东峰日出,书写出绚烂壮美的历史篇章。
   当然,这些仅是道教神化陈抟的传说,并非信史。
   《宋史》记载,赵匡胤在关中难以得志,南下荆襄。在襄阳的一座寺庙投宿时,得到避世高僧的资助和点拨,再度北上,前去投奔正在崛起的北方枢密史郭威。北上途中,他功名心切,路过家门而不入。途径河南商丘,在一座古寺求神问卜,得了吉兆,因此满心欢喜,兴致勃勃地投靠了郭威。第二年(951),郭威称帝,史称后周。赵匡胤是谋划兵变拥立郭威的主要将领之一,深受倚重,升任禁军东西班行首。此时赵匡胤24岁。他曾与皇子柴荣并肩作战,柴荣深知赵匡胤的非凡军事才能,便向父皇要来了这一员骁将。从此,赵匡胤成为柴荣的左膀右臂。他随柴荣南征北战,在五次重大战役中战功显赫。
   956年,继位做了后周皇帝的周世宗柴荣,升任赵匡胤为殿前都指挥使,授定国军节度使。959年,后周出兵攻打契丹、北取幽州时,柴荣身染重病而死。继位的周恭帝年仅七岁。960年,34岁的赵匡胤已是后周精锐主力---禁军的最高统帅,下至士兵,上至将军,惟其马首是瞻,对他心悦诚服,在他的周围形成了强有力的军事集团。再往后,便是“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禁军统帅搞逼宫,以禅让的美名把娃娃皇帝撵下了台,赵匡胤顺理成章做了宋太祖。征战13年,剪灭割据势力,一统天下。“杯酒释兵权”,加强中央集权,削除藩镇割据的隐患。延续53年的五代十国分裂局面,至此归于大宋盛世。
   赵匡胤少壮之年,重整山河;“知天命”之年,成就了帝王之业;以血风腥雨的戎马生涯换来了安邦定国的政治顶峰。这岂不是应验了陈抟老祖“陈桥始基,天下兴隆”的函帖之语?道教传说与历史史实珠联璧合,天衣无缝,令人拍案叫绝!
  
   4
  
   “烛光斧影”,千古悬疑。
   陈抟函帖的后两句;烛影摇红,火龙飞升。赵匡胤未能悟解,实际上是暗指他猝死后宫的归宿,即所谓“烛光斧影”。查阅《宋史》及其它史志,并无宋太祖患病的记录。《湘山野录》、《烬余录》、《涑水纪闻》等野史笔记,说法不一。于是便有了“烛光斧影”、“金匮之盟”等等难解之谜。兄终弟及的宋太宗赵光义也有了杀兄篡位的嫌疑。
   最令人莫名其妙的是,赵光义的后代子孙宁肯相信“烛光斧影”是真实的。宋高祖赵构没有儿子,他面对满朝文武大臣,借说梦把皇位又传给了赵匡胤的七世孙赵慎。这说明赵构承认了祖先的罪孽,给了赵匡胤猝死后宫一个权威性的基本答案。陈抟的函帖之语预言了一位开国皇帝的祸福生死,惊心动魄的历史活剧和神奇的政治预言把陈抟托上了神坛。陈抟是神还是人?
  
   5
  
   一枕清风天地宽,百年酣睡梦中人。
   危亭残棋的终局,从实质上看是双赢。陈抟输了功名,赢了华山;赵匡胤输了华山,赢了江山。
   赵匡胤身居九五之尊,富有四海,践行前言,果真免除了华山一带田租赋税。陈抟被道家尊为一代宗师,淡泊名利,穷经皓首,奠定了华山三教归一的道学根基。从道教文化的角度来看,陈抟的民间形象是亦仙亦人。
   陈抟是五代后唐时应试不中而隐居华山的一位学者,或曰道家隐士。
   陈抟一生写了600余首诗,少有存世。其中一首《归隐》诗写道:
   “十年踪迹走红尘,
   回首青山入梦频。
   紫绶纵荣争及睡,
   朱门虽富不如贫。
   愁闻剑戟扶危主,
   闷听笙歌聒醉人。
   携取旧书归旧隐,
   野花啼鸟一般春。”
   ---这首诗是以真情实意来描写急流勇退的隐居乐趣。
   陈抟的意思很明白:十年来求取功名的踪迹遍人间,回首往事,旧游的青山频频入梦。当官纵然荣耀,怎么比得上酣睡舒适。住在朱漆大门里,虽然富贵也比不上淡泊贫穷。听到武将扶救君王的事我就讨厌,听到靡靡笙歌醉人我就心烦。带着我的琴书回乡归隐,过花开鸟鸣的山居生活十分快意。此诗的诗眼在“回首”二字上,以对比的修辞方式突出归隐的好处。用“野花啼鸟”的山居写潇洒闲静之趣,倍觉亲切。“愁闻”与“闷听”也于取舍中见到强烈感情。总的来说,这首诗是陈抟的内心独白,展现的是一位遁世隐士的宽广胸襟、博大学识及高风亮节。
   陈抟在铁瓦亭与赵匡胤话别后,化作一阵清风而去,这是神话,但以“清风”比拟陈抟倒也十分贴切。他不是杜牧和灵澈和尚所讥讽的那种假隐退之名,实际上贪恋禄位的伪隐士:“相逢尽道休官去,林下何曾见一人。”“人道青山归去好,青山曾有几人归?”
   俗话说,馋当厨师懒出家。至今华山居民将懒散之人戏称“陈抟爷”,这是说陈抟贪睡,他自己也直言不讳:“紫绶纵荣争及睡”,把酣睡看得比高官厚禄还要荣耀崇高,这是一种人生追求,幸福的享受。善意的夸张创造出令人惊谔的生命奇迹,人们说他大睡1000年、小睡500年。据说士林学子、远山道士对陈抟十分仰慕,纷纷结伴而行,三五成群前往华山拜访他,然而,拜访者眼中的陈抟总是睡榻高卧,鼾声如雷,久等不醒。于是满怀热情而来,一头雾水而去,大都一无所获。有时山中打柴的樵夫看见他横卧在枯草丛中,唤醒时一身草屑,呵呵笑道:“又睡了500年,不知今世何世?”陈抟的美妙生命似乎多半在美梦里度过。在这个意义上说,陈抟又成了神仙。他死于何时人人知道,甚麽时候出生却鲜有人知。仙界的时空概念与人间不一样,所以陈抟半人半仙的形象就更加血肉丰满、鲜活生动了,大家津津乐道而从不质疑。
  

共 9095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人文历史,自然景观,于笔下自然交融,信手拈来,娓娓道出,可见作者深厚笔力,危亭残棋中,岁月更替,沧桑人事尽在眼底。推荐阅读!【编辑:梅暗香】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9062410】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梅暗香        2009-06-24 00:32:03
  大气厚重的文字,学习!:)
爱哭爱笑,爱静爱闹。
2 楼        文友:邬海波        2009-06-24 13:05:31
  将文史与传说联想非常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因些很有看头,细品可得清凉感。
以真情打动读者,用灵魂感知世界。
3 楼        文友:水晶心香        2009-06-24 19:33:23
  笔者的文字还是一贯的凝炼、厚重、大气。
一个简单的人,因为沉默太多,偶尔写字……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