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在太行山上(散文)

精品 【流年】在太行山上(散文)


作者:太行风 举人,3262.4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447发表时间:2015-08-13 12:52:54

【流年】在太行山上(散文) 从本县电视新闻中得知,我所在的山西省陵川县,是抗战名曲《在太行山上》的诞生地;陵川境内的南太行名山“佛山”,是这首歌曲的首唱地。
   我特别想知道,人民作曲家冼星海,是如何与歌词创作者桂涛声珠联璧合,创作出这首响彻中华大地的著名抗战歌曲。我努力搜寻一切可以找到的历史资料与当年的参与者、见证人,探寻冼星海、桂涛声在陵川活动的蛛丝马迹,努力拼接、还原抗战名曲《在太行山上》诞生的那段历史。
   我所在的陵川县东部,是太行山与华北平原的断裂带。对这一带,因我在新闻办工作的职业关系,经常前来。站在高峰之上,远眺中只见群峰遥列,壁立千仞,沟壑杂错,风雄劲猛。这样的险要地势,怎能不成为古往今来的兵家必争之地。去年至今,我担负了山西史话本地卷的编撰工作,抓紧了这方面资料的搜集,得知了当年发生在这里的许多重要事情。
   1940年之前,陵川是山西唯一一个没有被日军占领的完整县,这里因此云集了国共双方的一些党政军要人,以公开不公开的身份在这里活动。共产党人借助牺盟会的力量,使党组织和抗日武装力量迅速发展,进而实质性地控制了地方政权。特殊的地理形势加共产党组织领导人民群众反封建旧势力、反蒋阎顽固势力取得历史性的斗争成果,使这里成为一个英才云集、风云际会的地方,一批一批爱国学生与文化精英向这里汇聚,一批批陵川子弟从这里奔向抗日前线。
   1937年11月,《在太行山上》的词作者桂涛声随八路军工作团来到陵川。这时的陵川,抗日救亡运动搞得轰轰烈烈。地处太行深山的佛山一带,是陵川最早的抗日武装“第二战区行营游击队第一支队”的主要活动地之一,桂涛声因担任了游击队政治代表,被战士和老乡们称为“桂代表”。他居住的地方,就在佛山脚下的岭东村一个自然村里。
   1938年早春二月,早已投身革命积极寻找八路军的冼星海,也慕名来到了陵川。此前,他参加了上海救亡二队到达郑州,得知他的学生洪荒(在陵川创作出歌剧《赤叶河》的诗人、剧作家阮章竞)在太行山上的陵川县,并听说“怒吼歌咏队”也在这里,随即与相伴的一行人来到太行山上。冼星海到达陵川后,见到了分别两年的洪荒。更让冼星海深感意外的是,竟然见到了老朋友桂涛声。这时的冼星海,已是成名的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先后创作了《救国军歌》、《战歌》等大量抗日救亡歌曲,并为进步影片《夜半歌声》、《壮志凌云》、《青年进行曲》以及话剧《太平天国》、《日出》、《复活》、《大雷雨》等完成谱曲。冼星海与桂涛声既是老朋友,又在抗日烽火遍地燃烧的时代会面于太行之巅,注定了他们会有所作为,谱写出时代的最强音。就在冼星海与桂涛声会面这天,桂涛声把已创作好的《在太行山上》的歌词交到冼星海手上。
   冼星海从踏入陵川的第一天起,便耳闻目睹了太行山区人民巨大的抗日热情和献身精神,每时每刻都在为根据地浓烈的抗日气氛兴奋着,激动着。这是一块特殊的土地,乡亲们朴实真诚,对八路军、游击队子弟兵和穿四个兜衣服的“同志”,亲如一家人。他在吃派饭和四处走动与老乡的攀谈中,得知好多人家都有在“咱们队伍”的人。他还看到,成批青壮年或参军,或加入地方武装、民兵组织。驻扎在此的抗日武装,依托高山密林,在积极进行山地作战的训练。农救会、妇救会都投入到抗战活动中来,连儿童也在站岗放哨,严查日伪敌特分子。所以,当他拿到桂涛声的歌词,立刻被其中描写的太行根据地如火如荼的抗日景象和展现的精神内质所打动,开始在心中酝酿《在太行山上》的旋律。
   这天,冼星海来到桂涛声居住的地方“找调子”。站在村中,抬头就可看到高高横亘于蓝天的佛山。桂涛声告诉他,佛山海拔1791米,历史上一直被称为“太行第一峰”,是历代文人雅士登高望远、抒情感怀之地。少年时在陵川求学的元好问,曾多次登临佛山,留下“俯视中州九千四百八十仞”之句,并在《太行游记》中谓之曰:“佛山之高,黄河可睫。”桂涛声还告诉冼星海,他第一次登上佛山的时候,眼望高山日出和太行群峰如巨澜腾空般的雄壮气势,便在脑海里定格了“红日照遍了东方,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千山万壑、铜墙铁壁”的歌词。陵川军民热演的抗日剧目《四杯茶》,更触发了他的创作灵感。该剧的剧情是,儿子要参军到抗日前线去,向父、母、妻、妹四人一一敬茶,希望亲人多多保重。母亲和妻子对他殷切叮嘱,到部队后不要想家,要奋勇杀敌,保卫家乡,保卫国家。深受启发下,“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的中心歌词,在心中铿锵落地。
   第二天,是个难得的晴朗天气。一大早,冼星海便与桂涛声登上佛山之顶。此处有座凌云寺,站在寺前台阶之上,向东而望,只见晨曦中云雾缭绕的一派溟濛下,重峦叠嶂,气势磅礴,群峰奔涌,俯首来贺。那昂首挺立的群山,威武,桀骜,阳刚,血性,充满凛然不可侵犯的雄风霸气。就在他们呆呆瞭望之际,一轮红日在群山拱托下,一点一点地爬升起来。虽然上升的速度缓慢,却步履坚定,坚毅而执着。当爬升到几杆子高的时候,于瞬间放射出万道金光,将山川大地渲染成一片耀眼的橘红色,进而变幻成金黄色。眼望如此壮丽、撼人心魄的景观,冼星海突然感到一种心灵震撼与精神升华。同时恍然省悟,像“红日照遍了东方,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这样的歌词,只可以用慢节奏的低沉演唱来表现,于缓慢、深沉中,传导出全国人民暗流涌动、地火燃烧的抗战激情。“看吧,千山万壑,铜壁铁墙,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气焰千万丈。听吧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则须使用描述性、诉说性很强的慢抒情歌曲语言,在描绘出太行山庄严、肃穆、冷峻、坚强形表的同时,展示全民族力量凝结而成的波涛滚滚、一泻千里的抗日洪流。再后的“我们在太行山上我们在太行山上,山高林又密,兵强马又壮。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他在那里灭亡!”须得由内力暗潜、低回慢转的情感色彩,一变而成快速、高亢、明亮、豪迈的节奏、力度与情绪,产生出春雷乍发、黄河开冰般的力量爆发,形成本歌曲的高潮,也形成对全国人民的呼唤、感召和鼓舞力量。心随目走,理通曲至,《在太行山上》的旋律开始在冼星海心中隐隐约约地闪现。他掏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捕捉着脑中闪现的旋律碎片,用简谱将稍纵即逝的乐感、旋律记录下来。
   下山回到村里,冼星海把自己反关在屋里,将零碎的音乐碎片集中起来,连缀,碰撞,升华,让晦暗的曲调明晰起来。他一遍遍地吟唱,一遍遍地修改。他的眼前,晃动着八百里太行山的巍峨身姿,叠化出喜峰口长城上上下翻飞的大刀片儿,东北黑山白水老林子里的义勇军,平型关身着灰军装官兵与敌拼杀的战场镜像,还有勇士们身上如春花一样绽放的一朵朵碧血花……
   冼星海手舞足蹈,如痴如狂。
   冼星海表情亢奋,大汗淋漓。
   冼星海将手中的笔猛然投于桌面,扑通倒在床上,哈哈哈哈仰面狂笑。
   桂涛声闻声推门进来,看见冼星海这个模样,大惊失色。冼星海一个鱼跃跳起来,一把将他抱住,嘴里大喊:“成了,曲谱成了!”
   冼星海把新谱成的《在太行山上》,对桂涛声唱了一遍。
   当时流传正盛的抗战歌曲,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大多取进行曲的节拍,节奏刚猛,曲调铿锵,充满呼唤感与感召力,令歌咏者与听众激情迸发,热血沸腾。而冼星海新谱写的《在太行山上》,却另辟一途,取慢节奏起调的路子,由抒情性、诉说性十足的缓慢、低沉、肃穆、庄严,一路走向雪崩海啸火山喷发般的快速、飞扬、灼烫与势不可挡。其风格柔美与不屈不饶的刚性兼容,浪漫与喋血死战的杀气并辔。这样的风格,在当时是非常罕见的,也正因为少见,愈显得珍贵。猛士尚且兼爱,铁汉犹有柔情,刚柔兼济之美,与人性贴得更紧,也更容易深入人心。
   桂涛声连喊:“好,好,好!”俩人你给我一拳,我给你一锤,又紧紧拥抱在一起,眼里闪烁着兴奋的泪花。
   1938年5月4日这天的凌晨,冼星海、桂涛声二人,与陵川民众小学女教师李曼(外地来的爱国青年)等人,带领陵川抗日儿童宣传队的28名儿童,登上佛山之顶。他们面对喷薄而出的一轮红日,开始教唱《在太行山上》。由低沉而高昂、由舒缓而亢奋的雄浑旋律,顿时在佛山四周的千山万壑间响起,又一波一波反弹回来。就这样,抗日名曲的黄钟大吕,在雄伟壮丽的太行山的佛山之顶首次撞响。
   现在,当年在佛山之顶参加《在太行山上》首唱的人中,只有家住陵川县城的几位耄耋老人存世,他们是赵志存、武文德,以及曾任河南省军区政委的李中顺少将等人。他们曾经是桂涛声的通讯员,警卫员和抗日儿童宣传队的队员,也是这首抗战名曲诞生的参与者与见证人。他们说,那是一首他们之前从未听过唱过的歌。一群儿童站在山顶奶奶庙东山墙旁的一块平台上,由李曼老师一遍遍地教唱,冼星海则拉着手风琴伴奏,教唱了好几个钟头。临近中午下到山下,他们在一个叫锥山的山村吃过午饭后,又接着学练了好几遍。当晚回到现是乡政府所在地的六泉村,这支歌曲就对群众公演了。
   这时候的赵志存、武文德、李中顺等人并不知道,他们学练、演唱的歌曲,就是后来风靡全国的抗战名曲《在太行山上》。
   我在史料的游走中还知道了后边的一些事:1938年7月,当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的新高潮之时,冼星海在武汉对曲谱进行了二度创作,使之成为一首当时国内少见的二声部的大合唱,并在武汉开始演唱。组织纪念抗战一周年歌咏活动的周恩来,还亲自试唱了这首歌的第二声部。稍后,这首著名的抗战歌曲经太行山剧团排练和公演,很快传遍了太行山区及全国各抗日根据地。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听到这首展示人民战争壮美图景,将描绘性、倾诉性、抒情性、鼓动性与感召力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歌曲后,大加赞赏。他把《在太行山上》歌词抄录下来,随身携带,随时学唱,并要求八路军总部机关和全军上下必须人人会唱。
   这首歌的影响之大,连一些国民党的部队都在传唱。原国民革命军27军45师第136团3营少校营长陈伯鹏(黄埔军校毕业生),在《陵川之战》的回忆录中写道:“当时全国流传的一首抗战歌曲,《在太行山上》,生动而真实地反映了我抗日大军在太行山的战斗实况,歌词有一段是‘我们在太行山上,我们在太行山上,山高林又密,兵强马又壮,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叫他在那里灭亡!’豪迈雄壮的歌声,激励着战斗在太行山的抗日军民,谱写出了壮烈的抗战史诗……”
   在抗战御侮的特殊历史时期,一首和的歌曲,不啻于一颗精神原子弹。《在太行山上》的广为传唱,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演化成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誓死抵抗日本侵略者的熊熊火光。作为这首歌的诞生地、首唱地的太行山区,更是广为传唱,影响巨大,不但成为游击队队歌,而且成为根据地军民的号召令,万千子弟参军参战,男女老少齐保家园,把太行山锻造成真正意义上的铜墙铁壁。
   为了寻找昨日的风景源头,我也登了一次佛山。清晨,日升,太行如垒,雄风天外,万壑松风,犹如千军万马呐喊厮杀。我真切感受到,当年冼星海、桂涛声伫立这里,用心灵的触角触摸太行山脉搏与根据地气场,以及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律动,内心产生的裂变、升华与天籁神赐的内心收获。我内心的震撼是双重的,一重来自于阳光中的雄伟太行,一重来自于冼星海与他的亲密战友桂涛声。
   我感知,此时的冼星海与桂涛声,仍然在太行山上。

共 450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在编辑此文的过程,编者的心一直随着文字铿锵有力的进行而澎湃不已。“在太行山上”是耳熟能详的一首抗战名曲。作者为了还原冼星海当时创作的过程,可谓用心良苦,不仅翻阅史料,还对很多当事人进行走访,这样的过程,是对历史的还原,更是对革命前辈的尊重。这首歌曲成功地再现了抗战的场景,在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纪念日来临之前,更是让我们心存感恩。这正是作者苦苦追寻的目的所在。缅怀过去,铭记历史,让我们共同奋斗。可谓佳作,推荐赏阅!【编辑:平淡是真】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506190010】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平淡是真        2015-08-13 12:54:34
  太行山老师您好,我们社团编辑操作失误,导致文章延误编发,还请老师谅解。感谢您对流年的支持,祝福创作愉快。
回复1 楼        文友:太行风        2015-08-13 19:51:03
  迟早无所谓,多年的发稿生涯,已经让我学会了等待。再次致谢!
2 楼        文友:太行风        2015-08-13 19:48:34
  知我者,平淡是真老师是也。写此文的难度,一是当年冼星海、桂涛声创作此曲的来龙去脉,确保史料的真实与历史画面的真实再现;而是走进冼星海、桂涛声的心理世界,厘清当时他们是如何把精神的裂变与呐喊变成音乐的律动。当然,我也得在场,我的精神不参与进来,我将一无收获。谢谢平淡是真老师!
独抒性灵,拒绝合唱。
3 楼        文友:逝水流年        2015-08-19 07:24:27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您赐稿流年,祝创作愉快 !
爱,是人世间最美好的相逢,用文字找寻红尘中相同的灵魂。
回复3 楼        文友:太行风        2017-05-28 16:03:52
  谢谢流年社团!
4 楼        文友:太行飞剑        2017-05-28 15:21:40
  太行风,您好!交个朋友吧!我的qq号1070742584
太行飞剑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