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情感小说 >> 山那边

精品 山那边


作者:林小白 秀才,1278.6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941发表时间:2015-08-19 22:06:22
摘要:刘剑锋的眼泪又一次夺眶而出。他哽咽着问那孩子:你叫什么名字?孩子回答:我叫李小梦。


   刘剑锋近来很惆怅。
   “新年撞钟”活动筹集到善款50多万元,是件好事儿。活动中来自各地的企业家慷慨解囊,都想为贫困地区做些贡献,出把力。可是苦于自己也忙着企业里的事物,抽不开身。得知公益团队的意图之后,心里都落了一块石头,觉得活动很有意义。捐多捐少,纷纷都表示了自己的心意。
   作为本次公益活动的发起人之一,善款筹集到了,刘剑锋很高兴,整个团队都很兴奋。可是兴奋之余,刘剑锋却在思考着这笔善款的用途该何去何从。
   不久之后他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来自贵州一位老师对西南部一个叫做阿嘎镇俄脚村的小学介绍所吸引,文章里附带的一张照片深深抓住了刘剑锋的眼球,照片中一个孩子蹲在门槛旁边,端着碗,碗里是昏黄的玉米糊糊。孩子的前面放着一张破旧的小凳子,上面摆着一本残破不堪的小学语文课本……
   刘剑锋决定去贵州一趟,去那里实地考察一下,看一看那里的孩子,也计划着这笔善款的用途。很快,就有很多公益团队里的队友踊跃报名,一致想深入大山深处,去看看那里的孩子们,去感受一下他们的生活。
   二
   被派遣到阿嘎镇做专题采访的时候,林白有些闷闷不乐,一方面是阿嘎镇离县城太远,另一方面是林白自己本身有些晕车。从县城到阿嘎镇要坐5个小时的长途汽车,还要转乘一个多小时的乡镇大巴车才能到他们要去的采访地点——阿嘎镇俄脚小学。
   “采访为期一个星期,这不要了亲命吗?”林白想。接到台长下的死命令林白老大不愿意,还是怏怏地答应下来了。
   老台长徐宏志却有着另外的打算,不久自己有可能就要调任到别的地方去了,不让这个刚从省城里下来的愣头小子受些苦,懂得生活的艰苦,锻炼一下,自己被调任过去,还真放心不下。林白的父亲在省里任职,和老台长徐宏志是初中同学也算是故交,林白来电视台之前两个老同学在一起喝酒时老同学便嘱咐过:要让林白多一些锻炼。这些年在学校待久了,没有真正吃过什么苦,生活状况不比同那些年我们生活困苦,饱一顿,饥一顿的。自己长年扑在工作上面,也没有时间去照顾儿子,关心他的生活。又受孩子母亲的宠溺,担心林白就此荒废下去。回忆起过去生活的种种,老同学俩感慨万千,一起走过来的艰难岁月让他们都知道生活的艰辛,万不能让孩子忘了本。于是趁着这次机会,把林白派遣下去跟着公益团队去做专题采访,也是期冀在磨练中让林白逐渐成长起来,一方面对得起老同学的嘱托,一方面自己走得也舒心一些。以后的世界都是后生们的,可是这个大好的舞台留给后生们,他希望他们都有所成长,这样,这个社会才有希望。
   公益团队来自浙江省某市,这次深入山区,也是想给山区的孩子们送些生活的必需品,书籍,将筹集到的善款亲自送到学生们手中。一方面,是这些年来屡有筹集的善款被地方负责人贪污挪用的现象,另一方面,是没有将善款落实到实处,买了对孩子们并没有多大实用价值的东西。深入山区,带队队长刘剑锋就是想近距离接触一下山里孩子们,了解他们的需求,在新年“撞钟活动”中筹集的善款,才能够真正地用到实处,急孩子们所需,将每一分钱都花到实处。
   “真是倒了血霉了。”林白想。
   大巴车在山路上颠簸着,虽然已经预先服下“晕车灵”,林白还是觉得胃部在不断翻腾,风起云涌。连绵的山和团团的白云被大巴车甩在后面。林白喝下去大半瓶矿泉水才勉强把即将吐出来的食物压制住。
   大巴车颠簸着在盘山公路上继续前行着。车上的公益团队队员小张拿着手机对着不断向后倒退的玉米林拍照,她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壮观的玉米林,在群山之间环绕,偶尔有石瓦小屋倒插在山脉间,涂抹成一抹暗青色的色块,对于小张和她的队友们来说一切又新鲜,又奇特。可是对于多年奔波在这条路上的记者老冯来说,他的心情是沉重的,像塞了一块铅。
   三
   老冯在电视台工作已二十年有余,从建台那天起,老冯便被调到台里来工作。来电视台之前,老冯在报社,和纸和笔打交道,来电视台后,又多了一项任务:和摄像机打交道。老冯勤奋好学,很快就上手,摄像机玩得格外熟练。台里进的新摄像机老冯很快就学会,拍出来的画面又稳又漂亮。
   “拍摄讲究的就是一个字,稳!”老冯总是对台里新来的后生们说。推、拉、摇、移、跟,无论哪一种拍摄方式都离不开这个“稳”字,稳字当先,要想学会拍摄新闻,最重要的还是要学会把画面拍稳。至于全景、远景、中景、近景、特写,画面要想拍得美,还得有过硬的专业素养和实际操作,要懂得“黄金分割”,要一样一样的学扎实了、琢磨透。对新来的实习生老冯总是鼓励为主,批评为辅。大多数来台里实习的学生都喜欢老冯。他们说:“跟着老冯出去采访,能学到很多东西。”
   老冯在台里一扎根就是二十几年,送走了好几任台长,调任的调任,换岗的换岗,只有老冯,依然坚守“阵地”,来往于县里面三十几个乡镇,做专题,搞采访,不断反映民生。开始的时候乡镇上的人都唤他“冯记者”,慢慢地,冯记者就变成了“老冯”,老冯也喜欢别人这样叫他。
   “这样叫亲切!”老冯说。
   也有人私底下叫老冯作“老倔驴”的,这源于老冯的倔脾气,从不肯报道虚假新闻,从不肯低声下气。有一次采访,某个乡镇的领导暗底下请求老冯将在那个乡镇上拍到的“阴暗面”删除掉,不要播放,说只要不播放,许诺给老冯“好处”被老冯拒绝了。从此老冯便和那个领导结下了疙瘩,每次到那个乡镇上去采访,便没事儿找老冯的茬儿,总是不配合工作。那次的采访老冯做得很用心,可是最后还是没有播放出来。原任台长说,播放出来影响不好,是打县里面领导的脸。那个乡镇是县里某个领导的重点扶贫对象,播出来会影响到领导的政绩。迟迟压着没让播放,最后也不了了之。从此老冯却得了一个“老倔驴”的称号。老冯敢讲敢说,得罪了不少人,一直没被提拔,二十年了,还是个记者,直到三年前,新任台长徐宏志的帮助下才评了职称,升了副科级。一混,就已接近“知天命”的年龄了。比台长徐宏志,还大上两三岁。
   老冯依旧是老冯。老冯佩服现任台长徐宏志,并不是因为提拔的事情,他向来是对事不对人。佩服徐宏志,是因为他来台里这几年做的事情,简单地举个例子,就拿开会来说,历任台长讲了个半小时还不知道在讲些什么内容,套话、官话特别多,一个很简单的问题总是分一个大点,若干个小点小点又分小点,说上几个小时,却说不到实处。而现任台长徐宏志开会通常只讲重点,半个小时就把该说的问题说清楚,该安排的工作安排到位。另一方面,新任台长敢于说真话,很多阴暗面该揭露的绝不手软,虽然在某些方面也不得不妥协,却不像前几任那样,甘愿做地方“领导”们的喉舌。卑躬屈膝,一幅奴相。有这两点,老冯便觉得足够了。在徐宏志面前,老冯也会客客气气的,当然,徐宏志对老冯也很客气。他深知,在这样的年代里,这样敢于说真话的记者已经不多了。用良心做新闻的,更是少之又少。
   这次派老冯带着林白下去做专题,也是想让林白跟着老冯学点有用的东西,更重要的,是学习如何做人。做一个真正让老百姓爱戴的好记者。在老台长徐宏志的心里,林白不仅仅是老同学的儿子,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是自己的“孩子”,他希望这个“孩子”健康成长,分清这个社会的是非黑白,感受这个俗世的人情冷暖。成长为一个对社会有意义的人。在他的内心深处,觉得这个年轻人是可以塑造的。他感觉到,这个年轻人的身上,有很多可以塑造的性格,只要有正确的引导,一定能够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所以在出发的前夜,他还特别关照老冯,要多多教导林白。
   坐在大巴车上,看着熟悉的风景一幕幕划过眼帘,那山,那水,那山涧里的石瓦房……那不断倒退着的玉米林,还有山路上背着背篓割草的老农,老冯的心情却格外复杂,看着公益团队里照相的年轻人们,他忧心忡忡。眼角皱了起来,皱纹便挤在一起,像盘山公路上的车辙,一道一道的。同样忧心忡忡的,还有远在200公里外的阿嘎镇俄脚村俄脚小学的校长吕大棒。
   四
   吕大棒在俄脚小学当校长已经五年多了,自家种着五亩地,夏季的玉米和烤烟涨势都不错,眼看着转眼就要到收获的季节了,前几天的一场冰雹,却把刚结出嫩玉米粒子的玉米苗打得面目全非。和他家玉米一样遭殃的,还有好几十户农户。一夜冰雹之后,大家都辗转反侧,打着雨伞,拿着手电筒就跑到地里面查看灾情。看到地里狼藉的玉米,烤烟,农户们哭红了眼睛。吕大棒心里滴着血,可毕竟是见过世面的人,赶紧组织农户进行生产自救,天还麻麻亮就开着三轮车到烤烟地里去抢收,把打烂在烟地里的烟叶捡起来,准备拿去烘烤。
   “能救一点是一点吧!”吕大棒对农户们说。在俄脚村,吕大棒不仅仅是小学的校长,更是农户们心里的主心骨。在过去的这场生产自救的“战争”中,无疑,他发挥到了自己应有的作用,受到了镇上领导的表扬。可是,吕大棒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农户们都靠着这点农作物和经济作物支撑家庭基本生活,抚养老人,供孩子上学,可是,一场冰雹又把很多人家的希望幻灭了。农户欲哭无泪,吕大棒心事重重。接到镇上领导通知说,将会有一个公益团队到俄脚小学给孩子们带来生活用品,考察俄脚小学的时候,吕大棒并没有表现出十分的热情。
   五
   吕大棒他爹吕有财给他起这个名字的时候,是在一本破旧的书上看到毛主席“枪杆子底下出政权”后灵感突发想到这个名字的。农村人没有枪杆子,大棒子倒是挺多。“棍棒底下出孝子”,吕有财笃信这个道理,出不了“政权”,出个孝子也不错,于是就给吕大棒取了这名字。
   名如其人,吕大棒倒也不负众望,生得五大三粗,腰圆体阔,十分强壮。下地干活,挑粪浇地,伺候庄稼一套一套的。小时候也很调皮,吕有财也不负众望,在吕大棒不听话的时候就大棒伺候,直打得吕大棒哭爹叫娘。吕大棒学习成绩优越,初中毕业就以优秀的成绩进入到镇上最好的中学,初中毕业无奈家境贫寒,选择了师范学院,出来做了教师,后来辗转来到家乡教书,再后来,就成了俄脚小学的校长。一干,十几个年头就过去了。
   除了地里遭殃的庄稼让吕大棒揪心,学校里的学生也让吕大棒放心不下。俄脚村四周都是山,是建造在环绕的群山里一个小土屯上的学校,周围都是山路,很多孩子要翻山越林,跑几十里的山路来上课,春天夏天还好,冬天远一点的孩子来上学,脚上都磨起了水泡。下雨的天气里,学生们穿的水鞋里灌满泥水,脚丫子泡得泛白。学校一直在向镇上的领导反映,希望能够拨款在学校周围腾片土地,给学生们建一个宿舍,解决家远的学生住宿问题。问题反映上去了,镇上的领导要向上面的领导再反映,层层上报,手续繁冗,报来报去,几年了,也没有什么音讯。原来的学校也年久失修,慢慢腐朽,破损。墙壁上在这样多雨的夏季长出了青色的苔藓。偶尔冒出来的青绿色的植物让人看起来格外揪心。
   前些年也有些公益团队来俄脚,可是来匆匆,去匆匆,带来一些本子和笔之类的东西,恰如饮鸩止渴,根本解决不了学生们的问题。更有的公益团队,打着“公益”的名号,下乡村来旅游罢了。所以,接到公益团队来俄脚小学这个消息,吕大棒并没有多少惊喜。他更关心的,是他的学生们。因为学校里教四年级的刘老师反映,家住在三十里开外李家岩的学生李小梦和李小想已经好几天没来上学了。他牵挂着他的学生,想着明天推掉镇上的会议亲自跑一趟李家岩去看看是什么情况。
   六
   李小梦在破旧的老院子里正在给他的父亲李明德熬中药,浓烈的中药味呛得他眼睛直泛酸。眼泪珠子顺着眼窝子流下来,落到嘴唇上的时候他用舌头舔了舔,有点涩涩的,有点苦。不知道是不是混合了中药味道的原因。罐子搭在火炉上,他一边添着柴火,一边用棕榈叶叶子扇着,柴火是后山上杉树的枯枝,,大雨后捡来的,上面还有些雨水,有些潮润。要不断地加热,才能达到着火点。
   李小想是李小梦的弟弟,他在给父亲熬粥,青菜叶子混合着玉米面,捣鼓了一下就放在砂锅里熬煮。院子里另外搭了个简易的火炉。粥已经快熬好了,李小想在锅里撒些盐,用勺子舀了一口放在嘴里,尝了尝盐味。味道刚好,他盛了一碗,端进屋去。
   李明德病怏怏地趟在床上,脸色蜡黄,面无血色。缠绕他多年的肺结核在这年表现得格外突出,在出去打工的这一年更加严重,终于一病不起,匆匆结了工钱便回家了——他治不起这病。只能回家,挖些草药,按照民间的偏方服用,然而并不管用,又舍不得花钱买药,病情一天天加重。

共 9007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文章开篇设下伏笔,一笔善款的去向成为刘剑锋既高兴又头疼的事儿。沿着这条线索,读者被引入到山那边的阿嘎镇俄脚村去。家庭条件优越的林白与李小想、李小梦兄弟俩形成贫富两个极端的对比,引人深思。篇章情节清晰、语言朴素、视角独特,人物形象突出而饱满,悲悯之情萦绕始终。山那边的境况深深震撼了林白,他的灵魂在这样的时刻被洗涤、升华并成熟,从而做出了资助失去父亲的两兄弟的决定。作者的目光面对弱势群体,对其生存环境以及各方面的描摹细致入微,人物抓取上具有典范性,既真实可亲又打动人心。结尾既呼应了开篇,又有了更深层次的延伸。一篇具有正能量的作品!推荐共赏!【编辑:紫玉清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508200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紫玉清凉        2015-08-19 22:07:37
  小白的文,看了之后让人思绪起伏。山那边,不是美丽的风景,而是贫穷的人生。问候小白!
紫玉清凉
回复1 楼        文友:林小白        2015-08-19 22:20:25
  谢谢紫玉辛勤劳作,精彩点评(官话了点),不过还是一如既往感谢。
2 楼        文友:紫玉清凉        2015-08-19 22:10:30
  文章有着召唤社会公益的力量。那些生活在贫穷山区的孩子,时时刻刻揪扯着读者的心。比较喜欢文中林白这个人物,别人的艰辛使得他迅速成长成熟。他做出的决定是文本中最温情的一部分,这是一种质的跨越与蜕变。期待小白更多佳作!
紫玉清凉
3 楼        文友:成敏        2015-08-20 17:38:29
  非常喜欢这篇文章,拜读学习了!
回复3 楼        文友:林小白        2015-08-21 11:00:52
  谢谢成敏前来留评,小白不胜感激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