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一场绝望的爱恋(随笔)

编辑推荐 【流年】一场绝望的爱恋(随笔) ——关于《洛丽塔》


作者:比烟花绚烂 进士,6508.46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817发表时间:2015-08-21 09:07:29

1
   放下书,抬头看窗外。西海固的夏天总是匆匆,秋天很快就占据了领地。沙尘的天,黄色的风,呜呜叫声,加上修路,但凡有大车缓缓驶过,整幢楼总要随着重型车摇晃几下,不堪重负地喘口气。萧瑟秋风今又是,再一次翻到结尾,“这就是你和我可以共享的唯一不朽的事物,我的洛丽塔”,长叹一声,忽然很感动。
   书是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的系列,王万译。白色封面,硬皮很厚,中间有道迷乱的黄色竖行花纹,小小的红色可乐瓶里,一碎花一吸管,干净整洁,和传说中的淫秽色情、黄色禁书完全不搭边。
   几日前的贵阳街头,阳光灿烂,暑气蒸腾。一行人蔫头耷拉站着,我更是百无聊赖,躲在广告牌下面阴凉处。大减价大甩卖叫声中,心烦意乱。抬头看硕大的房地产推介词,“把你的家种在公园里”,哑然一笑,这大概是我见过的最富有文学性、最具诱惑力的购房广告词了。
   一低头,居然看见了个书店招牌,小巧玲珑,孤单落寞,箭头直指某商场地下室。和南京先锋书店、西单新华书店一样,实体书店命运大致相同,喧闹繁华处能有如此安静角落,实属不易。
   店不大,人不多,各类书籍排放地整整齐齐。几个中学生模样的孩子挤在动漫科幻类书架前,认真阅读,间或讨论。外国文学书架前,空无一人。我走过去,一眼就看见了这本《洛丽塔》。
   2
   在鲁院时,曾和同学专门去过三联书社。挤过狭窄过道,在邹韬奋书店里呆了半天。那个下午,恰是春天,暖风触摸玻璃窗,又折回攀上树梢越过花瓣,一路摇曳着走了。我们窝在低矮沙发中,翻看三联出版的各种书籍名册。抬头,目光和另一版本《洛丽塔》相遇,紫色封面,三朵罂粟花图案组成圆圈,散发出神秘气息。知它曾如一场地震,引发全球各种争议,有人称它是“衰老的欧洲诱奸年少的美国”的象征,但另一位论者却认为是“年少的美国诱奸衰老的欧洲”的寓言,法国美国一度均列为禁书,人们争争吵吵,几乎可算得上一场战争。但我最终还是抱着另外一套书回去了,为什么?不喜欢封面。紫色白色,代表着两种心态两种判断,一为猎奇,一为文学,眼光就是胸襟,色彩就是观点。
   其实,网上早看过了电影,1962、1987两版本在我国均被译为“一树梨花压海棠”。典自苏东坡笑好友张先80岁时娶18岁小妾:“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颇有东方韵味,清丽、无奈又压抑。不过也一语中的,主题尽显,更能吸引大众眼球。
   恋童癖,第一次听说此词还是关于杰克逊的各种新闻。尽管在天堂的他早就洗净了污蔑,但当时全世界都叫嚣着这个词,自然记忆尤深。本书呢,如果把作者那些错杂反复、陈述解释的语句枝叶剥落,剩下的故事更惊世骇俗——死囚亨伯特的自白,叙述了一个中年男子的恋童故事,和12岁少女的乱伦情欲。
   反常态的故事本就格外叫座,挑战道德禁地使大众哗然。有人说是情欲堕落者的罪恶之书,有人说是涉及生活伦理家毁人亡的故事,也有人将它看做是关于刑事法律的一个情杀案件。当你认真看完之后,会觉得它在“情色”、“低俗”外表下,至少包含了几种值得探讨的信息:一个男人完全投入的、疯狂无望的爱;人们对“女孩”性审美的界定;还有一种,就是作者的娴熟技巧,单靠情绪推动情节的后现代派文体表现方式。
   “洛丽塔,我生命之光,我欲念之火。我的罪恶,我的灵魂。洛丽塔。舌尖向上,分三步,从上颚往下轻轻落在牙齿上。洛,丽,塔。”?小说开头,便是一段大胆直接表白,主人公面临审判时的自我回忆,一个伦理与情欲间游离的故事慢慢展开:年少时,死于疾病的初恋——以此说明他偏爱女童的原因。一次世俗婚姻的解散。戏剧般遇见了小女孩。从此,老男人把对爱情所有的幻想放在她身上。和她母亲结了婚,成为继父。妻子的意外死亡成全了他,情欲之花盛放。带着心爱的小人儿四处流浪,一路上倾其所有,小心翼翼,细心呵护,倍加珍惜。她慢慢地长大,不再顺从依赖,享受勾引的快感,肆意践踏爱情,任性随性,叛逆逆反,然后绝决逃走。他几近疯狂,日复一日,找寻踪迹。几年后,接到求助来信,终于见到了怀孕的她,但她似乎早就忘记了那段感情。“温情忧伤”的男子,面对这场“不对的爱””不会的爱“,悲痛欲绝,杀死了勾引她的男人,自己死于监狱,女孩死于难产。
   3
   纳博科夫笔下的亨伯特,善感、博学、有丰富的联想力,温情、狂热、但近于偏执,“他必须是个艺术家,是个疯子,是个充满羞愧、充满彷徨的人,才能够认出那个令人神魂颠倒的小妖精”。作者用更多的细节,挖掘男主人公对洛丽塔,始终存在着的、一种天然狂热的爱,以及内心的无奈无助、幻灭的痛苦。“我望着她,望了又望。一生一世,全心全意,我最爱的就是她,可以肯定,就象自己必死一样肯定。当日的如花妖女,现在只剩下枯叶还乡,苍白,混沌,臃肿,腹中的骨肉是别人的,但我爱她。她可以褪色,可以枯萎,怎样都可以。但我只望她一眼,万般柔情,涌上心头。”结尾处,这个披了一身悲悯,用情欲、幻想占有洛丽塔身心的男子,所有做法并不猥琐怪诞,反而让人心生体谅。
   同样的题材,张爱玲也写过。不过《心经》里人物是反的,恋父情结。张是特立独行的人,曾说过:“我一向对于年纪大一点的人感到亲切,对于和自己差不多岁数的人稍微有点看不起,对于小孩则是尊重与恐惧,完全敬而远之”,因此在小说中也不落俗套、天马行空、甚至带点偏执狂的女性思维和心态。小说中,父亲不仅仅代表“严厉、父权、家长、尊敬”,许小寒接触到是疼爱她的,亲近的,平等的,甚至是纵容的父亲。父女之间的感情微妙复杂超乎人伦,她对父亲畸形的缱眷柔情,导致视母亲为情敌和排斥对象,逼迫她离开。其父意识到这种畸形性爱的尴尬危机后,不得不用李代桃僵的办法来解决。结尾草草结束,使得整个故事似乎牵强附会,莫名其妙。大约作者只是为了诠释佛教《心经》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道理的吧。
   回到《洛丽塔》上来,小说将人物活动聚焦于一段故意设置的、怪癖式的、远离人间烟火的个人经历,因不可抑制的情欲,因欺骗和背叛,又因爱情本身,更令人深思震撼和悲哀无奈。它似乎想告诉人们,真正的爱情无关年龄,注定为一场劫难和宿命,人与生俱来的原罪。当她拒绝跟他一起走,亨伯特转身离去,老泪纵横,“最后我听到了一群儿童的欢笑声,使我悲哀的,不是我的身边没有洛丽塔,而是在这欢笑声中没有她”,此时,单纯的情欲已经转化为真正的爱情。
   爱情,欲望,占有,背离,它的悲剧性不是因为得到和失去,也不是因为忠诚和背叛:更不因对美的迷乱和逆反,深渊在于——“欲望”。在表面涉及色情中,作者关于“欲望”主题的严肃叙事,成功抵达人类心灵深处,描画着人性的复杂、人与自己与世界相遇时冲突和失败。其中蕴涵的悲剧感,反映了一个严肃作家的良心。因此,与其说《洛丽塔》是一部批判之书,不如说它是一部怜悯之作。
   4
   从“不对的爱”说到“不会去爱”这个问题上来。面对”性感少女”的完美具象,因为神圣无比,亨伯特注定要陷入一种怕失去的恐慌。他耗尽精力金钱,带着她四处逃亡,明知用礼物和金钱已不再能满足和诱惑,只能对其严加监视管制;但又在她的柔情伎俩里溃不成军,节节败退;他不顾一切把她捆绑在身边,却得不到丝毫安心和幸福;在日复一日的焦虑惶恐以致失控暴躁中,他亲手将她逼走,又在剩下的懊恼中度过无数个寻找她的日夜,既空虚又似乎充满希望……?
   一辆破车,一个中年男人,一个叛逆的少女,一段不知终点的旅行,一场充满绝望的爱情。“亨伯特枪杀了他,心如死灰地一路开车,带着当年洛丽塔头上的一个小小发夹,上面沾着血迹。他仿佛又看见她,一身蓝衣,带着纯真灿烂的笑对他挥手。就是这个年仅12岁的年轻女孩,诱惑了他一生。她是他一生的罪,一生的欲,一生的债,一生的终结。”?
   如果你想看,请去翻翻这本书。同时强烈建议去看电影,因为电影平静的回忆,倒叙与旁白,恰恰能把较为混乱的书稿变得清晰有序。当然,文艺电影的特质:开阔之地域,绵延不绝的公路,缓慢忧伤的配乐,也会带给文艺的你,文艺的一切。

共 323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爱,永垂不朽的话题,永说不厌的词语。爱,本是神圣的不可玷污的、本是纯洁无暇不可替代的。爱,本是因为爱而爱,无性别之距无年纪之差的。但是,爱,在俗世之下,真的可以做到为爱而爱?真的能够做到爱得无所顾忌?一个父辈的人爱着一个幼女,这本身就是一个悲剧。爱情悲剧的产生,有时代的背景,有人为的原因,还有其他种种,不管是哪一种,爱,本身没有错,错的,是时间、是世俗。人性与道德,孰是孰非?爱,总是让人欢来让人痛。“这就是你和我可以共享的唯一不朽的事物,我的洛丽塔。”只这一句,让人心生痛感。这篇文章读下来,只能说,在爱的世界里的人,痛,并快乐着。佳作!荐阅!【编辑:舒】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        2015-08-21 09:08:23
  从这篇文章足以可见作者对《洛丽塔》这部译文以及由之改编的电影《一树梨花压海棠》了解得非常透彻。
   问好作者。祝写作愉快!
你所走的每一步,都是自己的万里路。
2 楼        文友:临风听雪        2015-08-21 10:14:28
  《一场绝望的爱恋》作者从邂逅一本书写起,这本书并不是第一次吸引作者的目光,而是不同色调的封面让其钟情,也因此,为本文埋下伏笔,白色与紫色所代表着两个不同概念的介质,喜欢白色,是作者宁愿把这部作品诠释为文学,而不是猎奇。
   我没有看过这本书,但从作者的解析里,让读者读懂了爱情里的自私,或许这个概念可以理解为人的正常反映,但从男主人公的恋童情节里,也让读者看到了一颗纯真之心,虽然电影的名字以《一树莉花压海棠》来讽刺这样一种与现实相背离的行为,但爱无国界之限,年龄之限等古今有之,读后令人深思。
   此文论述观点鲜明,语言生动,文笔老到,从不同角度洞悉了藏于作品之中不被世人理解的情感,读后受益非浅,感谢作者的分享!
雪,本是人间清冷客
3 楼        文友:五月小丫        2015-08-21 11:57:19
  我拜读过作者的散文,今天有幸欣赏了作者的书评。作者分析的如此透彻,读者对这部作品有了一定的认识。
   1 作者在萧杀的秋日读完这本书的,结尾一句“这就是你和我可以共享的唯一不朽的事物,我的洛丽塔”这就话是多么沉重,世上能有什么事可以不朽呢?
   作者在暑气蒸腾的天气买到这本书,作者一眼看到《洛丽塔》
   2作者描写和另一版本的《洛丽塔》相遇,封面的设计散发出神秘的色彩,作者不喜欢而失之交臂。作者看过两个版本的电影“一树梨花压海棠”典自苏东坡的诗句。恋童癖关于杰克逊的各种新闻,作者用恋童癖这个词叙述了故事的梗概,死囚亨伯特的自白,叙述了中年男子恋童的故事,和12岁少女的乱伦情欲。作者分析作品有几种探讨的信息。小说开头的一大段直接的表白,一个伦理与情欲间的游离的故事慢慢展开,叙述这个悲剧。
   3 人物分析。亨伯特善感,博学,有丰富的联想力,狂热但偏执。作者拓展了张爱玲的《心经》恋父情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作者分析悲剧的深渊在于——’“欲望。"
   4 作者总结”从不对的爱“说到”不会去爱“
   江山夜校《如何写书评》讲到,阅读书评可以了解不少中外名著,了解作品的故事构建,人物的塑造和主题的提炼等方面的艺术技巧,可以明白怎样阅读作品,怎样去欣赏作品。
   感谢作者!遥祝秋安!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