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渔舟唱晚 >> 短篇 >> 情感小说 >> 【渔舟】火(小说)

精品 【渔舟】火(小说)


作者:马仲良 秀才,1216.61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537发表时间:2015-08-21 19:59:22


   一
   五月的风,像一双温暖的大手轻轻地抚摸着泛黄的麦子。
   三天的南风吹过,麦子熟了,接下来就是忙碌的收麦子,插秧。
   近年来,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家户户都用上了电饭煲,煤气灶,就连条件差一点的家庭,厨房里一年到头也是只烧煤,不再用秸秆烧火做饭。所以,每到收割庄稼的季节,秸秆还在地里就被农民一把火烧了个精光。地锅饭虽然好吃,有味道,但是也没有一家农户收集秸秆当柴烧。秸秆失去了往年的价值与作用,被一把火烧掉,并不可惜。而燃烧的烟尘给环境带来的严重污染和破坏,令人担忧。据说,到收割的繁忙季节,焚烧秸秆的烟雾直上九霄,让飞机都无法飞行,使高速公路上的汽车不得不减速慢行。
   今年的节气来得早,四月二十的芒种。
   俗话说,五月芒种不收麦,四月芒种收罢麦。刚过罢小满,人们就在为收割麦子做准备。
   田聚村的村民李天宝,绰号李老大,又名“老顽固”,年年都是第一个开镰收割,今年自然也不例外。说起“老顽固”,还有一段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李天宝有两个孩子,一男一女。在他近五十岁的时候,儿子也结了婚。俗话说,够不够,四十六,可是他的老婆不但没有绝经,在儿媳妇怀上孙子那一年,他的老婆,这个五十岁的农村妇女,也意外地怀了孕。亲戚邻居都劝说他,儿女双全,再好不过,不要再要孩子了,人老了,何必再要个负担,让老婆流了吧。他却固执己见,说多子多福,坚持把孩子留下来。
   所以,那一年他的老婆几乎和儿媳妇同时生产,要是按时辰计算,他的儿子比儿媳妇生下的孙子还小几个小时。所以人们都叫他“老顽固”。就是这个老顽固,为了躲避超生罚款又别出心裁,把儿子和孙子安在同一个户口上,名曰儿媳妇的双胞胎。儿媳妇觉得难为情,说什么也不愿意。可是为了不缴那数量不菲的罚款,儿媳妇终于妥协,同意这么办。于是他的儿子和孙子成了一对“孪生兄弟”,比女儿家外孙子还小呢。
   李老大这个六十岁出头的农民,一大早就来到他的责任田里。他随手捞过一穗麦子,抠出几粒,用食指和大拇指轻轻地揉捏了一阵,然后放在掌心里。这些八层熟的麦粒鼓胀得像喝饱血的虱子一样,在朝霞的映照下,闪耀着成熟的光芒。他想,八层熟,十层收,该收割了,不能再等了,等到了九层、十层熟,掉籽的,断杆的,不知要丢多少呢。
   李老大顺着田埂查看了好几家麦田,麦子大都熟了八层。他想,不管别人家收不收麦子,就在这两、三天里,我是要收的。收过麦子,一把火把秸秆给点上,再想方设法倒腾一田水把秧给插上。他边想边往村庄走,打算回家就去找柳志国,他家刚买了台收割机,央求他把收割机开到麦田里,把自家的麦子给割掉。在经过一条小河旁时,李老大看到河底有浅浅的水在缓缓流动。他一看就知道这是大渠在放水插秧。趁着现在麦田腾出来得少,用水不紧张,轻飘飘地就能够放一田水。等到大面积的麦子收罢,用水量大,想弄一田水就不是件容易的事了。他决定,今天一定要把麦子收割完,今天天气晴朗,风和日丽,收过的秸秆一顿饭的功夫就可以晒干,午后一把火把麦秆烧尽,然后就可以犁田,放水,插秧。想着想着,他加快了回家的脚步。
   李老大刚一进村庄,就看见在村东头聚集了许多人,村长手里拿着一张红色的宣传单,在给群众讲解什么。不用听,李天宝就知道这一定是宣传禁烧秸秆,年年如此,年年屡禁不止。李老大看到柳志国也在场,就径直来到柳志国的面前,说上午就想收麦子,问他收割机准备好没有。柳志国一边听着村长的宣传,一边对李天宝说:“收割机不是好好的嘛,拉过来就可以用。别说是上午收,你就是现在割,开到地里就可以突突地干。”
   “好,一言为定,吃过饭就把收割机开过去。先收北坡那块,收完再去西坡。我家的地你不都知道吗?不用我领着你去认地了吧。”
   听到李老大当真要收麦子,柳志国却犯了愁。可是刚才答应人家的话如板上钉钉子,怎好反悔呢?
   于是,他略显无奈地看着李天宝说:“你如果真的要收,就先把北坡那块给割掉吧,西坡那块等有人收时再趁着一同收。现在都还没有收,光割你一家的从北坡跑到西坡,尽在路上干耗油。先收一块,你可以趁空挑一挑麦草,犁犁地……”
   “嗯,还要挑麦草?我要麦草干啥?又不当柴烧。我还是一把火送它上西天。”李天宝边说边从兜里掏出两棵烟,给柳志国一支,自己点燃一支。
   村长讲了一阵子,看到李天宝在场,就举着一张宣传单,大步向李老大走来,边走边喊:“我在人群里扫视了好久,都没有找到你,原来你们俩在这里开小会啊。”说着说着,村长就来到了李天宝的面前。
   村长把一张宣传单递给李老大,继续说道:“刚才乡里的禁烧秸秆义务巡防队的宣传车过去了。今年与往年不同,今年特别强调,严禁焚烧。要是不听劝告点着了火,按《环境保护法》有关条款处罚。造成破坏的,责任自负,该罚款的罚款,该拘留的拘留。咱们村每年每季大都是你点第一把火,这第一把火一烧过,大家都跟着点了起来。今年无论如何你可不能再点第一把火了。你再烧,这不光是往我的脸上抹黑,这是违法,是犯罪。依我说,今年咱就按照上面说的,把麦秆挑上地,不点火。你如果忙不过来,乡里专门有挑麦草的小组,让他们帮帮忙。”
  
   二
   村长苦口婆心地讲了这么多,李老大连一句都没有听进心里去,他依然坚持自己的意见,收割后一把火把麦草给点燃。
   不过,当着村长和这么多老乡的面,他却没有把心里话讲出来,反倒很顺从地说:“那是,那是,咱怎么会点呢?烧麦秆污染大气,这个我知道。再说了,天气这么好,风又这么大,万一火头拦着了人家没收的麦子,我可赔不起。村长,请放心,今年我不第一个点火了。”
   得到了李老大的保证,村长的担心略微减少了一点点。不过他还是不放心,万一李老大收割完麦子,懒得挑麦秆,趁着黑夜一把火给烧掉了怎么办?到那时罚他的钱不说,就连自己也要承担监管不严的责任。说不定乡长公事公办,撤了他村长的职。
   村长带着宣传单继续到下一站宣传秸秆禁烧活动。村长一走,李老大又缠着柳志国说:“好爷们,今天你怎么着也得给我的麦子收完。你不是嫌路途远,耗油吗?我给你加一点油钱。收完了麦子我好点火,好犁地,好弄水栽秧。”
   听到李老大又要点火,柳学志赶紧凑过来说:“刚才你不是当着村长的面说不点火了吗?怎么这么快就变卦了。你北坡的那一块和我的紧挨着,咱先说啊,你点火可不要烧着了我的那一块。我种了几十亩,就数北坡那块出苗稠,长得旺,有打头。咱丑话说在前面,你如果给燃着了,你可得赔。那一块少说也能值五千块。”
   柳学志的话并没有引起李老大的注意,反而让他心生厌倦。他心想,我烧我的麦草,与你何干?你年年不也是把秸秆点火烧掉了吗?他瞪了柳学志一眼,然后撇嘴一笑,什么话也没有说。
   李天宝继续和柳志国商量,让他给自己收麦子。到最后李天宝有点生气地说:“咱们都是同一个村的邻居,你不给我收,我去找谁来收啊?咱庄不就你一家买个收割机吗?你说了算,你说给谁收就给谁收。看来这收割机还是得买啊,明年就是摔锅卖铁、贷款卖孩子也得买一台,省得这样弯腰给人家说好话,人家还不买咱的账。”
   李天宝一生气,倒让柳志国感到有点惭愧。他追上李老大说:“刚才我是和你开玩笑的,咋会不给你收啊。我掏几万块买个收割机,就是为了方便一个村的老少爷们。吃过饭就去北坡,你回家把车子袋子准备好。”柳志国买一台收割机,就是想在收割的大忙季节里,给人家收庄稼挣点钱。他担心李天宝一生气,到街上找几台外地的收割机,三下五除二把麦子给收完,那样他一分钱都挣不到。
   李天宝真的要收割小麦了,这让柳学志更多了一份担心。
   他知道李天宝是个老顽固,根本不给自己的话作主,他说不点火,没有百分之一的可信度,万一李天宝真的点火引燃了自己的那几亩麦子,都是一个村的老邻居,怎么好叫他赔呢?就是赔,又能赔多少呢?和他紧挨着的那块地,可是自己这些年来种得最好的庄稼。他不相信李老大的许诺,就追着问:“你真的今天上午就去北坡收麦子啊?你收了,我怎么办呢?我的那块麦子还不熟,想等几天再收。多长一天就能多收一袋麦子。从去年种上到现在,盼的就是能有个好收成,麦子还不成熟就割了,怪可惜的。你收,我不收。你收割后千万不要点火,要么我帮你挑草,要么你再等两天,等我的那块收割后你再点火。”李老大等着回家吃饭,准备东西收麦子,对于柳学志的话他连听的耐心都没有。他一边急急地往家里走,一边答应着:“好,好,我知道。你这个人啊,怎么不相信我呢?我等着收麦子,哪有闲功夫点火啊。”
   等李天宝吃过早饭把车子袋子准备好,柳志国也把收割机开了出来。他一边给收割机加油,一边催着李天宝先到地头等着,一会儿收割机就过去。这时,乡里秸秆禁烧义务巡防队的宣传车过来了,从车上下来了几个人,问他:“准备开镰了吗?今年不比往年,管得严,可不要让群众点火烧麦秆了。”
   柳志国收拾好油桶油枪说:“还没正式开始收割。李天宝等着放水栽秧,叫给他北坡的麦子收掉。”说着话,柳志国就发动了车子,然后开向北坡的麦田。
   收割机走了,义务巡防队的成员在路边休息。不一会儿,乡里的刘书记来了,他来一是查看今年的小麦长势怎样,二是向群众宣传禁烧秸秆。看到今年的小麦长势这么好,刘书记心里感到很高兴。这几年,因为天气多变,风不调雨不顺,年年歉收,有的农民想把土地撂了出去打工。去年种麦子时,刘书记整天都在走村串户,动员劝说群众抓紧农时,抢种小麦。看到自己的辛苦有了成效,他心里自然很高兴。
   刘书记问巡防队长,宣传工作做得怎样。队长说:“传单都发到群众手里了。村里的干部也很配合,答应今年绝不点火烧麦秆。各村也组织了禁烧小组,做到昼夜二十四小时全天候监控,决不让有一处火点。说都是这样说啊,不知道到底有没有敢第一个吃螃蟹的。”
   听了队长的汇报,刘书记很满意。但他又强调:“禁烧秸秆是我们近期的中心工作,我们要把主要精力投入到这项工作上来。关于禁烧秸秆,不能一个禁字了事,要多替老百姓想想。对于那些缺少劳力的家庭,要组织人员帮扶他们,帮助他们收割,帮他们清理麦秆。大多数老百姓还是通情达理的,知道焚烧麦秆污染的严重性。只要我们的工作做到家,老百姓是会愿意配合的。对于思想落后的群众,万一他们点着了火,首先要扑灭火源,要对他们进行批评教育,必要时还要进行经济处罚。违犯了法的,要依法处理。总之,要排除一切困难,想法设法把禁烧工作做扎实,做出成效。不能像往年那样,禁烧小组一离开,到处是火点,乌烟瘴气,工作虽然没少做,但是没有一点效果。今年要打一场禁烧秸秆的人民战争。”
   刘书记的话,让大家感到今年的禁烧工作责任重大,工作的压力很大。
  
   三
   收割机下到了李天宝的麦田。柳志国熟练地操纵着机器,前进,倒退,拐弯……一块五亩大的麦田只一顿饭的功夫就被收割得干干净净,这在以往一家人齐上阵也得三天才能收完,看来机械化真的不得了。
   李天宝在地头扎袋口,袋子都装得满满的。看着丰收的麦子,李天宝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被收割机吐出来的麦草均匀地摊在麦田里,在阳光下闪耀着淡黄的金光。柳志国拍了拍袋子,羡慕地说:“这块地真没少打啊!麦子稠,麦秆壮实,机器油门小了一点就干不动,全得用大油门轰。”听得李天宝的心里更甜了。
   柳志国坐在扎好袋口的麦子上,问:“还咋干啊?上午就这些活吧。”
   “瞧你说的,咋着也得凑合一上午。我把袋子扎好就去西坡,收完麦子还不晌午,等收完再往家里拉。中午,那些不让点火的义务者回家吃饭时,把麦草点着。我就不相信他们能不分白天黑夜地蹲在地头,趁着他们屙屎尿尿的空也要把草烧完。这一大片地一叉子一叉子地挑,那多费事啊,还等着栽秧呢。别听他们的,年年说不让点火,哪一年不是烧光的啊。这些熊麦秆没有一点儿吊用,不烧了真对不起它。”
   一直都在收割机上坐着的柳志国这时感到有点内急,他解开裤子掏出来,一边对着刚收过的麦田撒尿一边说:“我说李老大啊,你可不能吊儿连,这火你咋着也不能点。挨训是小事,罚款是小事,就是给你弄去坐几天还是小事。这些地一块连一块,连成一大片,万一给燃着了,比火烧连营还厉害。要想烧等这一片地收完了再点,趁着风大,从上风头点火,一根烟的功夫就烧完了。何必去冒这个险呢?”
   正在把扎好袋口的麦子往车上搬的李天宝听了柳志国的话说:“瞧你是啥样人哟,捏着那喊李老大,这不是骂我吗?不要紧,我点火注意点儿,先把地边的几趟草挑到里面去,从下风头点,往上面烧,火势小,引不着麦田。”李天宝显得很自信。

共 6426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麦黄时节,老顽固李天宝一意孤行,不听从上级政府严禁私烧麦秸的规定,在割完麦子以后,点火烧麦秸,不料却引火烧身,被人送进医院,自食苦果。放眼当下,相当多的农村就是因为环保意识薄弱,监管不力,导致河流污染,垃圾遍地。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环境问题愈发严重,亟待有关专家介入整顿,更需要从我们自身做起。在小说结构上,作者着眼于此,把笔墨放在割麦场上,将日常熟悉的事件作为故事的切入点,突出了典型人物和典型环境,在相当程度上同情弱势群体,切实反映了当下农民真实的生存环境,语言朴素,立意深远,推荐阅读。【编辑:柳约】【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50822003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柳约        2015-08-21 20:02:30
  呵呵,小说题为火,倒真希望这一把火不要烧起来才好。。
   欢迎新朋友赐稿渔舟。
一笑寂寥空万古,三分明月照大江。
2 楼        文友:柳约        2015-08-21 20:07:09
  在人物形象上如能刻画的细致一些,文章会更加饱满。
一笑寂寥空万古,三分明月照大江。
3 楼        文友:马仲良        2015-08-21 20:41:33
  谢谢编辑的点评!
真善美是永恒的追求
4 楼        文友:回味        2015-08-21 21:32:51
  欢迎马兄加入渔舟,与我们一起同舟共济!
回味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