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渔舟唱晚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渔舟】石磨坊(散文)

精品 【渔舟】石磨坊(散文)


作者:烟月吟秋 秀才,1099.9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754发表时间:2015-09-04 17:52:10

【渔舟】石磨坊(散文)
   南坡,有几十棵槐树,凸凹不平的树皮,呈现出了一种粗糙而苍老。应该有一把年纪了,否则,这些树怎么会有如此多的皱纹。宛若井口那么粗壮,而且,高大伟岸,把山坡罩住了大半。从四面八方赶来的鸟儿都聚居在这里。山脚下,有一口大约百年的窑洞。
   窑洞的墙壁上挂满了厚厚的蜘蛛网,在常年累月在时光里,形成的灰黑色尘土拧成的一条条线绳似的絮子,顺着窑洞的顶角上笔直的垂下来。有几只燕子垒起的窝,突兀在眼前。
   阵旧的几件农具,耧,犁铧,木桶。还有很早使用过的一辆牛车,是用木头制作而成的。堆积在一起,像沧桑的耄耋老人,那般安闲,静静地躺在那里。
   这口窑洞,于是成了村子里公用的磨坊了。
   千家万户,男女老少。逢年过节,磨坊里挤满了村子前来磨面的妇女儿童。
   有的用肩膀扛着,有的用担子挑着,用木车推着,用毛驴驮着。三五成群赶来的人们,在山脚下的一块打谷上排起了队伍。
   石磨坊是村子里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磨面工具。由于窑洞的面积大,宽敞。里面安置了两个磨子,一个磨面,一个磨豆腐,家禽,牲口的饲料。一个石磨子,几乎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在春夏秋冬里旋转着。看着磨碎的五谷杂粮,和那一袋袋白如雪花的面粉。人们的脸上露出了兴奋的表情。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村子里没有通上电,先进的机械化磨面机还没有问世。石磨坊从此承担起了人民的重要生活需求。
   凡是从地里打下来的粮食,小麦,高粱,玉米,荞麦,黄豆。都要经过这个石磨子去加工。为了让村子的人们用的得心应手,必须要有一个好的石磨子。
   那时候,人们力求将石磨子打造的结实,坚固,耐用。从外地选用上好的石料打造。选用好石料,请来石匠,经过精工细凿,将磨盘雕刻,打磨,才能做成。石磨子分为上下两个盘。上为阳盘,下为阴盘,大型的直径约一米左右。上下石盘的重量不同,上面重,下面轻。为了在重量的压力之下,磨面快些,像这样较大的石磨子一般用牲口拉,人推起来较费劲。小型的一般直径在六十与八十公分左右。这种相对来说重量较轻,适合妇女儿童,老人使用。
   石磨子看起来死般,笨重,原始。但用起来不是人们看到的那种情形,其实又灵活又省事。一个耐用,好用的石磨子主要在选择石材上。石头坚硬,有韧性的,经久不衰的石材,粮食也容易研碎,三遍过后,基本就将粮食干脆利落的研制成了很细碎的面粉。若石材不好,最少五到十遍才能磨出精细的面粉。
   除了上称的石材之外,其次是石匠的工艺技术了,这个主要表现在上下两个石盘的槽牙上。槽牙就是在石盘上用刀具雕刻出的花纹,上下之间,纹与纹的咬合,都得经过细密的计算,罗列。校对好纹路,才能在很短暂的时间里磨出高质量的工作效率。
   在村子里流传着一首谚语:出门靠车子,进门靠盘子。种地靠黄牛,吃饭靠磨子。说的是老百姓过日子的一些实际问题。都在通俗的语言里体现的淋漓尽致,入木三分。从中窥见,石磨子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不可小视的必然性。
   每年的麦收过后,农历的五六月里。乡村一片绿树成荫,蜂飞蝶舞,鸟语花香。新下来的麦子在谷场上碾完,晒干。人们就迫不及待的扛一袋麦子去磨坊里,推磨子,磨面粉。
   新鲜的麦子,做的面粉,比起存放久了的麦子是有差别的,没有劲道感。出于粮食的紧缺原因,往往来年的粮食总是接不上去年的茬。导致了人们急于求成,存放一至两年的麦子磨出的面粉才是最适合口感的。
   那些年,记得人们为了抢占磨子,日日夜夜里都有人在争抢着。在农村里,人们除了下地耕种之外,闲暇之余就是挤在磨坊里。
   整天围着一台石磨子转来转去,转的人们头昏眼花,天旋地转。转着山,转着水,转着生命中的石磨子。有爹娘,有儿女,有日子里不可缺少的石磨子。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从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几代人,像几座大山。千山万水,岁月江河。悠悠无声的光阴里,听着石磨子的旋转声。几辈人的青春与爱情,像那一圈一圈转动的磨子,在不经意间渐渐远去,老去。
   为了抢到位置,常常看见人们在晚上工作。有的点着煤油灯,提着马灯,点着火把,整个磨坊里灯火通明,石盘在嗡嗡作响。
   谷场外的树木上停着几只猫头鹰,在一声一声的叫着,回荡在野外的山沟里。
   稀稀落落的星星,眨着困倦的眼睛,似乎要睡着了。可是在磨坊里的人们,正精神百倍,推的推,拉的拉。热闹非凡,充满了一种向上的希望。
   最为繁忙的莫过于是过大年。一个腊月里,从月初到除夕之夜。磨坊里是一年最忙碌的时候。男婚女嫁,都会把良辰吉日选在腊月。加上过年,人们几手忙得没有一丁点时间。
   磨坊,油坊,染坊,都在一片热火朝天之中。村庄仿佛沉浸在红红火火,喜庆祥和的氛围里。小孩子们兴高采烈,小姑娘们打扮的花枝招展,喜笑颜开。奔跑在山坡上,草垛间,树林里。
   南坡的山脚下,春节一到,村子里的孩子们,常常会聚集在这里,在谷场上玩起了捉迷藏,打沙包,踢毽子,滚铁环。无忧无虑,天真烂漫。
   南坡变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傍晚时分,坐在高高的坡头,看着夕阳西下,在山的那头,落日将天地涂脂抹粉,像一层厚厚的绯红色颜料,顺着山顶一泻千里。又仿佛燃烧的火焰将整个大山吞噬在火海里。
   迎着落日,隐隐约约的天地间渐渐的朦胧起来。树木,沟壑,山脉,都是腥红色的。我们在这里住惯了,活得还很自在,很畅快。就像看着落日,或守在山坡上,守在树木下。我们对这里的牵挂与留恋,都是来自绚烂的童年。把大半个时光都付诸给了南坡下的石磨坊。从老人到小孩,我们一直觉得这里很美,很有诗情画意。
   一个石磨坊,在岁月的枯荣里沉浸着。不知过了多少年,多少月,多少日子,多少分分秒秒之后,在一个秋高云淡的季节里。曾经陪伴村庄里度过难关的石磨子,消失的无影无踪。那口窑洞已残垣断壁,湮没在荒凉的光阴里。不见昔日的那些印记,人们早已将这些过去的阵旧往事,隔断在风中。
   随着时代的变化,物质文明的进步。石磨子也被人们慢慢的忘记了,像一朵朵溅起的浪花,沉睡在历史的长河中。
   岁月虽然远去,但村庄的一切依然如故。只是在多年以后,那些长大的孩子们,远离村庄,天南海北,奔赴在祖国的各地。只有在时光深处,父辈们老的不能像当年那样英勇,健硕。有的离开了曾经养育他们的村庄。
   南坡的土墙上,爬满了野草,在寒风里瑟缩着。只见在太阳底下,蹲着几个老汉,抽着旱烟。村庄的天空里是泥土的味道,是风吹过草木残存的清香。石磨子,是村庄里一块补丁,却一直补在我们的生活里,补在我们年少无知的时光里,无法拔掉,无法剔除。

共 263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光阴流转,磨坊依旧。从笔墨纸砚到磨坊、油坊、染坊,这是一段难以磨灭的回忆。一块石磨的生成,必选用上好石料,请来石匠,经过精工细凿,雕刻打磨,这无疑是颇费功夫的。是啊,时代在发展,随着时间变化,物质文明的提升,而手工操纵的石磨也被人们慢慢所忘记了,像一朵朵溅起的浪花,沉睡在历史的长河中。本文作者以手中灵动的笔,转动起人生的磨盘,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在人生的历程里一遍遍研磨,一遍遍挤压,一遍遍筛选,字里行间寄予了浓浓乡情,引人遐想,推荐阅读。【编辑:柳约】【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50906001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柳约        2015-09-04 17:55:37
  通过吟秋的诗性表达,让我体会到了散文这种文体所独有的美感,欣赏佳作。
一笑寂寥空万古,三分明月照大江。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