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新雀之巢 >> 短篇 >> 江山散文 >> 【雀巢征文】太爷爷的二、三事 (散文)

编辑推荐 【雀巢征文】太爷爷的二、三事 (散文)


作者:曹中华 布衣,257.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676发表时间:2015-09-05 10:38:05
摘要: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到来之际,我专程驱车20公里路程回家,来到河南范县王楼镇皇姑庙村,与父亲交谈,父亲为我介绍了村上的几位年纪大的老者,他们也为我讲述了我太爷爷的一些事……

我的太爷爷有一个相对富裕生活的童年,因为我太爷爷的爷爷在河南省濮县当过师爷(相当于今天的县委秘书),正因为他的爷爷当过师爷,才挣了一些家产,有土地40亩,所以家境不错。
   他的一生勤劳,粪箕子没有离开过屁股。农忙时,除干完自己家的农活外,太爷爷还去给富人家打工。说起打工,我们家现在还有一个石磙,父亲告我说,那是我太爷爷打工挣来的。因为太爷爷给西李庄村的一家姓李的富人家打工,干了一季农活,那富人家没给太爷爷工钱,就把自己打油用的石磙,抵给了太爷爷算是工钱了,从那以后,我们家就有了这让村里人羡幕的石磙。
   据村里老者介绍,那时候,村里有石磙的人家并不多,主要是运输不发达,买个石磙就要进一次山。在农闲季节,赶着牲畜到山里,从山里买了石磙,再赶着牲畜拉回来,拉这一个石磙,来回至少也要半月二十天的。不像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用汽车一趟就运来一车石磙,其实,一个石磙也不值多少钱。
   农闲季节,太爷就推着一个小红车,带着红薯和烤炉,到濮县城里卖烤红薯。找个空地儿,对来往的行人开始吆喝叫卖:“红薯,热红薯;红薯,热红薯。”
   除卖红薯外,有时候,太爷爷也卖盆。太爷爷去清丰县西边的韩村去批发盆,然后回来卖,一年四季,寒来暑往,从来都是丢下扫帚拿耙子,手上从不失闲,忙里忙外。
   因为我家住在黄河的岸边,有时候黄河泛滥,太爷爷也和太奶奶一起逃到黄河的南岸边,我们这里俗话说是去河东逃荒。太爷爷在那里给富人家打工,太奶奶给富人家做饭。一次,太奶奶给富人家和面,因为那富人家的和面盆的边沿是打破了的,不小心,太奶奶的小拇指被那盆沿划破了,把太奶奶的小拇指划残了。小时候,太奶奶看着她的小拇指,时常还给我们兄妹讲述过他们年轻时逃荒的事。
   经过太爷爷的勤劳和省吃俭用,没几年,太爷爷家的土地又增加了半倍,还养了两头耕牛,并购置了一辆大车,一盘石磨。家中三间堂屋,两间东屋,两间西屋。在我家门口南北路的东边还有一间草房,草房里有一盘石磨,一家人吃面就全指望那盘石磨。村上的人都认为太爷爷很能干,很争气,继承并振兴了家业,每每听到大家的夸赞,太爷爷也舒展了笑脸。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村里发生的一件事儿,对太爷爷的触动很大。
   爷爷8岁那年,一天,有几个外乡人到我们村里买红薯,买卖成交后,买红薯的让卖红薯的人家添一些小红薯,因为卖红薯的人家家里养着猪,也想把小红薯喂猪,卖了一些红薯,就没有再给买红薯的人一些添头白送小红薯。就这么一件小事,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没几天,买红薯的就把那家卖红薯的儿子给绑票了,并要600块现大洋,那家人没有办法,除了东借西凑外,一时还是拿不出那么多大洋,只好卖了自己家的地,赎回了自己的儿子。同时被绑票的还有村上其他两户较富裕的人家的儿子,三个孩子都是家里的“独子”,他们只好满足了绑匪狮子大开口的要求,太爷爷也热心帮助了村上那家卖红薯的村邻。同时,太爷爷教育幼小的爷爷要除恶扬善,从小立志惩治坏人。
   当我的爷爷13岁时,1937年,日本侵略中国,打响了第一枪。1938年,我的太爷爷和爷爷在家乡就看到从北方溃败下来的国民党部队,部队中混杂着他们的眷属,坐在木轮大车上,在黄河金堤上缓缓颠簸行进。在黄河滩上,太爷爷和爷爷他们看到一个农民用铡刀将一个日本侵略者劈死,因为那日本兵强奸了农民的妻子。日本侵略者还一把火将那村庄烧成灰烬。这些是我太爷爷和爷爷,最初在家乡看到的血与火的残酷战争场面。随后,这种战争的场面几乎被那个同时代的人都经历了。
   我的太爷爷,与濮县城濮城东街有一张姓人家结为干亲戚的故事,至今在村里流传。说的是濮县城濮城东街有一张姓人家,为逃避日本作乱,在家族长的带领下,一家20余人逃荒来到我们的村上,被我家太爷爷背跨粪箕子捡粪碰见,便把那张姓一家20余人领到家里,管吃住一周之久,没有让张家吃随身带着吃的米、面。事后,那张姓老者感到蒙情不过,见我家太爷爷比他大几岁,也是忠厚老实人家,逢年过节便带着礼物到我太爷爷家来,我太爷爷因经常到濮县县城去卖“热红薯”,也想在县城里有个落脚的地方,他也时常到张家去。
   就这样,你去我来,两家关系不错,成为好兄弟。张姓老者膝下只有一个女儿,我家太爷爷有三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张姓的女儿和我家太爷爷的三女儿同岁,两个老人家便让他们结为干姐妹,自此两家成为干亲戚,只是没有“改口”,张家的女儿就是我的“干姑奶奶”。村里年纪大的老人都知道我太爷爷和濮县城结干亲戚的故事,因为这干亲戚走了几十年……
   太爷爷的一生最大的贡献是70多年前,他让儿子参军,爷爷参加了革命,并且,在爷爷革命期间,太爷爷还赶着大车支援前线去山东吉山给刘邓大军送粮食的故事。并不是太爷爷一生购置了多少土地。
   如果70多年前没有日本进中国,太爷爷也会有着幸福的中年,一家人也会过着“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自给自足桃花源式的生活。但是战乱打乱了农民平静的生活。
   1931年9月,日本关东军自己拆毁南满铁路柳条沟路轨,反诬赖是中国的东北军破坏的,并以此为借口于18日悍然向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及沈阳城进攻。东北军要求抵抗,而国民党当局却采取“绝对不抵抗”的政策。蒋介石命令东北军“即使日军勒令缴械,占入营房,均可听其自便”。
   随后日军便占领了沈阳,而东北军几十万部队,一枪不发,撤离山海关以内,不到四个月,日军占领了东北全境,13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3000万人民,惨遭日军铁蹄的蹂躏。“九·一八”事变后,日军的侵略气焰更加嚣张。1932年1月28日,又发动了对上海的进攻,5月5日,国民党政府和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淞沪停战协定》。这一切的一切激怒了全国的爱国志士,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中共中央在1931年9月18日日军侵占东北三省后,立即作出了《关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满洲事变的决议》,号召各级党组治积极领导和组织全国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9月22日中共中央又作出决议,号召全国人民武装起来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于是抗日救亡运动在全国蓬勃地开展了起来。
   在我们的家乡除了1938年的“濮县惨案”外,日军1942年9月27日和1943年10月12日对范县也进行了两次大“扫荡”。《范县志》上说的“九·二七”、“十·一二”扫荡,就是指的这两次。据统计:日军对范县的两次大扫荡及8年中几次小股的骚扰,共杀死范县男女同胞5428人,打伤炸死15108人。被奸杀的妇女711人,其中被奸至死者537人。被拉走1000多人,被抢走粮食17亿斤以上。被烧房屋53740间。抢、杀牲畜百万头以上,抢鸡10190200只,被毁农具及大小车辆近万件(辆),砍伐树木五百万棵。
   我的爷爷曹洪江,是曹家的独生子,当战火燃烧到家乡时,是我的太爷爷毅然积极支持年仅16岁的儿子参加皇姑庙村模范班。当时爷爷任班长。村上的人对太爷爷的这一举动不理解,就这一个独子,怎么能让他参军呢?万一有个三长两短,怎么办?我太爷爷说:“没有国家的安定,怎会有小家的安定。”爷爷是1944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他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于1945年参加了八路军,曾任冀鲁豫军区、第二军分区侦察班班长、排长等职。于1947年底调团任侦察排排长。
   据和爷爷同时参加革命的最亲密的战友、曾任冀鲁豫军区、第二军分区司令部的作战参谋巩树祥(原昆明军区参谋长,离休后在北京第一干休所,现病故)同志1988年撰文回忆“曹洪江烈士在他的7年多革命生涯中,英勇战斗,多次完成党交给的重要侦察任务。于1948年1月14日在山东菏泽小刘集战斗中壮烈牺牲。年仅23岁,他曾立冀鲁豫军区、第二军分区一等功一次,并给他银质奖章一枚。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并有记载。曹洪江烈士没有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真不愧为中国共产党员。”
   这和太爷爷的支持是分不开的。父亲曾告诉过我:“爷爷在参军期间只回过三次家。”爷爷牺牲之后,撇下老小一家人。他是曹家的独子,他的牺牲给我家带来巨大的悲痛,这种创痛一直萦绕在我太爷爷的心中直至去世。。
   父亲告诉我说:太爷爷生活在那个时代,做了他自己应该做的事,是每个有觉悟的中国人都应该做的。
   太爷爷,他是有点精神的人,当时像他一样的人有很多,事情过去这么多年,我们还是不能忘记。
   我们今天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就是让我们记住他们,记住他们那时候的抗战精神!
  

共 350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以平淡质朴的文字,勾勒了他的太爷爷的形像:"他的一生勤劳,粪箕子没有离开过屁股。"就是这样一个人"推着一个小红车,带着红薯和烤炉,到濮县城里卖烤红薯......除卖红薯外,有时候,太爷爷也卖盆。"这是一个典型的后农耕时代的中国农民形像,他的个人命运和那个时代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它也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那个战乱年代的最后一曲挽歌。文中的太爷爷、爷爷、父亲三代人的命运,代表了那个年代中国所有农民的共同命运,作者以包含着乡土、乡愁和乡恋情结,以及一种悲天悯人的精神格调和情怀怀念了他的先辈,文中宏扬了那个年代的抗战精神,体现了叙事性追求倾向,推荐阅读。编辑:老树老树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老树老树        2015-09-05 10:54:36
  很好的素材。如果再重新整合一下,重点突岀三,二件事,效果会更好。谢谢你的执着和支持。
男人的力量原夲就不是来自肉体,而是他的精神和思想的外化与延伸而已。
2 楼        文友:闲妹        2015-09-05 11:16:31
  抗战精神已溶入了生活在各个阶层的民众心中,全民族的大团结是取得抗战胜利的基础,作者此文正进一步说明了这一点。
欢迎来到室雅兰香社团,共筑辉煌。
3 楼        文友:小泥儿        2015-09-05 11:56:54
  太爷爷是个了不起的老人,一个农民能有如此爱国情怀:“没有国哪有家”送自己的独子上前线打日本,爷爷并没有辜负家乡父老和太爷爷的期望,多杀鬼子,屡立战功,最后牺牲在战场!太爷爷失去了独生的儿子,但是他老人家看到了日本鬼子被彻底打败了!这是70年前我们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共同命运!我们会永远记住太爷爷的爱国之情,深明大义!我们会永远记住向爷爷一样的无数革命先烈,他们的英灵永垂不朽,他们的抗战精神千古永存!
做一张有字的纸,努力让上边的字有价值,因为纸寿千年。
4 楼        文友:邵魁先生        2015-09-05 17:07:13
  文章用朴实的语言记叙了太爷爷在革命战争年代为民族解放做出的贡献。太爷爷是一个勤劳善良的普普通通的农民。他用自己的勤劳把家过得殷殷实实。他在别人有难时,倾力相助。太爷爷是一个识大局的有觉悟的普普通通的农民。在战火蜂起时,他毅然送独子参军。因为他知道“没有国家的安定,怎会有小家的安定。”在战斗中,太爷爷的独子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还赶着家里的大车去山东吉山给刘邓大军送粮食,支援前线革命。太爷爷是一个值得敬重的老人!
5 楼        文友:独上月楼        2015-09-05 23:59:13
  “没有国家的安定,怎会有小家的安定?”——当年,多少走上前线的仁人志士就是凭借着这种朴实的思想走上抗日前线的。国与家从来就是不可分的。有国才有家。这种朴实的爱国主义情操,在和平时期依然是鼓舞人民建设好祖国的精神动力。
“小鸟虽小,可它玩的却是整个天空。”——致江山新雀之巢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