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情感小说 >> 情系山阴路

精品 情系山阴路


作者:陈其祥 举人,3011.23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808发表时间:2015-09-05 20:21:44
摘要:小说叙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


  
   今天,各大报纸的头版都刊登了一条重要消息:我国科学家运用DNA拼接技术,研制成功一种抗癌新药An-13。以前的种种抗癌药品和抗癌治疗,都是以杀灭癌细胞为目的,但在杀灭癌细胞的过程中,也往往会杀死大量的正常细胞,这会给患者带来不少痛苦。况且,人的体内还有着许多处于休眠状态的癌细胞,这里的癌细胞杀灭了,其他地方处于休眠状态的癌细胞仍有可能被激活,重新患上癌病。因此,截至目前为止,癌病仍然是严重威胁人类,剥夺人类生命的一大威胁。An-13却不同。An-13是一种生物遗传类的新药,它的类病毒大分子能侵入癌细胞,取代其遗传机制,发出新的指令,指令癌细胞改向正常的方向发展。因此,这种抗癌新药能预防和根治一切癌病,使人类走上再也没有癌病威胁的新时代。
   读了这篇报道,我欣喜万分,禁不住想为我国的科学工作者拍手称好。但接着又浮想联翩,眼前浮现出许多往昔的旧事,尤其是五十年前那一件深深地刻印在我心里,一直无法遗忘的往事。
  
   二
  
   那还是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我大学毕业走上社会不久的事情。
   那一年春天,我所在的话剧团决定将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搬上话剧舞台,给我半个月的创作假,要我去越剧梁祝故事的发生地走一趟,收集一些资料,把剧本的初稿写出来。于是我便乘车赶到梁祝的故乡上虞,准备沿着他们赴杭城求学的路线走一趟。
   那一天上午,我在白马湖畔款步而行。但见白马湖三面环山,重岫叠嶂,碧水映天。湖中远山,湖畔田园,美景如画。
   我正自走着,忽然传来一阵朗诵诗歌的声音:
   初程少驻十里亭,
   满目芳菲都是春。
   湖水清碧飘渔舟,
   山色空蒙隐寺僧。
   我停步一看,路旁有一长亭,那吟诗之声正是从长亭里传出来的。我不觉驻足停步,仔细倾听起来。
   夜梦白马入湖去,
   日观蝴蝶采花来。
   阿娇初妆展翅舞,
   莫教垂泪徒自悲。
   “好诗!”我不觉拍手喝了一声彩。
   走进长亭,看见一位少女背我而立,正在凭栏远眺湖景。
   那少女闻声转过身来,看了我一眼,浅浅一笑,启唇说了一声:“见笑!”
   她这一转身,使我眼前顿觉一亮。但见她纤纤细腰,圆圆脸蛋,脸蛋上一双明如秋水的眸子,眸子下是一只精工雕琢的鼻子,鼻子下又是一张樱桃小嘴……竟然是一位十足的靓女,天仙般的美人。
   她见我呆站在那里,又是一笑,说:“还请指教!”
   我这才从呆怔中惊醒过来,说:“不知你刚才朗诵的那一首诗,是别人的,还是你自己写的?”
   “是我的即兴之作。”她说。
   “那么,是否可以请你再朗诵一遍。”我说。
   “可以。”她也不加谦让,又把那首诗重新朗诵了一遍。
   “好诗好诗,这‘湖水清碧飘渔舟,山色空蒙隐寺僧’两句,由近及远,由露至藏,写尽了眼前的湖山水色,实在堪称佳句!”我说。
   “同志你过奖了。”她说。
   “只是结尾那‘莫教垂泪徒自悲’一句,似乎有一点欠妥。你想,那蝴蝶既如阿娇初妆,欢歌载舞,又怎么会有悲?”
   “那么,依你之见?”
   “不如改动一字,把‘徒’字改为‘强’字,更为贴切。”
   “‘莫教垂泪强自悲’,不错,不错,这一个字改得真好!”她念了一遍,高兴地说道。
   接着,我在她对面的一张石凳上坐下,说:“这位同学是要去哪里?”
   “先去鉴湖,然后再沿着这一条山阴古道一直去杭州。”她回答说。
   “这么说,你是来此地旅游的?”我说。
   “也是也不是。”她坦率地说,“我是学文学的。大学快要毕业了,需要准备一篇毕业论文。周恩来说《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中国的《罗密欧和朱丽叶》。可惜文学界至今都很少有对它的评论。我便想来这‘梁祝’生活过的土地看一看,体验一下生活,准备写一篇有关这一方面的论文。”
   “原来如此。”我说。一个大学生,竟能为准备论文而下来体验生活,我不觉为她的治学精神感动了。
   “不知同志你要去哪里?”她开始反问我了。
   “与你一样,沿着这条山阴古道一直去杭州。”我回答说。
   “怎么,你也是来研究‘梁祝’的?”
   “研究谈不上,只不过是来完成单位交给的一个任务。”我说。接着我便把我这一次山阴之行的具体目的和任务都告诉了她。
   “太好了!”她听后高兴得眉飞色舞,拍手叫道,“那我们就结伴同行吧,我正发愁这一路上没有一个旅伴呢!”
   “当然。”我说。说真的,能有这么一位美丽可爱的少女做自己的旅伴,还有什么话可说!再说,这一路之上,我也还真有一点孤单寂寞之感呢。
   “对了,说了半天话,还没有自我介绍。我叫苏婉婷,江西临川人。你呢?”
   “我叫程峰,福建厦门人。”我说。
   就这样,从那一天起,我便与苏婉婷结伴同行。白天我们一起到各个景点去参观访问,搜集资料,晚上则各自把自己锁在房里,我写我的剧本,她准备她的论文。
  
   三
  
   当天下午,我们就到达了曹娥江边的孝女庙。
   孝女庙虽然不大,但却香烟缭绕,游人若云。
   我见神坛上供奉的竟是一个女孩的塑像,不觉有点奇怪,说:“这小小的一个女孩,怎么会被人们供为神灵?”
   “故事发生在东汉汉安年间。”苏婉婷开始向我解释说,“那一年五月,有一个叫曹吁的人不慎失足落水溺死,他十四岁的女儿曹娥寻找父亲的尸体,接连七天没有找到,绝望之后投江而死。当时的人为其孝心所感,便在这江边造庙予以纪念,并且把这一段江河改名叫做曹娥江。”
   “你对这里的风土人情,历史典故倒非常熟悉。”我说。
   “也谈不上熟悉,只不过是在临行前翻了翻资料罢了。”她说。
   就在这时,有一队香客走进庙来。他们一一在曹娥的神像之前焚香点烛,虔诚跪拜。
   看着那一群虔诚的男女,我不觉又颇为感慨,叹息说:“自古以来,留名青史的奇女子倒也不少,汉朝的班昭博学多才,续写《汉书》,蔡文姬精通音律,制作《胡笳十八拍》,还有南宋的梁红玉,击鼓助阵,抗击金兵,前朝的秋槿,深入敌营,刺杀军阀……没有想到这里还有一个十四岁的女孩,以孝感人,并为后世奉为神明。”
   “这就是我中华民族的文化。”她说。
   “只是,这一些恐怕与我们此行的目的没有关系吧?”
   “怎么没有关系?曹娥为孝而死,祝英台因情殉身,这两者不是非常相像吗?我查过史料,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发生在东晋后期,比曹娥的死晚二百年。我想,‘梁祝’赴杭城求学的路上,是一定进过此庙,拜祭过孝女的。”她分辩说。
   “你是说曹娥曾给过祝英台很大的影响。”我不觉钦佩起她丰富的想象力。
   “至少在坚定不移,视死如归这一点上是如此。”她说。
  
   四
  
   因为走了一天的路,有点疲劳,第二天我们就雇了一只小船,改走水路。
   那是鲁迅在他的小说里多次提到过的乌篷船。船体小巧轻快,船舱内只能坐两三个人。
   江水清碧见底,两岸的草、树、房舍,各具风味。这样的旅游倒也十分惬意。
   小船顺着江水急流而下,一个多时辰就进入了鉴湖。于是眼前豁然开朗,但见远天、碧波连成一片,湖上的点点帆影,又为它增添了无限的诗情画意。
   看着这眼前的旖旎风光,我们不觉陶醉了,入迷了。
   “‘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此话果然不假。”苏婉婷忽然开口感叹地说。
   “‘钱塘艳如花,山阴芊如草。若论水上景,还数鉴湖好。’此话也毫不夸张。”我深有同感地说。
   “鉴湖风光如此旖旎,难怪胸怀旷达、爱好山水的一代书圣王羲之会称病离职,隐居此地,终老此乡了。”她又说。
   “你可知道这鉴湖是何人所开的吗?”我说。
   “东汉永和五年,会稽太守马臻总纳山阴、会稽两县三十六源之水,构成此湖。东至曹娥江,西至钱塘江,经流一百七十里,周围三百五十八里,灌溉农田九千余顷。两县百姓大得其利。可惜马臻却因此事得罪了当地豪绅,竟遭奸臣诬陷,落罪而死。”她竟熟如背书似的说。
   “乖乖,你真了不起!这可不是你临行前随便翻了翻资料所能记熟的吧?”我不觉钦佩地说。
   她淡淡地一笑,缄口不语。
   说话之间,船已到达兰亭右军祠。我们便弃舟登岸,去参观王羲之的故居。
   右军祠规模恢弘,有鹅池、墨华池、墨午亭等建筑景观。我们在鹅池池畔王羲之亲笔所书的“鹅池”石碑前伫立了许久,接着走向墨华池,进入墨华亭去观摩《兰亭集序》的碑刻。
   “王羲之不愧为一代‘书圣’,你看,他的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我说。
   “其实,王羲之的诗文也写得很好。你看这篇《兰亭集序》,短短一百余字,文笔简洁流畅,读之昔日的盛会状况如画卷般地展现在眼前。尤其是‘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之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金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这几句话,更是情趣优雅,欢快的气氛溢于言表。”
   “不错,不错,‘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这几句确实非常精妙!”我深表赞同地说。
   “传说,王羲之练字,写干了鹅池旁边的那几大缸水。可见他的书法和诗文也不是轻易得来的。”她又说。
   “对,对,一切成就,皆来自于艰苦的努力!”我说。
   “向你提一个建议:在你改编的剧本里增加一个情节,让‘梁祝’在赴杭的路上,经过这里,进祠去拜谒了这位书圣,他们在这块《兰亭集序》的石碑前立誓,一定要努力读书,事业有成。”
   “这个意见可以考虑。”我说。
  
   五
  
   次日上午,船到沈园。
   也许是因为沈园不如右军祠出名,游客少去参观的缘故吧?船夫在到达之前先问我们:“前面就到沈园了,两位可要上岸去看一看?”
   “当然要去。”苏婉婷说。
   沈园范围不大,游客也颇寥寥,有点凄清冷落之感。
   一名管园人带领我们入园,经过几处亭阁,来到一道粉墙前,指点着墙上的一片题词说:“二位请看,这就是陆游亲笔所题的《钗头凤》。”
   我们抬头一看,果然见那粉墙之上有一首浓墨劲笔题写的诗词: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好词!你知道陆游这首《钗头凤》是因何而题的吗?”我问苏婉婷。
   她嫣然一笑,说:“你是想考我吗?这样的名词谁不知道。史载陆游早年娶妻表妹唐氏,夫妻琴瑟相和,十分恩爱。但唐氏却不合陆游母亲的心意,一再令他休了唐氏。后来,唐氏改嫁,陆游在此园遇见唐氏,唐氏派人送酒馔殷勤相待。陆游感慨惆怅,题下了这词。”
   “你可知道唐氏读了此词之后,也曾填写了一词相和,其中有‘世情薄,人情恶’的句子。以后不久就郁抑忧闷而死。”我说。
   “这事我也曾在哪本书里读到过,只是未曾见到过唐氏的和词。不知这里是否存有唐氏的这首词?”她说。
   “有,有。我这就带两位去看。”管园人说。
   管园人接着带领我们去到一间陈列室,指着厨窗里的一幅诗笺说:“两位请看,这就是唐氏的和词。”
   我与她一起看那诗笺,只见那上面用秀丽的笔迹写着: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妆欢。瞒!瞒!瞒!
   读罢这词,她低头沉思地说:“‘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看来这唐氏的才学绝不在陆游之下。”
   “是呀,想不到这位慷慨激昂,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年轻时竟也会屈从母命,辜负了如此多才多情的一位红颜知己。”我说。
   “忽然想到一个点子,你愿不愿意听?”
   “你说。”
   “在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里,梁山伯始终处于被动陪衬的地位。你改写剧本时,可不可以增加这么一个情节:让他们在去杭城的路上,一游沈园,听了陆唐的故事后,感慨唏嘘不已。祝英台问梁山伯:‘如果换成是你呢?你会如何对待此事?’梁山伯说:‘我会尽力禀告母亲,留下唐氏。’祝英台又问:‘如果母亲仍然不允呢?你难道能冒大不孝的罪名,违抗母命,留下唐氏?’梁山伯说:‘纵然不能如此,我也可以效仿汉之焦仲卿与刘兰芝,以一死去殉情。’这样,可以增添一点梁山伯的反抗精神。”
   我不觉笑了,说:“那怎么可以。‘梁祝’的故事发生在东晋,陆游却是南宋的诗人,晚于‘梁祝’八百多年呢。”
   她也笑了,说:“不错不错,是我把年代搞混了。”过了一会儿,她又说:“不过,梁山伯虽然只是气急吐血而死,但比起焦仲卿与陆游来,还是强多了。焦仲卿终是受刘兰芝的影响,听到刘兰芝殉情的死讯后才‘自挂东南枝’;而陆游却始终没有殉情之举。”

共 8460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一次不经意的邂逅,一段一拍即合的旅程,两个灵魂伴侣,极度的诗情画意,然而世事无常,命运的偶然把相遇的唯美推向了凄美。通篇诗词穿插,引经据典,情感、历史、文化、艺术等相互交叉结合,《梁祝》、孝女庙、鉴湖、《兰亭集序》、沈园、陆游词《钗头凤》等相关传说及背景故事的一一呈现,让文章厚重、浓烈、真实,两个人之间的交流亦是发乎情止乎礼,再加上贯穿始终的对于诗词、剧本、论文之上的探讨、钻研,反映了上世纪五十年代大学生们独到的文化素养以及那个年代情感的真挚、纯粹,令人叹为观止。作者匠心独具,信手拈来,前后对于抗癌药物的期盼与呼唤,也是许多人的心声。推荐阅读。【编辑:凌泽风】【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509060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凌泽风        2015-09-05 20:22:54
  感谢赐稿,向老师学习了,问好。
闲杂人等
2 楼        文友:邓世潮        2015-09-06 06:13:04
  美'文,值得欣赏!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