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新雀之巢 >> 短篇 >> 杂文随笔 >> 【雀巢征文】淞沪轶事(随笔)

精品 【雀巢征文】淞沪轶事(随笔) ——打开母亲封存的记忆


作者:碎月岁月 童生,658.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450发表时间:2015-09-06 12:29:11
摘要:有些事您不想再说,我知道,不是因为您不善表述,包括那个日军用过的潜水袋和暖手盒,或许都是父亲战后从四行仓库的战场上找来的,您从来嫌龌龊,把它们也封存了。您是想去天堂的路上把它们带到天边,埋在一个永远不再显现的地方。但您走得匆促,把一些事物遗漏而忘记带走了,能谅我把它们打开吗?是的,把历史留下,有些史实可以引戒后人……

【雀巢征文】淞沪轶事(随笔) 母亲在上海刚解放时带我重新回到上海后,几乎就没再离开过。退休后,我在内蒙的大姐一直想接母亲去北京玩一玩,母亲说过她最想去看看的地方只有北京了,但担心没人照顾我却一直没去成。后来在安徽的二姐几次三番要母亲去她那儿住一段日子,母亲心动了,像备战备荒一样忙碌了几天为我准备好一个月吃的用的,才放心地出了门。
   可没几天母亲就回上海了,而且显得心情沉闷,说是不习惯换了的环境。我想老人都是这样的心态,念旧。几天后,母亲像是无意却又认真地说起,说我二姐夫在上海杨浦虹口一带有一处祖传的房产,现在城市规划要拆迁了,这动迁手续遇到了些麻烦。起先我还不以为然,动迁就动迁呗,按规矩办不就得了?“跟东洋人去讲规矩?”母亲有些冲动,气不打一处来的口气,“是被东洋人飞机大炮炸坏的,后来炸成废墟的空地上住了许多难民,几十年过来,这产权谁说得清啊?”
   母亲从来是把日本兵叫东洋人的。记得我们小的时候,每年家里掸年尘时总看见阁楼上扔着的那个日本兵用过的军用潜水袋,黄色防水帆布做的,比枕头长一些,一个角上有根吹气用的橡皮管子,据说吹满了气抱着过河不会淹死。我们总想吹气玩一玩,母亲发狠着说,东洋人嘴碰过的东西,龌龊死,谁敢碰就别想吃饭了!接着就唠叨,“早让你们父亲去扔掉的,说是哪天屋顶漏水有用,家里柏油布还少吗?要留这么龌龊的东西。”父亲是搞过营造的,上海现在还有两处保留的优秀历史建筑是父亲设计督造的,他对技术敏感,不在乎龌龊,也不在乎母亲的唠叨;爷爷以前开过五金行,家里还留着好几圈防水的柏油布,他从早到晚总是固定地坐在一边的一个方凳子上,搁着二郎腿,双手握着支着地的手杖,很少说话,他真不在乎这东西有没有用。
   说到龌龊的东西,家里还有一个日本兵用过的暖手盒。比一包香烟小些也薄一些,黄铜制作的,外面套个绒布的保暖袋,据说装满酒精点上火可以保暖一整天。我们都想探个究竟,但凡谁偷偷的动一动,母亲知道后必得先抓去洗手,接着警告,“说过多少次了,没比东洋人碰过的东西再龌龊了……”。这父亲也赞同,他最忌讳弄火,年老后脑子糊涂了,每天念念不忘的就是煤气炉的开关锁没锁。当时他不许我们动,或许是以为我们还不懂,所以只是嘀咕着:“岂有此理,说什么暖手,是畜生带着放火烧杀用的!”爷爷听得说,则提起手杖往地上狠狠地戳一戳,鼻子里“哼”一声。他很少说话,也面无表情,“哼”一声往往是表示着孰不可忍。
   几十年了,又提起东洋人,而且还涉及东洋人的龌龊暴行造成的后事,怎能不让母亲不心烦呢?我说“日本人轰炸上海是啥辰光的事啊?”天晓得,我真不知道这事,“让我先弄清楚了,我去处理……”。母亲不耐烦地说,“有啥不清楚的,当年我刚到上海就遇到十九路军跟东洋人在虹口打仗,打得昏天黑地的……”,母亲的记忆力很好,我从不怀疑她有记错的,但我在想,母亲刚到上海时才十几岁的小女孩呢!或许是我诧异的神情,让母亲说了句“我当时住在南市会稽路的你公公家里,东洋人倒打不着我……”,而后就扯开话题不想说东洋人了。
   我还是觉得该把“十九路军跟东洋人在虹口打仗”的情况弄明白再说,算起来,母亲刚到上海的那年,抗日战争还没开始呢。
   循着“十九路军”这条线索,在图书馆和档案资料馆里,历史的真相很容易就揭开了。那是在1932年,事实上那时抗战已经开始,只是还没全面开战。而日本侵略军则陶醉在九一八事变的后劲里,企图趁势占据长江要塞的上海,并以上海为据点攻占南京再顺长江进军中国内地。他们惯常的手法是制造事端,这次又故伎重演,先唆使几个日籍流氓向中国三友实业社总厂的工人义勇军投石挑衅,与工人发生互殴,待把事态闹大后,向中国政府提出了无理要求。不想,国民政府电令上海守军十九路军忍辱求全,并令上海市长吴铁城全部接受日方提出的无理要求。当时在野的蒋介石也委托国民党元老们说服十九路军军长蔡廷锴避免与日军冲突,并准备调宪兵第十六团接替十九路军的防务。日军眼看设置的计谋要失效了,1月28日23时30分,日本海军陆战队2300人在坦克掩护下,发动了突然袭击,并宣称三天占领上海。他们知道“淞沪铁路”意味着什么,淞沪铁路是上海唯一的一条铁路,南端紧邻上海公共租界,东侧向北陆续建成了现四川北路、现多伦路、现山阴路、现溧阳路等多条越界筑路以及虹口公园等公共设施,形成了一片中等档次的居住区;铁路西侧的闸北华界也陆续建成了宝山路、宝通路、鸿兴路、天通庵路等多条马路和商务印书馆等一批工商企业和文教机构;淞沪铁路南段穿越大片闹市区,有宝山路、虬江路等多条道路平交穿越淞沪铁路。铁路全线有9个车站,关键是终端在蕰藻浜、吴淞口、炮台,是进入上海的门户。所以日军的目标很明确,抢占铁路。但是,在占领淞沪铁路天通庵车站时遇到了十九路军的坚决抵抗。著称第一次淞沪抗战的“一二八事变”就这样开战了。1932年1月28日,当时母亲才虚十五岁。
   我决定沿着铁路去杨浦虹口一带的那处房产察看一下,但心境里却滋生着歉疚和羞愧。我在上海也呆了一个多甲子了,却不清楚海纳百川的上海曾经有过如此腥风血雨的抗日战役……
   沿着市内铁路沿线的天目路向东去,到河南路宝山路交接处,见到了第一个铁路道口。因为现在淞沪铁路沿线已经建设了高架轻轨交通,原来的铁路基本被封闭了。于是我右拐走虬江路,不久就在虬江路上见到了横跨路面的第二个道口。在建高架轻轨的时候我凡经过这路口必要停留的,我是对路边小摊贩上的古钱币、瓷器,莫名其妙的小玩意感兴趣,据说那些物件都是筑路时从铁路边的荒冢里捡来的。这天经过却萌生了另一种灵感:许多为保卫铁路保卫上海的英灵,他们什么都没留下,甚至尊姓大名,我们该用什么方式来收藏这份纪念呢?
   虬江路的末端是四川路,左拐不远应该就是当年十九路军血拼日军的原天通庵路火车站旧址,说是有个纪念标志牌的,可我怎么找也没找见。眼前是以虹口公园为地标的四川路闹市区。多伦路现在是文化休闲一条街,多的是休闲文化商品和灯红酒绿的大酒店。山阴路的鲁迅故居也照常开放着,电视里介绍过山阴路上有一家上好的冷面店,我却没了光顾的兴趣。找不见天通庵站的标志牌……有点郁闷。“一二八”淞沪抗战打了三十三天,打击了日本侵略者“三天占领上海”的嚣张气焰;十九路军和民众义勇队,加上后来加入的第五军等抗战部队,最多时不过四万人,却对付了日军增兵五个师团计八万多人,这大大鼓舞了国民的抗战信心。但有多少生命为保卫上海而逝去?历史的记忆,再不寻找,恐怕会被时光风化而湮没了……
   溧阳路是一条通向杨浦的直通道,绿树成荫,安静,优雅。其实我拐入溧阳路是按母亲给的地址选择的,如果说当时日军是在杨树浦制造的事端,走这条路没错,但日军发动突然袭击是从北四川路的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开始的,再往前走是不是错道了?我在想,既然来了,这房产被炸是怎么回事总得去看一看的。
   房产是一处老式的第一代石库门建筑,离著名的棚户区虹镇不远,从装饰看,原房主不算太气派,只是三进的构筑足见得是个大户人家。但从背面或侧面看,从断墙残垣的印痕里就可想见后院被炸坍、烟雾中烈火冲天的惨烈景象。现在只是在原来的废墟上交叠搭建着简易的居室,有的比原先的瓦顶还高一截,这还不算挑起的竹竿上飘扬的衣物被单。露出墙面的水龙头橡皮管下还有不少人在争着挤着忙着洗刷,墙脚地边的绿苔好像已经长了几百年……
   我跟母亲说起这次行程的观感,说那房产不像是十九路军跟东洋人在虹口打仗时被炸的,姐她们是否弄错了?“不要再跟我提起东洋人,提那些畜生!”母亲又不高兴了。为了打破沉默,母亲说起了她的过去,“我到上海应该就是东洋人打虹口的那年,我住在老城厢那边的会稽路上,会稽路不长,一头接西藏路,一头连老城厢,所以每天只看见一群群逃难的人涌去老城厢,没几年,老城厢地面上全是难民了。他们苦啊,没吃没穿没地方睡,比讨饭都不如。还不是因为这些东洋人闹的?后来来了个蓝眼睛的西洋人,到处想办法弄钱补助难民们,难民这才少死一点……”这事我知道,母亲目睹的蓝眼睛西洋人是个法国神父,叫饶家驹。上海抗战开始后,难民源源不断地涌进公共租界的南市老城厢,到第二次淞沪会战时,老城厢已经人满为患,最多时聚集了70多万难民。饶家驹通过公关协调各方,把民国路(今人民路)范围内到方浜路止的一个半月形地块设定为南市难民区,保证战争期间难民区不受侵犯。南市难民区最终为30万平民的避难提供了保护。母亲当时的住所就在难民区范围里。南市难民区的范例和饶家驹模式最终作为条例被收录在了国际公认的《日内瓦公约》。令我振撼、震惊的是,我常有猜想,母亲当时或许还没见过真刀真枪的抗日战争,是什么元素使她对东洋人如此讳莫如深,甚至深恶痛绝了?她这一说才知道,原来是人性的本真,是东洋人造成的那么多难民的痛苦伤了人道的心。人性被侵蚀,康复后也留着永远的印痕,所以抵御龌龊靠近是母亲人性的本能。
   上海话里的“龌龊”有无耻和卑鄙的贬义,就如母亲常说的,龌龊,东洋人……
  
   母亲到上海后住在南市,其实是在亲戚家里做帮佣的,父亲当时也在那里学营造生意,他们大概就这样相遇了。听母亲说,爷爷特别喜欢我母亲的灵巧聪明,说在人家那边帮佣混饭吃还不如到爷爷身边做帮手?于是母亲住到爷爷经营的五金行里来了。
   爷爷的五金行坐落在沿苏州河的新闸路上,新闸路斜串西藏路和北京路的十字路口,所以直通西藏路桥的实际有六条路,母亲则一直统叫它们六合路。其实当时这六合路的意义非同一般。爷爷的五金行地处英租界的新闸路;隔着不远的西藏路,另一边就属美租界了;西藏路向南有法租界,再向南就是南市难民区;过西藏路桥的苏州河北边,除了沿苏州河的狭长地块,日军自称是日租界。所以西藏路桥有特殊的边界作用。这种环境让母亲开了眼界,尤其是沿新闸路向东南去,不远就是号称十里洋场的大马路(现南京路步行街)。
   但最让母亲开眼界的,居然又是东洋人!
   1937年8月13日,日本侵略军制造“七七”事变侵占了平津后,企图使用驻扎上海虹口杨浦一带的海军陆战队3000余重兵,以及常年在长江、黄浦江沿岸驻守的大批舰艇,快速占领上海。他们再度故伎重演,派驻沪日本海军陆战队的两名官兵驱车冲击虹桥机场进行挑衅,侵入的陆战队官兵被中国保安部队击毙。于是日军以此为借口,要挟中国政府撤出上海保安部队,同时向上海大量增兵。8月13日,日本海军陆战队以虹口预设阵地为依托,向淞沪铁路天通庵站至横滨路一线的中国守军开枪挑畔,并在坦克掩护下沿宝山路向市区进攻。著称第二次淞沪抗日的“8·13淞沪会战”就此拉开了战幕。
   “8·13淞沪会战”爆发的第二天中国政府就发表了《自卫抗战声明》。同时,蒋介石下达了全国总动员令,将全国临战地区划为5个战区,沪杭为第3战区,冯玉祥任司令长官,顾祝同任副司令长官,并任命陈诚为第3战区前敌总指挥。决定以主力集中华东,迅速扫荡淞沪敌海军基地,阻止后续敌军登陆。
   同日,日本也下达了编组上海派遣军的命令。8月23日晨,增援的日军在优势火力掩护下,于川沙河口、狮子林、吴淞一带强行登陆。作战任务是“与海军协同消灭上海附近的敌人,占领上海及其北面地区的重要地带。”第一次淞沪战争日军就预谋占领吴淞口的铁路车站,其侵略野心昭然若揭了!后来听处理我姐夫那处房产的工作人员说,大批建筑都是那时被日军登陆部队炸毁的。
   事实上,“8·13淞沪会战”已经宣布了抗日战争的正式开始。淞沪会战从1937年8月13日进行至11月12日结束,历时3个月。期间,双方都调动了精锐部队并动用了最好的武器,除了地面战争,包括舰艇和航空部队也展开过激战。尽管国军计划中的战略转移晚了,而且战术失误,造成了会战最后的失利,但作为掩护国军撤退的举世闻名的四行仓库保卫战还是可歌可泣的。
   让我母亲大开眼界的,就是亲眼见证了四行仓库保卫战是怎样教训“东洋人”的。
   四行仓库位于苏州河北岸,紧靠西藏路桥,占地0.3公顷,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屋宽64米,深54米,高25米,是该地区最高的建筑。它原先是金城、中南、大陆、盐业四家银行共同出资建设的仓库,所以称为“四行仓库”。由于“8·13淞沪会战”时它是第八十八师的师部驻地,因此仓库中本来就贮存了大量食物、救护用品及弹药。作为拖住日军主力掩护国军撤退,四行仓库是个极好的“桥头堡”。要不是打响了四行仓库保卫战,母亲还来不及关注与我爷爷的五金行几乎隔河面对面的这个碉堡样的建筑。她来我爷爷的五金行还没多久,当时刚二十岁。

共 6823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在中国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对抗战事迹、抗战英雄历史的挖掘很多。本文不同以往的文章,它呈现出对历史一步一步追溯的姿态,正像作者的名字,从琐碎中去追索历史的深度。而且不是简单对史料的整理,而是将现实和历史有机的融合,将普普通通的百姓与抗日的军队有机融合。线索的提炼也别具一格。用现实中追索房产的本源去追索抗日的历史,用追索母亲历经抗战的实虚、愤怒情感的来源去追索日寇的“龌龊”、百姓对异国侵略暴行的愤恨、抗战将士抗击侵略的英勇顽强以及战役的历史意义。文章从母亲到上海的年纪求证她是否经历了日本对上海的侵略,由此写到了两次淞沪会战,一次是“九一八事变”之后的1932年,一次是“七七事变”之后的1937年8月13日的“八一三”会战。两次战役都是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前沿战役,作者写到了日本发动入侵上海的战略意图,国民党政府应对的措施及军队的英勇顽强的御敌。有部署、有战役情况的介绍有数据的揭示,也有日本占领上海之后上海满目疮痍惨况的描写,有母亲的经历、父母家族当时情况的介绍。比一般的抗战文内容更丰富,方方面面立体地介绍了民众、社会、军队、高层,使得这篇以史料为主体的文章不枯燥乏味,生动形象而又具体,可以改成一部小说。好文。推荐阅读。编辑:冰络【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509070028】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冰络        2015-09-06 12:48:41
  一篇有广度又有深度的抗战文,不是史料的堆砌,母亲的情感始终贯穿,是一篇以情感带动的文,历史中的岁月,岁月中的历史就那样呈现在我们眼前,建议作者将它创作成小说。
回复1 楼        文友:碎月岁月        2015-09-07 04:33:53
  谢谢冰络老师的编辑和很好的解读,一般说史实会比小说更有力度,尤其相对比较含糊的历史真实,再说,写小说太需要时间了。谢谢你的建议。问好。
2 楼        文友:小泥儿        2015-09-06 14:41:47
  一个母亲亲历了两次上海的淞沪抗战的岁月,她用分明的爱与恨把那些日本鬼子定格为“龌蹉”的东西,不许自己的孩子去动,不要沾上鬼子的晦气“龌蹉”。整篇文章沉浸着母亲、作者的情感,和抗战时期的上海满目疮痍和抗日军人的浴血奋战。感人至深!更觉得文笔流畅丰满的好文。
做一张有字的纸,努力让上边的字有价值,因为纸寿千年。
回复2 楼        文友:碎月岁月        2015-09-07 04:40:56
  谢谢小泥儿的评论,赶在征文结束前作文压力很大,从来没有这么累过,文章一定有不少不足之处,望大家谅解。问好,安。
3 楼        文友:独上月楼        2015-09-06 15:28:08
  知道碎月在写征文,一直很期待,果然不负众望。这篇文章应当是我们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征文的终结篇吧,一个圆满的句号。
   关于这篇文章的特点,冰络总结得特别到位,分析得头头是道,逻辑清晰,观点明朗,结论可信,几乎把我们的感受一网打尽。
   因为历史的原因,参与本次征文者,要么是直接投身抗战的仁人志士的回忆录或口述实录,要么是他们的后人根据前辈的讲述所记录的回忆录,要么是后人“重走抗战路”或瞻仰烈士遗迹、纪念馆等由此生发的感触和感怀......唯独碎月这篇,是通过一个普通百姓的视角看抗战——两次淞沪大战,彰显了一种更为人性化的渗透力——
   “令我振撼、震惊的是,我常有猜想,母亲当时或许还没见过真刀真枪的抗日战争,是什么元素使她对东洋人如此讳莫如深,甚至深恶痛绝了?这一说才知道,原来是人性的本真,是东洋人造成的那么多难民的痛苦伤了人道的心。人性被侵蚀,康复后也留着永远的印痕,所以抵御龌龊靠近是母亲人性的本能。”
   故事的线索从两件道具(日本鬼子用过的军用潜水袋和暖水壶)开始,伴随着父母的身世、家庭的变迁乃至抗战期间许多鲜活场面的描写乃至愈来愈深入的讲述和剖析,使这篇文字有一种海派电影纪录片的感觉。
   既有微观的亲历性,又有宏观的深透性;既有老百姓对日寇的感性仇恨(多次提到的龌龊),又有历史学者站在全局高度俯瞰整个抗战胜利的经验之谈——
   “比如两次淞沪抗战。面对侵略者的战争优势,用独断还是统一战线?用速决还是持久战?用硬打还是用战略战术?民族抗战只有一条统一战线;以弱呈强只有持久战;取胜靠英勇善战更靠科学的战略战术……如果说两次淞沪抗战是全面抗战的前奏和宣战,那么第一次较量就证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指向,史实也一次一次地这样证明着……”
   由小见大,管中窥豹,注重人性的挖掘,拒绝口号式的嵌入,以柔软的坚硬打动人心,以平实的理性发人深思,鲜明的主题在不动声色的叙述中如日中天,这正是碎月文笔的功力所在。我以为。
“小鸟虽小,可它玩的却是整个天空。”——致江山新雀之巢
回复3 楼        文友:碎月岁月        2015-09-07 04:45:23
  谢谢李玲老师的解读,算是完成任务了吧。问安。
4 楼        文友:柴英        2015-09-06 15:37:20
  一位两次经历了自己的家园眼睁睁的被“龌龊”的东洋人毁灭,眼睁睁的看到活生生的身边的亲人,邻里,倒在血泊里,眼睁睁的看到中国将士倒在东洋人的枪炮下的老人,那种仇恨,那种感情,是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岁月老师真是好文笔,把老人的经历,老人的情感,东洋人的罪恶,和十九路军的浴血奋战的壮烈,写的生动,感人,是一篇难得的好文章,学习了。
回复4 楼        文友:碎月岁月        2015-09-07 04:47:59
  谢谢柴英老师的评论。问好。
5 楼        文友:石佛        2015-09-06 16:55:20
  岁月的文章是用心创作的,可能打造成一篇非常好看的小说。握手
日月如梭
回复5 楼        文友:碎月岁月        2015-09-07 04:58:47
  谢谢石佛老师的评说,其实最后一节关于照片的陈述里有一个省略号,省略了一段日本投降后我舅舅从杨子饭店取得的日军在上海的罪证,征文最后时刻,没时间继续了。加在一起真可以考虑成小说的。谢谢老师关心,问好。
6 楼        文友:邵魁先生        2015-09-06 19:44:19
  母亲封存的记忆,是历史,是经历。
回复6 楼        文友:碎月岁月        2015-09-07 05:02:01
  谢谢邵魁老师给时间阅读和评论,问好并祝安康。
7 楼        文友:王希萍        2015-09-06 19:55:04
  难得看到碎月发文,很新奇!因为你无暇写作,只顾为他人做嫁衣了。因为难得,所以,再忙我也要拜读。通常我也是忙得只看文不留评的,但今天不能。碎月的文字通篇叙述都很新颖有吸引力。故事的开头不是在硝烟弥漫中爆发满腔怒火,却意外地呈现出“不以为然”的状态,越发让人好奇,引人入胜。这符合你的特色,也明白了你为啥对淞沪会战纪录得那么详实了,别人是写不出这些的。这都是你的特色。其实,我并不知道你的特色是什么,但,或许与众不同就是你的特色!欣赏!碎月为抗战征文做了很多灯下屏前的幕后事情,辛苦了!
回复7 楼        文友:碎月岁月        2015-09-07 05:07:47
  谢谢希萍的评述,为此我也一定要抽时间把那些有关的物件做个帖子作为谢礼,问好,握手。
8 楼        文友:王希萍        2015-09-06 20:02:05
  国仇家恨我们必须牢记!前天妈妈给我讲述了下面这段真实的故事,因为没有发文,和你一并纪录在此吧:
   我妈妈说:小日本鬼子太可恨!在中国到处烧杀,哪儿都有他们的事。你爸爸9岁那年小日本鬼子一把火就把你爷爷家全烧光了。我小时候就亲眼见过小日本鬼子杀害你小姨的。
   妈妈说:你曾经还有个小姨,在她出生整一百天的那天,我亲眼见她被日本鬼子用刺刀活活挑死了,就像电视里演的一样。
   “啊? 才一百天?那么小!”我说。
   “嗯。我记得特别清楚。” 老妈接着说:
   头一天是她出生99天,晚上你外婆给她喂的米汤,也是她吃的最后一顿饭。 第二天一早,日本鬼子来了,我们跟着大人都躲起来了,你小姨太小,你外婆怕她的哭声暴露目标,引来鬼子,就把她藏在窝子(摇篮)里,用棉花套掩盖着。结果,鬼子来了,没找到大人,气急败坏,发现了这个小孩,就用刺刀挑起来高高举着。你外婆要冲出去,被按住了,当时就晕过去了。——该死的日本鬼子!我们和他们不共戴天!
回复8 楼        文友:碎月岁月        2015-09-07 05:17:39
  从日本鬼子入侵中国开始到两次淞沪战争看,他们的拿手好戏就是用制造事端作为侵略的开端,那些反人类的危险幽灵还在,我们不能轻视和疏忽他们的阴谋。
9 楼        文友:闲妹        2015-09-06 20:37:41
  带有感情写的作品最有深度最有感情,欣赏学习了。
欢迎来到室雅兰香社团,共筑辉煌。
回复9 楼        文友:碎月岁月        2015-09-07 05:20:56
  谢谢闲妹的评述,我们一起努力。问好。
10 楼        文友:独上月楼        2015-09-07 12:01:14
  岁月的妈妈好漂亮,跟30年代的电影明星似的,想象着她皱着眉头说“龌龊,东洋人”的样子,就想去握她的手(太精致了,不敢拥抱)。
“小鸟虽小,可它玩的却是整个天空。”——致江山新雀之巢
回复10 楼        文友:碎月岁月        2015-09-08 01:29:56
  哈哈,我母亲还真去拍过电影,她说,试镜头时是演个童养媳在一个大木盆边洗着衣服。只是后来家里谁也不赞同当演员。其实也不符合她的个性。
共 18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