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竹韵南山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南山】张氏堂前百忍风(散文)

精品 【南山】张氏堂前百忍风(散文)


作者:剪字木兰 童生,813.6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402发表时间:2015-09-06 18:47:48

炎黄子孙,姓氏百千。各姓祖训,教化后人,世代流传。各家祖训,从小的看,是学习做人的根本,从大的看,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张氏百忍,众所周知。“铁锅张,遍天下。”这是一句耳熟能详的俗语,也是一个故事。故事讲述了唐代张公艺等兄弟十人为遵圣旨“分食十道”,又为以后相认有凭,将一口铁锅砸为十块,兄弟十人各执一块,期盼以后团聚时拼接铁锅的故事。但是历史烟云弥漫,岁月如梭,世事难料,迁出的九支,后来并没有能回到故里相认。自此,张姓家族遍天下,且以“百忍”为堂号,永不忘祖训。
   “百忍堂”的来历,也与张公艺有关。相传,唐代郓州有人曰张公艺,九代同居,竟和和睦睦,相安无事。唐高宗甚是好奇,便召见张公艺,问其故,张公艺不言,取纸写下一百个忍字,唐高宗十分赞誉,赐号“百忍堂”。从此,各地张姓大都以“百忍”为堂号,并列为祖训,世代相传。
   我祖张氏,出清河,后入江西,再入湖广,明隆武二年,应龙应凤兄弟二祖迁入川地,重新续谱排行。后应凤祖迁居黔地仁怀土里乡,七人五姓称兄弟,在坪河买兆为基业,共境一方,历代和睦相处。
   我的曾祖父绍仁,即是应凤祖第八代子孙,生前居习水境内坪河村。曾祖父膝下四子四女,长子能跟着他下地耕作时,小女还嗷嗷待乳。未料时事使然,民国抽壮丁,将我的大祖父抽走。曾祖父为了另三子不被陆续抽走,果断决定让三个儿子出逃,他留下镇守老宅,侍奉堂中妇孺。于是,我的二祖父、祖父和四祖父,就从坪河逃了出来,分散几地。那时,我的祖父才十岁。
   曾祖父个子不高,但是面容和善,略懂医术,常常为村里及方圆百里的乡人治病,受人尊重,口碑很好,乡邻关系极为和睦。三年困难时期,各家口粮都紧缺,而曾祖父,靠着行医救人,那些无以为报的乡人,都会多多少少回赠曾祖父少许野菜,些许杂粮等等,以至曾祖父平安渡过三年困难时期。
   曾祖父行医,救人如救己,并坚持到老。有一次,村里一男子找到祖父,说他母亲肚子痛得在地上打滚,欲求曾祖父救他母亲,可是曾祖父远在山外。祖父二话没说就答应下来,随即和那人连夜赶回五十里外的四祖父家,将七十多岁的曾祖父用担架抬回村里,治好男子的母亲。
   曾祖父是在四祖父家过世的,四祖父本是外来之人,地薄是自然的,所以曾祖父过世之后,四祖父欲寻三尺平地安葬,可是在自家的乱石地和坡地上,居然觅不到可宜之地。正在此时,村中一位乡民站出来,说可以在他家的地里任选一块地,因为曾祖父救过他的家人,他无以为报,也算是了愿。
   祖父有昌,号国成。用他自己的话说,他从小就是一个放牛娃,没有上过学堂,所以是个大老粗。但是,祖父心底善良,为人正直、诚恳、义气,对家里人的管束也非常严格。祖父受曾祖父行医影响,也略知一些土法解人之困,尤其是小孩子吃多了或者吃杂了,使得胃胀极不舒服的话,只要祖父将孩子抱在怀中,用手来回抚摸孩子的肚子(顺气),再轻轻拍拍后背,隔不了半日,孩子又能狼吞虎咽了。
   我父亲五六岁时,三年困难时期刚过,家里别说米饭了,连杂粮都接不上。隔壁一位同姓叔公,省吃节用挪得一碗杂粮拌米的饭,特意端给父亲吃。父亲兴冲冲端着饭,回家报喜,谁知腿没有门槛高,正要迈进屋,一跤扑进门槛内,饭洒落一地。祖父见了,一巴掌打在父亲的身上,说他浪费粮食不说,还白费了隔壁叔公一番怜爱之心。父亲说,他从此记住不能浪费粮食,还必须要珍惜别人给予的怜爱。
   我家有块自留山,山上有十多棵杉木,那杉木是父亲特意留着,准备给祖父祖母打造棺木的。可是,有一天,父亲突然听到乡邻说,杉木已被砍掉四五棵,而且还知道是谁所为。父亲马上告诉祖父,祖父第二天便和父亲上山,一看,杉木果真被砍了,还被锯成三四米长,剥皮荫着,都只剩两截了。祖父气得直跺脚,于是和父亲把剩下的两截木料抬回家,一路上告诉父亲,不要去询问砍伐之人,若他知错,便再不会去伐,若不知错,等他找上门来,也得心平气和对待。父亲心里有气,也不服砍伐之人,可是祖父之话,他不得不听。
   祖父是位勤劳的人,他在哪里劳动,哪里就有山歌响彻山林,我原本想,是因为深山老林,祖父心里怕,所以要高声大唱。后来才听父亲说,祖父因为小时候成长环境非常恶劣,如果没有山歌,祖父就不会那么乐观和豁达,因为祖父在唱歌的过程中,已将压力和不满发泄,所以能一直积极平和地生活。记得祖父七十多岁的时候,小腿骨开始化脓、出血,严重时候,就寸步难行。但是等父亲用草药把他的伤口包扎过几次之后,稍微好点点,祖父就闲不住了,穿着草鞋,拿着弯刀,就在房子附近的林子去砍柴了,有时候,带我同行,有时候,带弟弟同行。一路上,他歌声嘹嘹,跟没病似的。
   父亲永伦,是独子,对我们姐弟仨人影响颇深。父亲现已离世十二年,可是每每念及,他的音容笑貌依然,他的勤孝俭廉、仁义忍让依然,并深深烙在我们姐弟们的心上。
   父亲勤劳。父亲和母亲同甘共苦,养育了我们姐弟三人。父母一世为农,靠着勤耕苦作,起早摸黑,将我们姐弟送入学堂,而今我们各自成家,自食其力,循规蹈矩,不染恶习。
   父亲孝顺。印象中,老年的奶奶一直气喘吁吁,并且喜欢吃鱼。当时的条件,高山还没有养鱼的。鱼,只有居于山外四祖父家的堂伯父,好像饲养了一小池。有一次,父亲从堂伯父家回来,手里就提着两条鱼,进屋就奔厨房给祖母煮鱼去了。后来,父亲还托堂伯父买了鱼苗,就放在堂伯父的鱼塘里喂养,说长大之后好煮给祖母吃。自此,一月半载,父亲赶集归来会提着一两条鱼,或绕道去堂伯父家,归来会提着一两条鱼。那时候我们小,也是嘴馋,看着鱼汤,口水吧嗒吧嗒咽过不停,可是父亲说,是给祖母的,如果祖母给你们吃,你们才可以吃。父亲有个师傅,专教父亲治跌打损伤的。曾祖父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所以,每年正月初一拜年,每年中秋师祖生日,父亲无论多忙,都必备下薄礼,去拜望他的师傅。
   父亲节俭。父亲一生,节俭持家,从不铺张浪费,并每每提醒我们,不许乱花钱。记得上初中时,我将节省下来的饭菜钱换回几张和同学的合影,毕业后照片拿回家,被父亲看见,他非常生气,说我铺张浪费,不懂节俭。弟弟上初中时候,父亲每周只给弟弟五块钱,如果弟弟想在食堂吃好一点,想多几块零花钱,就得自己扛着小木料去集镇换钱。待弟弟初三时,父亲干脆不给钱了,让弟弟自己扛木料换饭菜钱。
   父亲廉洁。祖父祖母送父亲上过初中,所以,那时候父亲在村里算是有文化的人。父亲先后做过小组长、文书、村主任,但是不论做什么,父亲都是心系民众,从不拿群众一分一厘,遇着农忙时候,还丢着活路去干工作,把地里的活儿甩给母亲。遇着冷言热语袭来,母亲委屈,父亲就开导母亲说,流言止于智者,不去理会,便不生是非,公道自在人心。
   父亲仁慈。记得有一年夏天,连续干旱了十多天,地里的秧苗已经发黄。父亲便叫我上学途中到山上的水源处看看,是不是水源枯竭了。我顺着小水沟一路爬到山上,发现水源处的水还是很大的,只是旁边挖了条小沟,将水大半放去了别处。我又顺着那条小沟的水找过去,发现那水居然流进砍伐我家杉木的人的田里。我随即赶回水源处,将水一滴不留捣进我家田里,待放学归家将事情告诉了父母。父亲淡淡地说,没枯竭就好,但是你为什么不给别人留一点水。我说组上开会不是说那股水归我家所有吗,为什么要留给他,而且他偷我们家的杉不说,现在还偷我们家的水。父亲喝住了我,说水都是国家的,既然田地相连,就分点水给他,秋天来两家都有收成,才算好。可是,父亲的仁慈,并没有换来别人的感激,而是换来那家媳妇挡在我上学的路上,理直气壮地对我呼喊,你听见没,你爹说那股水不是你家的,是心甘情愿分出来的。
   父亲义气。我的启蒙老师,是居于山外的外地人,所以周一到周五都住在学校,学校简陋,下雨天必会漏水,父亲就将家里剩余的瓦片,加上一些杉树皮,送给老师,还趁着天晴主动上房帮忙补瓦。老师没有蔬菜,父亲就让祖母和母亲告诉老师,随时随地可以去我家的菜园子里摘菜,只要地里长有的,喜欢什么摘什么,实在来不及煮饭,就在我家吃。记得那时,班里有个男孩子十分愚钝,无论老师怎么教他都不明白,读小学四年级了,还不会拼音,还不会乘法口诀,老师气极,骂他草包,并在他背上拍了两书。第二天,那孩子的母亲,亲自赶到学校,将老师骂得狗血淋头。父亲闻声赶到,见老师面对泼妇毫无对策,二话不说喝斥那位母亲,叫停之后,又将其带到一边,几经劝说开导,那人才骂骂咧咧地散去。
   父亲忍耐。记得父亲为了修桥,给政府写过很多报告,目的就是能要回三五几百元请石匠,再发动民众出物出力,将赶场大路修补好,利于民众出入,更利于村里孩子念书。可是他每回的报告,要么石沉大海,要么像被打发叫花子一样。每每这时,父亲都不放弃,每要搭桥的地方,他就写报告,一回不行写两回,两回不行写三回。那赶场大路,总共要涉水而过的地方,少说有一二十处之多,终于在村里一个孩子被大水冲走之后,民众更加坚定要修路的决心了。父亲患病之后,坚持劳作,直到昏倒,才去大医院检查。得知病情之后,他没有告诉母亲,而是一个人默默忍受,只是在信中告诉我他生病了,要我安心念书。后来父亲再度昏倒,母亲和我们坚持要他医治,他才握着家里仅有的积蓄重返医院化疗。反复多次化疗,父亲的身体已经受不了,但是到最后,他仍然坚持不输液,我好不容易把输液管给他弄好,他却一把拨掉针头,任由血花四溅。
   父亲谦让。不论是工作,还是行医,还是耕地,父亲总是说,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必须谦虚,才能学到知识,必须礼让,才能广交朋友。父亲与他师傅的两个儿子,情同手足,父亲皆视为兄长对待。父亲与我老师的兄长及堂兄长,还成为了朋友。村里人大多都叫父亲“幺老辈”,一是父亲谦让公正,二是父亲辈分高。村里的好多山林土地纠纷,家长里短纠纷,打架割裂纠纷,一旦发生且调解不下的,大家就喊着找“幺老辈”。
   我的两个弟弟,二弟茂刚务农务工,小弟茂勇自主创业,皆孝顺诚恳、节俭谦和。二弟因为初中毕业时父亲患病,主动放弃求学机会,把学习的机会留给了我,不仅如此,未满十八岁的他,还外出打工给我寄生活费。三四年下来,缕缕被炒鱿鱼换地方,虽是年纪轻轻,已是跑遍大江南北的农民工之一。二弟结婚之后,在家时就务农,种菜做饭,从不推却,遇着三两个朋友到家,家常便饭,却未曾少过寡酒几杯,在酒中商讨着哪里地方有活可做,挣钱可以养家之事。
   小弟茂勇,大学毕业之后回到小城,当了几年志愿者之后,通过信贷自主创业,靠着诚信和坚持,做着广告生意,有时也是忙到半夜,不过也是乐观积极,从不退缩从不喊累。小弟极其谦和忍让,不论对待家人还是外人,都很是周到贴心,随时一脸温暖笑意,撒在家里,撒在朋友圈子里。
   生活工作在小城十余载的我,从未这么细致地翻阅和品味家史,近来静思: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为解疑惑,思祖上亲人品行,念养我育我之父母,感陪我长大的弟弟们,望子侄们谨遵“百忍”祖训,淑德流芳!
  

共 441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姓氏文化,只是其一,却又不容忽视。古语有云“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正心、修身、齐家乃根本,正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可见,家风、家规、家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何等的重要。本文作者,从张姓“百忍”的来历说起,简单叙述了唐时张公艺的感人故事,传奇又引人入胜。继而笔锋转至小处,叙述了自家曾祖父、祖父、父亲三代人对“百忍”祖训的继承和发扬,也就是三代人为人处世的生活、生存故事。曾祖父谦和、祖父文盲、父亲儒农的形象,皆在文中体现。其中,对父亲的描述,笔墨厚重,勤孝俭廉、仁义忍让,皆有事例说明,可见作者良苦用心。文章最后,以“我”辈的现状为结尾,没有过多阐述,只是寄以希望:“望子侄们谨遵‘百忍’祖训,淑德流芳!”而这,恰恰就是“我”辈继承“百忍”祖训的谦逊态度。此篇文章,作者是想解“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而作,不仅警醒自己,也警醒家里人。编者以为:更是可以警醒世人的!结合当下,人们的道德与信仰正在受到挑战,道德与信仰危机,真的在考验着我们每一个人。对此,还有什么比从小养成的良好生活行为习惯更为重要呢?还有什么比宽容善良的内心更为重要呢?一篇笔力娴熟的记实散文,主题思想积极向上,语言叙述流畅自如,描写生动形象,读后令人深思,难能可贵的是还可教化旁人。拜读欣赏,推荐阅读!问候作者,感谢赐稿,愿精彩无限!【编辑:竹韵南山】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50907000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椰帆        2015-09-06 19:23:05
  秘书长人品很好,原来与她的家风祖训很有关系。人活天地间,我觉得还是道德最重要!
2 楼        文友:悦心        2015-09-06 21:36:35
  都说:“忍一时风平浪静,让三分海阔天空”。容忍是一种隐形的坚强,是一种积极的进取,是一种平静的突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忍,呈现了灵魂的广阔,展示了人格的高尚,张扬了无声的风度。“百忍”祖训,淑德流芳!中华文明,代代传扬!拜读了,钦佩木兰的才学!遥祝安好!
知识深似海,学习无止境。
3 楼        文友:羽青        2015-09-06 21:37:40
  一部厚重家史,辉映向人,情感至臻至极,泪人泪下,乡士气息至纯至清,感人之致!
文字为生活添精彩。
4 楼        文友:一缕闲愁        2015-09-06 22:42:42
  家史族谱传千代,木兰为何如此有品味,原来跟良好的家规有关!感谢作者带来的精彩。欣赏拜读了。
用爱去发现美好,用心去感受人生百态、红尘俗世的喜怒哀乐……
5 楼        文友:漠河        2015-09-07 06:11:35
  拥有族谱,会拥有不同的人生,这里,许多的老祖宗的心血的凝聚,也是走向未来辉煌的一生......拜读,学习,祝贺加精喔
6 楼        文友:陈舒        2015-09-07 10:05:29
  厚德文章,读来受益,加精必然,祝贺木兰,祝贺南山!
7 楼        文友:指键乾坤        2015-09-07 10:25:45
  忍让不是懦弱,是一种修养!
   “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的鲜活版本。在钦佩木兰文学水平的同时,更敬佩张氏人家的修养。
8 楼        文友:瑞川        2015-09-07 15:29:31
  家学渊源,兰心蕙性。薪火相传,堂堂正正。拜读学习,澡身浴德。
道法自然
9 楼        文友:一缕闲愁        2015-09-07 15:58:42
  我的家族史比较长,就不在这里写了。就是写成几本书,也未必能说清楚。木兰姐这篇关于家风家训的文章,我看了,觉得写得很好。中华民族的历史,不光是英雄和名人写成。中国的很多优良传统,都来源于百千姓氏的族规家风。在法律没有诞生的社会,村规民约具有约束人行为的效力。家族渊源,兰心蕙质,谢谢木兰带来的精彩。我在你的文章中,读到了锐意进取,读到了勤劳朴实,中华文明为何能传万代,就在于这些家规。
用爱去发现美好,用心去感受人生百态、红尘俗世的喜怒哀乐……
10 楼        文友:剪字木兰        2015-09-07 18:56:09
  感谢楼上各位老师的到来及留评鼓励!木兰有礼了,抱拳……
   其实,每家每户都有值得用心记录的故事,而其中的精神和文化,需要我们去挖掘。
   此文,一是记下来,不使自己忘记。二是但愿能抛砖引玉,所以思索之后,还是投上来了。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共 14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