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绿野荒踪 >> 短篇 >> 杂文随笔 >> 【绿野】学诗十忌(杂文随笔)

编辑推荐 【绿野】学诗十忌(杂文随笔)


作者:张意中 布衣,233.1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267发表时间:2015-09-12 21:24:20
摘要:张意中【原创】学诗十忌

偶尔翻阅报刊,见到一则短文中发出如此感叹:“现在报刊上的诗歌为什么那样难懂?”由此,笔者不禁想到了这样一则文坛轶事──一位诗评家看了一位诗坛“明星”的近作后问道:这首诗表达了些什么?该“明星”回答:你认为是什么就是什么。那位诗评家当即认真地说:我认为你写的不是诗,是一堆语言垃圾,是一串梦话、疯话!
   不错,朦胧诗曾于八十年代红火过一阵子,形成过一次全国性诗歌热潮。当时,朦胧诗率先打破了笼罩于文坛的狂吼与荒寂,开拓出一片文学绿洲,隆起了一道诗歌的高峰。朦胧诗的“朦胧”是相对“文革”时期“口号诗”之直白而言的,并非是“梦话”、“疯话”或“语言垃圾”。至于随后蜂拥而上的“后朦胧诗”、“超感觉诗”、“新体验诗”等等,则就步入玩文字游戏或者 “说梦话”的“迷宫”了。
   那么,怎样才能创作出深浅适度、左右适中且新颖灵性的好诗呢?对此,笔者不好多说也不敢妄作什么“创作谈”,因为这是一个涉及面太宽泛、不是只言片语能说得清的命题,诸如诗与生活、诗与感情、诗与发现、诗与灵感、诗与形象、诗与政治等等,都是中文教授、诗评专家们写专著的题材。退一步说,文学创作尤其是创作诗歌本是无一定之规的,是一种个人生活积累、情感体验的结晶,否则,中文系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会人人都是诗坛新秀了。
   诚然,诗无定规,但还是要“马走日象走田”的,还是不能乱写一气、“疯话”连篇的。在此,笔者仅就学诗应避讳注意的十个主要问题,班门弄斧几句。
   一忌缺乏真情
   俗话说,无情则无诗,感情真挚则诗显灵性。诗歌与其它文学形式最明显的不同,即是它的感情色彩更强烈、更鲜明、更直接、更集中。诗歌中蕴涵的感情必须是真情实感,切忌虚情、矫情、寡情。写诗时,适度表达内心的感触、感觉、感悟和情绪,是出情的一般规律;敏锐地把握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把握心灵震颤的频率,以典型化的场景、细节加以渲染与放大,并融会于鲜明的形象之中,凸现特有的“这一个”意象,抒发个性化的“这一份”情愫,则是使诗歌出情的常用手段。可以说,真情是诗歌的灵魂与生命。
   一位自称幼年丧母、历尽坎坷的业余诗作者写了一首诗《给妈妈》,我们不妨阅评一下:“妈妈/静静地/沉睡在/野花盛开的山岗/愉快地/回想着/往日美好的时光//我/悄悄地/走近/妈妈墓旁/默默地/放下/一束淡紫的丁香”。初看此诗,写得还算凝练简洁,没有一般习作者那种拖泥带水、漫无边际的抒情通病,但细细读来,觉得作者的心太平静了,此诗太无情了。若只给“沉睡”的妈妈献一束鲜花,何必写诗呢?此地此时,一个自幼丧母、渴望母爱的儿子,竟想像地下的母亲“愉快地回想着往日美好的时光”,其轻松、“愉快”的色调中哪有真切亲情的影子?作者自己都平静如秋水,又怎么去打动读者呢?可见,回避真情而故作姿态,写不出好诗;没有真情而硬凑强写,写出的则不能称之为诗了。
   二忌语言枯燥
   苏联著名诗人马雅可夫斯基说过:“开采一克镭,需要终年劳动。你想把一个字安排妥当,就需要几千吨语言的矿石。”我国古代诗人早就有过“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甘苦,也早就立下了“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誓言。由此可知,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而文学中最高、最纯粹的语言属于诗歌。这并非仅仅是理论上的说教。
   笔者从自己写诗体会到,青年诗友在语言运用上有两类常见病:一类是捡拾现成的、陈旧的、乏味的词句;一类是滥用词藻,弄出一些娇柔作态的“学生腔”。(语言中的“学生腔”,并非是指学生的语言,而是指那些不是来源于生活、生编硬凑且故弄玄虚的东西。)譬如有的人在所谓的“诗作”中爱用“绿色的信念”、“彩色的希冀”、“蓝色的向往”、“金色的憧憬”、“火红的理想”等等,均属于心中无“词”乱拼凑、陈词滥调自成“诗”的表现,根本就无法使人感受到高尔基所说的那种“几乎是肉体可以感触到的”语言艺术魅力。有首习作者的“诗”这样写道:“我发现庞大的世纪末在海上/城市在海上在世纪末驼背派生出来的智囊上”。这诗句说了些什么?“世纪末”指的是什么?它为什么“庞大”且在“海上”?“驼背”又如何“派生”出“智囊”来?真是令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所云的“诗句”,能称之为诗吗?尝试写诗的青年朋友,请记住“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一警句吧,请到生活中去挖掘、撷取语言的金矿吧!
   三忌乱发感想
   诗歌,当然要有“感”还要有“想”,但是罗列“感想”与诗歌不是一个藤上结出的瓜。看到什么想到什么,不讲究写诗章法、不追求艺术表现地写(记录)下来,那能算是诗吗?那就不如写日记了。
   把感想当诗歌来写,或者把诗写成感想式的,实在是习作者的一大通病。例如:“你的事迹像春风吹进我的心中,激励我追随你前进”;“朋友,不要流泪,光明就在前头,让我们在新世纪里再欢聚”……这类“诗”的作者可能是倾注了一腔真情而写出的,甚至有的是流着泪写成的。可是,这些本应是由日记、随笔、心得体会及影评、书评等承担的记录任务,何必应凑成所谓的诗句呢?现摘录下一位从事冷库工作的青年朋友所写的“诗句”:“谁说我们的工作单纯、贫乏/各式各样的副食品/经过我们的加工、冷冻/存封在零下十八度的库房/谁说我们只用体力,不用动脑/你看那/冰库机械的维修、保养/新的冷冻设备的革新、安装/……有待我们去研究、开发”。作者细致地介绍冷藏工人的工作性质、业务内容、劳动环境等,写得还是蛮认真的,但这些介绍和感想的描述并不是诗句呀!
   四忌罗列现象
   大家都曾去过商店或产品展览厅,看到营销者总是把商品尽量陈列出来,越是摆得琳琅满目就越能招徕顾客。这是商家的做法。若诗作者也如法炮制,把看到的或想到的生活现象都一一罗列出来,那就会大倒读者的胃口了。因为,写好诗歌的本领,包括用最节省、最精当的语言蕴含最大限度的容量──凝练是诗的基本特征之一。
   我们不妨赏析一下现代著名诗人艾青的《围棋》诗:“也许是纸上谈兵/看不见流血/听不见枪声//只许文斗,不许武斗/在小小的桌面上/展开万军覆没的战争”。该诗是对“文化大革命”的沉痛反思。若不是借“棋”发挥,而是直接去写那场灾难,用一部专著也难尽其详呀。老诗人仅仅用六行小诗,就完全、深刻地把那场浩劫反映出来了。可见,一首诗歌的容量大小,并不在于堆砌了多少材料罗列了多少现象。有位业余作者写的“长诗”《改革赞》,开头先用了三个陈旧的比喻——“改革像春风”、“改革像号角”、“改革是法宝”,接着按照“农村改革”、“企业改革”、“举国上下搞改革”这样的三个层次,各写了长长的一大段,且堆砌了“健全责任制”、“奖勤罚懒”、“降低成本”、“利润直线上升”等一大串概念,甚至连现象也找不到了,简直无法令人读下去。这样罗列现象且又罗嗦、干瘪的文字,连一般的报刊社论都不如,何谈诗味?
   五忌空发议论
   诗歌中的议论,实质上就是通常所说的“言志”。“志”,在诗中表现为侧重于思想与哲理的“理趣”。大凡好诗都是情理有机结合的典范,情趣使诗生动,而理趣使诗深刻。也就是说,好的诗寓理于感情之中、形象之中,形成不可分离的一体。而有些习作者的失误,恰恰是不得要领地把议论(道理)硬“装”进去,使所谓的诗句只能干巴巴、直通通地发议论讲道理,缺乏诗歌的形象美感。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的开头话是:用事实说话。写作诗歌应该是:用形象说话。
   记得收到过有位诗作者写的一首叫《年青的朋友们》的“诗”:“朋友,年青的朋友们/我们有勤奋灵巧的双手/我们有强壮勇敢的体魄/我们有现代科学文化的武装/我们能够创造丰富的两个文明/……在我们年青少壮的时候/投入这火热的时代/争做跨世纪的四有新人吧!”很明显这位诗友根本没有诗的感觉。这种空洞的议论写进报刊的社论也会大伤读者阅读兴致的,如何能称之为形象文学的诗歌呢?!
   当然,作为形象文学的诗歌,也需要议论(道理),但这议论必须是形象化了的长出翅膀的议论。如宋代文学大家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此诗就是通过描绘庐山的景色和置身其中的感受,道出了“当局者迷”这一深刻的哲理。读了这类饱含哲理的诗句,我们不仅不感到空泛乏味,而且由衷地叹服诗人目光的敏锐、论述的精辟、比喻的形象。应该说,以形象化说理才是哲理诗歌的本质。
   六忌褒贬失当
   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运用夸张、形容等手段是必要的。不过,若把树叶当作森林、把大象当作跳蚤,赞什么时好词用尽,贬什么时则坏话说绝,也是诗歌创作之大忌,是不可取的。这种褒贬失当的毛病有两种情况,一是人为拔高,二是扬此抑彼。
   所谓人为拔高,是指故作惊人之态,故鸣惊人之语,把原本肯定、赞赏的事物“突出”到失真的程度,“夸张”到荒谬的地步。例如,形容雕刻图章者手艺高超时,便说他雕刻出了“生活的甜蜜”、“勇敢投身于改革的笑靥”;写清洁工时写其“扫得世界一尘不染,扫除了人间的痛苦与不平”……这刻刀、这扫帚也太神奇了吧!这人为拔高的做法就像把孔雀翎插到鸭子身上,把赛跑冠军的桂冠戴到蜗牛头上,主观愿望可能不坏,但给人特滑稽的味道,其艺术效果却糟得很。若搞一下黑色幽默,倒还可以。
   所谓扬此抑彼,是指抬一个压一个,欲夸张三好就要扯出李四甚至把王五痛骂一顿,其结果是李四、王五受到伤害而张三也被描画得不伦不类。如有首“诗”《白杨颂》是这样写的:“我不喜欢/村外那行柳/我从心里厌恶它们/何日把它们统统连根拔掉/栽植一株株白杨/白杨好挺拔哟……”这是什么样的荒谬逻辑,喜好白杨就必须把柳树“统统连根拔掉”、斩尽杀绝吗?!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好恶,但浪漫主义并不等于随心所欲,必须受到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检验。人为拔高或者扬此抑彼,都是一种病态的心理写照,都无法写出上乘的诗作。
   七忌无病呻吟
   忍住病痛谓坚强,呻吟几声亦无妨,但无病无恙却在那里哼哼唧唧、装腔作态,就令人生厌了。这种无病呻吟的毛病,不幸传染给了诗歌写作者,“为作新诗强说愁”,就会严重损害诗歌的健康甚至生命力了。造成这种状况的病源,大致有二:一是文学功底不深,生活积累不够,“半瓶子醋乱晃荡”;二是以为写诗并没有什么了不起,无非是咬文嚼字、把虱子说成水牛而已。
   让我们试读一首题为《感怀》的“小诗”吧:“奈何滩头,阴沉无际/秋夜见不到一声海鸥鸣啼/苦闷的海水徘徊在我的心底//人生一世,花草一季/何时觅得一知己/心中浓郁的情愁诉与谁知/莫如醉卧这荒寂的滩头/让心声随朔风浪波逝去”。我们读罢此“诗”,会对作者的“情愁”莫名其妙,更会对其缺乏自持能力、“醉卧这荒寂的滩头”的状态感到惊愕。从其句式来看,作者是读过古典诗词的,而其“情愁”是受某些古典诗词感染还是发自内心的“觅知己”所致,让人不得要领,但给人的感觉却是猫哭耗子──感情太假!
   让我们再读一读革命先驱恽代英的《狱中诗》吧:“浪迹江湖忆旧游,故人生死各千秋。已摈忧患寻常事,留得豪情作楚囚。”看,在“忧患”、“生死”面前,恽代英表现出的是何等的襟怀与气概啊!上述《感怀》“诗”与《狱中诗》相比,真可谓是一把粪土与巍巍高山了!
   八忌平直浅露
   所谓平直浅露,就是说如清水半碟一样一览无余,无色香味形,无感人之处,无神奇之光。而聪明的诗人把自己独到的发现,如海中冰山一样展现小部分隐藏大部分,启迪读者的人生体验和审美想象力,去感受、参与并最终完成诗的创造。诗人是一语千金的预言家,不是喋喋不休的传道士。一句话,诗歌要有“一句顶一万句”的语言张力,要有“一语一笑倾全城”的艺术魅力。
   写诗要写出耐人寻味的韵致来,是不容易的。你的诗若被人称赞为“有诗味”或“余味无穷”,你便获得了一定的成功。这诗味,就埋藏在选材新、构思巧、感情真、思想深、形象美、语言精的和谐之中,就藏在言尽意不尽的境界之外。如前面提及的艾青的《围棋》诗,即是如此。再如当代诗人流沙河写于“文革”期间的《焚书》诗:“留你留不得/藏你藏不住/今宵送你进火炉/永别了/契诃夫//夹鼻眼镜山羊胡/你在笑,我在哭/灰飞烟灭光明尽/永别了/契诃夫”。该诗仅短短四十九个字,平白如话却言简意赅。诗人只以“你在笑,我在哭”的强烈对比,便烘托出了焚书时的心情;而“灰飞烟灭光明尽”,既是眼前景、心中画,又是暗示性的双关语,读后给人一种韵味不绝之感。
   九忌含蓄过头
   平直浅露不好,含蓄得变成苦涩隐晦也不行,好的诗能读出多层意思、品出悠远韵味,必须是蕴含深意而又能让人读懂让人领悟。

共 7274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诗歌是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是来自于生活高于生活,脱离了生活不行,过于生活口语化也不行,它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既含蓄雅致又挪地有声,文章中提出的诗歌十禁很好,很切合实际,正如文中所说:从传统意义上而论,诗歌主要有这么几类风格:含蓄、婉转、直率、自然、平淡、风趣、绮丽、英爽、沉郁、雄奇等。具体到某位诗人或某一首诗,只能说他主要属于何类风格,因为各类风格都是相互融合、相辅相承的。作为诗歌初学者,切忌刻意追求什么样的诗风,否则“追风”、“跟风”一类的做法只会迷失了自我,有百害而无一利。总之,诗人不是什么风潮的跟风者,是报春花是布谷鸟,是攻坚部队插到时代制高点上的红旗! 文章条理清晰,比较清晰。推荐阅读。问好。【编辑秋心】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鹦鹉        2015-09-12 22:07:32
  拜读诗人佳作,诗人把学诗的感悟写得非常好,分析的很透彻,让我们读者看到学诗的方法。问好老师!
回复1 楼        文友:张意中        2015-09-12 22:11:59
  谢谢我的同类鹦鹉
2 楼        文友:张意中        2015-09-12 22:10:50
  谢谢秋心大姐亲自为我编辑
3 楼        文友:悠悠眯眯        2015-09-16 16:04:27
  写的太好了,让我收益颇多,谢谢老师的心意。
你是我永远的依恋
回复3 楼        文友:张意中        2015-09-17 01:30:33
  悠悠眯眯,谢谢你对我的夸奖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