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旋转木马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木马】灯影下找寻钥匙(散文)

编辑推荐 【木马】灯影下找寻钥匙(散文)


作者:清欢有味 秀才,2767.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616发表时间:2015-09-16 14:53:35

灯影下找寻钥匙:
  
   《愿力的奇迹》赏析
  
  
  
   不得不承认,读《愿力的奇迹》一书的初衷,是冲着著名作家莫言“如饮甘泉”的推荐序言而去的。至于号称问禅人、茶隐士、文字客的作者马明博,是相“见”恨晚在后的。
  
   该书通篇都是作者在地藏菩萨道场——安徽九华山的经历和感悟。“文如清溪,淙淙流淌;娓娓道来,润物无声……”
  
   汉传佛教中,观音、文殊、地藏、普贤四大菩萨,代表着佛祖释迦牟尼“悲智愿行”四个方面。“地”指大地,大地为一切万物提供生存的条件,有能持、能育、能载、能生之意。“藏”是宝藏,财宝足以救济人的贫苦,圆满人生,又有储藏、存有之意。“地藏”指菩萨如大地一样含藏着无数的善根种子。“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 地藏菩萨胸怀广博,誓愿坚定,无处不在的忘我、无我、利益众生的大气魄,让我等有情众生心生惭愧。
  
   实际上,就愿力而言,在作者的眼里地藏与观音、文殊、普贤菩萨是没有实质性区别的,甚至可以互为化身的。同时,借助地藏菩萨道场的所谓奇迹,展示诸佛菩萨的愿力,并以此邀请我们选择内心的光明。
  
   引用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的话,“不能发生的事物从来也没有发生过,能够发生的事物就不是奇迹。”以九华山的三生石为例,“其实,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三生石,只不过是迷失了自己的旧精魂,无法明白,世间所有相遇,都是久别重逢。”同样,肉身如此神奇,令世间人瞪大了眼睛,来观看,来研究,其实亦是一种接引的方式而已。
  
   古代不少的修行僧侣,为了让后人对佛法生起信心,在圆寂后留下他们的金刚不坏之身,俗称肉身,又称全身舍利。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超越了众生无法逾越的障碍。同样是沉重的肉身,他们在我们中间,却能够成就金刚不坏之躯,默示佛门的智慧与慈悲。我们则拖着沉重的肉身行走在红尘,为了满足个人的愿望而殚精竭虑。等抵达生命终点时,我们又得到些什么、留下些什么、成就些什么?
  
   该书引用《遗教经》记载,佛祖释迦牟尼涅槃时,对守在身边的弟子嘱咐,“不要崇拜偶像,要以自己的心为岛屿。”然而,世间人总是希望有个外在的主宰。佛祖释迦牟尼知道“求解脱毕竟要靠自己”,为了让众生对解脱充满信心,不得不“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本来是无所住,可是这个目标,对于俗世众生来说太高了,那就先说有所住,等他入了门,再一步步地让其领悟“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肉身就是这种愿力的奇迹啊!
  
   法不孤起。在这重重无尽的因果之网上,哪一个事物的存在,与其他事物没有联系?这个世界上,哪里存在什么偶然?对于人生,佛祖释迦牟尼希望我们能够如实观照世间,既非不可救药的悲观,亦非盲目的乐观。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找到通往自由、和平、宁静与快乐的途径。他提醒我们,痛苦在世间客观存在,不要太执著于此世间的事物。“与佛同心”,就是不断突破自我,清除无知与杂染的生命经验,利己及众生。
  
   在太虚法师作词、弘一法师作曲的《三宝歌》中,颂扬佛祖释迦牟尼的功德时,用了两个反问句,“人天长夜,宇宙黯暗,谁启以光明?三界火宅,众苦煎迫,谁济以安宁?”在此基础上,该书作者讲到了一群夜行萤火虫的童话。众所周知,萤火虫的灯,无一例外都挂在屁股上。领头飞,就意味着要面对无边的黑暗。佛祖释迦牟尼如同童话中那个自愿排到队伍最前面的萤火虫。面对无明的黑暗,他化身为灯,照亮前方的道路,引领人们突破生死轮回。
  
   佛祖释迦牟尼早就提出,“要接受我的教诲,首先要明白我的立场。”他以心灯照亮我们脚下的道路,希望我们跟随他一起飞,而不是站在一旁看。他鼓励我们去实践、去重新发现存在着的真理,而不是简单地相信。他自承是人类的普通一员,是向导,而不是万能的神,所有的人只要肯发愿、肯努力,都有觉悟的可能,都会成为指路明灯。
  
   同样道理,在作者笔下的九华山上,地藏菩萨巨大的造像,并不期冀人们盲目仰视或顶礼膜拜。那里有幅对联耐人寻味,“休抛世谛求真谛,须识凡心即佛心。”在时光的恒河里,人的生命长度,不过是须臾而过的一粒流沙。地藏菩萨更加希望众生对当下的生命生起珍惜,因为这才是最可靠的。
  
   轮回无尽头,知流水今日;回头即家山,悟明月前身。
  
   无论是前生是婆罗门女、光目、富家子弟、小国国王,地藏菩萨都从一己的悲欢中,看到了苦的普遍存在。之所以能够成为觉悟者,是因为他成功转化了自身角色,从一个伤心人转身成为其他所有伤心人的救护者。为让其他人免遭痛苦的逼迫,拥有真正的幸福,他发下的誓愿犹如灯盏,照亮了他自己和其他人脚下的路。面对恶缘重重的我们,他愿意“替与减负,或全与负”,或伸手“复相扶助”,以便我们早日“须省恶路,无再经历”。
  
   有愿,就不会有怨,就不会阻碍我们认知生命本有的珍宝,就不会把佛法理解得过于片面。生活中处处的觉受,都是观察、思维因果存在的机会。明因果,就能学会欣赏,懂得赞美。处处看到生活中的积极因素,就是生活在净土中。如果没有愿,就如临济祖师所说,“念经作佛,纵然自在还是妄;发心度众,虽是慈悲终归贪。”
  
   该书作者无比感慨,“人生不过是一场旅行,既迂回,又漫长。只有禅者知道,重要的不是设计未来,而是及时把握眼下这一个个稍纵即逝的片刻。要让愿望成为现实,必须付诸行动。我们被无明包围着,行动之前,必须要点亮心灯,看清前进的方向。”我们的眼睛,只能看到被光明照亮的事物。然而,钥匙有时不在这里。即便知道它就在附近,但是,由于周围是黑暗,我们无法准确地找到它。无明暗夜里,我们都是在灯影下找寻钥匙的人。借助于诸佛菩萨点亮的心灯,我们才可以找到它。
  
   行走于九华山的宋代大禅师大慧宗昙曾说,“好将一点红炉雪,散作人间照夜灯。”人间照夜灯,有多少盏?可以说,有心跳的地方,就有灯。漫游在黑夜的持灯人,可以用一灯引燃百千万亿灯,引领该书作者行走在九华山的灯盏,是《地藏经》。世间有多少部《地藏经》,就有多少位读诵、行持地藏大愿的人。茫茫人海中,他们都是漫游的灯盏。
  
   六祖慧能曾言,“佛法真理,与文字无关。真理好像天上明月,文字只是指月的手指。手指可以指出明月的所在,但是手指并不就是明月,看月也不一定必须透过手指,不是这样吗?” 然而,如果一本书能够成为渐次点亮的灯盏,在暗夜中,为苦闷于黑暗的人带来光明,正如林清玄所说的那样,“一切佛法的写作都是在帮人找钥匙。”这不但是读者获福了,而且作者同样获福了。
  
   影上灯盏还有无数,而钥匙又岂止一把呢?期待尽快看到马明博先生的《一日沙门》、《禅遇》等其它著述……
  
  
  
   后记:新年有新愿,愿力有奇迹。地藏菩萨圣诞日是农历七月三十日(当年若无三十日则为二十九日)。
  
  
  
  
  
  

共 274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文章用佛法和哲学的角度解释生活,感谢您投稿江山文学网,旋转木马,期待您更多的佳作!【编辑:紫灵兰】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共 0 条 0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