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星月诗话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星月】“绿色国学”申义(随笔)

编辑推荐 【星月】“绿色国学”申义(随笔)


作者:跛鳖千里 布衣,261.6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419发表时间:2015-09-16 22:38:05

近些年,全国各地的国学馆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形势蔚为壮观,其实国学馆就是仿旧时私塾来办的,有的国学馆的名称就带“私塾”字样,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文化现象。几个月前,《中国教育报》上,还用专版讨论现代私塾教育的利弊。我也有几句心里话,不妨谈一谈,说得不一定对。我想拿人们的饮食作类比:过去人们吃的是粗茶淡饭,诸如窝头小米粥就咸菜。那时候,人们渴望吃精米精面,大鱼大肉。今天的人们大米白面、鸡鸭鱼肉成了主食,倒吃出了糖尿病、高脂血症。于是想到了粗茶淡饭的好处,想回归,但事实上几乎是做不到的,其实也没有回归的必要。偶尔调剂一下可以,让每家每户都完全回到顿顿吃窝头喝小米粥就咸菜的状态,理论上可以,事实上行不通,也没有那个必要。经过了几十年的探索和实践,新式学校教育虽然还依然存在不少弊端,但就整体而言,是适应时代特征的,基本能够满足这个时代人们生存与发展的需要。私塾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补充,是有利的,但不能取而代之。节假日上上国学班,读读中华传世经典,丰富一下学养,调剂一下文化生活是好事情。但如果把孩子一生的前途命运都系于此,则大可不必。
   我看咱们中国人一百年(1919——2019)中对待国学的态度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19年到1949年的30年,是准备不读书的阶段;第二阶段,从1949年到1999年的50年,是真正不读书的阶段;第三阶段,从1999年到2009年的10年,是准备读书的阶段;第四阶段,从2009年到2019年的10年,是逐渐实现真正读书的阶段。这四个阶段,既有后望也有前瞻。我得出这个结论,是有依据的。“五四”新文化运动(1919)主张打倒“孔家店”,一大批文化名人一齐呐喊,主张废除读经,提倡白话文,提倡学习西方。但什么东西也不是说废就废得掉,说反就反得了的。特别是文化,根深蒂固,想要革命,怎么也得有个过程。所以直到新中国成立时才基本没人读旧书了。新中国从成立之日起,就坚决地“反封建”,古籍经典当然首先在被反之列。建国以后的历次政治运动,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践踏愈演愈烈,那手段真是无所不用其极。践踏了五十年,出问题了,出来一个“法.轮.大.法”,一亿人受蛊惑。1999年取缔了法.轮.功后,有人在报纸上发表文章,说得很好,一亿人信了邪教,是中国人的信仰危机造成的。信仰危机是缘何产生的?那位作者没有进一步做出回答。其实道理很显然,中国人中信仰宗教的不多,但并不意味着中国人没有信仰。自古以来,中国就是有信仰的民族。中国人的信仰在哪里?在四书五经里,在楚辞汉赋里,在唐诗宋词里,在从古到今讲也讲不完的传奇故事里……一句话,中国人的信仰全在国学经典里。信仰危机是读书危机造成的!进入新世纪的最初十年,人们逐渐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了,也知道不读书的危害了,真是下决心要读书了。但并不能算真正的读书阶段的开始,只是一个过渡期、准备阶段,不过这个准备是万分重要的。这两年,中国人真正读书的时期应该说已经开始了。不过是刚刚开始。“国学热”产生在第三阶段,所以被一些人称为“假国学”,我奉劝这样说的人,不必过于激烈,这是过渡时期历史的必然。2010年我提出“绿色国学”,也就是“真国学”,正是在第四阶段的开端,这也是历史的必然,我不提,别人也要提,不管用一个什么名词,总而言之,意思应该是一样的。请大家继续关注未来“国学”在中国的命运,验证一下,是否如我所说已经由假而走向真了。
   2010年3月10日,我在自己所在的中学办了第一期“绿色国学补习课堂”。我当初想到对我的国学观点冠以“绿色”之名,是受了潘长江、赵本山等人倡导“绿色二人转”的启发。我所倡导的“绿色国学”究竟是怎样一种内涵呢?换句话说,我主张什么?反对什么?理由何在?下面给您做出详细的回答。
   第一,我所说的绿色国学,就是本色国学,也就是主张攻读中华传世经典原著。这是针对时下“新解”(曲解?)泛滥成灾的现状提出来的。
   不要太轻信那些“大师”们的话。最好亲自去看一看原著,看看圣贤究竟是怎么说的。慵懒和畏难往往导致轻信。许多“国学贩子”恰是抓住了多数人的这个弱点,便信口雌黄,“代圣人立言”了!只需稍稍勤奋些,看一看便知。当然,也有不那么容易看懂的原著原文,这怎么办?多看几家经过历史检验的学者的注解,通过比较思考,就会得出确义。举个例子吧:我的意见,今天的人要读懂“四书”,就不能不读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四书章句集注》是朱熹用了毕生心血写出的对儒家经典“四书”的注解,据说朱熹逝世前一天还在修订。融注音、训诂、考据、义理于一体。这不是一家之言,里边称引的诸如“周氏、程氏、胡氏、范氏、马氏、……多到十几家之言。是万分难得的资料汇编。
   大家都喜欢看于.丹教授讲的《论语心得》、《论语感悟》,喜欢看易.中.天教授讲的《先秦诸子百家争鸣》。遗憾的是,这二位大概都没有读过《四书章句集注》。
   于.丹教授《论语感悟》第一集《孝敬之道》中所称引的第一句《论语》原文是《论语?为政》的第七则:“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向来,对这则《论语》有三种理解:
   A:子游向老师问什么是孝。孔子说:“现在所说的孝,只说能够养活父母就行了。即使狗和马,都能得到人的饲养;如果对父母没有孝敬之心,那么供养父母与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
   B:子游向老师问什么是孝。孔子说:现在一般人对于孝的理解只是能够伺候父母亲,其实,像狗和马也能伺候人,如果没有尊敬之心,那跟狗和马伺候人有什么差别呢?注:为什么讲犬马呢?我们一再提到效犬马之劳,因为狗能替人看门,马能替人拉车,都能为人服务,但是狗跟马不会尊敬人。孔子把子女比喻为犬和马,如果只是单纯的伺候父母亲,而不懂得敬爱父母亲,那就和狗马没有什么两样了。
   C:子游向老师问什么是孝。孔子说:现在一般人对于孝的理解只是能够供养父母,其实,像狗和马这样的动物也能够供养它们的父母,但它们的行为只是出于一种本能,并没有敬爱之心,如果只是供养父母,而没有敬爱之心的话,那跟动物供养它们的双亲有什么区别呢?
   以上ABC三种解释中,最普遍的是A种,朱熹《论语集注》中也是取A种(朱熹集注:养,去声。别,彼列反。子游,孔子弟子,姓言,名偃。养,谓饮食供奉也。犬马待人而食,亦若养然。言人畜犬马,皆能有以养之,若能养其亲而敬不至,则与养犬马者何异。甚言不敬之罪,所以深警之也。胡氏曰:“世俗事亲,能养足矣。狎恩恃爱,而不知其渐流于不敬,则非小失也。子游圣门高弟,未必至此,圣人直恐其爱踰于敬,故以是深警发之也。),这也是最合逻辑的一种解释。但有人说这样解,虽合逻辑,但不合人伦,孔夫子无论如何激愤也不会拿犬马来作比父母。这样说,B种解释似乎也很有道理。最无理的是C种解释,因为,谁都知道,动物反哺它们父母的现象并不普遍,至于犬和马,根本就没有“反哺”的行为。而我们的于.丹教授,恰恰采用的就是这C种解释。她担心这样解释太过牵强,还拿来“羊羔是跪乳的,乌鸦是反哺的”来作佐证。下面是我按照于.丹教授当时讲课的录像整理的她的原话:
   “子游去问老师,什么叫孝啊?老师说是谓能养,有很多人说能养着自己的老人,我们今天经常说赡养自己的老人,这是孝吗?孔子接着反问:至于犬马,你看动物皆有本心,我们知道羊羔是跪乳的,乌鸦是反哺的,也就是说,所有的动物都有这样的心,犬马也知道养它的长者,那这就叫做孝吗?所以孔子提出一个很深刻的命题,他说,不敬何以别乎?如果你只是让父母做到衣食无忧了,你如果心中对他没有那种深刻的尊敬,没有你的心在里面,这能叫做孝吗?所以中国人一说起来叫孝敬孝敬,孝为行,敬为心。关键是我们的心中对父母有这份深深的敬吗?”
   您看看这段话乱不乱?她把“哺bǔ”读作pǔ,引述原文时丢掉了很关键的“今之孝者”四个字,极易使人发生误解,将本来是孔子要批判的“时人”的通病,错会为孔子本人的意见。这样的小错不究也罢,最要命的是这段话逻辑混乱。强调半天的意思无非是人的真正的“孝”,要强调一个“敬”,没有敬爱之心,光能养他的长者,就和动物没有区别了。也就是说人和动物的不同在于人有孝敬之心,动物没有。替她的含糊措辞辩理的话,可以将她所用的“动物皆有本心”“所有的动物都有这样的心”理解为所有的动物都有这样的本能。可是,即便这样,仍然矛盾,我们知道,羊羔跪乳和乌鸦反哺这两个典故,在我们民族的意识里恰恰是被认作“敬爱感恩之心”的,她用这个典故不正是给自己的论点拆台吗?
   大概是节目播出后,有能跟于.丹教授直接对话的方家给她指出了这个问题,所以在随后出的书里,她对这一部分讲稿做了修改,改为符合A种解释了,引她书中的话如下: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子游去问老师,什么叫做孝啊?老师说,现在的所谓孝,就是说能养活自己的老人就行了。但是,这真的就是孝吗?孔子接着反问,你看狗马这些动物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你只是做到让父母衣食无忧了,但你对他们没有发自内心的尊敬,那么这跟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
   举完了于.丹的例子,我再来举易.中.天的例子。
   易.中.天教授所讲的《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富有学理深度,很成体系,将他的满腹学问和满脑聪明发挥地淋漓尽致。据说是先有的完整书稿,后录的节目。为完成书稿,易先生参考了许多别人的论著。他以孔子和儒家开头,并以儒家作为主线贯穿全部讲座。按说应该很好地读一读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起码要读一读其中的《论语集注》吧。但是,看得出来,并没有。虽然他在讲座中也对朱熹的观点偶有提到,但那是间接所得,也许是李泽厚的《论语今译》或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引过的部分。
   我怎么觉出易先生没有重视对《论语集注》的研读呢?
   记不起是他讲座的哪一集了(要查还很不好查),总之,讲的内容是记得清楚的。是在讲《学而篇》倒数第二则的时候,这一则的原文是——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易.中.天先生在对这一则进行今文翻译之后,苦笑着说,真是太奇怪了!子贡怎么会由上面的对话想到了这样两句《诗经》里的句子呢?孔子还夸他,这样才算可以与他探讨《诗经》了。莫名其妙!(这不是易教授的原话,是这个意思。原话待查。)
   现场的观众也发出了共鸣的笑声。电视机前的我当时也心领神会地笑了笑。因为,我每读到这里,也总是觉得匪夷所思,不知道这爷儿俩在打什么哑谜。但最近我用心读了朱熹的《论语集注》,这个困惑迎刃而解。请看一看《论语集注》中怎么说: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乐,音洛。好,去声。谄,卑屈也。骄,矜肆也。常人溺于贫富之中,而不知所以自守,故必有二者之病。无谄无骄,则知自守矣,而未能超乎贫富之外也。凡曰可者,仅可而有所未尽之辞也。乐则心广体胖而忘其贫,好礼则安处善,乐循理,亦不自知其富矣。子贡货殖,盖先贫后富,而尝用力于自守者,故以此为问。而夫子答之如此,盖许其所已能,而勉其所未至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磋,七多反。与,平声。诗卫风淇澳之篇,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子贡自以无谄无骄为至矣,闻夫子之言,又知义理之无穷,虽有得焉,而未可遽自足也,故引是诗以明之。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往者,其所已言者。来者,其所未言者。愚按:此章问答,其浅深高下,固不待辨说而明矣。然不切则磋无所施,不琢则磨无所措。故学者虽不可安于小成,而不求造道之极致;亦不可骛于虚远,而不察切己之实病也。
   朱子这里讲得再明白不过了:“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合起来就是今天常用的成语:精益求精。能够做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已经不错了,更高一层的境界是:“贫而乐,富而好礼”,这不就是要求精益求精吗?!子贡为什么由这段谈话联想到《诗经》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呢?因为这两句诗也是在讲精益求精的道理——加工骨角的,“切”完了还不够,因为还很粗糙,还要进一步做精细处理,还要“磋”;同理,加工玉石的,“琢”完了还不够,因为还很粗糙,还要进一步做精细处理,还要“磨”。孔子一听子贡的悟性这样高,很高兴,认为子贡是读《诗经》能联系生活实际,这很难得,于是表扬了他。

共 9848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围绕国学而展开的论述文章。作者首先针对现在的国学热亮出了自己对国学作用的看法,并进而列出了自己总结的国人对待同学的四个阶段不同的态度,从而由自己的绿色国学补习课堂引到百家讲坛于丹老师关于《论语感悟》和易中天老师《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讲解中的存疑,实际作者是想说有些讲国学的老师国学并没有领会透,也是借此说我们现在的国学宣传把其作者夸大了。接下来作者又从读经运动的发起人王财贵教授对于经典只读不讲的主张写起,并借其依据讲其偏颇处,又引出古代私塾的教法。最后,提出了自己对国学的观点:国学归根结底是学问。所以,要想学好国学,就要用做学问的方法。至此,作者的绿色国学说水到渠成。作者关于国学的地位和作用的看法还是非常正确的。推荐欣赏。【编辑:快乐永远】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快乐永远        2015-09-17 00:10:14
  问好作者,感谢对星月的支持。
2 楼        文友:快乐永远        2015-09-17 00:12:50
  国学,很重要,但是不能替代所有。是一种文化,是一门学问,更是我们文明传承的一种载体。
3 楼        文友:快乐永远        2015-09-17 00:14:04
  文中许多引用之处未及详查,为老师的教学所倾倒。再次感谢老师支持星月,也欢迎大家就此展开讨论。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