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道光年间那块砖(散文)

精品 【流年】道光年间那块砖(散文)


作者:指尖 举人,4114.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417发表时间:2015-09-17 17:13:29

1
   二月,春寒料峭,万物萧瑟。
   黄河自冰寒的季节苏醒,发出狰狞而低沉的咆哮。
   河南郑州胡家屯,一位着灰色长衫,身形消瘦,面容疲倦,目光锐利的老者,正领着几个随从,沿堤坝巡看。他们面前的黄河,仿佛积攒了太多的力气,要通过季节的转换释放出狰狞面目。
   这是道光二十年,农历庚子年,正是清朝第八位皇帝,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在位,此时,国内吸食鸦片泛滥成灾,白银大量外流,国力日益衰弱,朝庭腐败严重,社会弊端积重难返,灾祸连年,民不聊生。作为河东河道总督的栗毓美,面对猛兽般的黄河,极为谨慎。河南位于黄河下游,自古以来,水患严重,每年冲毁大量农田村舍,民众损失巨大。像往年一样,他仔细而严谨地观察着堤坝和河床。风在水面凌厉穿行,带来阵阵彻骨之寒。他瘦弱的身体,却仿佛堤坝上的某块砖,对自然的侵袭,无动于衷。他花白的髯须早被吹乱了,透过零乱的鬓发,目光中分明有着不甘和忧伤。
   一切似乎都来不及了。
   隐约的担心,突来的晕厥,使他的身体不自觉地摇晃了几下,他的面容随即有了几分焦虑。随从以为,栗大人又是在思虑即将到来的水患,便安慰道:大人,不必忧心,咱河工砖砌成的堤坝还是很让人放心的。栗大人眉头紧锁,目光突然变得无比锐利,一丝红潮涌上他的苍白粗糙的面孔,没有应和随从,而是低声说,扶我回去。
   那声低吼,在风中,融进黄河的咆哮声里。
   春天的傍晚,寂静正缓慢降临。而寒意愈发猖狂,刀子般割在人的皮肤上。
   这股寒意,一直沿伸到京城。
   深夜,灯下批阅奏章的道光皇帝,用朱笔批下一行行小字。他已无比困倦,但却强撑着眼皮,借浓茶来驱散着阵阵困意。这多年来,虽然他竭尽全力,孜孜不倦,但治国之举,成效甚微。诚然,这跟他的犹豫多疑、反复无常的性情有关,但另一方面,他隐约觉得,大清大势将去,那些辉煌繁华过往,将随水而逝,永难再返。
   下半夜,风停了,外面静寂异常,道光皇帝翻开最后一册奏章,这是来自河东河道总督栗毓美的摺子,苍劲的小楷,仿佛一滴滴水珠,在灯下,颜色越来越深。
   他的眼皮突然跳个不停,烛光无风自动,摇曳不止,某种不详预感,令他心绪难宁。
   一百七十五年前的那个黎明,是道光二十年二月十八,黄河岸边,河南郑州胡家屯,六十三岁的河东河道总督的栗毓美,在第一缕曙光中,阖然辞世。
   2
   一百多年后,我站在河南孟津黄河下游的岸边,河水混浊,但流速缓慢,安静的,像一只温顺的小兽。那是五月,河岸边,茂盛的西瓜叶下,能看到一个个小小的瓜正探头探脑。道光年那一世,它们生存在哪里?能肯定的是,此刻的黄河,已不是道光年间的黄河。就像此刻的时间,也已不是那时的时间。我也无法通过从某通道,与那时的栗公相遇。我只能在口口相传的民间故事,或者众多史料中,通过发黄的字迹和传诵,一点一点地靠近他,并感受来自他的温热。
   在毛祥鳞的《墨馀录·栗毓美》中,记载着栗毓美年少时的一个事件。
   幼时家贫,他被姑母接走,陪表弟读书。因其聪慧,举止得体,颇受姑家人喜欢,遂与其女结亲,待双双长成,举行成人之礼。谁料,半路出了枝节。世间事,总是蹊跷的,明明是人为,却又似神助。所有苦难,也是成全的一种方法吧,若没有这样的成全,亦就成不了以后的栗公。
   那夜,家中突然进贼,奇怪的是,贼既不偷财,又不劫色,偏偏取了表弟性命。当栗毓美从梦中醒来,看见表弟躺在血泊中的尸体,惨不忍睹,却百口难辩。姑家恨贼心切,遂报官。因栗毓美是最大的嫌疑,庭审中他亦不能自辩,便被收监。
   他入狱后,有同里富人王某,前来向他的未婚妻提亲,姑家见其人才俱佳,又想栗毓美无情无意,便将女儿嫁了。有次,王某大醉,得意地跟妻子说:你弟弟死得可惜啊。我以前以不能娶你为今生一憾,所以招募杀手,想将栗毓美杀死,不想误杀了你弟弟。不过现在也好,栗毓美已经因为杀你弟弟一事,被官府抓去,不久也就将他斩了,所以你又是我的了。我此生之愿已偿,只是可怜了你弟弟。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女子对栗毓美有深爱,此刻恍然,内心纠结不堪,但最终还是去官府将丈夫告了。
   栗毓美出狱时,女子在公堂泪流满面,哽咽着对他说,“吾所以忍为此者,以君伸冤,非吾不能雪也;今既白矣,身已他适,不能复事君;仍归王,则冒杀夫名,何以自立于世?计惟一死已宜耳!”说完,自刭而亡。
   一时,仿佛惊天劈雷,震醒了栗毓美身上所有的细胞。他欲哭无泪。一个人,用性命挽回了另一个人的性命,从此,他便拥有了两个灵魂。藉如此,才有栗毓美其后的“苦致力学,致位通显”。
   如果没有这个女子,没有她的死,栗毓美的一生,或许是另外的样子。但一切已没有其他可能,栗毓美只能带着感激和怀念,度过他的一生。他一生无正室,将生命里最重要的那个位置,留给了永远的人。
   后来,不论于何地任职居住,他身边永远带着两样东西,一个是刻有“恩太太”的木位,一个是一件囚衣,以此来提醒自己牢记过去,不忘本色。
   据说在河南,至今有一出传统豫剧曲目,叫《义烈风》,颇受人欢迎。戏中,前部分演绎了栗公与未婚妻的故事,而后半部,演绎了栗公的下半生。
   3
   其实,人生何尝不是一出戏,所有情节,均按某种秩序,环环相扣,步步行来。嘉庆七年,二十五岁的栗毓美满怀报国之心,入京参加朝考,这一年,这位来自山西浑源的年轻人,以全国第二的名次,轰动了全国,从此,也顺利步入仕途之路。
   他第一任为官之地是河南知县,当时“拜谒莫宝斋侍郎,自陈欲呈请改就教职”。莫宝斋莫晋,是史上有名的人物,后陈康祺有《郎潜纪闻四笔》,关于莫晋,有《莫侍郎耿直》一则:莫宝斋侍郎任仓场时,因常州武弁旗丁与州县互控,牵涉多人,满侍郎润祥议交刑部审讯,公议咨交两江总督就近鞫之。润祥持不可,公不为屈,遂各执奏,陈辨上前,仁宗卒从公议。今通州仓场署,满、汉两寮,各榜“和衷报国”四字,仁宗纶音为公立也。公视学江苏,劾署藩司鄂云布玩公护短。道光二年,以通场盘米事,与户部互讦,连拜三疏,措词峻激,至以“胡涂昏愦,不通文义”诋部臣,而以“洞悉仓务,无逾于臣”自诩。时户部满、汉两尚书皆军机大臣,方向用,朝士肾为公危,上竟不之罪。谕称莫晋所论,皆属因公,惟负气辩论,失敬事之道,仅令降一级为内阁学士。公谢疏有云:“主圣则臣自直,仰钦厉世摩钝之精心;恩深而命转轻,弥坚报国忘身之素志。”朝野诵之。
   或许栗毓美是幸运的,初入官,便遭遇此等在试考中屡屡居首,才情,修为,风节,文雅之异人、超人,他在他身上学到很多东西,这些,在他一生为官政绩中,可见一斑。当时,栗毓美不想当知县,只想专心为教。莫侍郎说,你有才华,虽然县令是官职中最低的,但做好却不容易。如果能做好,看待人民的事像看自己的事,以学术为治术,为民、爱民、体民、谅民,这样的政绩不比让学生考个第一第二有意义吗?
   这一番语重心长,真是令栗毓美豁然开朗啊,遂欣然上任。
   临走时,莫侍郎问他,怎样才能当个好官?
   栗毓美回答:“以洁己爱民济之,以勤持之,以恒久实心实力,不敢苟且随俗。”
   这句回答,在今天听来,依然动心动魄。这是道光年间,一个封建社会官员的真实想法,在三十六年为官之路上,他以此为铭,谨记于心,从未左右。
   4
   栗毓美先后当过温县、原武、安阳、河内、西华、宁陵、淇县、修武、中牟、武陟的知县。四十六岁,任光州直隶知州。四十七岁,任汝宁府知府。同年,兼任南汝光道篆。道光九年,五十二岁的栗公任粮储盐法道。道光十年,栗公被道光皇帝召见过三次,他们之间有过怎样的交谈?没有任何记载,但肯定的是,栗公深得道光皇帝的信赖,才有后几年的委以重任。
   此时的清中国,满目凄凉。历史上,关于道光皇帝执政时期的记录也很多,有人评论他是衰世之君,生于盛世死于忧患,但基本上是评价他执政后期的。在栗公故去后,道光皇帝的江山日益飘摇。内忧外患,鸦片战争失败,葡萄牙强占澳门,广西洪秀全的拜上帝会已拥兵数万,正等待时机。这些,道光皇帝都被蒙在鼓里,更可怕的是,英国正秘谋新的侵华计划,差不多历史上最大的事件都蓄事待发,大清帝国摇摇欲坠。可幸也可悲的是,拥有满腔正气和豪情的栗毓美,无法参与这场患难,不能看见,便也无法报答。
   栗毓美每一上任,第一件事,是清理陈年旧案,他认为”为吏当凭情理,不当恃气质,恃一分气质,则民受一分冤”。是,他一直是他,那个不忘本不忘义的他,他尝尽冤屈,他懂得,一个平头百姓的无能,常常是为吏者的不察。
   史料记载,他竟然审理积压案件万余起。个体的力量,虽然羸弱,但人格的力量,却是强大的。由于他清明公平,当事人双方,君心悦诚服,再无翻案。
   据说栗公卸任安阳县令之后,依旧留在郡州审理积案。
   有一对戚姓百姓兄弟,因为田地纷争提起诉讼,栗公劝戚兄,说,兄弟如手足,该让即让。
   戚兄却说,我跟弟弟是同父异母,继母极其溺爱弟弟,那有什么手足之情。
   栗公曰:“时继母孝,正所以报汝父汝母之恩。汝以弟非同母屡次争控,是知有母不知有父,且敢谤怨继母,子道与兄道两亏矣。”
   一个人,为人子和为人兄的责任和义务都缺失了,还成其为人吗?一言点醒梦中人,栗公话未落音,戚兄双膝着地,大谢,他说,我小时候也读过书,但不明大义,要不是大人提醒,我就禽兽不如了。
   他又问,怎样才能处理好家事,怎样才能做个好人?
   栗公笑笑说,“天理不外人情,家庭之间惟以论情,不可理争。情至则合理,争理必伤情,伤情即非理矣。汝当反躬自责,友爱幼弟,诸事忍让,不可使继母之不慈,责汝弟之不恭也。”
   这种以情以德服人的策略,并非栗公刻意为之,他在任其间,均以国事为重,爱民如己出,刚正廉介,凤寡嗜好,以心向心,以真对真,这样的情怀,在今天,依然令人肃然起敬。
   5
   二O一五年八月二十六日,秋光明媚,蓝天如海。在浑源县栗氏佳城,工作人员赠给我们《栗毓美研究》第一缉,比起民间众多栗大王庙,比起治洪之美誉,乃至比起传说中的河工砖,这本薄薄的小册,份量变得很轻,但还是让我们看到了栗公的另一面。
   栗公曾言:有一日在官,不忍一日不尽心民事。
   他的一心为民,竭尽全力,以身作则,是一篇文章、一本书远远无法包容的。
   在他早期为官时代,他就以刚直不阿,敢于担当,而脱颖而出,并受人关注和诟病。
   栗公在代理温县知县时,紧邻的河内、武陟两县遭受严重洪涝灾害,两县知县均唯诺不敢言,他便大胆上奏,请求开仓取谷,以救济灾民度过难关。朝廷批复后,由一名上级官员押粮至此,但此官员嫌弃栗公于他的怠慢,便以陪同怀庆府张牧村查灾的借口,将原本拨给温县的五百石谷子擅自给了孟县。
   栗公为此几次求见,但均遭该官员拒绝,于是,他灵机一动,带上县印直接拜谒张牧村,说:作为上司,理应廉明公正,以体察地方官员,安抚老百姓为己要。如果温县滥用职权,随意支取仓谷,或者孟县上报的灾户有遗漏,这些都应该及时反映给朝庭,及时处罚。怎么可以挹此注彼,以中立的态度对待这事呢。若是我得罪了上司,那是我的错,怎么能因为生我个人的气,而置人民于水深火热中不顾呢?大人贵为郡守,应据理力争为民请愿,否则的话,我这个小小知县不做也罢。说完,将县印放到郡守案头,扬长而去。
   至此,张牧村才了解事情真相。栗公之举,从生死线上将数众灾民拉回,灾民敬他是再生父母。
   栗公代理西华县时,因境内早霜遭灾请求赈济,但太守以西华县已上报丰收为由,不予批复。栗公说,“吾身为民牧,捏灾与匿灾,俱不忍也。”
   于是,前往太守处,当面汇报灾情,想到灾民之苦,又想到赈济之难,不由热泪横流,哽咽难言,最终,又以要罢官为胁,争取到赈济。未料到的是,周边县境在不久也遭受此灾,米价腾涨,饥民闻说西华有粮,一窝蜂涌来,栗公向上请求开仓赈灾,但看到穷民饥饿难忍,奄奄一息,等不及批复,就开仓接济饥民。上面一听说,非常生气,说他擅自做主开仓,触犯了大清律法。有人劝栗公,说,你如此清贫,如果被参,要你赔的话,后果不堪设想啊。栗公却说;“某一日在官,不忍一日不尽心民事。以此罢斥,何憾!”
   成大事者,总是胸怀天下,而不拘小节。
   后人评价栗公:处则勉为醇儒,出则勉为循吏,体国忧民之意,孝悌慈爱之心,肫然溢于言外。
   宽人,律己,也是他一直坚守的。
   栗公任武陟知县时发生了一件事,这件事,导致栗公停止升用。当时上司指派某官去赶办秸料备防外,又让栗公协助准备秸料五十垛。因为季节的缘故,秸料价格昂贵,栗公便令属下等秋季再备。不久,上司坝官工溜势坐湾塌滩,河南巡府前来问责,虽如实上报,但栗公还是因迟备为由,即行参奏,栗公被革去升衔顶戴。有同僚为他喊冤叫屈,他却说:中丞待我已相当素优了,他不是有意苛责的,况且办事应以事件本身为首要,我现在知道,自己错了,心里也有愧。

共 8044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在作者的笔下,我们认识了这样一位形象伟岸的历史人物:他忠于爱情,一生无正室,将生命里最重要的那个位置,留给了那个用生命救取其生命的人;他刚直不阿,敢于担当,体国忧民;他一心为民,在任其间,均以国事为重,竭尽全力,爱民如己出;他,宽人律己,以身作则,清醒、明理……他的名字和黄河大堤砖坝上普通的河工砖紧紧地联在一起,他就是河南山东河道总督栗毓美。栗公在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成就,就是发现并推广了抛砖筑坝,将砖成功推上治洪历史舞台。他的一生,可谓心思全部倾付在水患和饥民上,在任期间“河为不患”,他推行坝砖,“三年未生一新工”,为国库节省官银一百三十万余两。他是力挽晚清危机的中流砥柱,在历史版图上凸显出独有的风骨和精神,为后人所膜拜和敬仰。作者思维别致,开篇人物形象立体鲜明,给着读者以强烈的思维冲击,之后,现实、历史有机交融,记叙描写,真实生动,议论抒情,精妙透辟,凸显了人物高贵的品格。这是一篇别具一格的人物传记,读之没有史料堆叠的枯燥,没有人物生平介绍之繁琐,而是精选了人物最突出的事迹加以生动记叙,并巧妙与现实呼应,及时加以评点,恰到好处地引发出读者的感情共鸣,身不由己对主人公生出敬仰之情。一篇弘扬历史人物高贵品格的力作,很有现实意义。倾情荐阅!【编辑:风逝】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50918000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风逝        2015-09-17 17:18:37
  作者很善于设计题目,《道光年间那块砖》,既是栗公治水患爱民如子重大贡献的象征,也是他精神风骨的写照,他在风雨飘摇的晚清,就如同一块坚实的河工砖,抵御着动荡的社会暗潮。欣赏学习,为作者驾驭文字的高超技艺心生钦佩。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2 楼        文友:五月小丫        2015-09-17 19:26:04
  作者开篇的景物描写渲染了萧杀阴冷的氛围,给人一种紧张压抑的感觉。黄河的冰释,像猛兽般,清朝的穷途末路。一个忧国忧民的栗大人出场了。用道光皇帝翻看最后的折子,来描述栗大人的与世长辞,更增强了一种肃穆的崇敬感。
   作者用倒叙的 手法介绍栗大人的传奇身世,那个为他献出生命的奇女子,他重情重义,一生无正室。
   才华出众的栗毓美25岁满怀报国之心,步入仕途,“以洁己爱民济之,以勤持之,以恒久心实心实力,不敢苟且随俗。 ”
   作者介绍栗毓美的为官经历,以后得到重任,当时的社会背景更突出了栗大人的重要性,人格的力量是强大的。
   《栗毓美研究》体现了他的刚正不阿,敢于担当。大胆上奏请求开仓取谷,以救济灾民,为此,不怕丢官。宽人,律己。因为准备的桔料的延误,被革去升衔顶戴,毫无怨言。
   传说中的那块砖,有字。作者详细介绍了它的大小形状。五十八岁的栗公被道光皇帝召见六次,可见他是当时的希望。
   栗公 任河东帅后,每有灾情,冲锋在前。用砖代替了石材筑坝,栗公在位五年,“河为不患。”
   作者用各种传说来描述黄河泛滥的可怕,以栗大人化身为河神来突出当地人民对他的崇敬之情,纪念他,对栗公的精神的一种膜拜。
   结尾更让人动情,用栗公的家书来说明,一个伟大的人物,虽然全部倾付在水患和饥民上,但他对家人还是满腔的柔情。这个人物形象显得更加高大。
3 楼        文友:决决流冰        2015-09-18 08:18:30
  试问今天的官场,像卿一样有几人?
决决流冰
4 楼        文友:逝水流年        2015-09-18 09:05:56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您赐稿流年,祝创作愉快 !
爱,是人世间最美好的相逢,用文字找寻红尘中相同的灵魂。
5 楼        文友:一飞        2015-09-18 18:49:28
  以古说今,构思巧妙,有意义,问好!
用文章挖掘自己的故乡,让故乡活跃在纸上,刻在骨子里,融在血液中,沉淀在心里。行吟在路上,把自己最真的情回报给他的故乡。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