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正向音韵 >> 短篇 >> 情感小说 >> 【正向】父亲轮流当(小说)

编辑推荐 【正向】父亲轮流当(小说)


作者:张恩华 童生,701.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706发表时间:2015-09-19 15:42:26
摘要:俗话说:三尺之内有神灵。许多事情,人在做,天在看。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而是时间不到。特别是对抚育自己长大成人的父老,更是吃旺子拉血——立马见效的。

【正向】父亲轮流当(小说)
  
   父亲轮流当
   小说
  
   张恩华
  
   一、鬼门关前被拉回苟延残喘不由已
  
   “张福星死啦……张福星死啦……”
   大清早,裤叉巷内传出了张福星邻居李老太太的呼救声。
   听到喊声,年轻的邻居们都无动于衷,只有那些七老八十的邻居们纷纷穿衣提裤地来到了张福星家。
   “福星……福星……”张医生帮助张福星把身子放平,跪在张福星的右则,拍打着张福星的两个肩膀呼喊,发现没有回应后实施急救。
   “咕……”一股气流从张福星的喉咙里出来,张福星慢慢张开了双眼。
   “啊——醒过来了——醒过来了——”李老太太和所有的人欣喜若狂。
   “啊……你们……”张福星看到大家,惊奇地发出了呼声。
   “福星啊,你怎么啦?”大家看到张福星苏醒过来,关心地问。
   “哎……”张福星叹了口气,两股热泪从核桃般深的皱纹眼角里流了出来。他满脸不高兴地又闭上了眼睛。
   张医生等众多邻居,看到张福星呼吸正常,就纷纷离去了,只有李老太太在为他收拾着屋内零散的,乱七八糟的东西。
   “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溘。”这是张福星经常挂在口头上的话。因为得道的老子活到七十三岁就不想再活了,深悟生命玄机的孟子也是活八十四岁就不想活了。
   圣人就是圣人,他们活在世上时,出言一呼百应。他们死了以后,举动也是别人的榜样。
   张福星一直想学孔子、孟子,在七十三和八十四的时候离开这个世界,但终因不是圣人不是仙,总不能按自己的心愿结束生命。
   人老不中用,老牛老马临死还能刮干巴,而干枯的老树春风怎么吹都不会发芽。
   张福星浑浊的眼泪顺着鼻梁骨两边流到了嘴里。眼睛透过矇眬的余光,看到了他床边挂着的照片。模糊的视线里,他还能认得出那是去北京开会时同中央领导照的片,但他还是叹了口气,感叹年轻时候怎么英雄的人,老了也是一堆黄土打发;他的视线又转到了右边的墙上,墙上挂的这幅照片是他们家的全家福。他还记得儿子三四岁的时候,他们三人在一张床上互相搔胳子窝打闹的情节。记得儿子考取大学时,他们三人开心高兴,酒喝得二麻二麻的换了新衣服去南门街的艺术像馆照的像。
   这些张照片,他看了几万次了,闭上眼睛也能想得到三个人中,哪个人有几根头发,几根眉毛。那时的儿子,英俊可爱,如八九点钟的太阳冉冉升起;自己也是红光满面,如中午的太阳灼热艳丽。
   张福星不止一次的去到阴曹地府的门口,又不止一次的自己回来,而这一次是被张医生等人生拉硬扯地扯回来的。尽管他的内心充满着极大的抗拒,使尽了吃奶的力气还是没有抵抗得住张医生的猛力,又被拉回了受苦受难的阳间。
  
   二、城破巷深一老翁搏鸡无力万事空
  
   “门掩百草行踪灭,城破巷深行人绝;三天偶见翁两个,搏鸡无力身影斜。”这是几年前一个诗人对裤叉巷写的诗。
   裤叉巷象一个老年女人,尽管年轻时腰不细,胸不大,但她还是有她骄傲的地方。这个巷子过去还是非常热闹的,有卖笑的、要饭的、磨豆腐的、赶马的,他们象一大家子人一样在这儿居住,他们有说有笑。只是随着城市车子的增多,人口的增多,人民币的增多,小巷热闹的风水才被转移。
   小巷出面有一条石板路,过去的手推车、自行车、脚踏三轮车,一天“咯吱咯吱”地响个不停。只是有时车子落在了深坑内,需要三五个壮汉才能把车子抬上来。后来人大代表来了,政协委员来了,修路的也就跟着来了。路面修得象镜子一样平,路基提得象望乡台一样高。外面的路是好走了,只是裤叉巷却变成了蓄水的坝塘,小雨水涟涟,大雨可划船。
   无权、无势、无话语权的老年人,一般都如猪圈里关着的猪,人家喂你什么,你就只能吃什么。人家什么都不喂你,你唯一的权力就是哼哼两声。
   张福星在裤叉巷里居住了50多年,年轻力壮时,三步五步就走出了这个巷子。而现在垂老了,他却象一只瘸脚鸭子一样,扶着墙,踩着垫水的断砖,摇摇晃晃的,得吃一顿饭的功夫才能走出这个巷子。
   社会总是欺怂怕恶的。越怕冷的人越是被寒风刮,越是无力的穷人越是多灾多难。前几天的一场大雨,让裤叉巷里可以划船,让张福星家里可以游泳。
   “嘭——”的一声巨响,张福星家的刀阐开关迸发出一道蓝光。张福星家里黑暗一片。张福星知道是电路出了问题,但黑灯瞎火的,他也找不到毛病,只能头不梳,脸不洗地睡觉了。
   第二天起来吃过早点后,他来到了街道办公室找收电费的杨师傅,可是杨师傅不在。问其它人,都是铁路警察,各管一段,人家都懒得搭理他这种勾头滴水的死老倌。他天天去街道办,杨师傅的办公室天天关门,去了一个星期,终于磕头碰着天地看到杨师傅了。他把他家的情况说了一下,杨师傅拿着电工工具来到他家了。
   “老大爹,你家的电器故障是在你家的刀阐以内,刀阐以内的故障不属于我们管。”杨师傅检查了一下,公事公办地对张福星说。
   “那我应该咋个整?”
   “你自己请人来整。”
   “那麻烦你帮我整理一下,合多少钱我给你。”
   “对不起了,我这几天忙。没有时间给你整,你找别人整吧。”杨师傅声音还在张福星屋内,可人已经到巷子外去了,杨师傅把这种老人看成了瘟疫。
   张福星绝望地看着杨师傅的背影。无奈的老泪顺着鼻梁两边流了下来。
   后来他听人家说,大西门外有许多人在找事情做,他杵着拐棍走了一上午到了大西门。
   左问一个,右问一个,这些象农民一样的年轻人都摇头说整不来。后来过来一个拿电工工具的人,问张福星要做什么?
   张福星说了家里面的电路出问题,那个拿工具的人说路太远了,不划算。
   “要多少钱,我都给你。去帮我整一下吧?”福星哀求着。
   “算了,路太远。我要接路近的活计。”拿工具的人果断说。张福星老人年轻时总认为“有钱能使鬼推磨”,但现在看看,老年人的钱还不如上厕所的手纸呢。
   “这些老东西,去跟他做活计,有个三长两短很容易被他们懒着,宁肯少使几个钱,也不要去跟这些人做活计。”张福星耳朵不聋,当他转身离开时,他听到拿电工工具的青年人跟他的同们伴说。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张福星想起60多年前读书时,语文老师给他们描绘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的可怜相。
   “哎——”张福星叹了一口气:“宁欺老杂种,莫欺鼻涕虫。我是什么时间变成了这种象瘟疫一样人见人怕的老杂种了?”
   张福星含着眼泪,走三步歇一步地回到了家。
   回到家,张福星想到了儿子张高照。
   张高照,是他唯一的一个儿子。张高照出生在1958年全国人民都吃大食堂的年代。在大食堂时期,小家里不准开伙,大食堂又不管你是孕妇还是老人,统统的一样伙食。张福星每天去单位的食堂打饭,食堂分给他家的就是一小碗饭,其它就是红薯藤,瓜藤,青菜叶,白菜叶等。张高照的母亲没有奶汁,所有的饭就只能是他们母子二人吃了。为了能让张高照活下来,张福星听一个老右派中医说,吃新鲜的鲫壳鱼能够让哺乳期的女人多下奶,张福星经常到杞麓湖边结着冰的水塘里,用石头把冰砸开,卷起裤脚下水捉鱼。结过冰的水,象刀子一样地轧着张福星的脚,但张福星紧咬着牙,还是能坚持的。只是冰冷的湖水让张福星的血管急骤收缩,让张福星的脚当时就得了静脉曲张,让他瘫坐在田埂上没有起得来。
   时光似水而流,张高照也吉星高照地慢慢长大,走出了裤叉巷去外面读书、工作了。
   也许不是冤家不聚头,而父子往往会成为冤家。张高照过去回来,看到张福星的口痰吐在地上,总是说张福星不讲卫生。张福星抽水烟筒时,整个屋子都“咕噜……咕噜”的响,也让张高照觉得满屋子都是噪音。特别是张福星那件涤卡中山装,从铁灰色穿成了铁黄色,手袖磨破了,脚边磨破了,张福星还在穿。父亲穿这样的衣服,让张高照觉得太丢他的面子了。
   “你怎么把我的衣服拿去丢掉了?”张福星从外面回来,捡着他的涤卡衣服回来。
   “……”张高照无言地苦笑。
   “这件衣服,是毛主席逝世时,单位发给每一个人参加开追悼会的。怎么能丢掉呢?”张福星数落着。
   “都什么年代了啦,还穿毛主席年代的衣服?”张高照苦笑。
   “哼!什么年代?什么年代都不能忘记毛主席说的艰苦朴素!”张福星也有点不高兴。
   “……”张高照苦笑着摇了摇头,他真正地体验到了同事们说的“代沟”。
   有一天,张高照回家,在裤叉巷同一个衣衫破烂的草药医生撞了个满怀。张高照到了家里,看到饭桌上摆着一包中药,他看看张福星不在家,就把那包中药提了丢到街上的垃圾桶里了。张福星回来七找八找就是找不到。
   “你看到我桌子上的中药了吗?”张福星问。
   “没有!”张高照肯定地回答,头也没有抬。
   “你真的没有看到吗?”张福星又翻箱倒柜地找了半天。
   “真的没有!你去哪儿开的药,开药要到正规医院去,不能用哪些江湖骗子的药!”
   “……”张福星提着垃圾袋,跌跌撞撞地出去了。回来却提着张高照拿去丢了的中药。
   “这个药不能吃了,不能相信江湖医生——”张高照看见,站了起来要去抢张福星手上的药。
   “这个药怎么不能吃?”张福星紧紧地把药抱在身上。张福星走了一天的路,才到市中医院开来的药,怎么能够说丢就轻易地丢掉呢?
   张福星把中药藏在了床底下,然后进灶房去了。出来找药煎时,药又不在了,张高照也不见了。张福星知道是咋个一回事了,他把门关过来,用销子销好门,还用一根木棍顶在了门后。
   “嘭——嘭——嘭——”张高照回来后,看到门关着,先是揉和地敲了几下,等了一会不见开着,逐渐地加大了劲头敲门,但还是敲不开。
   张高照蔫瘪瘪地离开了裤叉巷。
   从此,裤叉巷里再也没有出现过张高照身影。
   白天,太阳照在张福星的身上,影子成了张福星孤寂的伙伴;黑夜,灯光把张福星的影子拉得老长,影子成了张福星喃喃自语的听众。
   张福星的床下,经常摆放着一只建筑工地民工用的装沙灰的轮胎桶,张福星上不了厕所时,就把尿、屎等积攒在这只桶里。张福星的家,成了“多味瓜子”店。
   张福星的厨房中,储藏最多的是面条。张福星出不了门买菜,天天用清水煮面条吃。张福星的家,成了面条仓库。
   这一次下雨的“水漫金山”断电,是近些年来破坏最为严重的一次。一个星期了,张福星也没有想出一个好的办法来。他想点蜡烛,走遍了大街小巷都没有人卖蜡烛了;他想点松明,走遍了所有的菜街子,都没有人卖松明了。
   “哎……一支蜡烛都买不着……一支松明也买不到,这个世道是个什么世道……”张福星扶着拐棍走得气喘吁吁时,常常坐在路边,断断续续地骂骂咧咧。
   张福星眼睛流下的混浊眼泪越多,他越觉得蜡烛将烧烬时的凄凉;生活中的痛苦折磨越多,他越觉即将燃烬的松明烧手的难忍。
   “罢——罢——罢——,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已溘!”睡在床上起不来时,他常常这样说。
   但有时,生存的欲念又占了上方。他鼓足勇气,摸索着按完了张高照的电话号码。但电话上显示的是:“你拨打的电话暂时无法接通,有话请留言。”
   张福星再打,三天两头打,张高照的电话提示都是一样的。
   张福星如一只被嫌弃在南山而孤苦伶仃的老马,脚瘸了,眼瞎了,跌进了深渊里了。他的心紧紧地收缩着,因为这墙壁四面都是冰冷的和看不到光明的黑暗。
  
   三、周公托梦入故乡老子儿子轮流当
  
   深渊里黑咕隆冬的,张福星本能地想找到一个什么缝缝,或者钻出去,或者透进一点光明进来,但他彻底地绝望了。
   他象一只蟋蟀,沿着一个黑色的无缝瓶子转圈。他不知道转了多少圈,也不知道转了多少天,只是脚步慢慢的停止了下来,慢慢的瘫坐在了地上,慢慢的闭上了眼睛。
   周公牵着张福星的手,不断地穿越时空……
   在碧波万倾的杞麓湖边上,一轮艳丽的太阳染得杞麓湖象一面金色的镜子,几个少年纷纷跳入水中,打碎了这个金色的镜面,镜面上产生了一些涟渏。
   “啊——你的鸡鸡还没有长毛?”
   “啊——你的鸡鸡太小了!”
   “啊——张福星,踩起水来,让我们看看你的鸡鸡……”
   “……”几个裸体少年在杞麓湖里戏水,互相打趣着别人的隐私部位。
   但张福星不但没有能踩起水来,而且还慢慢地往下沉。
   “啊——张福星不见了——”
   “张福星被水鬼拖走了——”几个少年惊呼着,水性好的已经游到了岸边。
   “快救人啊——张福星被水鬼拖走了——”喊声惊动了在湖边上犁田的、栽秧的农民们。
   大家丢掉手中的活计,飞跑着到了出事的地点。

共 7671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这看似一个因果轮回的故事,仔细读来,这是一个关于道德伦理的故事,因为家族精神是会遗传的。故事采用倒叙的方法娓娓道来,风烛残年的老人张福星再次从晕厥中被抢救过来,这是他非常不情愿看到的事,他多么渴望早日结束这混吃等死的日子,城破巷深,搏鸡无力,无亲无故,孤单只影,难道他是一个鳏寡孤独老人?其实他有一个大学毕业的儿子张高照,那个当年让他省口磨牙,寒冬腊月破冰求鲤,含辛茹苦抚养成人的不孝儿子。因在城市工作的儿子张高照总是无法忍受艰苦朴素习惯了的父亲,两人总是冲突不断,终于在一次中草药的去留问题中父子两发生了严重的冲突,恼怒的父亲关上了家门,倔强的儿子再也没出现在父亲生活的小巷中。从此张福星孤苦伶仃的生活,他的家已经不成样子,既是“多味瓜子店”又是面条仓库,还好老人有一份退休工资,经济上的问题还好对付,可面对断电后的各种不方便,本来就很脆弱的张福星更是犹如跌进无尽的黑暗中去。“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溘!”老人总是喃喃自语,孤独中他渴望能得到儿子的片纸消息,黑暗到来他又希望自己早点死去。小说的最后一个部分,是该篇小说的高潮,老人张福星在一起睡梦中回到了自己的孩提时代,老人的父亲张金福进入读者视线,不会游泳的他在看到儿子张福星溺水时奋不顾身的跳下水去,为此差点送了性命,张福星考到省城读书工作后跟家里的联系渐渐稀少,随着父亲年老体衰,特别是母亲去世后,父亲像丢了魂一样,然而总是等不来儿子的消息,绝望的父亲开始绝食,想安安静静地离开这个孤独的世界,他的魂魄幽幽来到阴曹地府,小鬼以他阳寿未尽拒收,父亲磕头乞求小鬼网开一面,小鬼义正言辞的说“儿子父亲要轮流当”,然后把他一脚踢回阳间,就在这时,张金福的儿子——张福星家喜生贵子,这就是张高照。读完小说的最后一个字,对这篇小说的意义豁然开朗,家风是塑造孩子性格的无形力量,家庭中每一件小事,环境中每一个人的言行,都会使这个家庭里的人们思想感情和行为受到感染,左右这这个人今后对待生活的态度。小说前半部分,我们看到一个孤独无助,风烛残年的老人,文章最后,我们读到一个同样境遇的父亲。文章中的爷父孙三代人,儿子年轻时对自己的父亲撒手不管,待到年老渴望亲情的时候,他的儿子却抛弃了他。如果时光能变换场景,孙子年幼时期,做父亲的经常带孩子回去看望年老的父亲,既巩固了亲情,也给后人树立了孝顺的典范,要知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最后我不想用因果报应的评价文章中的任何人,我只想说:趁父母健在,常回家看看。这篇小说内容贴近当今现实,层次清晰,情结曲折动人,刻画人物到位,创作环境真实,用词精练,细节描写到位,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好文,推荐阅读!【编辑:锁心葬爱】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锁心葬爱        2015-09-19 15:51:50
  非常感人的一篇小说,很现实,很有教育意义,读完后发人深省。
五斗米,半生狂
2 楼        文友:锁心葬爱        2015-09-19 15:53:29
  感谢你赐稿正向,感谢你对正向一如既往的支持,祝你创作愉快!
五斗米,半生狂
3 楼        文友:锁心葬爱        2015-09-19 15:55:34
  每次编辑张老师的文字都很开心,不但阅读了美文,还学到不少哲理,希望再次编辑到你的文字。
五斗米,半生狂
4 楼        文友:张恩华        2015-09-19 21:38:41
  谢谢锁心葬爱了,由于文章太长,让你费了一个周末的时间来阅读和处理此文。并且阅读得细,对作者的写作意图理解得深,理解得远远超过了文学形象的本身。谢谢了,祝愿编安,同时祝愿一切顺利!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