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江南烟雨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江南】村头的那口井(散文外一篇)

精品 【江南】村头的那口井(散文外一篇)


作者:一飞 童生,674.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011发表时间:2015-09-21 10:51:28
摘要:本文作者通过对村子西头一口水井的描写,表现了村子及村民生活发生的巨大发展变化。

(一)村头的那口井
   在我村子的西头,有一口水井。
   井台是用废弃的石碑铺成的,石碑上的字迹模糊不清,已经看不出来是哪朝哪代,哪个人物的墓碑了。井口两尺见方,高出地面一尺多,井口边上用红砖砌成的一个二米多高的方台上装着一个铁轴,圆圆的轱辘缠满了筷子粗的钢丝绳就穿在铁轴上,绳头有一个特制的铁钩是用来套紧桶把儿的。
   村里人最早挑水用的木桶,那种原始的木桶是用楸桐木做的,两道铁环上下为箍,粗大,笨重,却也使用几十年。在我记事的时候,村民挑水已经全部用铁桶了,木桶已经看不到了,只是偶尔在谁家的后院墙上还可以看见,一个或者两个挂在那里,像是要证明它们的存在。
   村里人一般上午和下午要下地干农活,所以挑水一般都集中在清早或者傍晚,这时,井台边人是最多的时候,也是村里最热闹的地方。因为村子就这一口井,家家户户都要在这里挑水。所以,井台上也经常贴满了各种各样广告,收鸡的、收羊的、卖农药化肥的……这样的消息也很快就会传到了每家每户。
   中午天气好的时候,女人们要洗衣物,或者要择葱扒蒜,或者要淘红薯洗萝卜,都会拿了衣盆,拿了箩筐,由她的半大的能挑了水的儿子陪着来到井台边。这期间也有挑水的,或者闲人坐在井台不远处的树荫下,来的人一多,井台边就像交织着一曲细腻紧张的劳作乐章,也时时地炸起只有女人堆里才能炸起的欢笑,还有打情骂俏的声音。偶尔有下地回来的人,走在井边看着这热闹的场面,也停下来,把锄头往地上一放,坐在锄头把上,点一根烟,谈天气,谈子稼,谈无穷无尽的日子。偶尔,这欢闹的声中也夹杂着几声叫老子骂娘的声音。当然,人们也喜欢在井台边议论一些家庭的事,谁家的媳妇要过门了,谁家的女儿要出嫁了,谁家的娃考上了大学,谁家的婆媳又吵架了……,这里每天都有说不完的新闻,每天都有议论不完的故事。这些话题就如那井绳一样绵长,也绵长了他们更长的日子。陆陆续续,你来我往,井台上的人挑着两个空桶来,挑着两桶清冽的水走,络绎不绝的更像是挑着他们那个沉实的光景。
   几个小孩子们在一边追着闹着,热闹又温馨,偶尔,一只大黄狗跑过来,在刚绞上来的水桶里舔几下又跑了,挑水人边也不管,只顾和旁边的人说笑。但是,伴随这欢欢喜喜地快乐,村里发生的是是非非也就从这井台边流传了出去的。
   村子有这么一口水井,村子就这样活着。它如同村子的眼睛,飘在村子上空的彩云,飞进村子里的麻雀,落在村子庄稼上的露水,甚至,那些鬼鬼祟祟闯进村子的风,它都看见了。它如同村子的耳朵,从果园里窜出来的风声,从玉米地里窜出来的野兔,车轮从路上滚过的沉闷,从村里传来的鸡鸣狗吠,它都听见了。
   但它,始终沉默不语,也不发表意见。于是,它也就一直在村口沉默着。直到村子通上了自来水,它还是沉默着,但是它也就渐渐被人们冷落了。
   十几年过去后,当我再次走到水井旁边的时候,井台已经被周围的泥土填的和路一样平了。井台上的青石板也早已没有昔日的光泽了,荒草把井台覆盖的严严实实,连完整的样子也看不出来。绞水的辘轳也不知哪里去了,就剩下一个光光的轴心还固定在红砖方台上,只是上面已经被磨出了深深的印痕。井口用一块破木板盖着,上面压着几块砖,揭开木板,还能看见井里的水却依旧清澈见底,只是水井的内壁已长满了青苔。
   我坐在方台子上,想了许多。但是,井台边再也没有了昔日欢快的场面,再也听不到妇女们洗衣时的欢笑、那辘轳的鸣叫和吱吱咛咛的扁担声了。就连曾经让我觉得高不可攀的方台子,突然也变得如此矮小。但是水井却依然蕴含着一种清澈澄明的静,一种与生俱来的深邃静静地独守在村口,像一位一言不发又若有所思的深沉长者,给人一种悠闲、稳重的感觉,
   我漫步在村子的角角落落,一堆烂砖块,半截黄土墙,一个炕上的破炕席……,多少年之后,我们依然可以在这些物品身上找到许多当时人们生活的信息,更何况这一口井呢?
   是的,面对这口水井,我竟然一时无语,也不能知道又能说上一些什么呢?是的,自来水结束了人们挑水是社会的进步,也为人们赢得了越来越多的时间,但是,人们并没有因此而得到快乐与轻松,而是向我们步步紧逼的生存压力,看来生活的累并不全部在于解放肢体上。
   现在,每次回家从它身旁走过的时候,我都会忍不住要看上一眼。它,虽然再没有往日的辉煌,虽然再不会得到人们的青睐,但是它作为村子一个时期的见证,尤其是它那折射出的淳朴、善良的民风,将永远地留在我的记忆之中,留在村民的记忆中。
   让这个村子更加和谐的前行。只是,我已经不知道那些往事,那些声音,还有那些一起长大的小伙伴们,他们如今身在何方,是吃着什么样的饭,喝着什么味的汤,谁又是他的新娘呢?
  
   (二)南大路
   东头老槐叔自从得了腿疼的毛病,就很少去南大路上转了,因为他儿子怕他摔到,就不让他去了。但是,现在他又开始每天都要去南大路上转一转,看一看的习惯。
   南大路,就是我们村子南边的一条大路,村里人就称它“南大路”,后来又有人赶时髦叫它“南环路”,这条路已经很久了,是村子里最宽的一条路,也是从村子到镇子上的主要道路,村子里几乎所有的人都从这里走过。所以,它被村子里每一个村民所熟知。
   前些年,这条路是用灰渣,或者废砖块铺的,但是,这条路是年年垫,年年烂。经常会看见路面上到处坑坑洼洼,凹凸不平。若是长时间不下雨,又有一阵风吹过,路上就会尘土飞扬,站在路上就像站在一片黄色的雾中。如果是雨后,路面大大小小的坑里都积满了雨水,如果走在路上,你是分不清哪是路哪是坑的。所以,这条路上除了村里的手扶拖拉机,牛车、马车外,很少有汽车行驶。
   路两边留着两条水沟,水沟本来是用来栽树的,也栽过一些树,但是都没有成活。因为,在收秋的时候,村民总会把地里砍下来的玉米秸秆或者豆子蔓全部扔在沟里。等到秸秆被晒干后,也不知道谁总会把这写秸秆点燃,等秸秆燃成了一堆灰,沟里长的树苗也就全部被烧死了,没烧完的秸秆被雨水冲刷的像人的骨架一样,横七竖八的被长出来的野草缠绕着。你若沿着路走往前走的话,偶尔也会看见水沟里长着一棵不知被谁折了头的白杨树。所以,沟里的树也是年年栽,年年死,没有长成过一棵大树。
   但是,在刚进村往北边路上拐弯处,长着一个桐树,从这棵桐树再往东便是村里的碾麦场。仔细看,你会发现这棵也是遍体鳞伤,歪歪扭扭的活着,不成材。所以,也没有人去砍伐它,只是它茂盛的枝叶在每年夏收的时候,人们都会聚集到树下乘凉。
   那时候,村里还没有联合收割机,收麦子都是靠人用镰刀割,再拉到麦场上用碌碡。而且这个时候,也是这条路上最热闹的时候,路两边的碾麦场连成一片,到处堆着从地里拉回来的麦子,那一个个形态各异的麦垛子就像一座座充满神奇的城堡。村民们吃完早饭就急急忙忙把麦子刨开铺平摊在场里,拖拉机拉上碌碡在最热的时候结束了最后一轮的碾场,被太阳晒焦的麦穗在碌碡的滚动下金黄的麦粒四处飞溅着,让人看了,无不喜悦。这时候,全家老少一字排开用铁叉一溜挨着一溜地去翻,站在灼热的日光下,把碾过的麦子秸秆用叉挑起,这时,人们额头上、脸上豆大的汗珠滚落下来,麦芒、灰尘钻进人们的耳孔里、鼻孔里,黑乎乎的,没有人顾上的擦一下,人们忘了疲劳,忘了饥渴,干劲十地足你追我赶摇,忙碌地热火朝天,就像是一场紧张的战斗。
   直到夕阳西下,男人手握木锨,女人手拿扫帚,木锨一扬,整个麦场尘土飞扬、黄烟滚滚,随后一粒粒颗粒饱满的小麦如滚珠般的落下了,洒落一地,多成一堆,人们的脸上都充满了灿烂的笑容,孩子们则赤膊光背,在一旁玩耍。在大人孩子的欢笑声中,一辆辆满载着麦子的手扶拖拉机、三轮车、架子车往家走去。但是,当车子走到这条的时候,人们的心都提到嗓子眼了,没有了笑声,车子一点一晃的往前走着,在路上留下了深深的印痕,一不小心,不是车在沟里,就是人在沟里,弄不好人车都在沟里。
   所以,每到收麦子的时候,村民们总是自发扛铁锨,拿着镢头,见路面陷下去,便用铁锨填上几铁锨土,见路面有凸起,便用镢头刨两下。但是要是赶上雨天,这条路上就是水里泥里大会战了。而今天,这条路已经被用水凝硬化,路两边的碾麦场早已被改成了一排排整齐的平方,还有人盖起了二层楼,红砖白墙绿色栏秸秆,家家户户门前都种着花草树木,或者是一个小菜园,或者放着自己的私家车。
   村民个个屋内更是现代化的装饰,配有电视、电脑、电冰箱、微波炉等现代化的炊具。时不时一辆小汽车在路上疾驰而过。家家户户门前的垃圾桶,每天早上有专门请人每天清扫垃圾,路面干净整洁。
   公交车也通进了村里,半小时一趟,进城很是方便。而且,每到瓜果成熟的季节,这条路上每天行都驶着装满的苹果、酥梨、或者西瓜的大货车。
   ……
   老槐叔说,是这条路让村子里的人活了下来,也是这条路让村子里的人活的越来越好,也活得越来越有滋有味。这样的日子让他赶上了,他很高兴,也很知足。是的,在老槐叔的记忆里,这条路上的柴火堆,牛哞狗吠,架子车,泥水烂草以及发生在这条路上的是是非非都如公交车的那一声汽笛,疾驰而过,全村祖祖辈辈曾经渗在这条路的辛劳、汗水已经变成了今天幸福的生活。
   傍晚时分,我远远就看见老槐叔拄着一截榆木棍,站在路边望着散落在田野的那几座快要倒塌了小屋,曾经村子里让他熟悉的一切现在已经慢慢地变得不熟悉。突然,耳旁传来一阵很强烈的音乐声,他扭过头,便看见在路边的广场上,忙碌了一整天的乡亲们随着音乐声此起彼伏,老老少少翩翩起舞。
   而老槐叔,也迈开脚步向前走去,因为,他再也不会担心会被摔到了。

共 386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村头的那口井。一口井,记录着曾经的点滴,见证了岁月的变化。清晨和傍晚的喧嚣,刻着一代人的生活,挑水的,洗菜的,洗衣的,还有叫卖的,井旁就像是集市。东家长西家短的都会在这里穿出去,有人说笑,有人八卦,村子大事小事这口井它都知道。井,是寂静的,风声雨声它都听得到,人来人往它也知道,大事小事它知道,它却保持着沉默,记录下一个时代的影子。这口井,就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时代变了,昔日的欢快场面不会再有了,没有了辘轳的声响,没有了扁担的咯吱咯吱声,忽略了这口井。然而这口井却依旧守护着村庄,一言不发,看着村庄的变化。作为村子一个时期的见证,折射出的淳朴、善良的民风,永远留在记忆中。(二)南大路。一条路,经历了岁月的风风雨雨,坑坑洼洼,高低不平,路旁还没有树,一条光秃秃的大路。这条路上写着一个时代,写着那个曾经落后,但是喜悦的时代。一条路,养活了一个村庄,曾经是水和泥的混合路,流淌了太多的汗水在路上,而如今却是水泥路,时代之下,印刻着沧桑。见证历史,感情真挚,文章朴实无华,力荐佳作。【编辑:夜雪】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509230019】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夜雪        2015-09-21 10:52:16
  问好一飞,祝创作愉快
河南省青作协会员、洛阳市作协会员
2 楼        文友:河南雪儿        2015-09-21 15:02:37
  老井,记录着曾经,也记录着乡情。欣赏阅读,问好一飞,感谢你带来的精彩文字,期待更多精彩
河南雪儿
回复2 楼        文友:一飞        2015-09-21 18:22:45
  谢谢阅读。
3 楼        文友:康乐        2015-09-21 15:21:21
  读你的文章,不由想起老家农村的那些井,那些遥远的往事,那些美丽乡情,那些往年的快乐和酸甜苦辣!
回复3 楼        文友:一飞        2015-09-21 18:21:16
  说明我们曾在同一带活动过,呵呵,还请不吝赐教。
4 楼        文友:海域听风        2015-09-21 18:04:24
  无论是贫穷的,还是富裕的,有人的地方,就有人的历史,物件和实物赋予了人们太多的情感,便也活色生香起来,老井和大路都是人们的岁月,它应当被人们记住,幸亏有作者来纪念他们,他们在有新作用的同时也有了新生命!
回复4 楼        文友:一飞        2015-09-21 18:22:13
  承载人们感情的永远是养育他的东西。谢谢阅读。
5 楼        文友:春雪        2015-09-24 12:34:53
  看见你这篇文章,想起我的童年,那时候,我们村也有一口井,人们都去那里挑水,那是时光的见证
我的江山,我的文字缘
回复5 楼        文友:一飞        2015-09-24 16:40:44
  我们有着共同的记忆,谢谢阅读。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