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梧桐文苑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梧桐】烟灯山上凤凰鸣(散文)

精品 【梧桐】烟灯山上凤凰鸣(散文)


作者:周浚安 白丁,89.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320发表时间:2015-09-21 11:33:20
摘要:凤鸣,是宣汉县一个不起眼的小山乡,却是每个从这里走出去的游子无法忘却的地方,远走即是为了归来。

提到凤鸣,人们往往会想到“山清水秀”一词,而后便是会心的一笑。这一笑,现在的我或许能稍稍读懂一点,儿时的我却只知在乡间的羊肠小道上赤脚飞奔。山中无岁月,那里的时间仿佛是世上最不值钱的东西,我关于家乡的最初记忆便仅是这在风中的呼呼疾驰。略大一点的时候,我也开始爬在自家阁楼的窗口,支着下巴遥望苍穹之下的群峰。
   与别处的山不同,这里的山没有那么奇险,没有那么怪异,也没有那么劲霸,总的印象是很温和。然而,人们却又不能不为它的温和所折服,座座山峰连绵不绝,宛如一个将自家婴孩紧紧呵护的摇篮,温和得足以消磨自然界的一切棱角。
   如果论及什么样的人是最不安分的,那么一定会是半大小子。尖刺初成的他们,自然不甘心卧躺摇篮,他们必定要走出去看看,看看山的外面到底还有些什么。
   走过云南的山路,我觉得这里的山路有时竟与沙漠有些相像,挡眼的青山就像是堵堵扑面而来的沙峰,脚下的土石也与松软的沙粒一样让你无从着力。每每一脚下去,本拟可以窜上高高的一节,哪料越是用力,身躯越是无法拔起。有时脚下一滑,脚和身在这温和上面不自禁地往下摔去。这一摔,竟又摔得结结实实,摔得人止不住浑身恼怒。
   于是,在这一次又一次的摔打之中,半大小子们的尖刺也大都尽被摔断。在一次又一次的无处着力中,他们也开始珍惜自己的体力,或者闭门自产食粮,或者从外乡带回些“营养品”,在这个温暖的摇篮里营造各自的生活,恬淡而舒适,怡然而知足。偶有几个不愿认命的,在众人眼里也不过只是在做一些无用的折腾,充其量一只不安分的跳梁小丑。
   身为这些小丑之一,我既为自己感到不平,也为此地人们的不思进取感到悲哀;直到在某年的某一日,我偶然抬眼望见儿时支颐遥望的那座群山之首烟灯山。挺立此地,烟灯山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异数,真可说不愧为群山之首。与其说他温和,不如说他在温和中透着英气,在缓缓而上的山坡上每每出奇不意地突出几垒巨石,耸起几路峭崖。
   犹记得在读小学二年级时,立足峰顶,带我们春游的周志向老师指引大家的目光,说往南可看向哪里,往北又能通向何处。俯仰之间,抬手之际,一种七八岁学生所无可名状的心情涌上心头。今天看来,在朝阳映照之下,在彩云萦绕之中,任谁也会止不住升起冲天的豪情。此情此景,多少有一些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味道。若是那位背着行囊远涉的余秋雨老先生路过此处,定会一路疾奔一路高呼:“有这样的地,天才成其为天!”
   这个时候,我才发现有烟灯山在,凤鸣的群山再也不是一个懒惰思想的温床,这里也有催人奋进的力量。温和与刚劲,慈祥与严厉,在这里搭配得如此谐调,结合得如此完美。我才发现,造化钟神秀,岂是我等身在此山中的人能识其庐山真貌的?我不得不赧颜于自己的无知,不得不抱愧于自己的有眼无珠,不得不想起一个关于凤鸣的民间故事。
   很久以前,这里寸草不生,人们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可谓一个不毛之地。不知是在何时,从远处飞来了一对凤凰。果然如人所愿,人们贫瘠的生活自此得到了大大的改善。
   两只凤凰不知从何处衔来一粒松树种子,撒在了烟灯山上。不久,这粒种子便生根、发芽,树干日长一尺,不到一月便枝繁叶茂,这对凤凰便在这棵树上定居下来。它们的粪便从树上掉入秃地,地上很快长出绿油油的青草。松籽被风一吹,漫山遍野很快绿树成林,百鸟翔集,群兽出没。鸟兽粪便使这块荒地变成了沃土。到了春天,百花齐放,千里飘香,附近的农民纷纷迁来居住,他们伐木建屋,开荒种地,庄稼长势良好,年年获得丰收。
   人们把这对凤凰视为幸福的象征,奉若神灵,专门种植一些凤凰爱吃的东西,希望凤凰永远居住在这儿。可是邻乡却有一个为富不仁的地主李布仁,听说此事之后,知道凤凰一身是宝,便想将这对凤凰捉来献给官府,以捞个一官半职鱼肉乡里。
   他带着一众家丁,提着鸟笼趁着夜深人静,悄上烟灯山,摸到凤凰栖息的树下。凤凰熟睡未醒,凰即被家丁抓入了手中,凰惊醒急扑双翅,拍得家丁头破血流,掉树摔死。然而,那家丁纵然死去,双手却抓住凰脚紧紧不放,凰无论如何也不能挣脱。凤拼命相救,却无奈寡不敌众,终究不能如愿。可叹凰因为思念凤,不吃不喝,不久便死在了李布仁家中。
   人们听到凰被捉了,赶紧拿起锄头、扁担冲进李家,却见凰已死去。愤怒之下,他们将李布仁活活地打死了,然后把那只死了的凰带到它们居住的树下安葬,希望活着的凤永远不要离去。失去了凰,凤非常伤心,常常在林间飞来飞去,凄凉的叫声时时响彻山谷。尤其每日天一亮的高声哀鸣,更是使人们泪珠滚落。慢慢地,这里的人们只要听见凤的叫声,就会起床做饭,一面缅怀这段悲情,一面上坡干活,而他们也一直都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
   这就是凤鸣乡的来历,烟灯山也因古人祭奠凤凰时灯火在烟雾中微微闪烁而得名。由此可见,古时的凤鸣也有一个从无到有,一个从贫困到自足的过程,其间包含了人们对幸福的追求,对压迫的反抗,对爱情的崇敬以及对恩情的感激。因为对文学的挚爱,年少时的我便比别人要多出几分感情,很早就曾想过用“笔架烟灯”来命名我的短篇文集。
   细细想来,虽然近年时常求学在外,但在我内心深处,却是早就和凤鸣以及凤鸣的这座烟灯山存在着某种联系了。现在任教于凤鸣乡中心校,日日与烟灯山相对而视,记起十年前那个建设家乡的理想,我内里的这种感觉就愈加强烈了,似乎有意无意中已成了心灵中的某种安慰。对于山乡里的自足生活,我似乎又另有了一种的感受。
   从物质生活上看来,这里的确还很落后,落后得让许多本地人氏都极力迁离。凤鸣的美是远近闻名的,然而却很难喂饱人们日益变大的肚子。所以,才有了人们在谈到凤鸣山清水秀之后的会心一笑,才有了他们在会心一笑之后的割舍乡情。人的表情是很复杂的,阅读了二十多年,我所读懂了的也仅仅如此而已。可是,我读不懂的是,看到了烟灯山的神韵,感受了凤凰鸣叫的底气,这里的人们难道还是不能挺起胸脯自我实现吗?
   接过余秋雨老先生的话,我还有下面一句要脱口而出:“有这样的天,地才成其为地。”温和与刚劲,慈祥与严厉,融合得如此完美,岂不注定要生出另一番境界?顺着历史发展的车轮,各个地方的执事者也必不会忘掉任何一个就算是这样的角落。延伸到这里的泥土公路成功地换上了新装,水泥地板虽不算珍稀,却给人们带来了道不出的方便与实惠。
   记得小时候经常听到的一句话:要致富,先修路。既然路都已通了,那么还有什么不能通的呢?去年寒假回家,我突然有些不认识这里了。我记忆里的家乡,底色大都灰白,偶有的几分鲜活也显得那么微不足道。而此时,山清水秀的褒义贬化已在渐渐消失,各种各样城镇化的生活方式正在自然而然地兴起。猛一回头,人们这才发现,在这样一个山旮旯里,咱们的生活竟也可以过得如此五彩缤纷,竟也可以过得如此有滋有味。
   在生活变好得近乎“暴发”时,各地的人难免会日渐膨胀,心灵方向的迷失往往会让他们头重脚轻。然而,这里却又成了一个异数,温和而英气勃发的地形给予了人们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努力地创造,努力地建设生活,却又沉稳内敛,没有丝毫的炫耀与嚣张,新兴的竞争意识与传承了千百年的自给自足精神居然能够汇成浑然的一体。
   这种改进与坚守,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约而同却又约定俗成的。有英气而无骄横,有奋斗而又兼收并蓄,这是当今凤鸣人特有的谦虚。这与时下的喧嚣与浮躁多少有悖,却显得那么中气十足,那么生机勃勃。曾有许多老者不止一次地说,这才是凤鸣该有的性格。建设家乡必定离不了这种性格,乃至大到国家的发展,也离不了这种性格。
   离乡这么多年,也免不了恣意张扬,也免不了灰心丧气。回到这样一个藏风聚水之地时,我才发现自己最应求得的学问原来还是在这里。这里的英气,这里的温和,这里因温和而特生的宽厚,这里温和宽厚中的刚健英气,让任何一个负责任的人都无法不去传承发扬。回到教师楼上的简舍,我驻足窗前,失神良久。我想今夜定将是一个不眠之夜了,那只隔了千百年的凤定会整夜在烟灯山上鸣叫不止,而我也将会获得某种宝贵的力量。

共 323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个古老而传奇的凤鸣的故事,作者从小听到大,但是要悟懂它里面的真实含义,却是在人生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感悟。小孩子长成大孩子,到变成满怀雄心壮志的热血青年,从围城外远观“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到亲身经历了“外面的世界很无奈”的心路成长历程,从远离他乡追求梦想,到重新回来安心任教于相对清苦的乡村学校,作者经历了一个人生的循坏与历练。人生本来就是一个循环往复来来去去的过程,从这篇文字里,可以看出作者对家乡充满了深情,已经慢慢地品出了人生的滋味。通篇文字描写细腻,感情真挚,集景致描写与心情刻画于一体,是一篇赏读性很强的文字。感谢作者心情分享,期待更多精彩呈现。【编辑:云裳】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50922000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云裳        2015-09-21 11:34:45
  欣赏有内涵、有思考、积极向上的文字。期待更多分享。
馨香自心。不求国色天香,只为满园芬芳。
回复1 楼        文友:周浚安        2015-09-22 20:17:31
  谢谢,我会继续努力的
2 楼        文友:晚霞晓文        2015-09-22 07:52:58
  祝贺周浚安老师佳作喜摘精品。
回复2 楼        文友:周浚安        2015-09-22 20:18:13
  谢谢晚霞晓文的关注与支持,谢谢
3 楼        文友:灿若舒锦        2015-09-22 15:07:01
  “山中无岁月,那里的时间仿佛是世上最不值钱的东西,我关于家乡的最初记忆便仅是这在风中的呼呼疾驰。”只一句话,让我想起了我小时候,呼呼的风从耳畔飞过,那是我手里捉着奶奶做的纸风筝在跑。周老师的文笔很精致,拜读欣赏,问好。
回复3 楼        文友:周浚安        2015-09-22 20:19:04
  谢谢,山里的孩子,对儿时的山村都有记忆,现在回去,又是另一番滋味
4 楼        文友:冯耀廷        2015-09-23 17:43:00
  恭喜美文喜摘精品!
天有浓云雨自洒. 地有沃土育百花. 人有大志必成器. 心有学识气自华。
回复4 楼        文友:周浚安        2015-09-24 09:54:44
  谢谢您的关注,谢谢
5 楼        文友:吴兴华        2015-09-26 09:02:14
  恭喜浚安的散文又摘精品,祝贺!
喜欢文学,已在省、市报刊发表小小说,散文、诗歌
回复5 楼        文友:周浚安        2015-09-30 14:33:18
  谢谢老革命指教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