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流年】关于写作的体会和思考(随笔)

精品 【流年】关于写作的体会和思考(随笔)


作者:指尖 举人,4114.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699发表时间:2015-09-22 10:42:55

【流年】关于写作的体会和思考(随笔) 一、散文的现状
   在我们的传统认知中,散文是一种很随意且很亲近的文体,从小学作文、日记、书信、到报告文学、杂文、小品文、调查报告等等有关日常生活及社会互动的成文,都可归于散文的范畴,某种程度上,散文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且无处不在。它具有很大的伸缩性,这也就注定了它在文学中的地位,似乎不能或缺,又似乎可有可无,散文成为小说和诗歌的缩影和延展。
   在文学圈,散文是属于小说和诗歌之下的东西,就因为散文无所不在的包纳性和随意性,写作队伍参差不齐,使散文的发展一直趋于略显混乱的状况,先锋走得太快,传统行得太慢,他们中间的写作者,就在这两者之间徘徊,蹀躞,无法取舍。虽然当下有新散文、在场散文、原生态散文等等这些新提法,但我个人认为,我们依旧未有真正的突破。许多散文作者很努力,殚精竭虑,孜孜以求,且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就散文文体及题材来讲,真正的突破似乎很艰难。
   有几个先锋散文家的作品,大家可以读读,蒋蓝,杨永康,张锐锋,杨献平,这四个人代表了四种不同的散文风格。
   蒋蓝的散文属思想散文(思想散文代表有周国平,相信大家应该都读过他的散文,那些带着哲学家的思维,思想家的眼光的文章)里,找不到浪漫主义,虚张声势的文化至上主义或者高歌猛进的英雄主义。蒋蓝经常以自身的感官印象(比如视觉,或者听觉印象)作为他的写作题材,采集某些令我们司空见惯却毫不在意的符号。当那些符号进入他自身的价值系统之后,其意义空间就会发生奇异的转向。他的写作目的并不在于对他的感官印象进行复述,不是炫耀景情再现的技巧,而是让那些散碎的印象在经过思想的整合之后,变成他自己的武器;
   杨永康的散文被誉为是后现代主义散文,就是通过蒙太奇的表现手法,将一些在内容和形式上并无联系、处于不同时空层次的画面和场景衔接起来,采取预述、插入、叠化、特写、静景与动景对比等手法,来增强对读者感官的刺激,以取得强烈的艺术效果。他的散文读来,可能有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但恰恰是这种打破秩序的叙述,使人着迷,同时也给散文带来新鲜的气息;
   张锐锋是新散文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散文特点,是长,五万乃至十万字,文体的呈现方式,亦开启了散文发展的新纪元,人们通过他的散文,才发现,散文原来可以这样写,可以写人物,事物,可以写物理,化学,传说和风俗,所有杂芜的东西,都成为为文的主要物质,当然,所有这些,均是要经过加工成型的。在某种意义上,张是一个非常好的标本,由他们所创造出来的散文时代更新鲜更具有拓展性。
   相反,杨献平的散文更像我们近旁的一个熟悉的人在讲故事,他朴素的文风及叙事成为这几年散文发展的一种趋势,普通人的悲欢忧喜,一个小事件,一种情绪,一种社会现象,通过一个故事呈现在读者面前。有评论家认为,他不是一个安分守己的人,所谓不安分,是他始终在现实之上寻找可供膜拜或指摘的镜像,并一直在行走中构建自我的价值。他是一个精神冒险家,是一个灵魂始终在路上的人。而这种写法在学界,叫接地气,也就是反映最底层普通民众的愿望、诉求、利益。也就是一种形而下的写作,这种写作,汲取了大地的力量,散发着大地的气息。我个人更偏向这种写作。我觉得这种迷人的叙事,是散文的最终走向,也是散文所要传达的真正涵义和目的。
   一个作家曾说,小说的虚构无法反映真实的历史,而诗歌的夸张更无法呈现历史的悲欢,只有散文具有朴素真实的本质,它最贴近现实,所以散文是承载历史最合适的文体。如此,散文这种文体,文学界是无法回避的,也就是说,每个写作者,还是需要通过散文来达到某种特殊的诉求和表达。所以,现在许多小说家和诗人都转耳投身在散文领域,这也给散文带来了新鲜的气息。
   近年来,随着社会文明的飞速发展,传统阅读被迅速打破,且有被替代的危险,人们在认识上有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就当下的散文,题材上的突破已非常明显,散文家已不在囿于怀念故人、守望乡土、个人命运遭际、行游见闻、历史的究问等等,而是将个人体验与大社会相结合,农耕文化与消逝田园相结合,历史故事与现实重塑相结合,深度挖掘内心世界多姿和幽秘,达到了一种开阔而聚合的大视野。同时,散文形式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小说的叙事,诗歌的抒情,乃至心理学、哲学、社会科学的溶入,使散文多样化,更可读,更多姿多彩。所以,大家也不必当心散文的不被看好,如果把文学比坐天空,我觉得散文更像空气,它无所不在,不可或缺。
  
   二、文学的融入性
   有人曾问过我一个问题,他说我一直对有人说的写作要归于内心不太理解,如何才是归于内心呢?
   我觉得归于内向,就是一个体融入到文学的问题。世上所有高尚的东西,都是相通的。最好的科学家,最好的思想家,最好的音乐家,最好的作家,以及得道高僧们,都是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人,他们眼界宽阔,人品高尚,不同流俗。有个故事,一个年轻人去北大听季羡林先生的课,当他走到门口时,前面有个老头,那个老头推门让他先进去,自己才进去,年轻人以为他是个普通的看门老头,谁知讲课开始时,年轻人发现,台上的大师,就是给自己开门的人。
   我一直觉得,一个人的修养,在某种程度上,会使他所愿所想的事比别人更容易达成。而修养的达成,无疑是将世界归于心的一种过程。佛家有纵身大化、物我两忘、物我合一的境界,我想这也是人与文学之间最好的相对方式。
   我是这样回答上面那个问题的:归于内心,就是能将文字与真实的自己相结合,敢于直面自己的隐私、缺陷,乃至丑。我在2014年创作的《云、气流和浮雕》,其实是一篇涉及女人隐私的文章,许多女人都经历过流产,对于那个未成型的胎儿,我们多是不闻不问的,乃至成为一种耻辱的秘密,或者不堪的往事。但事实上,这些满怀兴奋,想来到这个世界上的生命,它们是没有任何过错的。但许多时候,因为生活或者个人境况的缘故,人们采取许多残忍的办法,阻止那个生命无法顺利出生。我在文章中,描述了几个人,一个是未婚先孕者,一个是在贫穷无医疗设施的年代的多子妇女,还有一个因截止了一个生命成为人的形态以后,内心难安,最终买了个瓷娃娃,每天对着它说话,祷告,来获取内心的平安的人。这些事例,都是寻常人的经历,我写的时候,采取的是平等对话的方式,人跟那些没有成为人的生命间的平等对话,对视。我在这里,直面人性里的自私和残忍,并将它们撕裂开来,通篇痛意环绕,悔恨丛生。我想,那些精灵般被截止的生命,因为被我们以各种方式念念难忘,还依旧存在于这个世界之上,只不过,它们不再成其为人,而是以云、气流和浮雕等灵魂形态,与我们日日相对、相处、相伴而已。
   有位作家说过:我们的散文大都是周末作品。都是休闲的,消费性的,若有关乎生活的,也不过是自己的小情绪,小忧伤,缺少对大众,对他人的一种关照和触摸。这样的文字,无疑也无法触动他人的内心和他人的呼应,即便文辞再优美,文采再飞扬,它因为缺失了那种与他人,与社会的融入,而变成一种简单的自述,失去文学的意义。
   这里,我列举一下龙应台的《目送》,一个女性标志特别明显的作品,这本书里,她所有的笔墨都在自己的家人身上,按说,她跟她的父母,与我们来说,是陌生人,就像我们走在大街上,看到广场里坐着的那些老人,玩耍的小孩,他们不是我们的熟人,他们不知道我们,我们也不知道他们有怎么的心事,有多少子女,或者住在哪里,同样,他们也不知道我们的私密。但是,我们在阅读作家作品时,会有一种感同身受的滋味。
   她写道“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还有被无数人转发过的那段话:“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这些文字,简洁,简单,乃至简略的,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一大段一大段地描述,写尽幽微,然后,聊聊几句慨叹,却满动人心。真是花枝春满,悲欣交集啊。龙应台的《目送》一出,震动了两岸三地的读者,无数读者在其中读到了自己生活的影子,读到了自己内心共鸣的东西,也读到了自己人生中重要的人的羁绊,其实,这就是作家对文学的融入性。世人千面,千种人生,想来总有一丝一毫共有的东西是连牵人世之人共生的,这丝这毫,便是作家剖开自己,皮肉,骨头之后的思想和真情。
   我们可以写父母,写孩子,写身边普通的花草,写所遇之事,但我们要写出每个普通人都感受到但无法表达出来的那种幽秘而深痛的情绪,写出每个人共有却隐藏着不能言说的情节,这种融入,是写作成功的要素。
  
   三、写作者的独立性和个性化
   这个话题看似跟前面的融入有点冲突。有人会疑问,既然要融入,何来独立,何来个性?这里的独立和个性,是写作者自己的思维习惯和思想体系的独立,不人云亦云,不随大流,不跟风,不模仿,不抄袭。当然,初学者的起初,一定是从模仿起步的,模仿也的确是一条捷径,你能从别人那里学到技巧,语言表达,乃至灵感,但若一味模仿,比作者本人还像,也不是个事。就像一些选秀节目里,一些人模仿名人明星,他们或许神似,亦或许形似,或者声似,但世上只有一个邓丽君,即便你再像也不是她。所以,最好的办法,是通过模仿她,而成为你。在这里,模仿成为一个通道,你穿过它,经过艰难的挤压和适应,然后,脱僵而出,成为一个新的你。这个新的你,便是独立的个性的你,你的思想体系,你的世界观,乃至你的行文方式,都是唯一的。这才是一个成功的写作者。
   徐特立曾说,任何人都应该有自尊心,自信心,独立性,不然就是奴才。写作也是。
   以前论坛上有那种同题做文的游戏,就是出个题目,十个乃至更多的人,都会来写一篇。这种方式,我觉得是很历练人的。众多的文章之中,难免有相近相似的,而你的独立性和个性化,使你的文章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会令人眼前一亮,与众不同。
   个性化,就是你拥有的与旁人不一样的东西,比如沈从文写湘西,莫言写高密东北乡,为什么湖南和山东有那么多作家,偏偏只有他们能让湘西和高密东北乡深入人心呢?这里有作家本人对故土的毫不迟疑的融入,还有他们的独立和个性化,他们的书写,同样也让这两个地方获得了独立和个性。
   有人会说,我们也写故乡,写我们的居住地,他们写人物,我们也写,他们写高梁地,我们写玉米地,为什么写不成那样呢。
   这里有个角度问题,作家看问题的角度,如果跟普通人一样,他会觉得下笔无话,即便满肚子的话,也写不出。更有甚者,晚上睡下,构思了一篇小说,故事很宏大,细节很完美,甚至构思到了梦里,可是,早上起来,开始写,发觉昨天构思好的东西,一去不复返,不止二三里远了。在我们国家,作家占人口比例还是比较少的,从这个比例就可以看出,你能写文章,这本身就是一个异于常人的技术了。所以,你在人群中间走,别人看得是好看的姑娘,你应该看到的是她摆动的手臂上的纹身;别人看到的是一个人脚上穿了双好看的鞋,你不止要看到鞋好看,还要看到鞋上的商标;别人看花,看的是盛开时的美,你要想到她凋零时,风吹雨打,落地成泥时的无奈和甘心。这些一点一点的小细节,既锻炼了观察能力,还培养了个性化。
   写作中,个性化有时是语言,有时是思想,有时是一个固定的物。
   杨永康有一篇《走着走着花就开了》,里面这样写到:我真想告诉杰西:走着走着花就开了。四月的花。我们在花下等啊等,一会就是一大群。我们在风里叽叽喳喳像饥饿的麻雀一样散开。我们找呀找,都希望找到一棵大点再点点的野菜,找着找着,就剩下风了,四月的风。麦田开始泛青。找着找着,就剩下一个了。
   我真想告诉杰西:等着等着心就湿了。“心灵上,一旦有过另一个人,就再不可能回到一个人的世界。”是杰西说的。她说的对。那么心灵上的那个人让我们来一杯,来一小杯。一小杯我就会醉。我不知道醉后我面对的是否是同一张脸同一个四月?是否有花开放有丁香开放?如果是另一个四月另一张脸,是否值得。“是否值得,经过庭院、撒水的街道、多次落日,经过小说、茶杯、曳地长裙,经过这个那个,还经过那么多事——简直没法说出我想说的意思!但就像魔灯在神经图案映到幕上:是否还值得一做:万一此人,放下枕头,摔开纱巾,朝窗子扭过脸,竟然说:完全不是这么回事,我完全无此意,根本没有这意思。”

共 6344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作者从散文的现状谈起,指出散文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成为小说和诗歌的缩影和延展。作者分析了目前散文的趋势,列举了几个先锋散文家的作品,如蒋蓝,杨永康,张锐锋,杨献平等四个人代表了四种不同的散文风格。蒋蓝的散文属思想散文;杨永康的散文被誉为是后现代主义散文;张锐锋是新散文的代表人物之一;杨献平的散文更像我们近旁的一个熟悉的人在讲故事。作者认为后者这种写法接地气,反映最底层普通民众的愿望、诉求、利益,散发着大地的气息,作者觉得这种迷人的叙事,是散文的最终走向,也是散文所要传达的真正涵义和目的。其次,作者谈到文学的融入性。比如写父母,写孩子,写身边普通的花草,写所遇之事,但要写出每个普通人都感受到但无法表达出来的那种幽秘而深痛的情绪,写出每个人共有却隐藏着不能言说的情节,这才是写作成功的重要因素。第三,作者谈到写作者的独立性和个性化,不人云亦云,不跟风,不模仿。最后,作者指出散文的语言决定文章的质地,形象,色彩,情绪,节奏,细节,空间,张力,如果语言贫乏发,呆板,字句拖拉,那么谁愿意花时间读下去呢?该篇文思缜密,脉络清晰,层次分明,由浅入深,娓娓道来,给人启发和思考,很有深度,语言通透,力透纸背。佳作,流年倾情推荐阅读!【编辑:山地731828829】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50923001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山地731828829        2015-09-22 10:47:52
  谢谢作家指尖精彩的文章,作家通过自己的很有深度的思考,理清散文发展现状、走向,给人启示。
   谢谢作家指尖赐稿流年!遥握问安!
2 楼        文友:墨拓        2015-09-22 13:58:19
  阅读了,学习了,不知是否真的领会了。这就靠悟性了,我坚持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道理,回过头来还会重读。我喜欢散文,也喜欢随笔,更喜欢杂文。可杂文是我们现代人敬而远之的文体。其原因是:不敢说真话,明哲保身。我看到许多同题作文,散文诗歌居多,更不见杂文身影。我们的正文学不仅仅是讴歌真善美,更要鞭挞假恶丑。更应该是自我反省,自我剖析,敢于批评与自我批评。找出自身存在的劣性,来警醒民众。先锋走得快,传统走的慢,走着走着就自由散漫了,甚至去践踏美丽的花朵。二十一世纪学习的名言,是导致行为的改变,这种改变就是讲美德从书本中,走到现实的行为之中。文学承载着时代的进步,更多的是肩负着文明的发展。拜读老师的作品,受益匪浅,除了学习,就是学习了,写出具有独立个性的作品是我一直以来追求的目标。
用情感书写人生,用文字记录生活。
3 楼        文友:逝水流年        2015-09-23 08:31:16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您赐稿流年,祝创作愉快 !
爱,是人世间最美好的相逢,用文字找寻红尘中相同的灵魂。
4 楼        文友:清菡        2015-09-23 22:05:25
  老师文字的厚度,阔度,还有那些闪光的语言,都是带着力量!喜欢这样的文字!学习后醍醐灌顶,!谢谢分享!
5 楼        文友:夏冰        2015-10-08 12:59:52
  前来拜读。
   十分好的经验之谈。
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一直在文学的路上走。目前致力于文字表达无限可能性的探索。
6 楼        文友:雪修        2015-11-01 22:31:52
  字字念完,获益匪浅,问候指尖老师!
7 楼        文友:月下笛        2015-12-03 15:31:09
  学习了,感谢指尖老师分享。
一个在文字中寻找生活的人
共 7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