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西风瘦马 >> 短篇 >> 作品赏析 >> 【西风】这回,我听到了爱的钟声(作品赏析)

编辑推荐 【西风】这回,我听到了爱的钟声(作品赏析) ————品读搜狐衣袂飘飘的博客有感


作者:茧庐主人 举人,3749.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895发表时间:2015-10-07 13:33:10

【西风】这回,我听到了爱的钟声(作品赏析)
   我已经很久不看书,准确说是不看现在那些被标榜上文学的纸质书。无论他是名人还是新人,无论他是翻译的还是原创的,我一概不看。原因很简单,一是我浮躁,沉不下来心端坐在那里,去翻那花里胡哨而且厚重沉实犹如砖头一样的书本;二是前些年,还在看书时,每每看过就忘记了,那些让我花了一大把时间去看完,结果我却什么也没领悟到收获到的书着实。让我觉得很是后悔,有那时间不如找几个谈得来的朋友沏壶茶谈回天。或许,茶香烟氲的神聊中我还能多少有些心里的获益。当然,我绝不敢说这个时代没有好书了,只能说,现在的书太多,而要从那太多的书海书山里找几本好书太费功夫、太难。如此,原本很懒的我只能选择干脆不去寻找不去阅读。
   所以,实在想看书时,我宁可去我的破旧故纸堆里翻阅一些比如古文观止,比如唐诗宋词。那些,看不厌,每看一回总会有一回收获。所以,有时发现了自己似乎耳目有些失聪了,觉着有必要去看一些新知识时,我直接上了网络,从这样那样的博客里去寻猎,在这被许多名人大腕看不上眼的领域去吸取我想吸取的一些养分。欣慰的是,不读书的这几年来,我的确从这些博客里收获了不少东西。尽管很多博客的文字很粗糙,只是博主们随随意意记下的一堆感触,严格说委实难以登上文学的大雅之堂。但是,在我眼里,这些文字反而很可贵,可贵在它们的随意,可贵在它们的真实,可贵在它们的情感是从心底自然的流露而非刻意的做作。常听说“文如其人”,可是,在我的感觉里,参赛的文,大刊里的文,是很难从其文而辨其人的,但博文,除了那些只是想通过博客去开拓一片名利天地的,一般,倒的确可以从其文见其性的。
   衣袂飘飘尤其是这样。
   衣袂飘飘,搜狐博客里的一个博客名。读她,我是不曾寻找过的,因为她本来就是我生活中认识的朋友,先认识她,然后认识了她的文字,继而进了她的博客。接着,我体味了一次次感动。
   衣袂飘飘叫宋亚萍,她是一位酷爱文字的女性,她更是一位情感丰富为人细腻,且具有大爱情怀的女性。是的,大爱,我一点也不夸张!这点从她的博文里随处可以感受的到,无论是她的散文《夜半修锁人》、《与爱玲美玲同行》或《缝衣小付》;还是她的小说《九小时》、《一个孩子的消散》,她对人的那种理解、亲爱、关心和支持都足能让人动容。如果不是和宋亚萍已然朋友多年,我会怀疑她博文中的故事更怀疑她的态度。然而,我偏偏是她的朋友,而且是一个我自以为很铁杆的朋友,和何婷、关欣、四华、胡涛、黎明等人一样铁杆的朋友。因而,我对她的文章从来没有丝毫的质疑。
   用生活来诠释她的文章吧。
   我们一伙朋友间有一个温暖的名字:“暖窝窝”。暖窝几乎已成为一个组织,尽管我们没有任何成文的规定,但我们一直有固定的聚会,有固定的约定,有固定的共同情趣爱好,有固定的情感缔结。三年多来,这个暖窝一直保持着如初始一样的规模和初始一样的相处方式。这种态势,一半是我们这群人之间的个性和共同爱好促成的;另一半,却在于宋亚萍和何婷。她们是窝的灵魂,是暖窝所以能恒久存在的支撑。
   写到这,我又忆起了许多有关亚萍和窝的过往:我记起了第一次窝聚是在她的飞儿工作的那个乡镇。那天,亚萍打点好了一切将我们送到了望仙漂流的起点,然后,自己守在夏日酷热的车厢里耐心地等待。她说,就那样她已经分享了窝们漂流时的兴奋和喜悦。我又记起了那个初秋在茶亭水库的窝聚,头天晚上,她电话里说:什么都不用买了,她全买好了,你们只管带上你们的心就行。果然,她什么都买好了,吃的喝的,甜的酸的辣的,连处理垃圾的袋子和垫坐的巾子也准备的停停当当……
   所以,有那么一天,亚萍给我发了一条短信,里面只有一句话:“我在你心目中是一个怎样的人?十分期待你的回答!”我知道,这句话肯定是群发,但是,当时我还是毫不犹豫地回了一句:“你是一个细腻得让身边每一个人都无法不疼爱的女人!”是的,她的细腻足以让每一个身边的人都无法不疼爱她!而且,我当时还应当再补上一句:而且,每一个人无法不赞许她,跟从她,礼敬她!
   这种细腻和体贴当然不只是生活,文章更是。
   读过很多关于怀念父亲的文章,也太多次被那些情真意切的文字打动过,感动过。然而,在我的印象里,那些文章中,没有一篇能如宋亚萍的这篇文字能让我有过那般震撼的感觉。不错,是震撼,犹如心口突然被一记重锤突然击中一般的感觉,有疼痛,又有惊涛突起,整个心胸都为之汹涌澎湃。
   “天微亮,父亲起床了……”一开篇,宋亚萍就以一段关于父亲和这帮女儿相处的场景描写,勾起了读者对他们那种父女之间的亲爱与温馨的羡慕和向往。这里的父亲十分幸福,这里的女儿们十分孝顺,一段篇幅不小的文字记述中将天伦之乐渲染得极是诱人。可是,就在读者为这份亲爱与温馨正感动时,宋亚萍笔锋一转:
   “……停顿两秒——以上,全是我的想像。父亲从来没有来过我的新居,从来没有踏进过我的家门,没有在我的家里吃过一顿饭,没有在阳台上抽过一根烟,没有在小区里等过我,没有给我开过门。我没有陪他在我的新家打过麻将,我没有带他到处玩,我没有给他买中华烟,我没有给他捏过肩膀。以上这一切全我的想像,父亲离开我们很多年了。”
   一句“以上全是我的想像”,将这份美丽陡然转换成了一种沉重的失落——为这份美丽只是一次次空想,为自己没来得及去营造这种美丽而失落,继而忏悔,以至忧伤!
   “子欲养而亲不待”是一个追悔的概念,听的多了。也正是因为听的多了,这句话在我们的感官里便变得麻木起来,我们依然故我,总是要等到父母已经离我们远去天国之时,才终于醒悟自己为人子女应扮演的角色。可惜,可惜“子欲养而亲不待”了。宋亚萍的这段文字,敲醒了我那颗也是早已麻木很深的心,让我突然有了想回家的感觉。因为,我的父母也都七十多岁了,可我,什么都不曾孝敬,而且,连时间,陪他们的时间也一点都没给予。
   我相信其他读过这篇文章的人也该会有和我一样的感觉。
   这就是文学的功能!文学最大的功用是对人类良知的唤醒,是促使人们将陷于消极病态的精神转向健康!显然,亚萍的文字是实现了这一功用的,它唤醒了我们险些迷失了的孝敬,让我们在为自己设想如何生活得更舒适惬意之余想到了生养我们的父母。至少,在中国,在这个崇尚忠孝仁德的国家,这种促使,该是一件很大的功德。
   更让我感动的是,在亚萍更多的文章里,我深深发现,她却是一个从来不曾迷失孝敬的人,从她在《怀念父亲》里后面的那些记叙,从她写母亲的文字里,我一次次了解到她作为女儿作为儿媳的孝顺。我想,有关她的孝顺,不用引用她文字里的情节,我只需信手拈几句关于她和母亲的对话就足矣。
   她说:“我曾经一度远离母亲(我以为那是一种远离),后来我与母亲没有更多更亲密的交流。再后来,自己买了房子搬出来居住。买房时是花了一点心思的,只选定要母亲后头的老屋,一直等它拆了重建才买。”母亲要自己动手烧饭给七个儿女吃时,宋亚萍吼母亲:“你要自己动手做饭给大家吃,我就要把你的锅都给砸了。”
   她称自己的母亲为“小女人”,有时在电话里甚至开玩笑地直呼其名,说“我就是你的政府你的党,有什么需求你尽管给党说,党会满足你的需求。”而她母亲也煞有介事地连连点头应:“感谢党和政府把我照顾的这么好……”
   我曾与亚萍有过这么一次对话,我说,“也曾写过一篇关于父亲的文章,在文章里,我努力去追忆属于父亲的闪光点,到了后来,父亲在我的文章里形象确乎比平常的父亲高大了。所以,我曾为此自鸣得意过。可是,看了你的《怀念父亲》,我骤生惭愧,因为你文章里的父亲没有一丁点的刻意,全是一些很司空见惯的情节。可是,就你这简单的生活点滴,却将一位父亲的真实分量充分彰显了出来,竟然能这么让人引起震撼,为什么?”
   亚萍回答我:“人哪来那么多闪光点!写文章,不要刻意的,你只管记述你真实的情感,将你对亲情、爱情的认知用生活的事例描写出来,打动得了你自己,自然也就能打动得了别人!”
   这次对话又是让我全身为之一震。是的,哪需要刻意,生活中的任何一件琐碎小事其实都有自身的闪光点,就如宋亚萍的这些文章。可是,由于她对生活赋予了真情,始终在用自己的情感去参与这当中的每一件事,所以,她这些看似信手拈来的细节都有了感染力。又所以,在她那些关于家人亲情的文字里,每一个文字都浸透了她对父母、对丈夫、对儿子的浓浓之爱。
   爱,才是文学的灵魂,只有注入了爱,文学才有生命!我一直不相信缺乏爱的人能写出如何打动人的文字。只有将文字注入爱,文字才有灵魂!宋亚萍这些满透着人间情爱的文字,让我更加坚定了这一观点。
   她的爱,不独于家人。更可贵的是,她在她博客里用大量的笔触描写了她对社会的关爱,尤其是对社会底层人士的关爱和同情,仍然用她的文章来说话。
   《一个孩子的消散》是她早些年写的一篇小说。她自己说是小说,但我知道,这篇小说里的人事是真实的,而她在文中表露的情感,也是她自己实实在在对社会阴暗角落处的愤慨和对农村留守儿童悲哀现象的理解与同情。
   冲儿是一位父母在外打工的典型留守儿童,跟着爷爷奶奶的生活。家庭因素,很小的冲儿就懂事勤劳,九岁便跟着爷爷下地收稻。后来,冲儿患了胃病,但是,懂事的冲儿不想让年迈的爷爷奶奶和在外打拼的父母担心,便一直偷偷苦熬,直到父母回来过年时因剧痛难忍而被父母知道。手术后半年,冲儿的身体非但没见好转,而且是吃什么拉什么,在又一次剧痛中,爷爷奶奶再次把冲儿送进县医院。一位善良的护士告诉冲儿的爷爷,冲儿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上次手术被主刀大夫接错了肠子……后来,冲儿死了。冲儿的爷爷奶奶只知道痛哭,而冲儿的父母亲,因为没到过年回来会结不到工钱,只能由着冲儿的爷爷去寻求司法维权。最后,直到冲儿死去很久后,因为那位主刀医生的儿子刚好是当地法院的长官,冲儿的开庭通知一直也没有送到冲儿家里……
   这是一个十分悲哀的故事。在这篇小说里,宋亚萍对那位主刀大夫和他当法官的儿子着墨很少,她甚至连冲儿的父母都写得不多。在我看来,亚萍知道自己的笔无法将社会现实做什么改变,她无能去对医院与法院宣判,她也无能给冲儿父母稳定的生活来源以使冲儿有人照料呵护,她能做的只能是让人们由此产生同情和怜爱,希冀每一位有良知的人来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和同样缺乏关爱的农民工。所以,她将大量篇幅用于对冲儿和爷爷的描写,写冲儿如何忍着疼痛学爷爷样子拿一杯热水捂住腹部,写冲儿手术事故后如何日渐消瘦,写爷爷如何盯着药水将所有的希望寄托于这一瓶瓶其实毫无作用的药水,写爷爷知道情况后如何将头咣咣朝医院雪白的墙上撞去……这种痛,是每一位目睹者都会不由自主为之揪心的。
   我不知道亚萍的这篇小说能否达到她所希冀的那种理想——让人们多来关怀农村留守儿童和农民工,让冲儿成为这个社会最后一位冲儿!但我知道,如果每一位作家都有这种对社会弱势群体的理解与关爱,而且他们的笔能尽可能用来反映弱势群体的无奈,那么,我相信,爱,会越来越多,无奈,会越来越少!
   《九小时》,是我眼里又一篇很厚重的小说。故事很简单,一位名叫玛瑙儿的孤独老太太,由于孤独,在一次家里都出门时,端着小椅子爬上了矮围墙,然后,陶醉于骄阳秋风中的玛瑙儿从墙上摔了下来。这篇小说,写的就是玛瑙儿在摔下来后的九个小时里的心理世界。
   和宋亚萍平时性格一样,话语不多,但每一句都有惊人之效。《九小时》仅寥寥三千余字,但一位突然摔成重伤的老人其生理的痛和心里的孤寂,全部明明白白地被铺在了纸上。秋后泥土上的凉,不能动弹后的排泄失禁带来的腥臭与尴尬,期盼和担心有人进了院子的矛盾……尤其让人心酸的是,到了后来,这位老太太居然想起了她妈妈!这是一种极少让人注意到的题材。老人,特别是具有独特背景的中国农村老人,几乎是中国文学题材的一个盲点。但宋亚萍注意到了,而且,极其用心地去探究了老人的内心。这种探究,若是没有十分的细腻和爱心是无法介入的。宋亚萍做到了,而且,相当成功,她用她的才情与爱告诉了读者——垂暮老人同样需要陪伴,仍然向往阳光!而作为老人的子女儿孙,从此,是不是应该有所改变!
   几十万字的博客,每一篇都能让我沉浸于她的情感跟着她的思想游走,让我时刻感受到她的纤细、她的认真、她的敏锐,她的善良和她对家人、对朋友、对陌生的外人的那份温暖的爱!除了她,我所遇真的不多!
   爱,是宋亚萍博文里的最重要的主题,每一篇文章都被她各式各样的爱占得满满的,使人读起来只有感动的份和激动的份。我觉得,这才是文学。相反,纵观现代文坛上的大部分文学作品,多是风花雪月和自我陶醉,这些作家们不惜挖空心思绞尽脑汁地去经营一些摸不着边际的幻想,引导他们的读者从原本就已经茫然的状态中走入更加茫然。他们回避现实,对身边无数值得去书写的人与事绕道而行,将文学引向了一个虚无缥缈的境地。
   著名作家殷谦曾经对文学有一个论断,他说:“作者的人格状况和人文素质是诠释文本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一部作品反映了作者对读者的态度以及作者与现实之间的关系——他能不能使读者体验到诗性的意味和纯正的美感,能不能以健康积极的趣味创造一个真善美的世界;他能不能以充满同情和悲悯的情怀叙述具有人类性和社会性的经验内容,摆脱自恋和自我主义的倾向,使笔下的文字成为人们真正的精神食粮;他能不能为读者前行之路上提供温暖和光明,能不能以文化自觉客观地发现社会残缺和病象;他能不能捍卫自己的理想以及内心的尊严与自由,能不能不沦为市场的奴隶而用娱乐和虚假的方式来粉饰现实以及回避历史,能不能对他的读者说真话;他能不能摆脱市侩对自己心灵的毁坏而以升华力来描写和叙述,能不能摆脱金钱和权力等异化性力量的消极影响,能不能以充分的教养和健全的人格来以笔为旗,文以载道……真正的作家以及文学作品应该包含着这几个尺度,也就是为文的普遍的价值准则。”无疑,我是绝对拥护这个观点的。我还认为,文学,应该是一种能唤醒人们精神感官的钟声,这种钟声,需要作家用他对世界和人类满腔的爱来推动!
   遗憾的是,现代的作家们,很少去敲钟了。幸运的是,从亚萍的博客里,从她这堆没有铜钱味和权利味,只有浓浓人情与关爱的文字里,我又一回听到了钟声——爱的钟声!
  

共 5796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一个喜欢并钟情于文字的人,对文字的理解有着自己独特的思维与视角,在良莠不齐的文学世界中,能准确地品读出作者在作品中所蕴藏的内涵与情感,作者在作品中想要表达的思想和对生活,对世界的感悟,这无疑是本文作者对所描述的对象为人为文的深入解读与剖析,从她的感情丰富、为人细腻体贴到她的文字中对父母、对丈夫、对儿子的浓浓亲情,还有她对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和同情,以及对人性深处的挖掘与解剖,处处显示出一个理性良知的文学者应有的风骨。本文详实细腻,笔意阑珊,深刻而内蕴丰富,欣赏,感谢赐稿,祝作者创作愉快!【编辑:桑干河】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桑干河        2015-10-07 13:36:01
  感谢茧庐老师带来的佳作,编按不妥之处还请老师指正,问好老师!
桑干河
回复1 楼        文友:茧庐主人        2015-10-09 07:31:43
  惶恐,惭愧!好久没写东西,生硬得很。桑干河老师辛苦了!
2 楼        文友:杨子        2015-10-07 17:26:04
  老师写的好!这个世界因为有爱而让人留恋,也正是因为有爱让我们感受到这个世界的美好。老师的文读后受益匪浅,我知道用这个词或许太客套,但即使是客套,也说出了我的感受。文字是有力量的,通过阅读感受到老师的文笔,感受到像衣袂飘飘这样具有大爱和良知的作者,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具有博爱的文人,他们书写了一篇篇可歌可泣的篇章。她们值得让我们尊重和敬爱!
( (
回复2 楼        文友:茧庐主人        2015-10-09 07:36:53
  谢谢杨子!文以载道,写文,而且是给人看的文章,那么,确乎应该有些正能量的东西来引人思考激人向上。一篇文章若是只沉浸于自己的小世界,那么,这篇文章的功效是很难大起来的。衣袂飘飘的文章,当然有些也摆脱不了自己的一些小思想,但是,更多的,的确都经过她很认真的思考,然后用她的思想和观点引发起了至少是我的共鸣。呵呵呵,秋深,问安!
3 楼        文友:海韵波涛        2015-10-08 09:28:33
  人,就要有一颗大爱之心,以自己的真情去对待亲人和朋友。作为文学爱好者,就要用心书写自己的文字,敢于说真话,不做作,不空洞,淳朴真实,这样才具有可读性,以情感人。老师这篇文写出了大多数人的心里话。拜读了,感谢老师赐稿!祝秋安!
岁月静好 海韵QQ786732982
回复3 楼        文友:茧庐主人        2015-10-09 07:37:40
  谢谢社长认可!遥敬香茶一杯并道秋安!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