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赏月与传统

精品 赏月与传统


作者:流云行水 童生,521.7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127发表时间:2015-10-10 19:29:54
摘要:中秋赏月的的过程中忆起传统,感受到传统与现实的碰撞,担忧传统的传承。

多年来并未真正意义过上一次像模像样的中秋,回想起来,只记得各种馅料的月饼华华丽丽,名目繁多到目不暇接。至于味道,也许没能记住几个。虽然很多人因为土气,奇怪而恶搞过五仁月饼,倒是对它的印象颇为深刻。特别是小的时候,两三块钱一斤的那种看起来最土气,味道最原始的中秋供品给我的印象至今都念念不忘。
   今年中秋佳节,妻说:“中秋到了,孩子也已长大,该多了解一些关于中国传统中秋的习俗了。不如全家先去饭店吃饭,然后再去学校操场赏月?趁机给他讲讲中秋相关的典故。”
   此提议立刻得到儿子附和:“好啊,好耶!”满脸开心无以言状。
   去饭店途中,母亲试图给儿子讲述中秋节的典故,儿子旋即一脸不屑:“不就是嫦娥奔月”的故事嘛!我早就读过了,那只是个传说啊!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1969年登月早就证实了……”
   儿子的历史知识妈妈向来是拱手投降的,他滔滔不绝地论述着关于嫦娥传说的种种不科学。我们只好暂时停止对它的传统教育,洗耳恭听。
   同样大年纪时,我们还在痴迷于《山海经》中各种神话典故和老人们口口相传的神鬼志异呢,儿子却已引经据典,用开放的思维理性地看待问题了。是现在的孩子学的多了呢?还是我们当年接触的太少?
   随着我们的长大,反而是越知道真相的越想用童话欺骗自己。孩子们应该活在童话里的却在不断地探索用真话描述世界探求真理。
   可能是看的书多了吧,对于我们要讲的传统故事儿子兴致不高,倒是对于放假和吃什么的兴趣远远超过了过节的意义。
   想想小时候的节日那才是真正的节日。无论生活多繁忙,那时的人们对于传统意味十足的春节、端午、重阳、中秋、腊八,还有冬至、夏至那是非常重视的,祭祀用品和各种仪式也很讲究。单单一个普通节日通常要准备好几天,更不用说盛大的节日了。节日里除了精美的食物,许多规矩也是讲起来头来有根有据,执行起来一丝不苟。一到节日时分,家庭主妇们总是要从农活中腾出手,从不多的家用中挤出一些,为给孩子们打打牙祭,也为了多少年传承下来的习俗和对心中的美好祈愿快快乐乐地忙碌一阵子。
   对于孩子们来说,放假和不放假区别不大,本来就轻松的读书日子也不在乎少一天两天的假日,关键是吃惯了粗粮稀饭的嘴巴能在节日里有所改善,那才是节日的要义。
   现在的物质比以前丰富了,对于传统节日的重视程度却淡漠了很多,热衷于传统节日的人们大都已经是爷爷辈的了,似乎剩余的人对于以往热火朝天的过节气氛也没有当年人们那种虔诚,也缺少了几许对于单一信念的执着。年轻人更是要赶时髦,热衷起了洋节,自家的节日除了成为商家营销的噱头,内涵变得越来越清淡了许多。
   扯得有些远了。那个年代的生活尽管当艰苦。但每逢中秋,爷爷奶奶辈自然少不了及时给后人灌输“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揽月”之类的传统故事。有时候老人们也会东拉西扯到“猴子捞月”、“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等故事上。孩子们却不管这些,听着神奇的故事传说,却更盼望能早日吃上几只可口的月饼。
   家乡的人除了树上结的各种果实,平时一般不太做各种点心。除非过节,做也是一些简单的食品,甑糕,油条,麻花,包子之类。大家都宁愿多花一点时间去刨自家的那一亩三分地。所以每年一到中秋,妇女们并不担心,没有祭月的供品,村里的商店早早就为忙了一季的主妇们准备好了花样不多但期盼已久的月饼。是那种扁圆型,烤出来的一样,干干脆脆的,四周一片酥脆的面料包裹,馅料则以豆沙、五仁、糖稀、青红丝等为主。每个月饼正面中心点一滴红印,看起来松脆、酥软、喜庆可口。月饼象征着阖家团圆,红心则象征着红红火火的日子。
   现在想起来那些虽然算不上什么高档食品,但在那个时也算是一种奢侈品了,在农村很受民众的欢迎。一般人家只有过节时才七八口人买上一盒四只装的,也有些人家,两只三只的称分量,店员用麻黄色的包装纸包好,村里人便如同捧着一新生的盈耳一样小心翼翼地拿回家,还怕一不小心酥脆的饼子给捏碎了。回家后储藏在孩子够不到的地方,等着中秋当晚再捧出当作供品。否则农村人就可得跑几十里到附近的集镇里去买,光来回的功夫就得一整天,也不见得好到哪里去,说不定还要多花上几元钱呢。
   时常也有不幸的事情发生,大人们一路小心拿回家的月饼藏得再好也躲不过孩子或者是老鼠的光顾。等到中秋,家里大人沮丧地捧出只剩下包装纸的空壳子的时候,那种情景估计也不难想象吧!只有重新去买,往往村里的商店进货数目有限,早已售罄。为了节日,只好到邻家去借几只来过节了。虽若如此,倒也不会影响大家过节的气氛,反而相互开心大笑,约定明年再还。
   那时的我家庭还算中上等,父亲也时常在外面跑来跑去,日子相当红火。每年中秋,父亲至少得提前三天左右专门赶一趟集。除了买一盒月饼(一般只买一盒,内装八只),一瓶酒之外,还要割二斤肉,借机改善一下全家的伙食。
   奶奶当时还健在,除了赶集,通常其余的事情都是由她老人家操办。祭月用的祭品都是自家想办法解决的。祭桌、香炉、香、红烛、酒杯、杯盘碗碟等用来盛放供品这些家什平常家里就有,因为奶奶信奉佛教,所以凑齐这些物件倒不费什么周折。在北方其余的祭品通常都是些秋季的产物,如:核桃、板栗、猕猴桃、大枣、瓜子、花生、苹果、梨等各种瓜果。有些是自己家树上地里产的,有些是那些常年到山里挖药材、贩山货,靠山吃山的各路走山客们下山后,在家门口休息聊天时顺手送的。
   晚饭后家里人就开始着手忙活各种祭品准备祭月了。父亲先洗好手,把小桌子摆放到院子中间的那颗梨树下,我们跟前跟后,只能看,是不可以触摸供品的。尽管一个个馋的都想伸手,但是看到桌子上香火纸烛一派庄严的景象和父亲肃穆的神情,也只好咽咽口水作罢,只好想着早一点结束祭祀,咬上一口香甜的月饼。
   一切摆放到位,点着香烛,按照家里供奉的各路神仙的数目数好香,然后召集全家大小对月跪拜,插上香火。再依次跪拜灶王爷,土地爷,仓神,门神等等,跪拜完各路神仙,全家人躲回家中。孩子们更是禁止大声喧哗,唯恐有任何异样惊吓了前来取食供品的各路神仙,把运气赶走。
   约半个小时左右,待各位神灵享用过供品之后,全家人才团聚在一起,坐在院子里,举头凝望高悬的那轮明月,耳边秋虫长鸣,身畔清风徐徐,月饼香味四散,舌尖甜蜜共享。那一刻的宁静,那一夜的恬静,那一辈子难忘的全家团聚时刻,胜过任何的传统说教,一直深深地印刻在心中。虽然当时还小的我们认为月饼的诱惑更大一些,不过现今想起来,人生不就是那样的吗?阖家团聚快乐亦不就是那样吗?
   若是运气不佳,碰到阴天,父亲只好催促大家去休息,他独自等待月亮露头的那一刻。等到月亮从氤氲中露出整个容颜,才算真正的祭扫到了中秋之月。等得不耐烦的我们早就挂着满脸的期冀坠入梦乡,也许期待梦中嫦娥降临,送来品尝不完的月饼吧!往往半夜梦中被家人唤醒,迷迷糊糊地咬上一口月饼,接着再睡。等到第二日起床,嘴角还有星星点点幸福的残痕。若是雨天,那就直接睡觉,当晚几乎没有可能等到吃月饼了,往往第二日一早才可以得到属于自己的那四分之一块呢。
   小时候的月饼通常不是按整块来计算分给大家的。一般一个月饼被切成四块,每人只有四分之一。剩余的月饼被大人们藏起来,一旦家里有远方的亲戚带着孩子来看望,大人才会拿出来切成几块作为送给孩子的点心。有时候中秋我们也会额外得到大人们省下来的一块。那种兴奋的感觉堪比中奖,直到现在都难以忘记,那种境况非现在的孩子们能理解的。拿到自己分到的月饼,我们也并非一口吞掉,通常要一小口一小口地吃上很久。
   大人和孩子们对于月饼的期冀和珍贵都是一样的。曾经在奶奶的储物架上看到过她储存的半只月饼,发现时已是初冬。大约摆放过了绵绵的秋雨季节,坚硬的月饼长满了绿毛,触手如同顽石。被我毫不客气地扔掉了,结果奶奶对此耿耿于怀,念叨了很久,埋怨我对于食物的随意。那种对于珍贵物品的爱惜程度也非今天的人们能理解的。
   孩子的喊叫声,打断了我的回忆,团圆饭吃的差不多了,该去赏月了。我们兴致勃勃地驱车赶向妈妈的学校。
   校园里人不多,抬头一轮圆月高悬天际,淡雅清辉纤纤四撒,天朗星稀,白云几朵,刹那间校园的安逸就让人脱离了都城的喧嚣,人顿时安静下来,心也别无旁骛,只想暗自清幽,独对苍穹,看落叶与云影齐舞,观秋月共长天一色。周围的各种欧式古典建筑在月光中朦朦胧胧,轮廓模糊,斜刺里昏黄的灯光拉长了树的影子,婆娑的枝叶,让夜晚神秘和充满了莫名的诱惑。清风从四下的朦胧夜色中伸出鬼魅的手,指尖轻柔滑过你想入非非的黑发,满身的毛孔经不住月色的侵袭和撩拨,慢慢舒张开来,思维轻飘飘升腾,身体意欲乘清风羽化而去。不想看到自己因激动而颤栗扭曲的脸,闭上黑夜赐给的黑色眼睛,你禁不住想大喊,把灵魂吐露出来,擎给月夜,交付于那缠绵无尽的月神,任其蹂躏,涤荡尽污垢而重获新生。
   月色下的树叶也多情了起来,不再单纯的是一个季节的代言,仿佛成为月夜遣出的精灵,在黑夜与朗月的黑白色交织下灵动起来,一身无限的风情被演绎成一片妩媚的黑白色卷,复印在大地上,随着月色的浓淡斑驳跳跃,无限延展。
   孩子也受到了感染,忽而钻进树丛,忽而仰面对月,眼前的他也成为了月夜的宠儿,忘记了作业,忘记了明日的课业。一切的驿动都成为了最天然最本能的恣意流淌。在风中他奔跑,在树影中他狂喊,在人群中他忘记了白天的矜持,一切都回归了原始。圆月给了他新的期冀,黑夜不再是恐惧的熬煎,一切的改变都只为了一夜月圆。
   我陶醉了。
   我触摸到了明月的神奇,感受到了不一样的崇拜。
   走到操场上则完全是另一番景象。人声呢哝,月色缱绻,到处都是赏月的人,嘻嘻哈哈,热闹非凡,偌大一块地方,一圈圈围满了学生、教师、家属、还有校工。有的翻看手机的,有的问候家人,有的在和亲人朋友通话,有的一群人围坐分享着各式点心,也有成对的恋人们相互低语,也许正在山盟海誓,以月为鉴。
   好不容易找到一片空地坐下,还未来得及环顾四周,耳边有人欢呼起来。原来是几位学生在放孔明灯吸引了大家的注意。
   一盏硕大的灯笼,在一片欢呼声中缓缓上升,不仅牵扯住了操场上所有人的目光,也使得相机的闪光灯瞬间此起彼伏,大家一时似乎忘记了是来赏月的,似乎成了看灯展。趁着灯笼还未及升高,仔细看去,灯笼四周的飘飞的纸带上大大地书写满了各种祝福的语言,有文言的,有戏谑的,有打油诗,也有成行的词句,间或夹杂着几句外语。除了祝福家人朋友中秋快乐的,还有祝福刚跨进大学的莘莘学子们的激励语句,也有人写给恋人的,还有些送给即将离开学校走上社会的学长们。
   穹顶上的月亮明亮温柔,身边的呼喊热烈持久。一场温馨的祝福,一个绝妙的创意。
   天色不早了,该回家了。明日的生活还将依旧。不过我的孩子依然没有听完我们对传统的叙说,热闹的操场倒成为了他彻头彻尾放松的地方。
   瞬间我又想到了我的爷爷奶奶,父母亲一辈,他们也许有着自己的传统。我的孩子将来也会和身边的那些学子一样有他们的传统吧!也许他会把他理解中的中秋工工整整地庄重地也写在孔明灯上,也许他心中的传统比我们当年的想法更宽广博爱吧!
   不知道到底是我们过于拘泥于传统,还是他们的思想世界更加开放和兼容并蓄。真心希望他们将来和他们自己的子女们在一起看皓月当空时,也能感受到上一辈人的心情,让父母辈的中秋和他们的中秋一起恒久传承!

共 464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少小时,中秋的月饼,就像开在记忆中的一朵花,香甜美好,让人多了等待与期盼。因此,那时的中秋节,盛满了美好的记忆,富有浓郁的节日气氛。只因那时物资贫乏,只有过时过节才能改善生活。月饼,尽管没有精美的包装,没有精细的原料,但吃起来仍然香甜。如今,人们生活好了,只要你愿意,天天可以像过节一样生活,因此,对于节日,没有少时那样特别期盼的感觉。但是,深藏在一代人心中的节日气氛,缠绕成一种情思情结,总是萦绕在儿时的记忆中,带给人感念与怀想。文字通过生活的对比,对孩子的良好引导,传承并延续中秋节的主题与意义,用心良苦,意蕴深厚,读来给人启迪,欣赏,推荐!【编辑:冰煌雪舞】【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510110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冰煌雪舞        2015-10-10 21:51:48
  文字富有浓郁的时代特色与怀旧气息。传统的节日习俗不可弃,新时代的节日气氛当保持!文字意蕴丰富,读之有味,欣赏!
作品见于《新民晚报》、《羊城晚报》《小小说选刊》《短篇小说》《青年教师》《椰城》《青少年与法》《深圳警察》《燕赵都市报》《北方作家》《做人与处世》《考试与招生》等全国各级报刊!
2 楼        文友:流云行水        2015-10-10 21:56:05
  感谢编辑辛苦。少时月,今日情,传统与时代变化,既矛盾又统一,永久的话题。
3 楼        文友:梓烨灼灼        2015-10-11 10:22:10
  还是汉时的关城秦时的月,只是赏月的人不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在亲情间,在更广阔的范围内,欣赏美文!
依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
回复3 楼        文友:流云行水        2015-10-11 11:57:55
  一轮明月照古今,多少相思梦中人。一样的月,不同的欣赏角度。感谢!
回复3 楼        文友:流云行水        2015-10-11 12:04:10
  一轮明月照古今,千年相思栏柯人。角度不同,感情各异。多谢啦~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