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梧桐文苑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梧桐】甘露润莲心(散文)

精品 【梧桐】甘露润莲心(散文)


作者:当阳山人 举人,3860.8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946发表时间:2015-10-12 06:08:26


   一
   少年时期不识甘露滋味,尝到的只是淡而无味的露珠,跟清水没什么两样。后来读《西游记》,观音菩萨用净瓶里的甘露医活了被孙悟空推倒的地仙之祖的人参果树,从此知道了甘露的妙处:
   甘露久经真妙法,管教宝树永长春。
   想那甘露既然可以医治仙树,也一定医治得了凡人的伤痛,内心里便生出一种隐隐的贪和痴。
   那时候,老家那里干旱时常常缺水,连吃水也困难,常常要到几公里外的深山里肩挑手提。一次次心生怨恨,这里山穷水尽,何时才能熬得出头来?也曾一次次生出幻想,什么时候观音菩萨净瓶里的甘露,能滴洒在我们村头,生出一眼四季不涸的甘泉来。
   再后来,看《三国演义》,刘备甘露寺招亲,弄假成真,便又多了一份向往,想那甘露寺该是一个何等美妙的圣境。
   全国各地有许许多多的甘露寺。听说老家村后大山的背阴处,也有一座寺庙叫作甘露寺。那时的我便糊里糊涂地要把它们联系起来。小时候,我很想去一看究竟,却一直无缘。据说,路程并不算太远,大人们披星戴月,翻山越岭,一整天便可以来回。但是,山路极不好走。崎岖陡峭的山路我并太在乎,但要穿过一片深山老林,阴天蔽日,不见人烟。那里常有豺狼和野猪等猛兽出没,让我很是恐惧,怕被它们吃掉。更让我害怕的是,看多了神仙精灵的故事,听多了妖魔鬼怪的神话,想那山野里到处潜藏着来无影,去无踪的魑魅魍魉,因此,更怕被它们摄了魂,或者吃了肉去。
   我几次哀求大人们能陪我一起去,但他们多忙于生计,没有人肯答应我这种在他们看来非常荒唐的念头。我想独自去,又没有那份天不怕地不怕的胆量。曾经下定决心,即使龙潭虎穴也要独闯一次,可走到半山腰,看那云漫漫雾蒙蒙的山林深不可测,就要畏葸不前了。犹豫再三,逃一样地折返回来。后来,又试探了几次,还是半途而废,最终也没能成行。
   但是,那个近乎荒唐的念头是那么执着,那么强烈,如老家陈酿的柿子醋,时间越久,滋味越浓烈。甘露,甘露寺,以及与此相关的东西,犹如秋季山野里到处弥漫的浓郁野果香,散发出越来越强烈的诱惑。
   二
   后来,渐渐长大了,胆量似乎也渐渐长足了,但那个念头依然窖藏着,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机缘去启封。夜深人静的时候,脑海中常常要幻化出一个如诗如画的境界,一眼甘泉,一座不大的寺庙,还有奇花异草怪石什么的,随意地点缀在那里,烟雾缭绕,如梦如幻。
   但是,一旦卷入碌碌如蚁的人群,似乎又把它给忽略了。很久,很久,这愿望,这梦幻,掺和着少年时期的浪漫记忆,依然清晰地珍藏在我心底。然而遗憾的是,想往很强烈,一旦要付诸行动,却往往要懈怠了。这样的悲剧一次次发生在我的身上,不仅是生命中的一种缺憾,更是人生中的一种劫难。
   最初催促我成行的却是一个灰暗的暮春。雨湿黄昏,窗外却是忧郁的美丽,袅袅的垂柳轻歌曼舞,两只黄鹂追逐和鸣,不知是因为它们的欢歌给柳树带来了盎然的生机,还是柳树蓬勃的绿意激发了它们的柔情。灿烂的春光中,一切显得如此和谐恬适,只除了屋内椅子上无精打采的我。
   重重地关上窗,让那些格格不入的画卷从我眼前消逝。那些日子,我将自己关在狭小的居室内,沉重地落在椅子上,对着黑黢黢的墙壁发呆。困惑和无奈,如尘埃污垢,一点点将我浸染;忧虑和不甘,又如丝丝蛛网,将我一层层挟裹。
   焦心的思虑,使那时的我无法走出心灵的泥潭,甚至想到了山穷水尽。我叹息着站起身,望着窗外起伏的远山,忽然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冲动,要圆一回少年时的梦幻。那里,似乎可以让我柳暗花明,可以荡涤那些蒙在我心灵上的尘垢。于是,我毅然放下手头的工作,相约一个知心朋友,便开始了一次未知的长途跋涉。
   我只知道甘露寺大概的方位,并不知道确切的位置,更不必说路怎样走了。我们只是朝着那个大致的方向,沿着曲折不平的羊肠小路朝前寻觅。
   仗着年青的胆气,还有一种压抑许久的赌气,翻过一个又一个山岭,越过一片又一片树林,衣服划破了,皮肤剐伤了,脚底磨破了,全然不顾。经过大半天的跋涉之后,我们终于登上了马鞍山两鞍之间稍低的山坳处,站在岩石上俯瞰山阴处那起伏重叠的山峦之中,隐隐约约有几间房屋在绿阴丛里若隐若现。
   那里就是让我魂牵梦萦的地方,内心的欣喜不自待言。稍作休息,便如鸟脱樊笼,朝那里靠近。一段相对和缓的山坡之后,便是荆棘从生,葛藤缠绕,根本没有什么路。只得牵葛扯藤,弯腰低头,匍伏而行。忽而高,忽而低,忽而陡,忽而平,迂回曲折,起伏盘旋,钻,爬,滚,滑,好不容易下到那个小山岙。
   待走到跟前,才知道这里只不过一处荒山野庙。残垣断壁,杂草丛生,燕出雀没,兔社狐灶,蛛网横结,倒是门额上的“甘露寺”三个字隐约可辨,门旁的石板上还嵌有一幅楹联:
   晨钟暮鼓惊醒世间名利客,
   经声佛号唤回苦海梦中人。
   这里与梦里千转百回的境象实在相差太远了。失望之余,极度的干渴和饥饿也如影随形,像恶魔一样袭来。我不禁颓然倒在青草地上,似乎要濒临死亡的恐惧一阵阵袭来。
   死一样的静寂中,似乎听到哪里有叮咚的泉水声。寻找再三,转过一个弯,泉水声越来越响,越来越近。钻过葛藤掩映的石罅,攀爬三五步,沿山沟向上,仿佛听到鸡鸣牛哞,心中不禁窃喜。
   跃上一处岩石,蓦然看到两间石屋,门前有石桌、石臼、石凳、石磨、石槽、石碾等,一道绿草丛中,一股细流正潺潺流动,旁边有一汪清潭,中间几片浮萍或莲叶摇曳着。周围长满了迟开的迎春和连翘,花团锦簇。一块菜地里,西红柿、黄瓜、豆角等长势喜人,生机盎然。这样一个小小的天地,有一种不知岁月的宁静感。
   我来不及欣赏这里的洞天福地,正要急急俯下身去掬那泉水一饮。只听见门吱呀一声,石屋里走出来一位老妪,仔仔细细地打量着我们。看着老太太青衣鹤发童颜,我的头脑中忽然想起书中描绘的仙姑形象,再看她那飘逸的背影,确实有一点仙风道骨的韵味。
   我们不用隐瞒来这里的目的,顾不得脸面,嗫嗫嚅嚅,向老太太讨要点儿吃喝。老太太转身从屋里拿出一只铁盆来,从石屋旁边的小池里汲了水,让我们先洗把脸。清泠泠的泉水映出我们的形象,头发散乱,满面污垢,汗珠滚落的痕迹胡乱划过,像小丑,似逃犯,如乞丐,狼狈不堪。我们没有意识到这样的狼狈形象,会让独居这里的老人感到怀疑和害怕。
   老太太说这里没有太多现成的食物,墙角火圈上铁鏊子里面还有一块玉米烙饼,瓮里有腌制的韭薹,让我们先吃,她可以再熬点儿玉米糊什么的。我们非常感激,有这些食物抵挡腹中的饥饿已经足够了。
   极渴的时候,一口泉水便是最好的饮料;极饿的时候,一块粗粮饼,便是最好的食物。我们狼吞虎咽地吃完,诚恳地道谢,要留下点儿钱,被老太太坚决地拒绝了。
   返程,再循原路走,已经没有了一丁点儿的勇气。询问有没有其它的路,说沿小溪,可以走到下边的村子。村子下边有一条经常走人的山路,不过要多走十几里。想想来时路上的种种艰辛,我们宁肯多走上十多里,再也不想走回头路了。
   沿着溪边忽隐忽现的小路向下,看到一处村落。稀稀落落的房屋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地分列小溪两边。这些低矮的建筑多是石块砌就,在绿树杂草野花的掩映中,若隐若现,和周围的景色自然地融为一体。石罅处,墙角边,摇曳着五颜六色的野花和绿草,生机盎然。
   这是一个似乎要被遗忘的村落,规模不大,只有十几户人家。村子里找不到几个人,几只黑狗狗在门口懒洋洋的卧着,不叫,不咬;鸡在草地上刨着,不惊,不吓;猪在水沟里拱着,不急,不躁,有三两个老人伛偻着腰,在门口的小片土地上劳作,不紧,不慢。
   村子中央的一块赭红色的巨石上砌了一个小小的山神庙,溪边的一块岩石边还有一个龙王庙。那些飘洒的香灰、纸屑和火烛之类,残留着山民供养的痕迹。朴拙的山民们对于自然力的神灵崇拜,我并不感觉陌生。
   坐在村头的石头上,我们和一个放羊的老汉攀谈。大概了解到那位仙姑的故事,她是一位弱女子,为了反抗包办婚姻,从几十里外的山下逃避到了这里;她是一位奇女子,勇于追求自由独立的生活,毅然躲进了深山,终生不嫁;她又是一位女汉子,面对种种意想不到的困难,不屈不挠,同生活抗争,同自然抗争,还要同社会抗争。
   听老汉娓娓讲述她的传奇故事,我不禁频频回头朝那里张望,惊讶之情溢于言表。老汉的言辞中充满了敬佩,说他今年七十多岁了,他小的时候她已经逃到这里了,一个人开荒种地,自给自足,自得其乐。她还把剩余的野菜、野果、采集的草药送给村民,村里人都记得她的好。
   这虽然不是一个很好的励志故事,却让我的心受到深深的触动。回去的路上,我的心豁然开朗,脚步变得轻松。岁月静好,不改初衷,不失本色,像莲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努力让自己的生命变得丰盈。也许,做不了多大的贡献,但至少不给别人带来麻烦和负担,这已经足够了。
   这样想着,连日来促狭灰暗的心被一点希望的曙光照亮,看周围的春色也明媚了许多。在那彼岸,有一个丰盈而壮阔的世界等待着我,我又该怎样自我救赎,才能顺利地跨越心灵的泥潭?
   三
   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心境自然也改变了许多,现在回过头来再看看那些往事,在当时看来了不得的事情,现在却不值一哂。而对于几十年前的那一次游历,我之所以记忆犹新,不仅在于它圆了我年少的梦,更在于它是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驿站,让我深切地懂得了一些人,一些事,更让我慢慢地懂得了自己。
   其实,那一次旅行,那一次经历,那一次感悟,就像饮下一碗心灵鸡汤,或者得到了一瓶滋养心田的甘露:
   灵根现出芽枝损,
   甘露滋生果叶全。
   像大多数在艰难困苦中成长的人一样,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有一种坚忍不拔的毅力,更需要有不屈不挠的信念,来时时滋养自己的心灵。这种坚持不懈的信念,还有那些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跌宕起伏的人生中迸溅出来的甜蜜、兴奋和感悟等,汇成了生命的中一滴滴甘露。
   甘露,这个简单的词汇,在我的头脑中便有了更多的意义。
   李时珍说,“甘露,美露也。神灵之精,仁瑞之泽,其凝如脂,其甘如饴,故有甘、膏、酒、浆之名。”梅尧臣也说,“晓枝滴甘露,味落寒泉中。”这些晶莹剔透的露珠,我倒是遇见了不少,年少时曾经不止一次地品尝过,却是水一样寡淡无味。
   也许,那些真正甜美的露珠,是自然的造化,更是神灵的精华,我却一直无缘得遇,“天地相合,以降甘露。”(《老子》)。至于那些“河出图、洛出书、景星明、庆云观、甘露降、膏雨零”的祥征瑞象,倒是一次次出现在梦中。
   一粒露珠映世界。参悟物理,就可以少几分失落和彷徨,多一些豁达和睿智。《法华经?药草喻品》中有“为大众说甘露浄法”,佛法和涅槃,恰似要普渡众生的甘露,难怪全国各地起名甘露寺的禅院不可胜数。
   我无法考究这里的甘露寺建于哪朝哪代,也不知道那镶嵌在石板上的楹联最初出于何人之口,她默默无闻地潜藏于深山野岭之中,在简单的生活中钩沉日月,不争,不喧,不怨。
   四
   生命需要甘露,生活需要甘露,人的心灵更需要甘露的滋养。甘露寺,那藏在偏僻乡间的一隅净土,就像我内心深处的一个秘密空间,常常想起那里的梵音禅韵,那里的绿水青山,那里的质朴自然,还有那里诗意的栖居。
   也许,对于整个世界而言,这里只不过是一个毫无起眼的地方,默默无闻;而对于我个人而言,这里却是心灵的憩园,温馨而甜蜜。在这片圣洁的领地,静静的,有一朵水莲花自由绽放。
   再来这里,却是人过中年之后,心境自是不同。刚过白露,天气刚刚好,蓝的天,白的云,绿的树,仿佛回到了几十年前的梦境。
   我只想在沉醉中再来一场圆满的约定,虔诚地找寻少年的记忆。山腰的石屋村落依然保持着硬朗的骨架,栉风沐雨,质朴悠远,不过更显得萧条。好多院子里杂草萋萋,墙头挂着南瓜、豆角等菜蔬,门前屋后就是层层梯田。庄稼长势并不好,倒是地边的几棵山楂树上挂满了累累果实,还没成熟,青涩的饱满诉说着艳而不俗的娇羞。
   也许注定要经历一番波折,记忆中的小径不知何时已经消失在一片杂草和荆棘丛中。越过一座山包,仔细张望,梦里千转百回的地方就在那里,那几间依山建的石屋还镶嵌在山腰。而身边的山岩,如堵,如屏,只有沿着溪边的小径才能抵达。我踅转身,滑到下面的山谷,溪水早已干涸,听不到潺潺的流水声。
   眼望着悬在半空中的那个地方,哗啦啦从心底涌上来一股朝气,依然是牵,抓,攀,扯,终于来到这里,却不知旁边早已开辟了一条小路,要好走得多。
   这一隅依然被安静笼罩着,似乎要被外人遗忘。山下村民偶尔找寻迷失的牛羊会来到这里,偶尔也会有几个游人不经意间走进这里,但更多的时光是悄无声息的寂静。还如几十年前那样,依然那么恬静,那么清雅,那么沉稳,那么朴拙。就像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少女,不事雕琢,不施粉黛,保持着不变的本色,羞羞答答,远离尘嚣,与世无争,闲云野鹤,自由散漫,粗茶淡饭,守护那份纯粹的初心和平淡的生活。

共 6298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甘露润莲心》,看到这个诗意般的标题,立即引起了我的品读雅兴。一口气读完此文,深深地被作者精巧的构思,传神的点染,生动的文笔,深厚的蕴含所折服。作者从对甘露的解读切入,由点到面,层层晕染,步步深入。或摹状貌,拟声色,或通感,或联系,或穿越,把儿时与少时,把憧憬与愿望,把过往与眼前,把梦想与现实有机地结合,把读者带到一个不事雕琢,不施粉黛,保持着不变的本色,羞羞答答,远离尘嚣,与世无争,闲云野鹤,既充满诗情画意,又远离喧嚣的现代世外桃源,展示给读者一处纯粹于红尘滚滚的天地,看似被遗忘的一隅唯美的生活画卷。其圣境别有洞天,令人心扉洞开,豁然开朗,牵引着读者身临其境,在此自由散漫,粗茶淡饭,以守护那份纯粹的初心和平淡的生活。感谢赐稿梧桐,推荐共赏。【编辑:晚霞晓文】【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51012003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晚霞晓文        2015-10-12 06:11:34
  神奇的甘露,生动的美文,唯美的意境,精巧的手法。现代版的“桃花源记”,推荐共赏,问好作者。
回复1 楼        文友:当阳山人        2015-10-12 08:20:40
  非常感谢晓文细致而精彩的编者按!辛苦了。问好!
2 楼        文友:晚霞晓文        2015-10-12 21:45:20
  祝贺山人喜摘精品。
3 楼        文友:海静江澜        2015-11-15 17:33:00
  开头就用了两个典故,故事的推进充满悬念,让人欲罢不能。最后点出人生的感悟,深度诠释了何为“甘露”。文中多处引经据典,加深了读者对文章的理解。很值得读!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