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舌尖上的蒿子粑粑(散文)

编辑推荐 【流年】舌尖上的蒿子粑粑(散文)


作者:清风一笑 童生,505.6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7247发表时间:2015-10-13 23:38:12

【流年】舌尖上的蒿子粑粑(散文) 农历三月三,六安风俗吃蒿子粑粑。意为“巴魂”。旧时长辈怕自家孩子魂魄在这一天被鬼收去,就做蒿子粑粑让孩子吃,祈望巴住魂魄。于是有了这款美味的地方风味小吃。
   每年春天,二三月间,寒风稍稍弱了些,煦暖的阳光才一露脸,田野里,山坡上,小溪边,那些绿芽儿便“噌噌噌”冒出来。天,蓝汪汪的;山,朗润起来了;水,咕咕地冒着泡儿。孩子们麻雀一样飞到田野里,挖野菜,打猪草。大人们,扬起长长的牛鞭绳,吆喝声远远传来,抑扬起伏:车——墒——过来——。报春鸟儿在低空盘旋俯冲,表演难度超高的空中芭蕾。笨拙的大白鹅,嘎嘎叫着,王者一般,自命不凡。
   清明前后,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家里的米缸,常常见了底儿。寻常,早晚只吃一些黄色的黏黏的玉米糊糊。细心的母亲,会早早预留一布袋糯米,辗成粉末状。待到春暖花开,山上的野青蒿泛起绿意,便打发孩子们去采摘一些回来。母亲会叮嘱,野青蒿比白蒿好,不要艾蒿。老了不行,要掐嫩头儿。我们兄妹仨挎着菜篮子,扑入田野,爬上山坡。那里,响亮着欢畅着我们的快乐童年。
   青蒿采回来,母亲会拿到门前池塘漂洗干净,用木棒槌去汁液。然后用开水将蒿子焯一下,去去苦涩味,过冷水冲凉,拧干,这样会除去大量的墨绿色汁水和细毛,做出来的蒿子粑粑就不会太黑。选一块腊肉,切成小丁,再将准备好的蒿叶切碎,与咸肉丁一起同米粉均匀拌匀,和水,调入少许盐搅拌。蒿叶不能放太多,以三两成蒿叶兑七八成米面最好,然后加温水捏成圆形扁扁的蒿子粑粑。根据个人口味,可调配糯米粉和粳米粉的比例,从而使饼软糯可口。如果再加点鸡蛋、姜末、香蒜末、碎红尖椒等,味道更香。现在有条件了,将糯米粉过筛,那样蒿子粑粑无粗糙感,油而不腻,吃起来会口感更好。
   蒿子粑粑可炸可蒸。一般做法是:把刚才调配好的圆形扁扁的蒿子粑粑,一块块贴在铁锅里,用稻草烧,火不要太猛。边烧边用小勺浇油,炸至边缘泛出金黄色即可。外面的皮香酥无比,里面的味道绵长,清香扑鼻,回味无穷,让人爱不释口。
   每年农历三月三日吃蒿子粑,是安徽江南一带汉族民间传统风俗。我国其他地区尤其山区,也有类似的传统糕点,制作方法及食用习俗与蒿子粑粑大同小异,皆为清明前后的糯米/粘米制食品。在广东及台湾客家地区称为“艾粄”,江西客家地区称为“艾米果”,在闽南及潮汕地区称为“艾粿”,而广府地区则常称作“艾饼”。据祖辈老人传下来的说法,“三月三”是一切亡灵的节日。这一天家家人人吃蒿子粑,为的是纪念死者,同时祝愿人人健康长寿,不为邪恶所侵。也有说法,古代山民所生活的地方山高林密,毒蛇较多,时常伤人。为防蛇出山伤人,老祖先研制一种以艾蒿为主要成份的药物,拌上香甜食物,扎入蛇洞让蛇来吃,蛇吃了会死去,这种风俗叫扎蛇眼。同时,还编成民谣敬告人们:“三月三,蛇出山,蒿子粑粑扎蛇眼。”据说,吃了三月三的蒿子粑粑,进山劳作,出门办事,就不会遭遇蛇咬伤,而且一路平安,凡事吉祥。
   这样的传说,自有根据,也寄寓着先人们的美好愿望。估计神农尝百草时代,先民们就知道野蒿可以食用了。灾荒战乱年代,先人们常常大规模迁徙,到了下雨,或柴火找不到的地方,就吃干粮。蒿子粑是少不了的。除了冬天,蒿草一年三季都有。多做一些蒿子粑,带在行囊里,孩子饿了,就给他一个。先人们就这么一路走过来了,从蛮荒走向现代文明。小小的蒿子粑粑传承着我们的民族文化,传承着吃苦耐劳的民族精神。
   在那些艰难的读书日子里,每年春天,我们这些农家子弟,享受着免费的春光,感受大自然的活力,也时时受饥饿的驱使,便胡乱编个理由跑回家。母亲会竭尽所能让我们饱餐一顿,临走,还变戏法一般,晃出几个蒿子粑粑来。我会小心翼翼包好,留作干粮。一个个晚自习之后,饥肠辘辘,于是和同窗就着白开水,在破败而泛着霉气的寝室里,啃得有滋有味,吸溜作响。
   关于野蒿,也有些诗人墨客留墨咏怀。“永安亦在荒城里,玉殿凄凉空野蒿。”①“东风倚,棹木兰舠,旧时淮张剩野蒿。”②读这样的诗句,总给人荒凉空寂的感觉。往事如烟,王朝的兴盛,都湮没在一把凄凉的野蒿丛中。历史的指针走向了今天,小小的蒿子粑粑,早已成为皖南一道有名的特色小吃。2014年五月,央视《舌尖上的中国》,报道了蒿子粑粑的制作流程,呈现精美图片。随后,凤凰卫视,土豆网等一些卫视网站播放,让一直默默无闻的蒿子粑粑大大方方走向公众视野。
   朋友,想吃蒿子粑粑吗?四月的乡野,春花烂漫,野蒿遍地是。让我们提一篮春光,踏青郊游,感受农家乐的真趣味吧。不久前我家冰箱还保留着去年妈妈亲手采摘,洗净,用木棒槌去汁液的野青蒿。相信,它独有的味道,会给您留下芬芳的记忆。
  
   注:
   ① : 明何景明《白帝城》诗:“ 永安亦在荒城里,玉殿凄凉空野蒿。”
   ② 清 徐昂发《城南二首次宋五嘉升韵》之二:“东风倚棹木兰舠,旧时淮张剩野蒿。”
   2015.3.31于皋城

共 201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夜深人静的时候,读着作者这篇文字,拨动了我的乡愁,同时,竟有些不好意思。因为,作者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把我的馋虫勾出来了!这就是优秀文字的震撼力,感染力,触及力,诱惑力。作品力透纸背,极富画面感,质朴灵动,言辞饱满,字里行间透出美感,隽秀柔润,犹如家乡山涧清泉潺潺细流,润心润肺,流淌于唇齿间,口齿生香,久久回甘。农历三月三,吃蒿子粑粑。这在云南乌蒙山也有这样的习俗。我老家叫面蒿粑粑。与文中的作者一样,儿时的我们,背上扁篮,钻进田野,奔上山坡,闪入林间,专寻鲜嫩的野青蒿。那场景如今记忆犹新。吃蒿子粑粑,那美味,其实就是亲人的味道,儿时的味道,母亲的味道,乡愁的味道。作品干净利落,尤其是描绘如何做蒿子粑粑的语言,细腻、形象,栩栩如生,让人如临其境。作品带入感极强,意境蕴藉,生活味儿浓郁,烟火味儿浓郁,接地气,来自于生活的文字,打动人。作品颇具正能量。佳作!流年倾情推荐阅读。【编辑:山地731828829】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山地731828829        2015-10-13 23:44:12
  散文就是美文,这就是一篇美文!韵味无穷,耐读耐品,读来很喜欢。谢谢清风老师赐稿流年!
   祝写作快乐!身体健康!
回复1 楼        文友:清风一笑        2015-10-14 21:37:51
  谢谢山地老师鼓励。深夜读文,辛苦了,感动!敬六安瓜片一杯!
2 楼        文友:静如画        2015-10-14 07:07:32
  清晨,读清风老师的美文,恍然能嗅到蒿子粑粑诱人的清香味道。
   文字优美,语言清丽,不急不缓的叙述,是清风老师一贯的文风。
   欢迎老师入驻流年,期待更多的佳作,相信在流年的日子,老师会有别具一格的精彩。
回复2 楼        文友:清风一笑        2015-10-14 21:43:47
  呵呵,早就注意到年轻的静如画是江山的编辑了。来江山,主要是感动于山地的热情及人品,感动于江山无私奉献的编辑们。像静如画老师学习。
3 楼        文友:燕剪春光        2015-10-14 15:43:18
  香甜的篙子粑粑,令人垂涎。
   描写细腻、生动,充满泥土气息和生活气息。
   莫非这蒿草,就是屠呦呦提取青蒿素而获诺奖的那种?
   欢迎清风来到流年!祝你在流年写作愉快!
有花皆吐雪,无韵不含风
回复3 楼        文友:清风一笑        2015-10-14 21:46:39
  呵呵,还真说对了,这个就是曾获得诺奖的那个青蒿。谢谢社长鼓励,清风问好!
4 楼        文友:一海明月        2015-10-14 19:30:53
  【读后】
   1、《舌尖上的蒿子粑粑》在清风老师的空间早已读过,今天在流年再读,尤其是经过山地老师的精心导读,感觉特别亲切,当然那浓浓的乡愁的味道更鲜明了。
   2、民以食为天,中国更是一个悠久历史文明的农耕社会,农村,农业,农民的“三农”问题,永远是我们民族的需要慎重认清的大问题,“蒿子粑粑”表面上看是一个地方性的特色小吃品种,但从“蒿子粑粑”生态环境,我们可以看到当代农业的生态环境,如果我们的孩子,每年春天,还能像小时候的清风老师一样,从母亲的手中吃到这有滋有味的“蒿子粑粑”,那还足以证明,我们的农业生态文明还没有到最糟糕的时候。
   3、很高兴在这里见到清风老师,熟人相见,说话不讲客套,随心所欲而已,但真诚的欢迎是真的,高兴是真的!
回复4 楼        文友:清风一笑        2015-10-14 21:49:08
  在这儿看到明月老师,清风很开心!原来,空间这么小。谢谢老师一如既往的鼓励!
5 楼        文友:五月小丫        2015-10-14 20:17:59
  一看题目 《舌尖上的蒿子粑粑》,就感觉这一定是人间美味,天然的绿色食品,健康环保没有必要经过食品检验,真是读得人只咽口水,如果方便的话,真想到作者家里品尝品尝这种美味。
   文章开篇写吃蒿子粑粑的由来,描写了春天的美景,青黄不接的时候,接受者大自然的馈赠,采摘野青蒿,接着具体叙述了蒿子粑粑的做法。
   作者又描述了各地区都有吃蒿子粑粑的习俗和有关吃蒿子粑粑的传说,引人入胜。
   在食物匮乏的年代,蒿子粑粑的美味让人难以忘怀。这种美味名不虚传,诗人墨客留墨 咏怀。2014年5月还上了央视《舌尖上的中国》,这种美味名扬四方。
   自然质朴的文字,亲切浓郁的乡土气息,让读者百看不厌。
   问好作者!期待更多精彩!
回复5 楼        文友:清风一笑        2015-10-14 21:58:26
  五月小丫,很有趣可爱的笔名。谢谢你认真细致的点评,向你学习并问好!
6 楼        文友:清风一笑        2015-10-14 23:15:43
  一篇小文《舌尖上的蒿子粑粑》,萦绕心头已一年有余。2014年春,曾写说说,好友留言:如此好的题材,可写成散文。终究因为贪玩没有落笔。春暖花开,想起了妈妈每年做的香喷喷的蒿子粑粑,于是匆忙成文。好友群星多次阅读,倾心留评,解读,补充。录此,是为纪念:
   蒿子粑粑是什么?它是特定日子的典祀。桃花水始,青草萌新,又是一年三月三。上古时代一个伟大的人物诞生于此日,轩辕大帝——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播百谷草木,始制衣冠,终结了宇宙洪荒,开创出华夏文明的摇篮。从愚昧走向智慧,先人们遵从阴阳一体的自然道法,传说这一天阴阳无界限,两世之魂可以自由往来,于是观音赐梦,予以仙草(青蒿)做吃食,可渡人平安,不被鬼神牵引。一个蒿子粑粑,贯通着天、地、人三位一体的人文理念。
   蒿子粑粑是什么?它是乡土温暖的情结。山朗水润,春和景明,苦涩一冬的肠胃,也随之舒畅起来,青草,野花,芽叶便是贫瘠时代,春天恩赐人们最奢侈的阡陌菜园。掬一把蒿草,碾压成墨绿的汁液,配上相应的糯米粉,调和煎蒸,伴着灶膛里的炉火和母亲柔和的笑容,被孩子们狼吞虎咽塞到嘴里,余味在心,那是孩子一辈子走不出的故乡味蕾。
   蒿子粑粑是什么?它是文化的融通传承。民以食为天,一种地方小吃,并不狭隘地饱一方人口福,随着江南水泽的漫延,它远播他乡,普及为一种区域性的美食。尽管制作方法,承载的精神小有出入,却寄予了不同民族统一的心里风貌。
   蒿子粑粑是什么?它是古人诗意的春天。它还有一个更为清雅的名号——青团,青色的菜团,浓浓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的田野湿润。生生腾腾的烟火中,袅袅逸散的是人们闲适恬淡的自然情怀。可独居野肆,可醉卧山林,不问人间喧晔,不慕红尘利禄,佐以清风可下酒,撷来离草乃诗心。清明时节,雨润柔肠,清风盛之美食,宴承在读者面前的何止是食物的味道?它更是一种文化,一种不可或缺的情怀。
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7 楼        文友:一朵怜幽        2015-10-15 08:33:50
  一看标题我就知道此文作者是我的老乡。
   因为我们这也说蒿子粑粑,也在三月三吃,意为巴魂。
   但一般都在三月三之前食用蒿子粑粑,因为农历三月三时的蒿子,已经很老了。
   只是离开乡村多年,已经好些年没有采过野蒿吃过野蒿粑粑了。
   文章笔调舒缓,追忆往事,描写含香的岁月,读来亦有一股野蒿的清香。
   问候朋友,欢迎入驻流年,祝创作愉快,诸事安顺!
没有什么比相信更像爱。
回复7 楼        文友:清风一笑        2015-10-15 10:03:04
  呵。在这儿遇见老乡,有趣。
   一年前,山地曾邀清风来江山。春,也有朋友邀我去中国文学论坛去做首版,也因种种原因婉拒。清风读书写字,纯属把玩,娱情娱性。
   来江山,感受最大的是编辑的认真、敬业。
   谢谢总编鼓励。
8 楼        文友:夏云泥        2015-10-15 08:46:13
  采青蒿,做蒿子粑粑这些细节,被清风讲的有枝有叶。
   蒿子粑粑不仅代表着美好的愿望,还在饥饿的年代养育了一家人。
   这种食物已成为了一种文化的标志。
   欢迎清风加入流年!
如果你知道去哪﹐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回复8 楼        文友:清风一笑        2015-10-15 10:05:50
  谢谢夏编辑鼓励!清风问候,说好。
共 8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