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当你老了

精品 当你老了


作者:草根 探花,18301.2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978发表时间:2015-10-21 22:00:16

当你老了 “当你老了,头发白了,睡意昏沉;当你老了,走不动了,炉火旁打盹,回忆青春……”沉浸在如此舒缓的歌曲当中往往会泪湿眼眶。不仅仅因为音乐本身,还有生活给予的充满沧桑感的岁月印痕,其中某些东西来自于心中最柔软的部分。人,总是要慢慢变老,这是亘古不变的自然规律,没有人可以例外。随着年龄的增长,身边的亲人们逐渐变了容颜——添了白发、刻上了皱纹,就连走起路来也脚步蹒跚。或许,我是比较容易伤感的吧,在无数个不眠之夜里总会想到年过花甲的父亲和母亲,免不了唏嘘慨叹。
   记忆深处的父亲身材高大、头发黝黑,国字形的脸庞时常挂着浅浅的笑容,尽管日子过得水深火热。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父亲被乡亲们推选为生产队长,一干就是好多年。在别人看来极好的一份差事,却成为了母亲埋怨的“罪魁祸首”。原因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父亲从不愿意用“官帽”换取一些好处,比如救济被服、面粉等等。与此相反,为了做到村民眼里的公正公平,父亲在责任田划分、木料采伐等等方面总是克扣自己家。早先时候的耕地根据肥力、地势等因素分为一、二、三等,土壤肥沃而又平整的自然是一等地,以此类推。在温饱线上挣扎的乡亲们谁不想种好地,周边村庄往往会为此而大打出手,竞争相当激烈。父亲会先给我们家分到一些坡地或土壤贫瘠、易被牲畜糟蹋的道边地,然后合理搭配进行划分,人们就算心有不甘也会因无言以对而偃旗息鼓。就这样一直到九十年代,村里很多人家盖起了砖木结构的房子,只有我们家仍然住着土木结构的瓦房。特别是,与父亲先后共事过的村组干部基本都升级为了富裕户。每当母亲拿人家作比较时,父亲要么沉默不语、要么就来一句“人家是人家,我是我”。虽然生活不宽裕,但是父亲让我们走路可以挺起腰板、睡觉能够踏踏实实……自打我外出求学起,半辈子没有出过远门的父亲不得已背起行囊外出打工。每每想起在建筑工地挥汗如雨的父亲,躺在学校宿舍里的我就会整夜无眠。有一个初夏的周末,父亲风尘仆仆地从工地赶到学校给我送生活费,看着那一脸的疲惫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就在送他回去的路上,经过一条深而窄的巷子时父亲说:“听你妈说,明天你过岁哩。(过岁,就是生日的意思)”短短一句话别无其它,一下子就击中了我压抑已久的情绪,为了不让父亲看出端倪,就低下头“哦”了一声。这,就是父亲表达爱的方式,连对儿子的成长祝福都不直接说,而要与母亲共享。我想,那段日子他的心愿就只有一个——用廉价的劳动力赚取儿子看似光明的前程。
   好多事情都还历历在目,一转眼父亲已满脸皱纹长成了瘦削、驼背的老人。前几日回到老家,又一次用买回来的电动剃发刀给父亲理发,忽然发现他的头发全白了。期间,我十分仔细地找寻过,终归没有一根黑色的,跟染了秋霜似的。脸庞再也看不出“国”字来,就像被利刃沿着两侧齐刷刷地削了下来。那一双曾经炯炯有神的眼睛,如今已浑浊不堪,深深地陷入了眼窝之中。不仅耳朵越来越背,满口的牙齿也掉落的不剩几颗。原本比我高出许多的父亲,在某一刻跟我变得差不多,就连身上穿着的那件我的夹克也显得有些宽大起来。不知为什么,那个瞬间我的喉咙有点发酸,手里的剃发刀也不听使唤。不管愿意或者不愿意,父亲的青春与我的记忆一起消失在了身后,渐渐地模糊最终不见了踪影。
   与父亲不同,母亲留给我最早的印象莫过于两根粗壮黝黑的麻花辫子,真的很好看。在少年时代的我看来,母亲里里外外都是一把好手,不是下地干活,就是照顾我们的饮食起居。每年麦收时节,母亲不光要做饭还要提着镰刀割麦子,看起来像永远有使不完的力气。记得天不亮母亲就起床开始准备早饭,然后用扁担挑着走十多里的山路送到麦田里。大概在父亲与我劳作一个小时左右,就能够看见远处母亲高高低低的身影,肚子也正好发出“咕噜咕噜”的抗议声。我们吃早饭的空当,母亲就拿起镰刀淹没在了滚滚麦浪里,直到太阳偏西又得急匆匆赶回家中侍弄晚饭。那时的物质生活相当贫乏,母亲却能变着法儿做些特色菜肴挑起家人的食欲。春季有荠荠菜、苜蓿芽,可凉拌和烹炒,鲜嫩脆爽;初夏时分山坡上的洋槐树就会生出一串一串雪白的花朵,不管是做菜肴还是蒸麦饭,都是不错的选择;夏秋交替的日子蔬菜最为丰富,西红柿、黄瓜、豇豆、蒜薹等等,滋味多变;寡淡的冬季是最难熬的,要么是窖藏的白萝卜、胡萝卜之外,要么就是打蔫的菠菜,而母亲仍旧可以做出不一样的美味菜肴。当然,事情远远不只是这些。可能是基于善良或者某种其它的特质,母亲的人缘也很不错,不大的土炕上好像从没空闲下来过。村子里的女人们,包括年轻的和年纪大一些的,在每一个阴雨天或农闲时节都来我家串门。一边拉着家常,一边做着针线活,如有夫妻、婆媳吵架的伤心人儿母亲便顺带着规劝规劝。后来,我知道她们围着母亲还有另外的诉求——教她们织毛衣。我一直有些纳闷,母亲到底从那里学来的织毛衣的技术,而且花样繁多。因为我们家在那个年月是买不起毛线织毛衣的,我曾猜想可能是母亲暗自学来打算以后织给父亲和我们。也许是看多了母亲坐在昏黄的灯光下赶织毛衣的辛苦,我心底一直排斥穿毛衣,到如今只穿过一件毛背心。在日子逐渐好转后,我本想阻止母亲为别人织毛衣,不过看到她眼底的那份成就感就没再提起。
   母亲真正变老、变脆弱来自于一件事,一件伤心欲绝的悲情之事。在一个秋日,年轻的舅父遭遇车祸,医治无效不幸离世。人常说“哀大莫过于心死”,舅父的去世使得她一半的心已死,常常的魂不守舍。听母亲曾说起过,舅父自小与她感情就很好,不论是干活还是玩耍,都要央求着在一起。当母亲闻听舅父出事的消息时,一下子就瘫坐在了冰冷的马路上,顿时泣不成声。起初没敢答应让母亲去医院探望,因为脑部受伤的舅父整个人看起来变了模样,我担心那种悲伤会要了她的性命。上天没有眷顾舅父,也没有可怜哀伤的母亲。噩耗传来母亲哭干了眼泪、哭没了声音,坐在舅父的灵堂前不愿意起身。都说时间是治疗一切伤痛的良药,可是有些伤永远也治愈不了,比如母亲。前几日,舅父过了头周年的祭日,母亲依然跪坐在牌位前哭声哀长,嘴里不停地泣诉着“兄弟,我想你的很啊……”
   在我写下这个题目和文字的时候,我的眼里是湿润的,心里有些刺痛。此时此刻,我又想起了几句歌词:“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生儿养女一辈子,满脑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看看你眼睛就花了,柴米油盐半辈子,转眼就只剩下满脸的皱纹了……”是啊,时间真的都去哪里了?!父母把他们一生的时间都给了儿女,赐予我们生命和幸福,从没有索取过什么。面对日渐衰老的父母双亲,我们只能用剩下不多的时间去陪伴他们,千万不要再讲一些令人痛心的理由。
   写在乙未年九月初九

共 268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文章开头引用著名诗人叶芝的诗句,引发下文,接着作者分别用了较多篇幅叙述父亲和母亲的德能勤绩,最后又以《时间都去哪儿了》的歌词作结。作者描述父母可亲可敬的形象跃然眼前,文笔朴实,自有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推荐阅读。【编辑:红尘无泥】【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510220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红尘无泥        2015-10-21 22:03:10
  拜读,学习好文风!问好作者!
回复1 楼        文友:草根        2015-10-22 08:31:34
  感谢红尘编辑深夜编审,辛苦了,敬茶一杯。
   祝福一切安好,佳作不断!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