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曾经有过

精品 曾经有过


作者:辽宁阜新史庆有 举人,3372.04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685发表时间:2015-10-22 15:17:33

那个年代离我很远了,不过,那些曾经的故事,常常伴我度过不眠之夜。
   我出生在东北一个三面环山、一面临河、土地肥沃、山清水秀的小山村。由于交通不便,那里相对落后,一直到我23岁那年才通电。没电,山里人一直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传统的生活方式,纯朴的民风民情,造就了山里人健康的体魄及倔犟的性格。
   我出生在上个世纪,刚入合作社的年代,入社了,父辈们从那时候起,结束了一家一户刀割火种镐头刨的耕作方式,都沉浸“十亩地,一头牛,孩子老婆热炕头”自给自足的生活氛围中,还不时的为即将到来的共产主义而陶醉,人们的脸上都挂着幸福。那时候没有广播,没有电视,没有一切业余文化生活,父辈们每天都是吃饭,下地,睡觉三点一线,也是好事。在我们那个当时只有39户农家的自然屯,与我同年出生了9个孩子,我的老家可是极宜人类生存的好地方。如今回老家,常听老一辈人讲,在他们那个年代,婚姻是十分认真的,从没听过谁家有婚变,谁真的有婚变,感觉是奇耻大辱,会受到人们谴责的。
   邻居张家姑娘远嫁外地,结婚好多年没生育,两口子协议离婚,合情合理,在如今太正常不过了。而在那个年月,感觉全村人都因那姑娘而受牵挂了,男女老少都感觉抬不起头。老人竟然告诉我们,不能去姑娘家玩,理由很简单:那姑娘离婚了……现在想想真可笑,姑娘离婚,同我们去她家找小伙伴玩,有什么关系?再看看那个姑娘,原本是一朵花,一离婚就成了一棵狗尾巴草了,每天不梳头,不洗脸,唉声叹气,不敢见人,就我们这些小嗄豆去玩,她都有意躲着我们。她曾同她的弟弟说:得离我们远些,不能将她身上的悔气传染给我们……离婚人身上有悔气,真不知道是什么人发明的。这就是那个时代。
   细想一下那个时代,真有好多有趣的事。谁家都是兄弟姐妹好几个。与我同年出生的9家,我家孩子最少,我们姐弟4人,其他家都是6~7个,铁蛋家9个孩子,晚上睡觉都分不清楚谁大谁小。
   不过,我出生的地方让我终生难忘,三江土,一个普通小村庄,其实“三江土”是蒙语的读音,意思是“好脾气人居住的地方”。蒙语读音重音在最后,在导航仪等正统书写中,都是“三江吐”。那天我买个导航仪,输入三江土,显示没有这个地方,而输入三江吐一下就Ok了。我是在三江吐长大的,却不知道村名怎么书写。我为自己而脸红。其实这还真有原因,我们那个屯名是蒙古语的读音,但屯里没有一户蒙古族居民,时间长了,人们习惯将“三江吐”读成了“三江土”。
   三江土(吐)位于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哈达户稍公社白音昌营子村的中部。是一个以种植业为主,兼养殖、林业、运输等为主业,比较富裕美丽的小山村。家家住着红瓦白墙的大人字房,家家都有大院套,多是透体墙,280多口人,有110台各式农用机车,除了种地外,还跑运输。全屯土地平坦,土地肥沃,土地已经让三江土老百姓真正富了起来。三江土的父老乡亲,种地全部使用机械化。人们过着丰衣足食、和谐友爱的快乐生活。
   我是三江土的小米将我养大。三江土是我的根,几十年来,我曾从不同侧面写过三江土。我的《三江土》、《古井与老榆树》、《我的农民父亲》、《我的母亲张善贞》、《五姑》、《玫瑰往事》、《生产队的欢乐事》等多篇作品先后被《阜新日报》、《蒙古贞日报》、《新蕾》、《阜新文艺》、《娜仁花》等多种报刊杂志采用。我是三江土首位大学生。我为家乡自豪,家乡以我为荣。在几次村小毕业典礼上,我都被母校以优秀学子的名义邀请参加。
   4年前,在我的处女作《心语》发布会上,辽西著名的女作家王海燕称我是《三江土痴情的歌者》,当时我没怎么感动,现在回想起王海燕的书评,使我进一步感受到三江土的完美,我作为游子为家乡写作的欣然。
   三江土养育了我,我从20岁离开三江土,现在想想,三江土给了我一切,特别是给了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
   当时,我家是一个大家庭,祖孙三代。父辈哥仨,父亲老大,叔叔、姑姑。在我们这辈,我是老大,俗语说的好:老儿子,大孙子;老头儿、老太太的命根子。再说我父亲近三十得子,在那个年代是比较晚的了。不像现在提倡计划生育,那个年代是根本没有计划生育这码事。在农村十四五岁结婚的都不少。我邻居李大伯十四岁结婚了,当年就有了儿子李大哥。由于大伯长的年轻,人们常常都说他们爷俩是哥们。还有人同大伯开玩笑,那么早结婚就有孩子,孩子一定不是他的。而他却从不生气,你们怎么说我不管,只要是没人来认领,就是我的。我们谁都没话说了。近日在网传一条顺口溜,说的是:上个世纪的中国人,吃的是高梁米饭、窝瓜汤,媳妇一个,孩子一帮;现在是大米饭、王八汤,孩子一个,媳妇一帮。虽然说的有些过,但也可以从中看出点什么。人们的生育观、婚姻观、价值观都在发生着变化,与上个世纪已有很大的区别。
   我在我们家是大儿子、大孙子,倍受大人们的宠爱,这使我的童年增添了不少生活色彩。
   七周岁上小学,现在的孩子们一听,都会问,你们那时候上学怎么那么晚。就是那个习俗,那时候的人们,对孩子根本就没有早期智力开发这档子事,那可是顺其自然。小女孩都七周岁了,上学还穿个大肚兜。那可真凉快,整个后背都露着,真的如同年画中的胖娃娃。如果是现在,不知道会怎么被人耻笑。但那个年代,谁也不在乎。也是,好多同学放学回家还裸体,大街上常常看到,都已经是小学生的小男孩,却依旧光腚子。放暑假,小河涨水的日子,好多小伙伴在小河里一泡就是一天。那个年代的孩子,可比现代的孩子能作,上树爬墙,下井上房,样样在行。每个人都光脚丫子,说话就骂人,不骂人不说话。小朋友们曾有过看谁能骂人,骂人的词语多,骂人时间长,不重样,现在想想也太可耻了。那时候的小朋友,谁见面也不会说:早上好!一点文明礼貌常识都不懂,与现在倍尖倍灵的孩子们比,真的有天壤之别。我们七周岁上小学,还有的同学连一到一百之间的数还不会数。那其它早期教育,就更是盲人踢键子——一个不个。马尾巴串豆腐——根本就提不起来。
   我们上学的时候,学校没有玩具,好玩是所有孩子的天性,我们玩的东西,都是自己准备的。
   上学期间最简单的玩具是滚铁环。其实就是将一根60厘米长的粗铁丝的一个头,弯成一个u字型,一头弯成一个手柄状,握手柄端用u字型,推一个直径30多厘米的圆铁环,本来玩法很简单,推着跑就可以了,伴着粗铁丝与铁环间摩擦发出清脆的哗哗声,特别是多人在一起的时候,真犹如一曲流行的钢管舞曲,听着很开心。
   熟能生巧。随着玩滚铁环时间久了,我们也玩出不少的新花样。
   考验各自的平衡能力,在操场上比谁滚得最慢,印迹还必须是直线;为考验综合素质,在不同的地段,还要分快、慢、快等。
   除滚铁环外,打尜是我们小时候玩的比较多的游艺。不过打尜有危险,在学校老师不让玩,谁上学带尜被老师发现,挨批评是难免的,尜及尜板得没收。
   现在看看打尜,也是项很有技巧,类似于奥运项目棒球的游艺。
   打尜说起来也很简单:尜是用木头做的,三寸来长,两头尖,中间粗,鸡蛋粗细,用刀削得两头尖。嘎板是一寸左右厚,一尺多长木板或木棒,木板手柄那端窄一点,玩法就是在一个平坦宽阔的场地边上,划一个一米见方的框为城,把尜放在城中央,打尜尖,当尜蹦起来用力击打,好像是现在的棒球。通常伙伴们要分为两伙,依石头、剪子、布为确定攻防。攻击方在打击的时候,被防守方将尜在空中接住,攻击者就为失败,要换下一个攻击手。落地后,攻击方要要帐,所谓的账就是尜落地的地方,距城边有多少尜板,一板为一尺,自己估数,攻击方出的数,防守方认可,就为成绩。而为了惩罚防守方的选手,要在尜落地的地方单脚蹦,另一个腿的腋窝里夹着尜蹦到城里,半路上尜掉了,要罚用头顶着单脚蹦。再掉要罚将眼睛蒙上,头顶着蹦,攻击方还可以用尜板打抬着的脚心。尽可能多的惩罚对方,以双方累计得账多为胜。如果防守方不认可,用尜板量够,攻击方得分,不够攻击方选手为失败者,出局,换人。一方的选手全部出局,换攻防队,要账时,防守方认可,防守方向城里掷尜,如果进城,攻击方选手出局,反之,攻击方继续打,要账。
   打尜时常出事,一是在空中快速飞行的硬家伙,落地时不注意打在防守方人的头上脸上,常常是出血起包,那个时候的医疗条件差,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也不强,出血不多的时候,常常是抓一把土往上一抹,算是最好的包扎;美其名曰:土能止血。不少的时候,较为顽皮的小伙伴,出点血不再乎,你出你的,我玩我的。玩完了,多数的时候是天黑了,什么也看不见,才散伙,而散伙的时候,受伤的小伙伴常常是满脸都是血,,再加上点汗水冲刷,东一块、西一块,活脱脱一个五花脸。
   有时候稍不注意,攻击方还的尜板,还可能出手或用力过猛,收不住手,尜板打在周围看热闹人的身上、脸上,有时候会出大事。一次邻居满上因大安的一尜板,休克了好半天。要是在现在,非得去医院不可。可是那个时候,谁都没着急。醒了,爬起来。晃了晃身子。说了声:没事,继续玩。
   在我们童年时候,流传着这样一段顺口溜:老师老师别生气,你的学生爱淘气,弹弹球,打啪叽,练好弹弓打玻璃。从顺口溜中告诉人们,我们当时在玩什么,但怎么玩,可不是一句两句话说完的哟!
   在我们那个时候,玩得最多的游戏是打啪叽。啪叽是用纸叠成有一定厚度的三角形或方形的卡片,或是用硬纸板剪成的圆卡片。放在地上互相击打,被打翻者为输。这种游戏只所以叫打啪叽。只是啪叽这两个字,很像游戏时发出的声音,因此,称这种游戏为打啪叽。其实,文雅的叫法,似乎应该叫打纸牌,但和民间的纸牌游戏又相混淆。所以,打啪叽这样的称呼更贴切。
   在印象里,童年和少年时代的冬天,真的是滴水成冰。那个时候,家家要用火盆,一种用黄泥做的泥盆,盆底放些锯末子等耐燃的农副产品,上边用灶里的火盖上,什么时候从外边回来,扒一下会露出通红的火,烤烤手脚,饿了放里一个豆包,或者是几个土豆、地瓜,一会儿就熟,外边一层硬嗄嗄,吃着别有一番风味。那个年代没有羽绒服,也没有大棉袄,二棉裤等越冬装束。整个冬天就是一身棉衣,大多小伙伴都是用大人的衣服改做的。有的就是上年的,袖口等易损部位补一下,或接出一些,不露棉花就可以了。一进入十一月份,真正的冬天就拉开了序幕。那时候的雪也特别多,常常一夜醒来,就推不开门了,因为雪太厚了。铺天盖地,沸沸扬扬的大雪,将天与地混为一体。正如毛主席诗词所描述的那样:好一派北国风光。大雪天是我们堆雪人,打雪仗的好时机。雪停了,体力好的朋友还要结帮去撵野兔,一是大雪天野兔食物不足体力差,另一个原因是,雪地上野兔可留下清晰的足迹,可以跟踪。还有一个原因是,在雪地里长时间的奔跑,可在兔子的蹄头上,由于兔子的体温高,及外界的寒冷可以形成大的冰坨,很快就会耗尽体力。再有就是兔儿有围着一个山头转的习性,从一个地方出发,转了一个大圈还跑回起点。往往在多数人追着跑的时候,在出发点还要藏着几个人,待兔子再跑回来,再继续追,往往这伙人就可能是兔子的真正敌人。
   那个时候,天气太寒冷了,所以小孩子常常流鼻涕,打啪叽还必须在外面玩,谁都没有手帕,也没有面巾纸,当鼻涕太长无法控制的时候,袖口就成了现成的手绢,许多小朋友的棉袄袖口,就发黑发亮了。但是,家长们也没有办法,因为那个时候棉袄无法洗,只能重做,那得需要时间,家长还要大干社会主义,常常是冒着呼啸的北风修水平梯田,又有做不完的家务,做一次棉被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在我的记忆里,许多孩子都是脏兮兮的,包括我自己,袜子常常是脱了之后,就顺手放在枕头底下,第二天再接着穿。洗了第二天干不了,那就只好光脚丫。在那个年头,光脚丫是没人笑话的,因为大家都心知肚明。哪像现在的孩子们,女孩白雪公主似的,男孩也与小王子差不多。一天是几脱几换,那时候是“梅花鹿去赶集,—来去都是一身皮”。.
   虽然记忆中的冬天很冷,没有零食,但是冷的是身体,温暖的却是心灵。那个年代的孩子们,没有现在孩子这么多的作业,学习的科目也少,虽然身处寒冷中,心情却格外快乐。放了学,扔下书包,唤上左邻右舍的小伙伴,打一场热闹的雪仗,堆一个丑陋却又可爱的雪人,到小河的冰上打一阵子滑溜,打一阵子冰尜,用不了多久,脑门上的汗水会顺着脖子流下来,结成小冰花。寒冷中的孩子们,没有一个被冻得发抖,尽管北风呼啸着,雪花飞舞着。孩子们的欢笑声,却不断地在空旷的大地上荡漾开来。在家的妈妈,心里时刻在想着我们,炕总是烧得热乎乎的,生炉子的时候,顺手在炉膛底下扔几个土豆,当我们从外边跑够了,回到屋里,吃上一个热乎乎的烧土豆,那滋味,真没法形容。就一个字——美。那个年代,我们谁也不知道世界上还有比萨、汉堡这些东西。但那个时代烧的豆包,那叫一个粘,可比现在任何零食都有滋味。

共 25040 字 6 页 首页1234...6
转到
【编者按】怀旧,是每一个人都有的一份感情寄托,尤其是对童年、青年时期的怀想,更能激发人的一部分活力。作者从童年时的艰苦和快乐说起,讲到了读书时的淘气,讲到了成年后的种种遗憾。作者从童年一路讲来,一直讲到25后给班主任老师过教师节:上学期间最简单的玩具是滚铁环。本来玩法很简单,推着跑就可以了,伴着粗铁丝与铁环间摩擦发出清脆的哗哗声,特别是多人在一起的时候,真犹如一曲流行的钢管舞曲,听着很开心。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有文化的满上,就是一个优秀的农机手。在他日常的农事活动中,农机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当兵的小全,发扬着他的吃苦耐劳的优点,在后来的军旅生崖中,显示出了英雄本色,由优秀士兵荣升为班长,是所在军的技术尖子,曾光荣的参加了全军的英模大会,受到过中央军委主席的接见。再后来转业到地方投身商海,凭借在部队炼就的作风,办事是一是一、二是二,从不弄虚作假,结交了一大批实实在在的朋友,淘到了第一桶金……25年,说起来不长。岁月可真是能磨练人,经25年的风霜雪雨,都变了,变都有都有些让人认不出来了。作者用朴实的语言,简略得当地讲述了从童年到青年,又从青年到成年的往事,在情感渲泄上张驰有度,在细节描述上真实可信,推荐共赏。【编辑:湖北武戈】【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510230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15-10-22 16:20:48
  作者所回忆的,都是我们曾经有过的记忆。回忆苦难岁月,有助于我们倍加珍惜现在的美好年华。欣赏了,问候作者。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回复1 楼        文友:辽宁阜新史庆有        2015-10-23 19:15:00
  谢谢老师的推荐,一篇短文,能给朋友们带来一些的启迪,我知足了!
2 楼        文友:辽宁阜新史庆有        2015-10-22 17:40:00
  山里人写的过去故事,乡土气味很浓......
大山深处的农民,喜欢写散发着马粪及乡土气息的散文。
3 楼        文友:辽宁阜新史庆有        2015-10-23 19:16:30
  感谢老师为拙作加精华,我将加倍努力,愿江山越办越好!
大山深处的农民,喜欢写散发着马粪及乡土气息的散文。
4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15-10-23 20:31:24
  我可没权力给你加精,这是江山精品组给你推荐的。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回复4 楼        文友:辽宁阜新史庆有        2015-10-24 07:40:47
  嘿嘿......您的推荐起决定性的作用!
5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15-10-24 11:57:41
  我只是把推荐链接发给主编,再由主编发给评审组,最终由评审组评审后推荐。这就是精品诞生的过程。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