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流年】夜访东林书院(随笔)

编辑推荐 【流年】夜访东林书院(随笔)


作者:奉荣梅 布衣,427.4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028发表时间:2015-10-24 22:54:27

【流年】夜访东林书院(随笔) 书院,在唐宋初兴时,就离不开大山密林。因为,往往战乱起,就书院兴。在宦官乱权、军阀混战的唐末宋初,只有山间僻壤相对安全。书院倡导“潜心进学”、“存心养性”,自然也寻求山林幽静之地、名胜风雅之区,为士子创造一个潜心读书、专意养性的环境和气氛。故欲读书求学之人和欲讲学著述的学者,就迁徙聚集到名山丛林讲学和读书。像最古老的著名书院岳麓书院和白鹿洞书院,它们几乎同时兴建于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67年),都兴起于偏僻的山间,分别于潭州岳麓山和江州庐山。
   对于东林书院,一副千古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就是它近千年来的最流传深远的广告词。对联的作者顾宪成,也因此被世人熟知,尽管,人们更多的了解“东林党”这个词汇比“东林书院”更多,是因为东林党人的事迹是明朝后期一个重大的政治事件,东林党人因东林书院而得名。
   二OO五年的夏天,我从周庄到无锡,只能停留一天,当地同行给我拟订了两个主要的去处,一是最能代表无锡自然风光的太湖,再就是最能代表无锡人文历史的东林书院。当他们安排白天环游太湖,夜游东林书院时,我有些激动也有些忐忑。在月色朦胧下,拜谒心仪的先贤讲学读书处,才可以捕捉历史、文化心跳的秘密。而在高墙密林的僻静庭院里,与远逝的东林学人的魂灵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还是有些怯意。
   车停在市区东侧东林广场旁,已是夜里八时,霓虹和市声正是喧嚣。同行说,到了。当一抬头就看到“东林书院”的匾额时,我一愣,书院怎么在市中心啊?没有大山密林,周边就连一个小山包也没有,只有车流和人声。于是,我就开始了一个人的夜访东林。
   也许是与自己从前想象的落差太大,一进大门,就有一种游览江南园林的感觉,没有了在岳麓书院、石鼓书院等的那种凝重心情。
   书院布局为东、中、西三条轴线,跨进大门,就看得分明。我沿中轴线而行,正门、石牌坊、东林精舍、丽泽堂、依庸堂、燕居庙、三公祠等讲学建筑,一路而去。石牌坊,是东林的标志性建筑和象征,又称马头牌坊,耸立于书院中轴线的导入部位,为三间四柱五楼石坊,坊额上题“东林旧迹”和“后学津梁”,坊上雕刻有二龙戏珠、丹凤朝阳、狮子滚绣球、鲤鱼跳龙门等。此坊立于乾隆五年(1740年),在射灯、彩灯的照射映衬下,一种庄重、古朴的气息扑面。
   依庸堂是书院的主体建筑,就是那副传世名联所挂之处,也是东林学派学术领地的象征,被一代学人尊为“南国杏坛”,所谓“脚迹得入依庸堂,人生一大幸事”。堂内保存有明代《依庸堂记》碑刻原石。
   书院西轴线上有晚翠山房、来复斋、心鉴斋、寻乐处、小辨斋等建筑。东轴线则由祭祀东林书院创始人杨时的道南祠以及报功祠、时雨斋、草庐、东林庵等建筑组成。东林书院最近的一次整修是在二OO二年,重新疏浚了东轴线旁的弓河,并保留了一段有四百年历史的驳岸。书院占地面积达一万五千平方米,建筑面积三千多平方米,再现了明清时期的布局形制和鼎盛时期的风貌。
   一所著名的书院,都有几个著名的山长和讲学者,一些具有文化人独立品性的掌门人和学者在那里设堂讲学。东林书院的声名,在北宋声名雀起,是因为杨在明朝的名扬朝野,是因为顾宪成、高攀龙等人。
   “东林书院”的名称来历与杨时游庐山东林寺时所写的《东林道上闲步》这首诗有关。“寂寞莲堂七百秋,溪云庭月两悠悠。我来欲问林间道,万叠松声自唱和。”进大门,首先想到的是要到书院的“道南祠”去拜谒。书院创建于北宋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当时为儒家学者、理学家杨时长期讲学之地。南宋时,邑人建杨时祠堂于此,取“道南”之名。
   福建将乐县人杨时(1053~1135年),字中立,晚年隐居故里龟山,学者称龟山先生。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中进士,曾杜门不仕多年,后历任浏阳、余杭、萧山知县,又任秘书郎、著作郎、国子祭酒、龙图阁直学士等职。他的名字为世人熟知,是因为“程门立雪”这个求师问学的典故。二十九岁那年,他中进士后,调官不赴,却前往河南颖昌,拜程颢为师,与游酢、谢良佐、吕大临并称“程门四大弟子”。杨时学成回归之时,程颢目送他说:“吾道南矣。”程颢去世后,杨时四十多岁了,又一次北上从师程颢之弟程颐,师事老师十分恭敬。一次大雪,他与游酢去拜见程颐,当时程颐正在嵩阳书院堂内闭目暝坐,二人不忍惊动,便伫立雪地恭候。待程颐醒来,积雪已是一尺深,成了雪人。朱熹把这一故事写入《朱子语类》,就把他们树立成了尊师重道的典型,流传数百年。
   一生精研理学的杨时,特别是他“倡道东南”,对闽中理学的兴起,建有筚路蓝缕之功,被后人尊为“闽学鼻祖”。他的著述颇多,主要的都收集在《杨龟山先生文集》中,他的哲学思想继承了二程的思想体系,被后人称之为“程氏正宗”。他的哲学思想对后来的罗从彦、李侗、朱熹等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对中国的古代哲学,特别是思辨哲学方面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他的哲学思想流传到国外,在南朝鲜、日本的影响很大。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宋使压到高丽(今朝鲜),国王急切地问道:“龟山先生安在?”
   杨时前后曾在常州、无锡讲学达十八年之久,从宋政和元年(1111年)初寓居常州,至建炎三年(1129年)。因为当时常州知名学者邹浩和曾任过北宋宰相的无锡李纲非,是他的密友,于是,他的五十八岁到七十六岁的晚年时光,就是在两地授受理学。
   是夜,我见到东林上空的月,还是九百多年前龟山先生见过的月色。书院南临的那条七箭河,依然流水潺潺,满是佳木修竹,“东林”在传唱着、歌吟着一种古韵。与古代学宫门前所凿涵义完全一样的泮池仅为明朝的六分之一,不知道与龟山时代的莲堂有多少差异,在庭院里还有些池沼,在夜的黑幕里,我不知道它们是伸着懒腰或是露出笑靥还是酣睡着,但它们的寂寞心事可以从空气中嗅得出几分来。在这样的寂寞夜色里,只有我一个寂寞的湘人,怀一腔崇敬的心思来解读它们的寂寥,来聆听它们唱和近千年的音符和心思。
   可惜祠堂已关门落锁。在粉墙朱门前,想及杨时不仅是一个著名的理学家,还是一个很有影响的政治家,他在担任地方官吏时,所到之处“皆有惠政、民思不忘”。他在我们湖南浏阳任知县时(1093年),曾上书朝廷,反映实情,赈济灾民。我朝着大门,深深一揖,代湘人表示一份谢意。
   庭院里也不是没有人声。走到深处,忽闻隐约的丝弦声。在一仿古的茶楼建筑里,有三两个乐手,怀抱琴弦在调试,有些落寞和寂寥,见我进来就开拉。一种柔软的旋律,立即把我的整个人包围,我被吴越小曲一下子侵袭得酥软地坐在靠椅间。
   而在这软软的丝竹声里,却总掩盖不了曾经满院的“风声、雨声、读书声”。依庸堂前高悬的对联,不断幻化着四百年前东林学子的琅琅书声、讽议朝政,裁量人物,还有那场因为在这兴起的东林学派,引发了一起牵涉三O九人的党祸。
   东林书院再次兴盛是在明朝后期。它兴盛的时间并不长,从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修复,到天启五年(1625年),由于政治上的干预而被魏忠贤下令拆毁。
   直到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被革职的顾宪成及其弟顾允成与高攀龙等人捐资在原址修复,并相继主持其间,聚众讲学,指陈时弊,锐意图新,自称“东林人”,成为当时江南传播理学、讲学论典的重要场所。顾宪成所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副对联,更是广为传诵。因触怒权贵,东林书院被严旨拆毁,东林讲学等人亦被斥为“东林党”而蒙遭迫害。
   顾宪成、高攀龙是明代的东林书院里的两个灵魂人物。顾宪成(1550~1621年),字叔时,别号泾阳,变称东林先生;高攀龙(1562)~1626年)字云从,存之,别号景逸。两人被并称“高顾”,为东林党领袖。一六O四年,吏部文选司郎中顾宪成被罢官回到家乡,修复了杨时讲学的书院,称为东林书院。顾宪成与顾允成及高攀龙等一批本地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书院讲学,称为“东林八君子”。每次讲学,听讲的就有数百人。东林人士讽议朝政、评论官吏,为匡正时弊,新政治而进行不屈的斗争,成为一个有影响的进步的政治集团。那副有名的对联把他们勤奋学习、钻研学问与关心政治、热爱国家之情紧密结合起来,广为传诵,成为许多心怀远大抱负的学者志士的共同心声。
   东林党人因东林书院而得名,东林书院又因东林党人而蜚声海内外。当时,无锡东林书院既是全国著名的教育机构,又是倾动朝野的政治讲台。在明末数十年时间里,东林书院的一堂师友,站在历史变革的潮头,“冷风热血,洗涤乾坤”。为此东林书院不但成为全国政治目光的焦点,同时也成为东林党人心目中的圣地。士子们一时竟以“躬登丽泽之堂,入依庸之室”为荣。
   数百年风雨后的夜晚,一个湘人的只身拜谒,虽在世声尘嚣中,精神世界里一样有高山密林般的神圣,那种来自历史深处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敲打入灵魂的深处。

共 357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描述东林书院的随笔。作者用大量的史料记载,为读者打开了东林书院的大门,追随作者的笔触,东林书院的外貌、内涵、历史以及与东林书院有关的学者们,渐次出现在读者面前。所谓书院,顾名思义就是教书育人的地方。而东林书院不仅在历史上享誉很高,在今天的国内外也盛名远扬。作者用在历史上发生过的、影响过东林书院的几件事件中,畅叙了东林书院曾经的命运,从书院的建院、毁院、再建院中,一批批著名的学者,也在作者的笔下鲜活起来。也许一个书院的兴衰,与学者的学问、思想、还有他为这个书院付出的多少而取决。文中的学者们,创党建派,讲学授教,自主创新,既教书育人,也为时政的稳定而讽议朝政、评论官吏、匡正时弊,为书院也为民生,可谓用心良苦。作者无论从书院的外观,还是书院的内在美里,都会让编者闻到一缕久远的墨香与深邃的思想,同时也引领编者进入到一个神圣的精神领域,翻阅历史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令人心醉。阅读此文,感受作者的博学多才,探知书院曾赋于人的精神食粮,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感悟。佳作,倾情荐阅。【编辑:临风听雪】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临风听雪        2015-10-24 23:03:59
  阅读书院,解读历史,收获颇多!
   感谢老师赐稿流年,祝写作愉快!
雪,本是人间清冷客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