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流年】散文写作的几点思考(随笔)

编辑推荐 【流年】散文写作的几点思考(随笔)


作者:佳骏 秀才,1310.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287发表时间:2015-10-25 12:42:38

【流年】散文写作的几点思考(随笔) 一、中国文脉与散文尊严
   穿越千年时空,捋出中国传统文学之蔓,顺藤摸瓜,从明清至唐宋,再由魏晋南北朝至两汉先秦一路回溯,汉语文学实乃根深叶茂,硕果累累。无论是“唐宋八大家”之雄文,还是骈俪多姿的辞赋,以及家喻户晓的《史记》、《汉书》,均是此藤上结出的“正果”。“散文”与“诗”一道,成为中国文学的嫡系。尽管,后来从西方引进嫁接技术所催生的“小说”,大有喧宾夺主之势,终究还得认祖归宗。血脉和基因是无法更改的。由此观之,将中国古代文学史视为一部诗和散文的历史,毫不为过。
   这一文脉一直延续至新时期,特别是经过“现代”洗礼之后的八十年代初期,伴随改革开放的热潮,思想解放,文化繁荣,加之西方古典与现代主义文化大量译介,诸多承续“五四”精神的作家纷纷登台亮相,抒发胸中压抑既久之块垒,出现了一批抒情性质浓郁的散文,使得现代散文这块“百花园”芳菲争艳,蔚为大观。八十年代中期,随着作家主体意识的不断强化,中国文学开始呈现出另一局面,作家从“集体意识”中抽身而出,重新返回“个体”,注重对生活的体察和内在情感的表达。这一时期,散文的艺术性得以加强,文本的精神内涵和表现空间得以拓展。
   进入九十年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城镇化进程锐不可挡,文化领域亦呈多元格局。各种文学思潮相互碰撞,人文精神的讨论更是打开了作家们的创作思路。特别是“大散文”概念的提出,引发了散文界的又一场革命。这次革命对散文的内涵和外延重新给予界定,曾风靡一时的“文化散文”热,便是这场革命的直接后果,成为当时一道时髦的风景。
   及至上世纪末,一批深具先锋精神和文体自觉的新锐作家,像一头头公牛闯入雌性链般闯入散文领域,激起浪花涟涟。这类作品迥异于前人之作,令人耳目一新,形成一股新的散文潮流,极大地提升了散文的审美品质和精神向度。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自上世纪末散文再次鼎故革新以来,写作的自由度扩展了,散文界却出现了“鱼龙混杂”之局面。诸多散文写家跃跃欲试,竖起散文大纛摇旗呐喊,然却少有“精品力作”问世,反而滑入与消费主义合流的“滥情主义”中去,专事制造“无病呻吟”之作,极大地损害了散文的尊严,也失去了对散文写作的敬畏之心。
   《红岩》作为西部文学的一块精神岩石(于坚语),素来注重散文的建设和发展,立志于为当下的“精典散文”提供一个展示平台。鉴于此,从本期起,特将原“散文随笔”栏目,改版为“中国文存”。所谓“文存”,既有“存档”之意,也有“召集”之意。我们将以包容、开放的姿态,广发“英雄帖”,诚邀各路散文高手,奉献出有立场、有风骨、有情怀、有担当、有境界,且具有探索精神的优秀散文,为未来中国散文的郁勃振兴贡献经验。
   本期刊发祝勇、庞培、格致的新作作为开端。祝勇自称“散文的叛徒”,他的文史散文自成一体,学理与文辞兼具,厚重中充满力量感;庞培以诗人身份写散文,作品具有南方特有的诗性品质和美感,尤其是对语词的准确运用和意向的建构,为散文注入了新的光泽;格致是近年来活跃于一线的散文作家,其作品充满西方现代意识,加之女性特有的细腻与敏感,使得文本的叙事策略极具创造力。
  
   二、散文风骨及其精神叙事
   古人作画,素有“气韵”之说。气韵是否生动,是评判一幅画作优劣的重要标准之一。所谓“气”,即指表现对象的内在精神、风骨神采;“韵”则指艺术风韵、情韵。如元代美术史论家杨维桢在《图绘宝鉴序》中写道:“故论画之高下者,有传形,有传神。传神者气韵生动是也……”此论虽为言画,却同样适宜于散文写作。
   一篇优秀的散文,也理应是“气韵生动”的。换言之,或可称之为“风骨”和“精神”。风骨体现作品的品质和境界,而精神则决定散文的深度和内涵,二者缺一不可。否则,哪怕你依赖的题材再特殊,主旨再宏大,也终究不过一堆文字瓦砾而已。
   检视当下的散文创作,不少作者喜欢在形式和技法上玩儿花样,或沉溺于自我的玄思与假想中逍遥取乐,或钻进历史的故纸堆里咬文嚼字,故作高深,而唯独少见深邃的精神光芒和鲜活的生命气场。正如沈从文曾经批评过的那样:“近来人总不会写人叙事,用许多文字,却写不出人的特点,写不出性情,叙事不清楚。作议论,易头头是道,其实是抄袭教条少新意深知;作叙述,简直看不出一点真正情感。笔都呆呆的,极不自然。”
   其实,大多数人读散文,并不奢望能在其中获得丰赡、广博的知识,更多的则是寻求一种情感的慰藉和心灵的洗礼罢了。只有与读者的内心建立起对话关系的作品,才称得上是好散文。一味的高蹈、虚浮,小题大做,移花接木,而不注重对情感层面的深度开掘和精神世界的深刻探索,写出的作品终究是苍白无力的,自然也就缺乏风骨和精神指向。这相当于在读者心中设立起一道无形的“路障”,使其难以进入作品的内核,只能在文字游戏的层面观望和徘徊。
   作为诗人和文艺理论家身份的周伦佑,是深谙散文写作之道的。他的此组文章,不矫揉拔高,假借思想之名标榜自己,而是从不同的横切面和视觉,梳理、归纳、剖析其自踏上诗歌之路后的心路历程,以及思想变迁轨迹。尤其对“非非主义”创立之初的回顾和坦露,对其“反价值”理论提出的前因后果的自述,真诚而不虚饰,可视作二十世纪70年代之后,中国诗歌的一份“民间档案”。
   陈世旭身为小说家,散文亦自成高格。他以诗性飞扬的文笔,勾勒出一代文豪苏轼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以及难能可贵的精神品质和人格魅力。不掉书袋,不做考证,完全采取“写意”笔法,思接千载,神游八荒,处处彰显出对历史事件的叩问和反思,极富才情,且语句诡谲,不落俗套,有金石之声。
   而大解的七则短文,则可视作其诗的延伸,是一个诗人触摸“大地”和仰望“星空”的诗与思,充满了形而上的追问和反省。就像他在创作谈里言及的那样:“我从两条路进行尝试,一是从理性出发,通过严密的推理和运算,最后却得到了非理性的结果;一是从非理性出发,把荒谬推到极端,却意外地接近了事物中暗藏的真相。”当肉身无法脱离尘世的桎梏,或许,我们唯一能做的,即是寻找安放灵魂的“净土”,站在大地上仰望头顶永恒的星空。
   以上三人的作品,从某种意义上讲,均堪称是有“风骨”的散文,至少体现了当下散文自觉的“精神叙事”。这是独立思想的表达,符合散文的自由精神。乔治·斯坦纳在《语言与沉默》一书中说:“文学要成为作者和读者之间生动的对话,作家必须表现出两方面的尊重:尊重读者成熟的想象力;更复杂、更重要的是,尊重他笔下人物的完整性、生活独立性和核心。”
   任何一个从事文学创作之人,应作如是观。
  
   三、诗人与散文
   一个不争的事实,在散文界,以诗人身份写散文的人,委实占了半壁江山。且单就创作实绩和作品品质而论,出自诗人之手的散文作品,似乎比那些纯粹以写散文为生的人写出的作品,更具艺术含量和精神格调。客观地讲,一个诗人转写散文,往往会写得很出色。反之,若一个散文家转写诗歌,就会捉襟见肘,力有不逮。
   君不见,当下不知有多少握着诗歌利刃的人,在散文领域如鱼得水,纵横驰骋,大有“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自适和惬意,真是羡煞众多苦苦跋涉在通往散文之途上的“老帅少将”。以至于,他们后来在散文上所斩获的殊荣,早已掩盖了他们的“诗人身份”(有的干脆不再写诗,而专事于散文写作)。尤其是当他们像一头头公牛闯入疲软的散文疆域后,以独具特色的文本所引发的各种话题和思潮,更是备受文坛关注。诟病者有之,赞誉者有之。然而,唯有诗人自己,却躲在热闹与喧嚣的背后,冷眼旁观,不置可否,继续以一颗“诗人的头颅”,写着那些“离经叛道”式的散文。至于他们为何要由诗而文,原因复杂,不能一言以蔽之。也许,最为合理的解释,恰如弗吉尼亚·伍尔夫所说:“散文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甚至实际上已经——承担起某些曾经由诗来扮演的角色。”
   那么,诗人写散文,何以就能取得成功呢?
   只要我们稍加考察,便不难发现,在诗人写的散文中,除了思维方式、视觉、结构等不同于他人作品以外,最主要的一点,是“语言修养”好。由于经历过长期的诗歌写作训练,致使他们的文字极富韵律感和节奏感。词句准确、简洁、凝练;且不乏灵动和弹性,言有尽而意无穷,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审美建构”和“叙事诗学”。约瑟夫·布罗茨基就曾专门撰文谈到过没有从事诗歌创作经验的散文家,语言容易变得啰嗦和夸张,这足见“语言修养”对一个作家的重要性。
   由此衡量与判断,本期刊发的三篇散文,均出自诗人之手。于坚的散文个性鲜明,充满智性和洞察力。他一直在践行他的散文理想,即“散文化的自由书写”。《足球记》洋洋洒洒近万言,婉转腾挪,异彩纷呈,看似谈足球,实则却是在谈历史与存在,记忆与遗忘,人心与灵魂。
   何小竹的《从茶峒到苗王城》,从“田野调查”式入手,辅以今昔对比的视觉,追踪溯源,考察、洞悉一个民族的“迁徙史”和“命运史”。有凭吊与伤怀之叹,更有自豪与赞赏之喟。梳理民族历史的过程,也是作者寻找血脉和精神故乡的过程。
   汗漫的《一卷星辰》,以冷静、思辨的文字,去触摸、探寻郁达夫、萧红、卞之琳、周梦蝶等前辈作家及其作品,有体温,有情怀,有观点,有剖析;最主要的,是有爱和悲悯。作者笔下的每一个人,都是汉语文学卷轴上一颗灿烂的星辰。走进他们,便是接近了光。
   在哲学家、诗人乔治·桑塔亚纳看来,与诗歌相比,散文是更高级的发展阶段,而且更有责任感。这是否也说明,要写出好散文,跟写出好诗一样困难。故王国维才说,“散文易学而难工”。但诗人们的散文,无疑给立志于散文创作的朋友们,提供了一些新的、有益的启示。
  
   四、散文写作的外在经验和内在经验
   现在都在提倡散文要关注现实,关注底层,对社会生活要取“介入”的姿态,仿佛只有这样,一个作家才是有担当的。我也承认,散文就是要表现现实生活,对社会有批判,不能老是写些花花草草、吟风弄月的文字。但问题是,反映了现实生活的散文,是不是就一定是好散文呢?现在有不少散文作家,每天都躲在书斋里,开着豪华轿车上下班,只从报纸新闻上收集素材来写散文,但这丝毫不影响他们同样能写出漂亮的,有悲悯之心的散文来。
   有些时候,我们的作家习惯性把自己说得很高尚,总以为自己就是这个时代最有良知的人,总想代表别人去发言,说这是“人文关怀”。但我们所关怀的那些对象,肯不肯接受我们的关怀呢,他们真的需要我们的同情吗?我想,更多时候,恐怕只是文人们的一厢情愿罢了。比如,我们去反映农民工的生活,农民工自己根本看不到我们写的文章。而看到我们文章的人呢,又缺乏关注农民工问题的兴趣和责任。那么,我们关注现实的文章意义在哪里?所以,现在很多作家,都有一种道德上的优越感。这种优越感,使他们不管有没有关怀现实问题的能力,也要大呼小叫,一窝蜂地去“反映现实,关注底层。”
   一个讨巧的散文家,在写作之前,往往先要给自己找到一个“立场”。认为立场对了,那他就很牛逼。
   其实,无论一个作家也好,一个工人也好,一个农民也好,都是这个社会中的一员。我们在关注别人的同时,首先应该关注自己。关心自己的内心世界和精神处境。只有关心自己的“内在经验”,才有可能很好地去反映“外在经验”。社会要和谐,首先是个人的和谐。作家也是普通的人。我们在写作的同时,也得有勇气追问,我们自己在当下的社会生活里,有没有尴尬,有没有疼痛,内心有没有感受到幸福,这同样是散文应该表现的内容。
   如果我们的散文一味的强调关注现实,关注社会现象,却忽视了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关注人的灵魂,那么,这会不会导致出现另外一种误区。
  
   五、散文的思想深度和情感向度
   一篇散文,最怕被别人指责为没有思想。思想对散文来说,无疑是重要的。没有思想,文章就没有力度,没有深度。所以,很多散文作家,整天都在挖空心思寻找思想。这类作家,大多鄙视写生活感悟或生命体验类的散文。他们所选取的题材,多数是历史文化类,诸如写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者异域文化、读书笔记等等,认为只有这些文字,才是厚重的,有文化的,有思想的。当然,在这类散文里,确有一些篇章是颇具思想分量的,也看得出作者的博学。但有一个问题是,这类思想散文大多不感人。整篇文章读完,能感受到字里行间有思想的火花在闪动,却很难掀起一个人内心的涟漪,触动你内心深处那个最为柔软的部分。让你跟随作者的文字一起哭、一起笑。这也是为什么往往那些思想深刻的散文,在读完之后,仍然感到不满足,或者表示遗憾的原因。

共 6773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作者谈“散文创作”,站在一种大散文的基础之下,从散文的来源、创作者以及现实的角度去思考。全文看下来,不仅能够看到散文的历史发展脉络,也能看到当今散文的格局与形式,更能看到当前散文创作的弊端以及局限性。这样看来,作者写这篇文章,不仅有散文家的情怀,更有文学式的思考让我们看到了另外的世界。确实,散文不是无病呻吟,也不是风花雪月,它应该是一种思考,是一种情怀。当然,散文创作还需要一种自由,更需要一份担当,这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作者写此文,给喜欢写作散文的人一盏明灯,也给正在写散文的人一点灵感。也许,就是需要这样醍醐灌顶的思考,才能真正让散文有所精进。此文笔法苍劲,语言娴熟,意蕴深刻,佳作,倾情推荐!【编辑:东东】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清风一笑        2015-10-25 13:20:26
  佳作,拜读,受益!
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2 楼        文友:织锦        2015-10-26 13:56:13
  拜读老师佳作,启示很多。散文已定要有好大上的主题吗?这是我最近一直在纠结的问题,老师的文章看完,解了我很多的困惑。我总觉得自己读书不多,不能引经据典,记忆又不好,看到有限的“典”也在用时想不起来,心里藏着深深的自卑,写文总是畏手畏脚,总怕得不到别人的肯定。呵呵,谢谢,从此以后,我可以放心大胆的我手写我心了!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