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碾房的故事

精品 碾房的故事


作者:辽宁阜新史庆有 举人,3372.04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331发表时间:2015-10-28 18:10:43
摘要:国庆回家,去碾房看了一下,碾房不见了,碾房那儿早就让人种园子了,碾盘还不见了,碾砣子已经有一半埋进了土里,听弟弟说碾盘让一个体业主用铲车推到村口文化广场的老榆树下,当了一个摆设,夏天供乘凉的人们坐着,碾房已经没有一点昔日的模样,不过,碾房在我心里的印象是十分鲜活的,我是靠吃碾房碾的米、磨的面长大的。我想起了关于碾子的许多往事......

碾房的故事 国庆回家,去碾房看了一下,碾房不见了,碾房那儿早就让人种园子了,碾盘还不见了,碾砣子已经有一半埋进了土里,听弟弟说碾盘让一个体业主用铲车推到村口文化广场的老榆树下,当了一个摆设,夏天供乘凉的人们坐着,碾房已经没有一点昔日的模样,不过,碾房在我心里的印象是十分鲜活的,我是靠吃碾房碾的米、磨的面长大的。
   我家住在大山深处,直到23岁那年才拉电,这之前,人们吃的米、面都是经碾房碾子或磨加工才能吃到嘴。不论什么粮食,不经碾房的加工是没办法吃的。
   在我的记忆里,石碾子是最早学会的谜语:“石头山,玉石域,走一天,出不去。”谜底便是推碾子。
   生产队年代,每个小队都有几间供社员碾面、磨米的房子,人们习惯把这房子叫碾房。
   我们屯的碾房有两处,分别位于前、后街的中部,与屯子其它房舍一样,土木结构。黄土打墙,高粱秸做房顶的滚水房,跨度约4米,两小间,大约24平方米,高约3米。杨木檩子托着的高粱秸,高粱秸大约有50厘米厚,房顶用炕洞土和泥抹就的防水层,黄土夯实溜平的地面,黄土泥巴抹得溜光的墙面,感觉很宽敞、干净、适用粮米加工。
   碾房内也不只有碾子,还有磨,靠墙还摆个风车。
   碾子是石匠用花岗岩石材凿成的,我们村虽然也产花岗岩,但石头间有水纹,也没有那样坚固,碾子是从离我们屯20多里路的石场请回来的。
   请碾子可是一个大工程。最重要的是得首先保证道路畅通。通往石场的路多是羊肠小路,生产队出动20位青壮年劳动力,以民兵排的名义,突击干了20多天,才修出一条可以走大车的土路。
   那个年代我们生产队是比较富裕的,有两辆大马车,一辆是一匹枣红色辕马,三匹枣红色骡子拉头稍的胶轮大车,赶车的是位30多岁的帅哥,那四头牲口可是全屯人们的宠物,饲养员舍得给料,喂的膘肥体壮,滚瓜流油。那可是队长眼里的宝贝,只有车老板和饲养员有权力动,别人摸下都不行。其实,这驾车就是今天的首长专用车,每天只象征性的干些轻活,主要是接送队长开会,给社员家接送客人,送亲、接媳妇,干的都是有头有脸的活。不过,那天接碾子可用上了这驾首长专用车。
   这驾车车体坚实,牲口更听话,去石场接碾子看着简单,只是碾子太重,车况不好的车不能胜任,队长这才舍得了他的“御用”专车。
   在我的家乡,接碾子可是全村人们心中的一件喜事,所有参加的人都得穿新衣服,打扮漂亮的,头上系一条新毛巾,出发之前要鸣鞭炮,喝壮行酒,大车要将所有的铃铛都系上,一走起来“叮咚、哗啦啦”响个不停,传出老远。四头牲口都戴红缨,车老板的鞭杆子上也系上了大红缨,那架式比娶媳妇接新亲隆重多了。听老人们讲:接碾子女人是不能参加的,特别是孕妇,送行都不行。碾子是山神的儿子,孕妇会冲山神的灵气,接碾子会不吉利,最少碾子磨米会少出米,对全村人不利,人们也都自觉的遵守这不成文的规定,没有人越雷池一步。
   接碾子这样的大喜事对我们这些天不怕地不怕的“小嘎子”来说可是一个千古难逢的大好事,我们早就准备好了,得去看热闹。在背后早就串联好了,不坐大车,大车也没地方拉我们,大清早我们徒步走在去往石场山方向的路上,其实我们谁都没去过,但我们不用打听路,因为只有这一条路是新修的,我们顺着新修的路边唱着、跳着、跑着,好不热闹。
   常言说:慢鸟先飞常在后,快鸟后飞早入林。虽然我们比生产队的大车早走好长时间,但在快到石场的时候还是让大车赶上了,当大车到我们身边,队长的脸感觉好象让霜打了一样,非常严肃的说:“你们这是干嘛去?不在家老实的学习,跑这干嘛,不行,你们不能去石场,那地方天天都放炮,看伤着谁就不好了。快回去,不回去看我晚上怎么收拾你们。我们说:“我们知道,我们不靠前,你们走你们的,我们玩我们的,井水不犯河水。”队长又一次吓唬我们:“你们要是去,影响干活,晚上就给你们开批斗会。”那个年代开批斗会是队长的家常便饭,受批斗的人得低头猫腰。我们都假装没听到,我们也知道,法不责众,再说我们都是小嘎豆子,离大车远一些,不影响大人干活,不可能给我们开。我们几个小声说:“都走这远了,还让我们回去,真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痴心妄想’,我们是‘井水不犯河水’我们就是要看看怎么接碾子。
   其实我们知道,石场放炮,都是收工之前,点着了都回家了,这有车来接碾子,来这么多的人,说什么也不会放炮的,队长的意思也正确,总是感觉我们还小,出一差二错就不好了。
   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我和几个小伙伴同大车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不紧不慢地走着。
   五行十八作,各有各的规矩。当我们刚走到山口,被石场的人看到了,知道是我们生产队来接碾子的,这可是一宗大买卖,立即鸣鞭炮,摆香案,拜山神。霎时石场上空是香烟缭绕,响声如雷。听到鞭炮声,车老板将鞭子甩出了几个清脆的响声,大辕马“稀溜溜”一声长鸣,车上的年轻人齐声呐喊“我们来了!”我们这些跑在后边的“小嘎子”也接上了“我们也来了!”。一时间,山上山下喊声叫声连成了一片。
   转眼间我们到了山上。看到了摆在石山旁山神庙前的香案。这里的一切用具都是石头的。山神庙前的石桌子上摆了一桌子祭拜用的食品,高脚香炉里烧上三烛香,众石匠跪拜在山神庙前。我们队里的人看到石匠都那样虔诚的跪拜,在队长的带领下也都静静地跪了下来,看着大人都跪下了,我们这些看热闹的小嗄豆子也都情不自尽地跪在了后边。这时我们听到山把头大声的吆喝:“各位大仙,承蒙你们的保佑,我们这些石匠在些开采山石,打扰了各路神仙,今天在这里给你们赔礼了!老少爷们,给山神嗑头了:‘一次嗑头,再次嗑头,再来一下!妥!起来吧!’给各路神仙烧纸钱,放鞭炮!”最让我难忘的是朝天放了三枪老洋炮。
   我们都是第一次看见拜山神的。那情景威严、吓得我们大气都不敢喘。恐怕弄出一点声响而影响拜山神的程序及效果。
   家乡有一句名言:“十匠九落,一匠不落,指山卖磨。”家乡的石匠将看似一体的石头山,以其精湛的手艺,通过锤子,钎子,切割出大大小小的石块,石匠师傅手中的锤子,钎子就是切割机,大大小小的石块边缘都那样整齐,经石匠师傅一锤锤、一钎钎的敲打、雕刻,用不了几天,一件件精彩的作品就问世了。在石场,我们看到了活龙活现的佛像,栩栩如生的石狮子、貔貅、乌龟,还有那么多农具,生活用品,用石匠师傅说:“生活中用得上的用具,小到擀面杖,大到顶天立地的擎天柱,打场用的碌碡,播种镇压用的磙子,无一不有,无一不能。”我真的为石匠师傅那双灵巧的大手而感动。
   听石匠师傅说:“石匠是所有匠人中最讲义气的,石匠说话办事都是‘小巷扛檩子——直来直去’;做事从不拐弯。才能凿出这些方方整整、大大小小的石料,才会有这么多精彩的作品。”
   不过,在石匠所有作品中,石碾子的碾盘是最大的了。在石场,凿出一块用于做碾盘的石头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听石匠师傅说:“选好一块做碾盘的料,得下80个钎子,不知道得打多少锤子,有时候得一两天才能凿出来。凿出来制作也不是件容易的事,碾盘直径2米多,必须平,得绝对水平,不然碾米的时候会因为受力不匀而影响出米率。再者就是碾盘半米多厚,有5吨多重,没有吊车,没有起重机,只靠人工,靠杠杆,将一个5吨重庞然大物的挪到指定的地方可是件为难的事,更何况还得放水平了。”真佩服劳动人民的智慧。
   碾盘除弄水平外,还要在中心凿一个直径20厘米的孔,孔里下一个十分结实的木头轴,用来固定碾砣子。而碾盘上的碾砣子是个直径70厘米的圆柱,四周套个木框,这个框可得坚硬、结实、耐磨,在我的老家,碾子的轴和碾框都是用老榆树的主杆做成的,将碾砣子固定在碾框里,再连接到轴柱上,通过外力推动碾框,带动碾砣子做圆周运动,粮食通过碾砣转圈与碾盘之间的碾压而磨出米或面来;碾砣子可是个重物体,重量超过1000斤,是名符其实的重物。
   小时听过一则笑话:某君痴,娶妻如花似玉,新婚蜜月之后,娘家来人接姑娘住家,走前叮咛:几天后带贵重礼物去接。痴男铭记。只是对贵重礼物有些不把握,左思右想,感觉门口碾房内的碾砣子个头不小,更有些份量,决定卸下带去。只是太重扛不动,用扛杆撬,多日才到妻家,妻埋怨:怎么这么久才来?答:礼物太重,路上耽搁了几日。嘛礼物影响行程?只是重,还没拿进院。众人出去一看,哇!一大碾砣子,都无语。痴男:这礼物够重了吧?老婆,我真的很听你的话,你满意吧?妻无语,心想。今生陪伴我的是一块石头吧?这以后的日子可怎么过?新媳妇流下心酸的泪。痴男:老婆,你别哭,你要是感觉这礼物还轻,下次我找几个人帮忙,将碾盘给你家送来,我想我岳父老泰山一定满意。新媳妇拉着痴男的手进屋了,这事回家再说吧。痴男还有话说了:媳妇,你看你,这么多人你拉我的手多不好意思。新媳妇的脸是红一阵白一阵,心里的火无处撒,只是想,我怎么会嫁给这样一个“二百五。”
   在石场,难忘的是装车。那天,更感受到了我们生产队大车真能承载,更进一步感受到劳动人民的智慧。
   做好的碾盘放在一个约一米五高的平台上,碾盘底下放两条十分直的檩子,那个工作平台非常平,四个人在后侧用粗木头一撬碾盘,碾盘下边的檩子便滚动起来,碾盘移动了,就这样,撬一下,碾盘向前走一点,撬一下走一点。而平台下边,车老板已经将车尾正对着平台,为了让车稳定,车不但将刹车刹到底了,还用两块大石头将轮胎“掩”死了,而这时候每头牲口面前还站着一个小伙子,双手抓着牲口的笼头,牲口一步也不能往前走。而平台同车一样高,就这样,碾盘很轻松的被撬着,滚动到车上了。为了卸车方便,那两条垫碾盘的檩子一起被装到大车上了。在整个装车的过程中,石匠是整个“工程”的总指挥。这时,石匠腰间系着红绸,口里吹着铁哨,手里举着小旗,俨然一个民俗中的英雄形象。那场面热闹、壮观。
   碾盘上车了,装车的人们都松了一口气,这时候可是车老板露手艺的时候了,不一会,几条大绳将碾盘牢牢的固定在大车上,队长给在场所有干活的人们每人点了一支烟,让会计将碾子钱给了,这才同车老板说了声:“慢慢的走吧,天大早的,越安全越好。”车老板说了声:“您就瞧好吧!”让跟车的将“掩”车轱辘的石头拿开,红缨鞭子甩了三响,慢慢放下刹车,车启动了,接碾子的大车踏上了回家的路。
   回家卸车感觉碾盘不重了,车尾巴直接对着早就垒好支碾盘的圆台,解开大绳,慢慢滚动垫碾盘的檩子,碾盘慢慢向前滑动,不一会,就正好落在支架上了,全村所有看热闹的人都激动的喊了起来!“毛主席万岁!”
   碾房里与碾子并排放着的还有一盘磨,磨也是用花岗岩石材凿成的,直径有1米,厚度0.3米,磨分上下两片,下片固定,上片转定,粮食通过上片中间有个圆洞将流进磨里的粮食磨碎;磨不但可以磨干东西,也可以磨湿东西。最常见的是石磨磨豆腐、磨煎饼糊糊。在我的老家,用石磨磨黄豆做豆腐可是一件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工艺,特别是上个世纪家乡还不通电的日子,人们做豆腐,摊煎饼必须用石磨磨,想不用石磨磨也没别的办法。
   小时候过年,家家都要做豆腐,秋天每口人分几斤大豆,平时是舍不得生豆芽,更谈不上炒盐豆吃。在乡亲们中间有:“家称万贯,不能吃盐豆下饭。”追其原因:盐豆下饭一是因盐豆比较硬,吃起来费时间,另一个是盐豆好吃,能勾引起人们的食欲,吃的多,费饭。那个时候大豆只有两样用处:一是炒大酱,大酱是过日子不能少的必备食品,当时适龄青年搞对象,往往先看的是这家有没有咸菜酱。大酱已经是农民家庭生活富裕的标志之一。再一个就是过年做豆腐。过年家家都要做不少于20斤豆子的豆腐。
   过年做豆腐可是一件大事,年前年后一家人会有炖豆腐、凉拌豆腐、白菜炖豆腐、酸菜冻豆腐等无数种美味。在那个没有市场,物资不丰富的年代,豆腐可是人们正月餐桌上的当家菜肴。
   要过年了,最忙的是那盘磨,一天24小时不停歇。管毛驴的饲养员大叔最有人气,乡亲们都要同他套近乎,不图别的,一但排上用磨的顺序,有一头好用的毛驴也是一件幸事。
   在我的记忆中,不是所有的毛驴都能拉磨。只有大肚子、小肚子两头最好用。进磨房,不用带捂眼,也能将石磨拉得“呼呼”响。其它的驴都不好用,一进磨房,不是拉屎就是撒尿,半天也走不了一圈。
   做豆腐,要先将黄豆泡软,在石磨上磨,小毛驴一圈又一圈的转悠,毛驴得戴上蒙眼,要不头懵,究竟是不是这样,没有深究。反正它是不知疲倦的转啊转,石磨上挂着一个木铲,转一圈就将白白的豆浆刮进磨盘外围兜着的木圈的一个方洞里,于是,小驴转一圈就听“啪”一下,豆浆掉进桶里。

共 12412 字 3 页 首页123
转到
【编者按】作者细腻的文笔描述了以往的岁月人们用石碾子碾米石磨磨豆腐的生活经过,最吸引人的是请碾子和接碾子,把那个时代请碾子接碾子隆重热闹的场面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对石匠精湛高超的手艺进行了描述与赞美,体现出了劳动人无所不能的智慧。以往的生活离不开碾坊,如今,碾坊已经很少见了,无意中就会在哪个树下或者沟里看见熟悉的碾子、大小石磨被遗弃在那里,石磨的年代已经离我们渐行渐远,但是石墨与碾坊的精髓,永远存在。那是我们的祖辈赖以生存的历史的见证,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从远古走向现代生活的根源。很强的画面感,文笔凝重而厚重。佳作,推荐共赏!【编辑:秋天的风】【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510290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秋天的风        2015-10-28 20:08:31
  我很小的时候和二哥去过生产队的碾坊,磨黄米面做豆包,生产队有毛驴,给毛驴蒙上眼睛开始拉磨。年前排队磨面。后来借一个我母亲的两姨姐我叫姨家的小石磨,那个姨很小气,不愿外借,当时姨夫是木匠,家里挺有钱的,后来穷了,死了的时候女儿都没钱发送,姨和姨夫都是我二哥去给找几个人了了后事。想起来很有趣。欣赏老师佳作,灵动的场面,我能感觉到那种排场。问候老师,祝写作愉快。
活到老,学到老,踏踏实实地往前走,做真实的自己。
回复1 楼        文友:辽宁阜新史庆有        2015-10-28 20:24:30
  谢谢秋风老师的精彩点评,我的拙作能将老师引回到当年,我知足了!
2 楼        文友:辽宁阜新史庆有        2015-10-28 20:27:08
  为了拍张压题照片,跑了好几十里路,现在能用的碾子太少了 特别是能套毛驴的就更少了。功夫不负有心人,我成功了 ......
大山深处的农民,喜欢写散发着马粪及乡土气息的散文。
3 楼        文友:辽宁阜新史庆有        2015-10-28 21:37:36
  家乡的故事土的掉渣,但回味无穷,令人难忘。那就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大山深处的农民,喜欢写散发着马粪及乡土气息的散文。
4 楼        文友:秋天的风        2015-10-29 12:49:00
  哈哈哈,老师真有趣,你上百度搜一下呀,图片有的。碾坊的记忆对我来说也是很深的印象,那时要想吃点歇罕玩意,真是费劲。的确,每年过年前,我家也是换一盘豆腐冻上。排队磨黄米,姨夫家的小磨借不来,就去做缝纫的王姨家借个大磨。那时整个小屯就我家有个手推车,是父亲自己做的,我还要满屯子去找我家的推车好去推磨回来。自己家的推车只要被一家借走,就会轮到不知多少家会借用,回来后,母亲还会说我贪玩,回来晚了,其实真不是,回忆起来真是很有趣。
活到老,学到老,踏踏实实地往前走,做真实的自己。
回复4 楼        文友:辽宁阜新史庆有        2015-10-29 14:45:57
  看来老师真的在农村生活过,其实在我的老家,过去的年代十分讲究借,什么东西都借,小到针头线脑,小米高粮,大到房子,借房子住叫找住房,除了丈夫和爱人不借,人也有借的,邻居大哥外出,找来邻居大嫂帮助做伴,想一想农村的生活真和谐。其实我家有好多东西都被别人家借过,我家的一个炕琴,陪伴着好几对夫妻结婚,还有叔叔结婚时的行李,被别人家借过。老家的手推车,这家用完那家用,我们这里叫轮官马,说明一个问题,说明你家人缘好,其实,有的人家有东西人们也不去记,怕的是碰巧碰一鼻子灰。人们说这样的家族是“灶坑打井,屋顶开门”。过死性日子。谢谢老师的关心,其我知道百度里有碾子的照片,但我感觉我自己拍,感觉 真实,这种心情我觉得好,我喜欢。再一次表示感谢!
5 楼        文友:秋天的风        2015-10-29 12:52:50
  那些本真的东西是不能忘的,永远都在记忆里,翻找出来,还如昨日发生的一样,特别温馨。
活到老,学到老,踏踏实实地往前走,做真实的自己。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