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资金体外循环”的成因、危害及治理对策

  “资金体外循环”的成因、危害及治理对策


作者: 白丁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0512发表时间:2009-07-07 07:07:06
摘要:“资金体外循环”的成因、危害及治理对策

“资金体外循环”的成因、危害及治理对策
   “资金体外循环”就是指大量的资金尤其是现金明显地脱离财政、银行渠道,在国家现金管理控制之外活动。近些年来,“资金体外循环”数量不断增多,范围不断扩大,造成资金管理失控,产生了种种弊端和危害。在我国“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的总体工程中,必须把治理“资金体外循环”作为一项重要工程,认真而有效地加以解决和治理.趋利避害,达到金融秩序和流通秩序正常化,以保证我国经济健康、协调发展。
  
   一、成因
  
   我国多层次经济体系的形成和资金流通渠道的增多,是“资金体外循环”的成因之一。按党的十三大提出的“全民所有制以外的其他经济成分,不是发展的太多了而是还很不够”的指导思想,我国的合作经济,特别是私营经济、个体工商业迅速发展。这些经济单位与个人,由其经营的规模和特点所决定,除有一少部分资金通过银行结算,还有很大一部分未在银行建户,大量的生产经营资金在银行“体外”循环。再加上非银行机构,如信托投资公司、房屋开发公司、城市信用社、农村合作基金会、各种融资公司等多种信用机构与信用形式的存在,也使大量资金在银行“体外循环”。这是我国多种经济成分与多种信用形式并存的必然结果。
   专业市场和集市贸易的扩大,是大量资金“体外循环”的成因之二。基于商品生产和流通的扩大,交换中的贷币量也不断增加。专业市场的交易,一般是以现金交易为主。因为它方便、灵活,便于勤进快销,加速资金周转;而且小本经营,嫌在银行存款麻烦,又担心在银行“存款容易取款难”;还有一些单位和个人,出于逃避专控或偷漏税的目的而大量使用现金结算。
   社会集资和民间借贷的活跃是“资金体外循环的”的成因之三。由于国家紧缩银根,压缩信贷规模,以及现金管理偏松或个别地区的反弹效应等原因,使银行的资金投放能力减
   少,企业为了解决资金不足的困难,就通过股票、债券等各种方式集资或向各种融资公司与个人借贷,这也造成了大量资金在银行的“体外循环”。
   银行结算梗阻,汇路不畅,这是“资金体外循环”的成因之四,。银行现行的结算方式和传递手段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银行结算是国民经济各部门资金往来的纽带,它对企业
   业务经营影响极大。但是由于当前各家银行自成联行系统,开户企业一遇开户银行交叉,结算环节与手续比较繁琐,在途时间过长。“错、乱、压、慢”的现象时有发生,客户汇入异地行不能及时兑付,影响企业客户的商品交易,加之少部分银行的服务工作跟不上,致使客户货款不通过银行而通过现金或其他方式结算,造成了“资金体外循环”。
   执纪不严,监督不力,是“资金体外循环”的成因之五。现金管理不严,企业超规定库存限额和超范围使用现金结算现象得不到及时制止;未经批准的专项集资及有的企业为了逃避银行收贷款而将销货款分散存到其他金融机构等现象,都形成于“资金体外循环”
  
   二、危害
  
   1.“资金体外循环”,使银行失去了管理与监督的职能,集聚资金的功能削弱。银行的信贷能力下降,加剧了大、中型企业的资金紧缺,影响了企业的正常发展。由于现金难以回
   笼,银行对农副产品收购、个人存款提现以及正常结算所提供的现金更加短缺。造成银行信誉下降,储蓄存款难,信贷能力衰退,收支难以平衡。
   2.影响财政收入。由于大量资金体外循环,财政和银行对企业的资金活动失控。公与公,公与私之间的结算大量使用现金或不通过银行基本帐户结算,容易发生弄虚作假、俞税
   漏税、故意拖缴税利等行为,影响国家财政收入,国民经济遭受损失。有的还形成了“小金库”,为不正之风提供了方便。
   3.影响金融物价稳定。“资金体外循环”,市场现金量急剧增多,将对市场形成巨大压力,一有机会,可能又会出现抢购风潮,推动物价再次上涨,直接影响金融、物价的稳定。
   4.“资金体外循环”,迫使银行多发票子,加剧通货膨胀的恶性循环。社会资金,在一段时间趋向一个常数,银行外分流多了,银行回笼就少了,当银行外资金超过一定数量时,就会直接影响金融宏观调控作用,出现银行支付困难,甚至关门停业,社会正常生产、生活所需资金难以保证,迫使银行发行货币。另外,较多资金长时期在银行外循环,使银行信贷资金来源减少,一方面该压缩的企业控制不住它的资金来源,压不下来;另一方面,对该扶持的企业又加缺少资金而难于扶持,银行的宏观调控能力减弱,不利于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
  
   三、对策
  
   1.稳定经济,稳定物价是治理“资金体外循环”的治本之策。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多层次经济体系的形成,特别是私营经济超乎寻常地快速发展,经济过热拉大了资金的缺口,导致了大量资金体外循环,因此控制过热过快的经济发展速度,引导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及个体工商业发展。稳定经济、稳定物价,才能从根本上抑制信用膨胀,减少资金需求,从而减少“资金体外循环”。
   2.深化银行改革.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引导社会资金到“体内”来。资金的体外循环,表现在体外,根子在“体内”,表明了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不能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银行必须不断地修炼“内功”,提高银行自身素质,提高服务水平,改进结算办法,简化结算手续,消除“取款难、汇款慢”的现象,并且,适当调整存款利息率,只有这样,才能把体外循环的资金引导到银行“体内”来。
   3.强化管理,严肃财经纪律,必须做到有令则行,有禁则止。对于明显违反规定的“坐支”、“帐外交易”、“小金库”,任意扩大现金库存和使用范围等,要严加惩处;对于利用现金交易,弄虚作假、偷税、漏税、故意拖缴利税的要严肃处理;要严格禁止未经批准的筹资及利用集资搞计划外基建和搞不正之风。要充分发挥财会人员的监督作用,要鼓励财会人员同一切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作斗争。
   4.加强对民间借贷的调控与管理。随着我国乡镇企业和私营、个体工商业的发展,使民间信用巨型化和巨额化,民间借贷趋于膨胀,使大量资金流出“体外”。又因民间信用的盲目性,脱离生产与流通,因此,我们应当采取措施防止资金体外循环泛滥成灾,还必须制定颁布“民间金融法规”,明确其地位、规模、活动范围、利率及资金投向等,以使民间信用扬长避短。
   5.治理“资金体外循环”,需要党政和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因为资金体外循环不仅是金融问题,而且也是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治理“资金体外循环”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光靠银行是不够的,因而,必须得到党政领导的重视支持和有关部门,特别是财政、工商、税务部门的配合,统一思想,上下左右齐抓共管,实行全方位的综洽治理,才能取得成效。
   总之,对我国当前“资金体外循环”的治理,必须趋利除弊,重点解决其非正常的一面,就是解决“资金体内循环失衡和“资金体外循环失控”的弊端。资金体外循环是伴随着我国
   多层次经济的出现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相应产生的流通方式是正常的。资金体内循环,已经不可能完全恢复到历史上单一的产品经济时代的“一切信用高度集中银行”的状况。因此说
   完全消除“资金体外循环”现象,既不现实,也不可能,出路在于“去弊扬利”,使之有序运行,为发展市场经济服务。这也和不同历史时期的国际国内经济金融情况,和国家采取的财政、货币金融宏观政策直接相关。

共 291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条理,客观,到位,有实用性。【编辑:夏冰】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夏冰        2009-07-07 07:09:05
  专业文章,有专业价值。
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一直在文学的路上走。目前致力于文字表达无限可能性的探索。
2 楼        文友:高和义        2009-07-07 07:53:48
  【编者按】条理,客观,到位,有实用性。【编辑:夏冰】
   高和义感谢夏冰编辑老师的按语评点!致意。
广交文友 互学共勉
3 楼        文友:高和义        2009-07-07 07:54:35
  夏冰老师:谢您高评!
广交文友 互学共勉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