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星月诗话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星月】年味(散文)

编辑推荐 【星月】年味(散文)


作者:戏寒 布衣,480.5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041发表时间:2015-11-01 20:26:25

噼噼啪啪的鞭炮声,提醒我又一个年的到来。如果幼年的春节有些天真的浓烈,中年的春节竟然少了很多喜庆的气息了。一样坐在围拢的炉旁,嗑着瓜子,喝着自制的三月嫩叶茶,清香入肺,说着天南地北的八卦,同样的鼎沸,却没有当初的悬疑与新奇。环顾四周,发觉,在同样话题的背后,是少了不同年龄段的质疑与追问。也就是说,少了惊诧的眼睛和锣鼓铙钹的勾点。儿童与老人不同年龄的神情表达。有物质上的超越,却有精神上的空洞。
   犹记得,在同样的今天,同样的堂口,也是同样的围绕房间,坐着一圈人烤着柴火,吃着自家炸的薯片,油条,打糖,麻花,炕着糍粑,说着各自的见闻,高兴处,上位的老者哼起小曲,一阵欢笑起伏,真正的家齐人旺,真正的年味十足。
   也许是陈旧的技艺必须淘汰。自熬的麦芽糖多了一些繁琐,人们宁愿舍弃醉人的清新而去迎合卖来糖果的多味,也许是现今的媳妇们多了慵懒,全然不知揉面发酵的技艺,更不知掐馅镶蜜的手艺。在小年之后,家中的灶台除了蒸煮年糕之后,再无翻岭溢香的炊烟升起。也无门口男红女绿小手招摇的喧闹。堂中,老者坐在椅上荡起乐呵呵的笑容,父母脸上溢着几许幸福的满足。四季已过,汗随风雨,看着家中的儿女蹦哒欢跳,点起如春雷般的爆竹,然后搂着心爱的儿女,围炉在一线月挂檐角的夜晚。看着孩子红扑扑的小脸,唱起当初牵手时的情歌。
   “大人望种田,小孩盼过年。”这是八十几岁的婆婆坐在草编的围席里常说的一句话。大意是大人们在天地里操劳便有收获,而孩子们在过年的时候会有很多好吃的解馋,还有一身的新衣服在人面前闪耀,以及震越山岗的鞭炮捏在手里,炸起雪沫。
   而在我的记忆里,并没有多少新春与平时的区别。区别仅在于家人都齐聚,多了一场队上杀猪宰羊的场面和母亲祈福时的欢闹。每当冬至之时,队上都会从养殖场的舍内拉出十几头三四百斤重的肥猪,宰杀后按户头分配。还按分值给每家分得榨油场榨就的油茶油。清亮的,如镜般能照起人影的茶油迸发着醇浓的香气。
   每到腊八之后,塘岸上站满了人群,不用去问,网鱼的日子到了。把每个池塘里捕到的鱼挑到生产队上的坪上,便可以听到和看到很多家妇闹腾的内容,也可以彻底了解每户劳力的存在情况,有些分配按每户的人头分配下去是不会让人满意的。从分配的场面可以准确的知道每户的老弱青壮,在大人们计算纠结,甚至吵闹的时候,孩子们都只会在偌大的坪里一边抹着鼻涕一边欢闹的追逐,直到大人们在满意的分配方案下,用箩筐担着肉鱼油稻归入自己的家门,临至日落西山,房顶的炊烟升起,一身衣裳滚满泥土的孩子才被各自的父母叫唤回到家中。
   或许是家族人众,自小并没有年来特别兴奋的感觉。父亲是个锯匠,每次出门回家都会给我带满胀鼓衣袋的糖果,不时还会用接受到的现金给我买套衣服。这当然收益于我在全族中最小的男孩。爷爷喜欢长孙子,爹爹喜欢幺儿子,——这是大姐夫经常对我这样说的。而由于母亲能干,还时常带着我们去割稻,摘棉花桃,插秧,我们从大到小四兄弟可以累计得到两个青壮年的工分,年时的分配除了肉鱼油粮之外,还有一笔数目不菲的现金。这样,在当时的环境下,年过得就还算说比较热闹的,也是比较欢快的。家族人齐,围岭而居,一呼百应,想没有气氛都难。母亲虽是族中二房高堂,婆母健在,因大房夫逝,老三妻子能力有限,一湾人在我母亲的带领下,从腊月开始,便架起蒸笼,磨起豆浆起来。今天我家熬糖,明天你家揉面,直是炊烟袅袅,欢腾不息。
   在做好年糕,打就糍粑,蒸好肉粉,炸好油条,熬好麦糖等之后,就是吃团年饭的时候了。在我们这里并没有格定的日期,从腊月二十四小年开始,至三十每天都可以作为团圆饭的日期。父亲带着徒弟在外二十四这天吃了一顿饭之后便表明从此收工歇业,也会给我带回很多的大拇指粗的雷炮,插上引线,让我去炸水花,或者插在玻璃瓶里炸雪沫儿。
   因为大姐夫是腊月二十八这天生日,我家吃团圆饭的日子便是每年的二十八。于是,没到二十七的下午母亲从菜园里扯会满满的几篮子菜,洗净备用,当然,这只是白菜,香菜之类,大蒜葱叶是清晨我现扯来的。
   二十八清晨五六点钟母亲便起来开火做饭炒菜,母亲的厨艺是不错的,我除了喜欢吃她给我炒的蛋饭之外,犹喜欢她炖的鱼汤,鸡汤。白白的,浓浓的汤汁,上面飘着几颗青蒜,又香又沾唇的鱼汤,又有些微麻有辣的鸡汤,喝到嘴里,有无数的香味和说不出的滋味在喉中回味转肠。就这样的滋味润着我的童年和少年。还有那柴火闷出的大米锅巴,又香又脆。
   不到八九点,大姐和小姐陆续带着孩子到来,母亲也已经把两桌饭菜做好,一家三十几人齐聚在堂屋里,按大到小拜过神位,之后,父亲搬出一个方桌,母亲搬来煮熟的猪头,桌上铺一块红布,点燃蜡烛,三柱清香烟雾缭绕在坪的上空,父母对四方作揖之后,点起鞭炮。硝黄的气息弥漫在天空,一股股香气钻进堂屋里,屋里的人便开始按辈分座在八方桌上。桌上摆满了鸡鸭鱼,十碗八盘。听到鞭炮的掌声,人们自然会知道会是谁家在吃团圆饭,便不再贸然的去走动。吃团圆饭的人家也会把门关住,暗示:闷住大发财。团圆饭吃过,孩子拉着手蹦跶在坪里甩着二脚雷,大人们开始在炉边笑谈起各自的心酸来,互感处,男一声哈哈,女一声哈哈顶破了屋顶。
   大人们东忙西忙把一切过年的物什准备好了,在除夕的下午开始轻松起来,泡上一杯储藏的清明茶,呡一口天南地北的聊会天,或者指头夹枝烟在房屋四周转转。再带着几个孩子抱来一大堆柴火,只等天黑便点起油灯和电灯来。
   没等天黑,便点起油灯和电灯,那时候电力负荷比较小,如果把家里的电灯全部打开,那光比油灯亮还小,就是现在有火石发电和垃圾发电,在除夕夜这天也有时候的灯辉像一个萤火虫。不管平时如何的节约节省,在除夕的夜里都要照亮家里的每一个角落,不让有一丝阴暗。
   天朦朦黑的时候,火塘里架起柴燃起熊熊大火来,这火烧得有些讲究,不能生烟,不能烧着小了起来,也不能把它烧得只剩灰烬,从五六点开始烧到十二点还没有烧完的一般都是一个大树兜。这个树兜要留一些来年的除夕夜里接火,烧的时候还不能把它翻过来倒过去。有大树兜加上一堆专门为除夕夜一堆木柴,燃起来几米近不得人。而一家人却围着这火守岁。母亲用一个锡锅煮了一锅鸡蛋又煮熟一锅鸡蛋,除了熟时给几个嘴馋的孩子吃一个外,其他的是不能吃的。她要在大年初一那天给各位长辈去奉茶拜早年。只要同族只要是她的长辈都不可以丢下或是遗落。
   吃了一个母亲煮的盐茶蛋,在嗑着瓜子和糖果,在大火里嘻闹,几个孩子闹得快把屋顶掀掉,大人们在这天夜里心情也格外的舒畅,不停地给孩子们讲故事和自己的见闻,听得孩子们到了十二点都不舍得去睡觉。
   除夕夜里鞭炮是少不了的,烤着火,呡着茶,嚼着水果,讲过笑话之后就是鸣炮了,在晚上十二点准时,大人们拿出鞭炮炸岁,好似都在比拼着谁家放得多,谁在放得响,有的辞岁从十一点开始,整整到十二点过,那要点掉多少钱啊,当然,不排除他家就是做烟花鞭炮的,放它几箩筐没什么大不了,有的还放九眼铳,那家伙有劲道,响一下山都跟着抖一抖。鞭炮声音响起,躺在床上听就像洪水决堤,一涛紧跟着一涛,渐小复又重,有时更震耳,一直延续到转钟两点以后才慢慢平息,回归一丝平静。
   眼皮一眨就到了初一。父母这天不会催孩子什么时候起床,自己却在天刚露晨曦便爬了起来,把孩子们大年夜换的新衣新鞋抹得干干净净后放在枕边,口袋里装上一点压岁钱,然后便端着条盘提着锡壶去挨家挨户的奉茶拜早年。等父母转了一圈,孩子们才骨碌起床,出门边见前来恭喜发财的人们,也便串东家禧西家,糖果啊好吃的夹心饼干啊便胀破了口袋。
   也许是母亲的人缘好的缘故,再不就是都觉得母亲的厨艺不错,一大家子人绕过了一圈以后都会呆在我家里不动,坐在火塘里等着母亲开餐,上午接待大伯的枝丫十几口,中午招待一堰之隔的小叔一家,下午就是招呼山冲背面的六叔一家子了。整个初一母亲忙个不停,来了前来奉茶的晚辈和一同敬茶的妯娌坐下来陪着说几句话,大多时候便是洗菜切菜炒菜烩菜。端瓜子,抓糖果添茶水这些事儿就由我们来操办了,也还会帮着抹桌子,收碗筷。饭桌上自然也不会寒酸的,粉蒸肉、猪肘子,鸡鸭鹅,炸得酥脆金黄的鱼,十碗八盘,香气腾腾,人人吃得油嘴泛光。
   一阵鼓响,就知道有人前来送财讨喜的。怀抱渔鼓踏门而入,嘴里满是祝贺夸赞之词,声音昂扬顿挫,逗得人哈哈大笑,母亲忙笑着迎去,递上一杯热茶,敬上一枝香烟,再从口袋里掏出两张角币塞在他的口袋,那人也便乐呵呵的走了,临出门嘴里不停地颂:“发财!发财!”
   渔鼓声刚落,三棒鼓的“咚咚”声又响起,一人敲着鼓点,一人击着小锣,两人都用优雅的声调见人颂人,见物咏物。两只鼓棒在手中耍得风生水起,又是一堂的哈哈大笑。母亲也在他俩的口袋里塞每人塞张角票,要他们去赶下家,有赶到饭时拉他们一起扒碗饭。
   草龙舞的就是一个气势。还没开始十几个小儿们就在草坪上绕了一圈,将所需的场地圈了出来,再听龙头一声喊“起!”众伙计便把手中的木棍举了起来,龙头一昂,灵动如风,开始如水纹荡漾,接着便是浪涛狂卷,劲风疾奔,把个草!坪呼啦得翻山倒海,小伙计们也是热汗淋淋。大家看他们汗湿了衣领,捧的捧瓜子,塞的塞糖果,都在叫着:“好了,好了,别把衣服都汗湿了。”
   别以为这草把龙就是大年初一的压轴戏。踩高跷戏蚌精的一般不会串户,舞狮的差不多夜黑点灯的时候就来了。听说这舞狮有很多讲究。人要灵巧,步法要稳,还得有点硬功夫。狮子头由专门的人保管,还一年四季都供着,不光过年拿出来秀下身手,有大的喜庆也会取出表演一番。请有名的画匠画了个头,两个灯泡眼亮得射人,插一些野鸡的毛,绣一个方正的“王”字。狮身也是有名气的绣娘刺绣。披在身上,光看样子就让人感觉威武雄壮得不得了。有一班专门的人马,锣鼓锁啦手也是不可含糊的人。听见很有节奏的钹脆响声就会知道他们从山那边过来了,父亲忙叫我拿出鞭炮来接。
   父亲是个舞狮的高手,在和停弦渡杉板杨板修梅四乡比赛时,他和别人得过舞狮大会第一名。在他十八岁时候,他可以在两张八仙桌上蹦起来取下仙人桥金木耳地主悬挂在三丈六尺高堂屋大梁上的十二块光洋红钱,别人都没这本事。后来与他一起的对手和别人炫技从三张大桌上掉下来摔成骨折,还没了一条腿,父亲也就不再去舞了,也不教给我们学。
   看到狮子进门,叔们便摆起阵口,几张桌子,几条板凳,还有一封赏钱,挂在梁上。狮子先在坪里秀了几个动作,地上滚淌几圈算是热身吧,再就绕着桌子和板凳开始唱起剧来,有一个人扮着三花脸,嘴里喊着优雅又劲道的曲调,狮子在他的手势指引下串板凳,越桌角。两条板凳腿对腿,搁在大八方桌上要在上面蹦跳转圈,看得人都悬着心,心越悬,越觉着精彩,但人们不敢大声的给他们喝彩,怕喊声,分了他们的心。本来叔想在两张叠起的大桌上将三条板凳杠起玩一个“虎扑狡兔”的,父亲还是撤了一张桌子,只两条板凳叠起了舞了几个姿势就去取红。叔们在舞狮取红时增加了一点难度,那就是把父亲为他俩准备的三张桌子撤了一张,加了两条叠起的板凳,那也难咯,两张一米二高的桌子加板凳只有约三米四高一点,狮头站在狮尾的肩上两个人加起来也只有三米四五高,要摘下挂在两丈四高堂屋脊梁上的红钱确是有些难度的。却只见他俩一纵一跃就上了桌上的板凳上,再四角踏了一遍,试了平衡点和发力点后,由狮头一个眨眼,狮尾一托一举,狮头疾奔红布,前爪一扬将红包捏在手里,再身形一缩,被狮尾接住抱在怀中,稳稳的落在板凳的中央。这一亮影迎来满堂喝彩,满场喜色。
   过了初一,还在梦乡里沉迷着,门外就响起“拜年,拜年!”的叫声,不用问便知是两个姐姐带着一家人来了。“初一不出门,初二拜丈人”,初一在家里奉敬族亲,初二便是回娘家的日子了。大姐三个儿女,小姐三个儿女,一路来到,家里又是一番热闹,孩子年龄相差不大,争了荸荠抢甘蔗,抱了柑橘端果盘,大人们看得哈哈笑,小孩子蹦蹦跳,只差把屋顶掀开了。
   初二之后,母亲不再忙着锅台转了。她带着我们回娘家,开始七姑八姨的拜年团访,约着今天去大舅明天到小姨家,队伍浩浩荡荡的,好不热闹和兴盛的样子,直到正月十五还走不完老表胄亲。
   一年一年的婚成分家,一年一年的人少路稀,有两年除夕的夜里只有自己和老婆坐在炉火旁喝着红酒,沏着毛尖,给着外出未归的孩子电话之后,心底顿生一股莫名的冷意和寂寥。条件越来越好,心底涌动的暖,却得寻找。

共 498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淡失的年味,可能是我们每个人心中共同的感受,时代进步了,人们的生活条件改善了,物质条件的富有,却不能带来精神世界的快乐。曾经的年代里,生活贫瘠,缺衣少穿,只有在过年的时候,能吃好喝好,穿好戴好,那时候人们对年的渴望也特别强烈,到了腊月里就开始掰着手指头算过年的日子,越到年跟前,妈妈们越忙碌,备办好各种吃食,让一家人过个欢乐的年。过年时那热闹的氛围,也一直留在记忆里。作者用细腻的文笔,回顾小时候那浓浓的年味儿,让人不由地也回想起曾经过年过节时那些欢乐的场景。一年一年,岁月老去,时光不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开始疏远,亲人们也常天各一方,儿女长大离巢,空荡荡的家里,只剩两个人顾影自怜,纵然是面对美味佳肴,也没有了那份惬意的心情,心底弥漫的是莫名的冷意和寂寥。也许,有些快乐,真的只能停留在我们的记忆里,而我们还得一年年过下去,不管生活寄予我们什么滋味。很有感触的文章,欣赏,推荐阅读【编辑:红尘有爱】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红尘有爱        2015-11-01 20:33:27
  戏寒创作辛苦了,敬茶!
轻拥沧桑,笑语流年
2 楼        文友:红尘有爱        2015-11-01 20:39:44
  淡失的年味,这样的感受,真的引起读者心中的共鸣,现在的人,日子越过越好了,心情越来越差了,曾经记忆里那些浓浓的年味儿,也渐渐淡去,心底弥漫的,却是落寞寂寥。
轻拥沧桑,笑语流年
3 楼        文友:红尘有爱        2015-11-01 20:40:53
  期待戏寒更多的佳作,祝创作愉快!
轻拥沧桑,笑语流年
4 楼        文友:戏寒        2015-11-02 07:34:33
  辛苦有爱了
5 楼        文友:戏寒        2015-11-02 07:36:54
  很多事实告诉我们,物质享受超越不了精神的慰藉
6 楼        文友:墨染诗笺        2015-11-02 16:51:44
  如今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许多地方的却越来越淡了,很多古老的传统,也逐渐消失了。值得我们去反思。老师的散文叙事井然有序,将很多关于过年的习俗娓娓道来,读起来很温馨,让人不经意间联想起过年时陪伴父母的快乐,小时候年味的隆重。我觉得无论时代如何改变,工作如何忙碌,都回到父母身边,是人生最大的幸福。问候文安,欣赏老师佳作。
对文字心存敬畏……
回复6 楼        文友:戏寒        2015-11-02 21:23:39
  诗笺好勤快,秋安。
7 楼        文友:文绮        2015-11-02 21:32:31
  淡失的年味,写满了家人其乐融融的情景。好似羡慕。如今的日子怎么越过越不明白了,荷包暖和了,人情却冷了,何故?值得深思。
文绮
共 7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