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文采飞扬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文采】湘桥印象(散文)

精品 【文采】湘桥印象(散文)


作者:灯之芯 童生,727.8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813发表时间:2015-11-05 17:30:29
摘要:回忆里的点点滴滴在秋风中化作文字,铺满我的心扉。五六年的时光,不长不短,足够留下一些美好回忆,足够适应新的生活。回忆过去的五六年,湘桥区美景,时常令我流连忘返。而那些不堪回首的往事所带来的痛苦,也早已随风飘散。

题记
   回忆里的点点滴滴在秋风中化作文字,铺满我的心扉。五六年的时光,不长不短,足够留下一些美好回忆,足够适应新的生活。回忆过去的五六年,湘桥区美景,时常令我流连忘返。而那些不堪回首的往事所带来的痛苦,也早已随风飘散。
   (一)湘子桥
   未到潮州时,已知湘子桥久负盛名。相传,此桥因韩愈侄子——“八仙之一”的韩湘子舍身喂鳄,深得百姓爱戴而得名。虽然,传说必不属实,但这样一段精彩的故事,在童年时期早已深深烙印在我的脑海——听过曾祖母不止一次地讲述。长大了,得知潮州市有一个湘桥区,湘桥区有韩山、韩文公祠,有闻名海内外的“潮州八景”,便对这古老、文化底蕴深厚的老市区更加神往。
   2010年春天,第一次到潮州,车过南桥。南桥横跨韩江两岸,是潮州的交通要道。从经过南桥的车上望向窗外,可以看见悠悠的韩江水,以及美丽的潮州市地标——湘子桥。
   从远处亲眼看见久已神往的湘子桥时,被那种朦胧的古典美惊呆了。当时正逢春季,美丽的韩江微微泛起了江雾,江雾笼罩下的湘子桥,愈加显得神秘、庄重、婉约。桥上的亭台在雾气中若隐若现,就像神话中的仙子在江中浣沙,又如二十四个戴望舒笔下江南小巷里撑着油纸伞的姑娘,散发着淡淡的丁香一样的芬芳。我满怀着喜悦和激动,凝视着这座古老的艺术品,忽然就有一种情感在心中升起——是否应该闭上眼睛,等待下一次遇见呢?美丽的遇见,是多么的可遇而不可求。想紧紧抓住这一瞬间的美丽,把时光牢牢地锁住,定格。但是,事与愿违,汽车匆匆地开过南桥,我与湘子桥的第一次遇见,便也仅仅是匆匆的一瞥。呵,人的一生能有着多少次美丽的匆匆一瞥?江水长流,湘桥依旧,千百年的历史典故深情地传唱,经久不衰。而我只是韩江里的一束浪花,轻轻地流过小桥,并在一路上留下美好的回忆。
   当天下午,我便怀着对中国古代艺术的向往之心,独自一人坐着三轮自行车前往滨江长廊,打算好好地观赏一下湘子桥。
   三月,风和日丽的下午,滨江长廊两岸的木棉花盛开得异常火热,好似青年激情澎湃的心潮,又似革命英雄高高举起的火炬。熊熊燃烧的英雄花,排列在韩江两岸,把整个湘桥区的春天诠释得淋漓尽致。为了领略滨江长廊的美景,我叫停了三轮自行车,独自步行在滨江长廊。
   缓慢地走着,犹恐这长廊太短;小心翼翼地走着,犹恐一不小心踩到了掉落的英雄花。那缓缓流动的韩江水从远古走来,从我的脚下悠悠逝去,浇灌在我的心田,流淌在我的身上。春风舞蹈在我的手上、肩上、头发上,鸟儿在树上轻轻哼唱。这一切仿佛把我带回到天真的童年。心情被春风感染,一下子由满怀期待,变得兴致勃勃。坐车的疲惫已然忘却,期待的景物已然接近。大约走了二十分钟,便到了湘子桥。
   湘子桥,俗名广济桥,是中国四大古桥之一。早在宋代便开始修建,历经300多年的时间,建成了“十八梭船廿四洲”的格局。凝聚着潮州儿女血汗和智慧的湘子桥,居然就在我的眼前。历经一千多年的风雨,经过多少代人勤劳地修缮,就这样与我相逢了。忽然就想起张爱玲在短篇小说《爱》里面的一句经典语句:“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迟一步,遇上了也只能轻轻地说一句:‘你也在这里吗?’。”但我立刻打消了这样的想法。因为我是不能与这座古老的建筑物对话的,我只能倾听。虽然我是一个人,有着活生生的生命,但我的价值却远不及它,这是多少人一生的悲哀,也是注定我无法拥抱湘子桥的所在。
   大多数年轻人都会有理想,有抱负。但是经历了一些挫折、失败以后,便会一跌不振,无法继续坚持,导致理想未能实现。于是,最终的成功总是属于少数人。当经历过失败的我站在湘子桥面前的那一刻,看着那些从容面对风雨和流水冲洗的厚重的桥墩时,回想那些积极思索和辛勤劳动的造桥人时,愧疚感油然生发,懒惰和消极的情绪,也已消失殆尽。湘子桥的建造过程,教会我们做人要踏实本分,做事要勤劳灵活。此刻,我站在湘子桥面前,仿佛在聆听这座古桥讲述故事,并倾听着她温婉的劝说和循循善诱的教导。
   经过2006年政府修缮的湘子桥焕然一新。它保留了二十四个桥墩,并在桥墩上建起了古色古香的亭台。二十四个亭台,二十四种样式,整齐的排列在韩江上,为绵延千里的韩江,增添了最为美丽的一笔。亭台仿古,娇小玲珑又不失庄重、朴素。回想当年,这里曾经是热闹的“桥市”,上面有人摆摊、做生意。而如今,却成为一座供人欣赏的、仅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未免对时光流逝的无可奈何感到有些心酸。
   忽然,一阵风吹了过来,吹乱了我的思绪。无意间回头一看,又被另一种美——壮丽的美惊呆了。只见一座三层的古楼耸立在古城墙上,城门上大书三字:“广济楼”。
   (二)广济楼
   广济楼在湘子桥的对面,即潮州东门古楼。如果说湘子桥是一首婉约的宋词,那么广济楼就是一首壮丽的唐诗。诗言志,这是广济楼给我的第一印象。
   站在古楼前的小广场仰望,“广济楼”三个大字就刻在城门的正上方,非常醒目。三层的红楼不高不矮,与城墙高度的比例非常均称。广济楼始建于明朝,并于民国时期修缮,近年又重修了一次。它座落在古城的东门,历经千百年风雨的侵袭,如今依然雄姿英发,朝气蓬勃,似威武的将军,带领着军队列阵在前,守护古城的百姓;又似满腹学问的儒者,用智者深情的目光,满含喜悦地望着江水。站在广济楼面前,我感觉到自己的渺小,和潮州古代建筑的伟大。这种距离深深地把我折服,仿佛时隔几百年,依然有一种力量在撞击心灵,顿然间热血沸腾,激情澎湃。眼前仿佛呈现出一个宏伟壮观的画面,时而是古代民工建造古楼的凄凉,时而又是帝王君临天下的震撼。
   我想起了中国人的“奴性”。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使我国古代许许多多的人未受启蒙。他们在封建阶级的统治下,安安分分地生活着。中国几千年的战争史表明,封建社会的中国农民只要有饭吃,便不会起来造反;而一旦发生战争,便接连上演“人吃人”的恶剧。这是多么可怕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本质在于,我们的农民缺乏知识,未受启蒙。因而只能被奴役,只能被选择,而无法创造甚至难以想象可供自己选择的环境。
   走过几米深的城门,向左转,顺着石阶登上城楼。城楼共有三层,大门紧闭。我站在城墙的走道上,望向韩江,望向对岸的韩山、韩文公祠。一种饱览胜景后意气风发的豪情从心底油然而生,忽然就想起了古人的一句话:“志当存高远”。呵,站得高,才能望得远。那清澈透明的韩江水,在英雄花的护卫下从远古走来,整齐的向前奔去。逝去的是时光,逝不去的是千载流传下来的典故和传说。而对岸的韩文公祠,则像一位老成持重、满腹学问的老学者,坐在韩山上守卫着古城儿女的幸福。
   幸福永远属于有理想、能坚持的人。而空有志向,缺乏坚持精神的人,是不能够成功的。由于久经传统教育的缘由,许多人身上根深蒂固地存在着“奴”性。这种劣根性,使人缺乏骨气,因而面对恶劣环境时一味地妥协,不敢发出正义的呼喊。登上广济楼的这一刻,我想到了时空的远大和人生的短暂。面对着千年奔腾不息的韩江,面对着举国闻名的韩文公祠,站在这广济楼上遥望的我,是多么的渺小。三十而立,而自己却还未“立”。我还没有足够的勇气和信心站立起来,头顶蓝天,脚踏大地,耕耘自己的人生理想。
   几年以后,我写下了一首《登广济楼》的绝句:
   而立登临广济楼,春风笑我未知羞。
   凭栏远望山和水,千古昌黎姓氏留。
   这首诗不仅是对学诗体会的领悟,更是对人生立志和实现价值的领悟。人生只有一次而立,而我为了这一“立”,付出的实在是太多。满怀着激情与理想,奋斗在人生的道路上。但是,心中的理想与自己面对现实的无力,使我不止一次跌倒。虽然我不怕,跌倒了就重新站起来,可是经年后回首,却已满眼沧桑,得不偿失了。于是,我觉得春风在嘲笑我,山水在嘲笑我,更加可悲的是自己也在嘲笑自己。在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之间,我选择了前者,但如今这个社会早已是灯红酒绿、纸醉金迷,往往现实主义的人,活得更加实在幸福,而理想主义的人,由于终日欲追寻美好环境,因而往往迷失了奋斗的方向与目标。
   成长需要代价,社会的进步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广济楼,如果没有经历过几次重修,如果没有经历过风雨的洗礼,如果没有凝聚着古城人民的汗水和智慧,又如何能够有如此深厚的底蕴,又如何能够育化人心呢?当我小心翼翼地扶着栏杆,从广济楼上望向那广袤无垠的蓝天时,顿然感觉到自己是多么的愚不可及。
   从广济楼上走下来,我似乎长大了许多。那个少不更事的身影正在离我远去,而未来的美好正如蓝天上的白云,正微微地向我招手。我坚信,无论风雨多么险恶,道路多么曲折,只要胸怀广大,志存高远,并默默的耕耘自己的理想,总能够度过平淡而幸福的一生。
   如果说游湘子桥适合倾听故事、登广济楼适合抒怀励志,那么到开元寺礼佛,最适合倾诉心声。
   (三)开元寺
   到开元寺礼佛,是过年过节常做的一件事。并非由于信佛,而是每次踏进寺庙,总能感觉到内心的安宁与平静。喧嚣的都市尘土飞扬,经常扰乱心灵。而寺庙自古以来便是方外之地,因而潜意识里面,走进寺庙,就等于走进了干净的世界,可以远离尘嚣,让疲惫的心灵有一个安放的场所。礼佛没有任何目的,只是喜欢过程。所有的佛祖都不会保佑我平安,但是所有的寺庙却都可以给予我安宁的享受。
   开元寺以前叫荔峰寺,到了唐代才改名为开元寺。开元寺地方宽敞,闻名海内外。寺内香火鼎盛,佛像众多,是我国存留不多的开元寺之一。作为粤东地区第一古刹,有“百万人家福地,三千世界丛林”的美誉。文革期间,开元寺曾经遭到破坏,后经华侨集资修缮,才得以重现今日光彩。如天王殿,就是李嘉诚先生修建的。李嘉诚先生原本想全资重建开元寺,但是考虑到文革刚刚过去,建造寺庙的功德应当与其他人一起分享,于是独资修建了天王殿。天王殿供奉的是财神爷,由此可见李嘉诚先生作为一名商人,也是喜欢与佛结缘的。
   第一次走进开元寺,便感觉到其与众不同的特色。当时是春节,因而非常热闹,感觉到这里不像是一座寺庙,倒像是皇家的园林。唐、宋、元、明等朝代的文物,摆放在寺院内,犹如一座小小的寺院博物馆。历史悠久是开元寺的另一大特点,至今保留着的古色古香的建筑风格,令我印象深刻。这一次到访开元寺,感觉不是礼佛,因为一点都不严肃,倒很像生活,倍感温馨。
   第二次走进开元寺,是第二年的春天。“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那天正下着毛毛的细雨,因而开元寺人不多,显得非常肃静。对于佛祖,一直是敬畏的。当我怀着虔诚的心走进开元寺时,顿然感觉到这里是我灵魂的归宿地,寺庙肃穆,佛像静默,一切无言。似乎就是在等人,在等我,在等每一个疲惫不堪的游子。在门口买了一束香,八块钱,与在小巷相比,贵了四倍的价钱!但是我还是买了,似乎买了才心安,似乎佛也计较,似乎买了以后,与佛的距离便近了一些。然后开始烧香、拜佛。我是不懂礼佛的礼数的,自以为心诚则灵,总认为不做亏心事,便可结佛缘。在大雄宝殿求签,地藏阁悼念亲人,大悲殿许愿以后,蓦然觉得自己干净了许多。礼佛有时候就是把亏心的想法向石头佛像倾诉一下,以求得心安理得。如果佛祖真的有灵,可以保佑平安,那还要警察和医生做什么呢?
   第三次、第四次……,每一次去的感觉都差不多。人多的时候觉得热闹、温馨,人少的时候又觉得寂寥清静。这似乎与佛无关,倒是与人有关了。每一次去礼佛,都会减轻我内心的孤独感,都能使我更好的融入到社会、家庭和工作中去。虽然我是一个唯物主义者,不信佛,但是却抵抗不了佛慈悲的爱,似乎在佛祖面前,我才是一个平等的人,与高官、巨商和明星一样,有着平等的、脆弱的生命。
   说到生命的脆弱,禁不住就想起了开元广场的那些残肢人。他们或缺胳膊,或少条腿,或坐、或卧,以自己身体的残缺,换取别人的同情心,用以维持生计,使得生命得以延续下去。每一次经过这里,我都对这些人感到担忧。不仅担忧他们的生活与健康,更担忧他们的安全。在开元广场上来来往往的汽车、摩托车是非常多的,一不小心就会碰伤他们。更令我感到担忧和不解的是,为何如今的寺庙,不在实际行动上帮助需要照顾的人呢?即使不能照顾好他们的一日三餐,也该善意的引导他们离开。在佛祖的面前,看到这样一幅画面,实在是令人不安和遗憾。
   走出开元寺,经过开元广场,就可以看到一家素菜馆。这家素菜馆我曾去过两三次,物美价廉,而且还赠经书。与素菜馆结缘缘于礼佛,又因为佛门子弟吃的是素食,于是吃素菜不仅成为一种时尚的享受,更成为礼佛之后一件令人清心的事。逢年过节,素菜馆人潮鼎沸,不可点餐,只能吃事先做好的套餐。套餐价格不高,四个人一两百,两个人几十元,这与佛门无关,倒与潮州当地的消费水平有关。每次在这里吃素菜,我都喜欢选择窗边的一个位置,一边享受美食,一边欣赏窗外的风景。

共 10858 字 3 页 首页123
转到
【编者按】长篇散文《湘桥印象》以作者游走观赏顺序,分别记述描写了“湘子桥”、“广济街”、“开元寺”、“牌坊街”、“湘桥小吃”、“西湖公园”、“韩文公祠”这七大颇具特色的景致和小吃,这也是湘桥区之所以令人流连忘返的缘由所在!各章节层次分明,衔接得当,环环相扣,中心事物特征描写突出,并能以相关故事传说、诗词入文,传统文化韵味浓郁,使文章大放异彩,再加之,每章节文末,作者都会借此抒发不同感慨,有对生活、人生、信仰、国家等诸多话题的探讨哲思,从而使各章节主题得以凝聚和升华。通篇字里行间都表达了作者对湘桥区的眷恋和热爱之情,同时也间接表达了作者对可爱的故乡的赞美和思念情愫!文笔流畅,语言鲜活,主旨鲜明,给人以无限遐想和回味!推荐阅读!【编辑:纪昀清】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511050030】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灯之芯        2015-11-05 18:47:18
  谢谢纪老师精心的编辑,祝您生活愉快。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