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为了忘却的怀念

精品 为了忘却的怀念


作者:不损风骚 秀才,1152.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007发表时间:2015-11-06 23:37:17
摘要:一段悲凉的历史,一个个难忘的故事。这篇散文以回忆的形式,诉说了一段难忘的经历。

盛夏,酷暑难耐。信步乡村外走去。
   路过古老的渑水河的遗迹,那蜿蜒北去的河床依然。尽管天气大旱,可一片片农田里,刚被水浇过的玉米苗郁郁葱葱,青翠欲滴。极目远眺,村庄,良田,楼房,相间有序。
   经常走过这里,年年走过这里,梦中走过这里,今天,我又走过这里。
   这里,光是自己的足迹,也足足踏出一条大路。这可是村里有名的“坡冢子”。近几年,随着车辆的增多,这条小路已经被乡亲们自己拓宽为能走开小汽车的路了。
   从自己记事的时候起,这里就是很吸引人的地方:茂密的茅草,潺潺的流水,粗壮的芦苇,如雪的白絮,父辈们劳作的身影,小车辙里的汗水,那锃亮的镰刀,放亮的锄头,奶奶的白发……记忆犹新的一次:母亲领着我,抱着弟弟,来到这里,把刚会爬的弟弟放在地上,我则一边看着弟弟,一边去扑蚂蚱,捉蟋蟀,再看看母亲在瑟瑟秋风中,在密密层层的苇塘旁,孱弱的身子,吃力地举着大镢,刨着茅草,秋阳无力,天低云暗,陪伴着在在这生活中挣扎的我们。
   想想当时,苦难中却包容着融融的亲情,苦难中包容着原始的淳朴,回想起来,心头却荡漾着浓浓的暖意……
   往事的萦绕中,我忽然苦苦地思索着过去的东西,我儿时的伙伴,我时常向他们提出回忆的过去的一些事情,百分之九十五的都说:不记得了。也有的自我解嘲:想那些事情干什么?
   而我,却把那些曾经的岁月,饱经的风霜,当作陈年的酒,把经历的人生的世态炎凉,作为一笔难得的财富,把它作为激励我继续向前走的动力!
   渑水河出我村向北一里路处。突然来了个“几”字形,继续蜿蜒北去。在这个“几”字形的怀抱中,近50年来添了几座坟茔,现在,几座坟茔上长着绿绿的茅草,和这些作古的人在索索细语。忽然,一座墓碑上一个名字赫然映入我的眼帘——王明,这可是我曾经要好的同学,现在,他,竟然在这里和我相遇。我手摸着那座墓碑,看着他的名字,心中默念:老同学在这里相遇了。
   曾经朝夕相处的伙伴,曾经一起诅咒那些无恶不作的村里的暴吏,曾经一起勾画着美好明天,曾经…….
   可现在,你在里面,我在外面。一时,心里一种莫以言状的悲凉、欣慰、惆怅、醒悟,以及说不清的情感在心房颤栗着,翻腾着,梳理着,升华着。
   一片云,把逐渐西下的太阳遮住了,大地出现凉爽,那满眼的玉米似乎更加墨绿了,被风一吹,叶子摩擦着叶子,窸窸窣窣的响个不停。
   微风,吹着我的思绪,那些我们在一起的星星点点,那些曾经的凄风苦雨,那些曾经的肝胆相照,又让这徐徐的清风,带进了那些曾经的岁月,像一幅幅优美的图画,在我的眼前闪现出来——
   人,最好活在梦中,那样,才是美好的,据说,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苦悟了七天七夜,悟出了佛道,才普救众生,让人们参悟到佛之博大,佛之慈悲……
   而在纷纭世事中的人们,大多数人不是佛,也包括我,不会参悟到佛道,有的只是对生活的追求,更何况,在特殊的年代,特殊的环境,还得苦苦挣扎。“发下屠刀,立地成佛”,不过,杀人者不会放下屠刀,也不会成佛。据说,佛祖也是惩恶扬善的。
   渑水河,多少年以来,就是按照自己的速度流着,低诉着人间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就在这古老的渑水河边,演绎着一代代人的生活轨迹,伴随着人们往前奔日子,这些朴实的百姓们,只有“糊里糊涂过河”,多少年就得这样过,多少年就得这样活,这就是中国的百姓,这就是中国的历史。而我和我的这位老同学,却在一段刻骨铭心的相处多年之后,对生活有了诸多的认识,对生活与那些浑浑噩噩噩的老实巴交的庄户人在对生活的体味中有了质的区别。
   一阵清风吹来,更加凉爽。我索性坐在无水的河岸,让那些曾经的岁月,和这位老同学的曾经的日日夜夜,在脑海里升腾——
  
   飞来的冤屈
  
   我们毕业于1973年。那时候,是凭着一颗火热的心肠来到生产队的。当时是怀着对“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这句话的虔诚,怀着对“三大革命运动”的向往,幻想着“投入到火热的”生活中豪迈,信心百倍,来到生产队,摸一手老茧,滚一身泥巴,为革命不惜牺牲一切,一生交给党安排。
   幼稚得可笑!
   夜晚,星光惨淡,冷月西挂。在两间土屋里,我们二人倾听着窗外蟋蟀的叫声,心中顿觉凄凉和无奈。回家已经快一年了,除了无休止的劳累和受村官们的呵斥之外,没得到别的什么,在学校中的幻想蓝图越来越遥远。在学校认为:回家后只要怀着对党的热爱,满腔热情投入到火热的生活中去,一定会前程无量。那些生产队长,党支部书记,就是浩然笔下的“肖长春”、“高大泉”。可现实呢,看到的却是干部们的特权,看到的却是生产队的社员就是一群毫无发言权,任凭领导驱使,没一点人身自由的现代奴隶。不仅如此,还有些更加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的枷锁,让你挣脱也挣脱不掉的桎梏,时刻在等着你……
   夜已深,尽管两人已经推了一天小车已经精疲力尽,可是依然都睡意全无,前一天晚上那社员大会上揪人心肺的一幕幕场景,在两人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支部书记王怂,看到人来得差不多以后,点着一支烟,几经吞云吐雾。慢吞吞地说:“我村又发现了阶级斗争新动向,王权来了没有?”
   王权即王明的父亲。他站起身,有点儿手足无措地回答“来……来了。”
   王怂似乎没理他,继续主持他的会议:“最近,从上海市革命委员会一名领导人员口中得知,我村的王权是一名叛徒……”
   一阵风吹来,夹带着阵阵寒意,一群群的乌云,卷带着雪屑,扑向人群,大家只有把头缩进袄领里的本能的动作,几个靠墙根的老人,把身子贴得墙根更紧一点……
   原来是一张几个字的纸条,把王明的父亲王权定了性:我38年在哈尔滨日本鬼子监狱坐牢的时候,知道王权曾经对敌人招过供。
   这张纸条的作者,是当年和王明父亲一起在日本鬼子监狱坐牢的一个人写的。现在已经在上海市革委会任职了,据说认识张春桥,这样的人来到我们这些乡村野地,当然得惊动区里、公社里那些头面人物,众星捧月一样对这位人物趋之若鹜
   就是这张纸条,造反派头头并且刚兼任村党支部书记的王怂命令王明的父亲来到台前,让两名造反派揪住双臂,做了一晚上的“喷气式”。从上海来的人,是上海市革命委员会一位革委成员。
   一般人不明白:像王明的父亲王权这位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为何牵动了这样的大人物?过了若干年人们才知道,像我村这样的穷乡僻壤,竟然在祖国的首都北京出了个和中央首长亲密关联的人物,上海这位革委成员来此的目的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是为了联系我村在北京的高级人物的家人。
   这些,按说与一般草民百姓无关。可是,这张纸条,却似一把枷锁,套在了王权的脖子上——历史反革命,叛徒。
   王明告诉我:这可是天大的冤屈。当年,他的父亲王权,家里实在穷的混不下去了。一次在村里的西南河里割草,偷偷的约着好伙伴李平离家出走。饿了,扒块生地瓜,渴了,捧起河水喝下,终于,在沂蒙山区找到了八路军,两人成了名副其实的八路军战士。在几年后在一次战斗中,王权被俘,关押在东北的一所监狱中。在一次经过敌人严刑拷打后,王权谎称知道八路军秘密埋藏武器处,当他把敌人引向一座悬崖处,冷不防抱住鬼子军官一起跳下悬崖,大概王权命不该绝,落地时衣服被一根粗树枝挂住,竟然没落到地上,捡了一条命,而和他一起落下的鬼子军官却来了个脑浆并裂。王权一路要饭回到了家,部队被打散了,当时信息交通都极为不便,王权只好在家里继续种地,在部队打鬼子、坐监狱、骗敌人杀鬼子军官的事实,也没人证明,只是变成了他在地头上、墙根下以及柴草垛旁给人们讲述的故事内容。
   很明显,这位检举王明的父亲是叛徒的人,曾经和父亲在一处坐过牢,把父亲骗敌人的表面想象当成了真实,把王权欺骗敌人的话理解成了向敌人招供……
   能说什么呢?我们两位年轻人面对着孤灯,无言的面对着,窗外,寒风刺骨,风卷着雪屑从破旧的窗棂中扑进来,灯灭了,一切都处在了黑暗中……
  
   示众
  
   日出日落,阴晴雨雪,一日三餐,就这样往复着。面向黄土背朝天,放下镰刀换锄杆,一天一天又一天。
   唯一的乐趣,唯一的精神寄托就是和王明在空余时间互相倾诉,互相慰藉,互相鼓舞,互相勉励。在一起时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乌云遮不住太阳。趁着年轻充实自己,天生我材必有用!
   一次,王明告诉我:支部书记王怂的父亲,才是真正的叛徒,父亲有他的证据,也曾对自己和几个年轻人透露过,这件事在村里传开了。就凭这一点,书记会对他们一家人下毒手的。
   我却说:“咱好好干活,不做坏事,他能怎么着我们。”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王权似乎有了预感。
   晚饭后,群星闪烁,一弯新月高挂,秋虫的叫声和人们在街上疲劳的谈话声交织着,劳作了一天的人们,难得这片刻的安静,安静。
   忽然,大队部高音喇叭里想起了王怂急促的呼叫:“全体社员注意了,马上到大队办公室前集合!”
   明亮的灯光下,一大堆鲜嫩的玉米秸,小小的玉米刚刚窜出红缨。一看,就知道是全部用镰刀割的。
   等人们安静下来,王怂慢条斯理的对大家说:“阶级斗争是十分激烈的,阶级敌人时刻想着破坏农业学大寨。看,这就是事实。这是坏分子王权的儿子王明,把他包工的玉米,利用傍晚时间割掉了好多,以达到他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目的。”
   人们窃窃私语。听身后一位大爷说:“别是借刀杀人啊!”
   王明被五花大绑揪到了前面。
   灯光照耀着一张张不同表情的脸:激愤、不平、怀疑、幸灾乐祸……
   原来,傍晚王怂忽然叫几个民兵到王明分配的玉米地里检查一下,两个民兵到地里一看,一大片刚刚被镰刀削过的玉米,慌忙抱着一些来向王怂报告,就有了刚才的一幕。
   王明脸色铁青,紧紧咬着下嘴唇。飞来的横祸让他不知道怎样应付了,只是站着,任凭绳索缠着,无所适从。
   “王明,在你包的地里,出现了这样的事,你说是咋回事?”
   “我不知道。打死我我也不敢做这样的事!我也不会做这样的事情,万物皆有灵性,这样做是伤天害理的。”
   “那是谁做的?”
   “不知道。”
   紧接着,是两位年轻人,一位是团支部书记王惠和民兵连长分别发表了火药味十足的批判讲话,说是王明是继承了父亲的衣钵,对社会主义怀有刻骨仇恨,有机会就兴风作浪。
   最后,王怂宣布:把王明送到公社里,听候处理。
   随之,书记王怂派上马车,拉着那些被割掉的玉米,两个民兵押着王明向公社走去。
   我怀着愤懑、怀疑跟着出了村。冷月西挂,夜风渐凉,看到王明可怜的身躯,无助的眼神,愤懑的神色,我也不顾什么阶级立场了,走到他跟前:“忍这,顶住,想得开!乌云遮不住太阳!”
   一行人远去了,留下的脚印,好似一串话没说尽的省略号,又好似一个个难以理解的惊叹号,又像是一篇待欲解答的句子。
   夜深了村庄睡了,只有王明的家里传出王明母亲的哭泣,父亲的哀叹。满天星星眨着眼镜,整个蓝天像是思索着什么……
  
   劫道
  
   以后几天,是王明陪着那些“地富反坏右”一同接受批判,一同游街示众。
   不知怎样,王明被放回来了。并且王怂宣布:此时以后不再追究。
   经过多次打听,方明白原委——
   是本村老烈属立功大娘,这个立功老大娘可不一般,当年日本鬼子打到家门口,老人家毅然让大儿子参加了八路军。大儿子不幸牺牲,她竟不顾工作队人员的劝阻,把二儿子又送上了战场。二儿子怀着对鬼子的刻骨仇恨,多次立功,再一次伏击战中,为了掩护战友撤退,他和三名战友自愿留下来阻击敌人,最后拉响了手榴弹跟敌人同归于尽。
   噩耗传来,立功大娘三天水米未进。县长亲自来安慰这位老人,并且说:历史将记住你的孩子,记得你这位老人。
   从那以后,老人一改往日温柔的性情,变成了一位对不平事物敢管敢问的人。他时常说;孩子们打江山就是为了让社会平等,没有人欺负人,谁敢在我眼皮子底下讹人,我这拐杖可不认人。的确,前年看到三队生产队长欺负一名妇女,正被她撞上,被她抡起拐杖一顿教训。
   这位生产队长仗着侄子在公社里当副书记,让侄子回来教训立功大娘,说她打人不对,赔他叔叔养伤的钱,结果被立功大娘抡起拐杖照着脊梁几下:“你们这些鸡不吃狗不闻的东西,你不就是靠着你老婆解裤腰带给你换来了个官么!看我不揍得你尿下。”吓得这位公社副书记抱头鼠窜。
   当老人听到王明这个老实孩子竟把自己干活的地里的玉米削掉,说啥也不相信。七十多岁的老人,亲自到王明干活的地里看了一下,还是人老有经验,当她看到刚下过雨的地里纷乱的脚印时,心里有了主意。从地里回来,她径直到了王怂家,借口给自己的侄子替个鞋样子,向王怂母亲要出了王怂穿的鞋样,到地里一看,查出是王怂的足迹。结果王怂被老人狠狠教训了一顿拐杖,并且警告:不把王明无罪放回,我就到县里去告你,叫人家来看看地里的脚印是谁的。若是公安局长包庇你,我这拐杖照样敲他。

共 8891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文章把故事放在中国六十年的背景里来叙述,从过去写到现在。故事讲述了“文革”这段荒唐的岁月历史,讲述了这段岁月给一些人和家庭带来的伤痛;讲述了那段饥饿的历史,为了生存,为了给老人找钱治病,竟然“行劫”,写出了生存的顽强和艰难。值得注意的是,该文对这段岁月不是愤激和怨恨,而是讲述故事,记录历史,希望这段历史不再出现;是把解放前和解放后的岁月进行对比,把今天的岁月和六十年代这段岁月对比,写出了我们国家的进步;在文章结尾部分,用描写的语言,深情讴歌了今天中国农村的新面貌和新活力。同时,文章在这段故事的讲述中,着力进行人性善恶的表现,突出了鲜明的人性善恶,对善良勇敢的人性进行了含蓄的讴歌,对凶恶奸猾的人性进行了鞭挞。好文章!【编辑:春雨阳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511081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春雨阳光        2015-11-07 00:30:07
  那些苦难,我们应该忘却,只有忘却了我们才能让后来的人生过得快乐幸福;但是,我们也应该铭记,只有铭记了我们才知道怎样防止再出现。同时,该文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问题,任何一种环境中都有善良的人性,也有凶恶的人性,关键是我们自己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语文教师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